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震监测
当涂县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75年5月,县成立地震办公室,配备干部2名。根据县境地质构造特点,在江心、丹阳、黄池、护河、县气象站建立地震测报点5个,测试项目有土地电、土应力、地倾斜等。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县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领导全县抗震工作。地震测报点增至29个,举办地震测报训练班,培训测报员30多人。县种猪场、养殖场设置宏观点2个。1977年,江心中学测报点因工作出色,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78年后缩减县内测报点,到1987年,只保留江心中学、护河中学两个测报站。1984年对两个宏观点更新测震仪器、电报和导线,增设了磁偏角放大仪。1985年,马鞍山市地震局在查湾乡建立了观察井,常年监测震情。1986年3月18日至19日,青山、护河地区发生7次小震,护河中学测报点观察到宏观异常,震前出现鸡不进栏,鱼冒头乱跳,测出前5次小于1.2级,后2次为2.0级。
二、气象测报
1955年8月,建立当涂气象站,站址初在县农场,只有3名工作人员,开始地面观测工作,项目有干球气温、空气湿度、空气温度、降水量、云状、蒸发量、风向级等,按月上报省气象局。1957年装置福丁式气压表,增加气压观测项目。1958年10月站址迁至上河南,1960年7月复迁回原址。1964年11月迁至县城东门外胡家村。1969年3月,装备了电接风向风速计,取代了原来的维尔达测风仪器,对2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的测量,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增加了风的自动仪器部分“表六”制作。1970年7月,更换新枢式气压表,1972年7月增加虹吸雨量计,降水记录进行自动记录,并增加“气表五”的制作任务。温度表均用套管温度表,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均配有自动记录仪器。
1963年前,县没有开展天气预报。1963年后县气象站天气预报走“图资群”的道路,即凭据简单的天气形势图和一些单因子、双因子点聚图等资料,加上建站8年来的资料分析,依靠群众看天经验,选择几个气象老农作联系点,请他们当参谋,使长中短天气预报逐渐正常。在中期天气预报中,月旬报,通过广播分发外,并针对四时农事活动季节,进行季节性预报。1980年后,引进了数理统计预报方法,预报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中期综合运用了“相关法”、“优选法”、“多元回归”分析、三级分辨等方法,使气象预测逐步地向客观定量化方向发展。工作人员还摸索了一些方法,建立了梅雨预报、春秋天气连阴雨预报模式。与芜湖协作搞短期台风预报、暴雨预报、冰雹预报等模式。1981年开始装备传真,1985年4月又装上高频电话,使天气预报达到及时准确的传递。
三、能源开发利用
当涂为能源缺乏县,煤、电、油、气均靠调入。1986年2月,县科委成立农村能源办公室,领导全县农村节能和开发利用新能源。
沼气利用沼气利用始于50年代后期,因技术原因未能成功。70年代在农村修建了一大批沼气池,因配套和管理跟不上,亦先后报废。80年代全县建成沼气池62口,均成功,使用完好率90%。
省柴灶1984年县首次在新市乡善桥行政村推广省柴灶,到1989年底,全县共推广4.03万户,占总农户的31%,安装节能水箱1.24万只,占省柴灶户数的30%。县推广的省柴灶大都为“滁州Ⅱ型灶”,具有灶门小,炉膛小,有烟囱,有炉篦,吊火低,热效率高的特点,热效率一般达到21%左右,比传统式灶热效率增加10%以上,省柴率达50%。安装节能水箱的5口之家烧饭一餐,可获开水4~5瓶。
太阳能利用县科委1984年从外地引进了14立方米的GTR—1型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县鞋帽厂大楼顶端。一般夏季晴天,水温可达60~80℃,日供水量2立方米,可供15人淋浴用水。
四、星火计划实施
当涂县从1986年开始实施“星火计划”,列入此项计划的共有8个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7项。这些项目是从县科委科技项目中经严格筛选,并对其需求市场、原材料、技术、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承担单位的实施能力进行慎重细致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省、市、县、乡共资助拨款263.66万元,与14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建立了可靠的技术依托单位,实施3年,大有成效。黄山乡卸巷林场承担《三桃(葡)生产开发》,建立高标准果园70亩,葡萄园25亩,获得高产高质。查湾麦芽厂实施《麦芽生产示范工程》,年产迅速增至800吨。当涂县冶金机械厂落实《冶金机械系列产品开发及质量检测》项目,短期内即开发出冷轧辊系列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黄池水产养殖场试行《大水面拦网养鱼》,鲜鱼亩产由15公斤增至200公斤。薛津水产养殖场的《鱼、畜加链式体系配套工程》经验,普及到全县20个乡59个养殖场。到1989年末,有7项经济效益显著,年新增产值431.9万元,新增利税84.9万元,年均投入产出比为1∶5。
五、科技示范乡
1986年,查湾乡被确定为县技示范乡。到1989年,省、市、县科委支持科技经费46.5万元,占全县3年科技项目经费总额的67.8%。示范乡依靠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发展为大工业服务的产品,先后开发出陶瓷、金刚砂、炭化稻壳、啤酒麦芽等工业产品。同时,建立开发性农业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在钟山一块20余亩的荒滩上建设生态果园。示范乡还注重推广科技成果,提高粮油质量。共引进十几个农作物新品种,其中汕优63号杂交水稻亩产600公斤左右,金陵57号亩产高达650~700公斤,扬麦4号、5号比县常规品种亩产高50~100公斤。此外还建立了试验示范推广网络,使各种示范推广和科学试验项目得到落实和实施。经过3年努力,在企业总数不变,职工总数增加12%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1989年乡镇企业产值为2900万元,上缴税金38.1万元,财政收入34.9万元,比1987年分别增长38.4%、98%和16%。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