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站(台)
1955年冬,在县委机关大院内,筹建当涂县人民广播站。有扩音机3台,功率830瓦,工作人员5人。1958年,扩音机功率增至1000瓦,湖阳、江心、钟山3个公社建立了广播站,配备150~250瓦扩音机。1965年,龙山桥、大桥2公社建站。1967年,县广播站与县新华书店、县文化馆、姑溪剧场联合成立“当涂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第二年分开,县广播站恢复。薛津、大陇、查湾、护河、亭头、博望等公社相继建站。1969年,在国家对农村广播实行“三级(国家、集体、个人)投资,三级管理”体制后,当涂农村广播事业迅速发展起来。1973年,全县30个公社全部建起了广播站,配备了录音和扩音设备,扩音机总数达到30台,总功率8975瓦。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广播放大站开始发展。是年,县广播站迁至提署街原工人俱乐部楼内,机房及设施得以改善。1977年,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和县广播站合署办公,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0年,全县256个生产大队建立了广播放大站,扩音机达325台,总功率达61675瓦,通广播的生产队4000余个,占全县总数90%,基本上普及了农村广播网。1984年,县投资5万元在县城东南2.5公里海拔123米的白纻山巅建造功率50瓦的调频发射台,1985年元月1日正式用102.3兆赫频率发射讯号,乡镇均配备调频接收机1部,当涂人民广播站呼号改称为“当涂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8月,投资33万元,兴建广播电视楼,面积1005平方米。
二、农村广播
1956年,县广播站除有1条7.5杆公里专线通采石冯桥乡(现属马鞍山市)外,讯号传输主要是借用邮电局电话线,城关街头有高音喇叭10只,乡村小喇叭320只。到1965年,架通至龙山桥、大桥两公社专线10杆公里。1972年,通广播的生产大队达312个,生产队3536个,安装小喇叭7123个。1974年,全面实施广播专线架设工作,县广播站自造水泥杆3000根,架设和改造165杆公里,同时敷设了通往江心公社的江底电缆和5条飞河线,全县广播线路全部实行专杆、专线。是年,入户小喇叭发展到78978只,入户率70.9%。高音喇叭从城镇扩展到乡村,全县计有980只。1978年,全县通广播的大队315个,生产队3952个,县乡广播线路总长880公里。1980年,公社以下专线共建成720杆公里。1982年,全县高音喇叭达到2632只。1984年,县调频发射台建成,实现广播讯号以有线和无线两路传输。原县到乡的165杆公里专线,全部交给所在乡(镇),充实了乡以下广播线路。
三、广播节目
1971年前,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各播音1次,每次120分钟,节目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省台“各地人民广播站联播”、“天气预报”等。自办节目每次30分钟,主要是“本县新闻”和通俗的快板、说唱之类。此后,自办节目逐渐增加。1983年已辟有“当涂经济”、“五讲四美”、“农业科技”、“周末文艺”4个专题。1984年,上述后3个专题分别改为“水乡风貌”、“农村科技”、“姑孰文艺”。“本县新闻”和各专题节目,每周播出6组,每组10分钟。1987年增设“文艺广告”,每天播送3次。1989年又新辟“农民之友”,每周1组。乡镇广播站主要转播县广播站(台)节目,有时根据当地需要,自办部分新闻和专题节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电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