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沈彪戏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徽剧江南派新春班最后一个班主沈彪(当涂南乡人),率班改唱京剧。沈彪当时又任县衙捕班总头役,缉盗闻名,戏班仗其声誉,冠其姓名,直称“沈彪戏班”。
沈彪组建京戏班,自筹资金,收揽名角,在城关提署衙门(清长江水师提督署)戏台首演《大香山》,轰动全县。此后班底越演越大,生旦净丑末,行当齐全,唱做正宗,服装道具上乘,表演艺术精湛。加上沈彪的公职身份,戏班所到之处,方圆几十里平安无事。各地请演者日多。不仅演遍县内务乡镇,也演遍皖南、苏南及江北数十县。
此戏班戏路宽广,文武戏均有拿手剧目。早期主要演员有花旦羊骨头(绰号)、丑角小道士(绰号)、红生大登子(艺名)、短打武生二登子、老生张福培、小生马玉福、花脸大怀成、长靠武生许光月、刀马旦朱德云;后期主要演员有大月楼(艺名)、金佩兰、高金宝、王龄童、左昆仑、孟少芳等。全国著名京剧演员旦角黄艳秋、老生高百岁、武生张翼鹏、张二鹏、马连良堂兄马纪良,均看重沈彪戏班,在该班挂牌演出过。
建班至30年代,演出最红。抗日战争爆发,当涂沦为敌占区,戏班不为敌伪粉饰太平,流亡到徽州、绩溪、屯溪、太平等地艰苦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县,戏班改名为“得胜大舞台”,1949年初改名“新声京剧团”。
二、当涂县京剧团
前身是新声京剧团,1949年下半年曾更名“工人京剧团”、“人民京剧团”。演职员64人,共和班制,演出收入与剧场实行拆帐。1950年戏剧改革时由县文化馆管理,1953年由县文教科领导。1956年12月,县政府拨款5000元给剧团添置服装道具,鼓励戏剧为农业合作化宣传服务。剧团下乡下厂演出203场,观众151770人次。1960年5月,县委批准改为地方国营剧团,定名为当涂县京剧团。主要演员有孙宝童、碧秋云、陈英武、夏龄童、邬如鑫等。1960年12月,根据中共芜湖地委“一县一团”的规定,撤销此团,演职员分批调入芜湖地区京剧团、当涂县黄梅剧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三、当涂县庐剧团
1952年,县内零散庐剧艺人组成“群众”、“联星”两个私营庐剧团。1956年,两团整顿合并,成立当涂县庐剧团,共有演职员65人,仍为民间职业剧团。基本观众较多,演出兴旺,当年演出高达720场,观众27.77万人次。1960年5月,县委批准改为地方国营剧团。同年12月,执行芜湖地委规定“一县一团”制,撤销此团,演职员分配到芜湖县庐剧团、和县庐剧团及其他单位。
四、当涂县文工团
1958年,中共当涂县委在县农场举办短期文艺训练班,召集全县文艺活动分子200多人,学习文艺知识,排练小型节目,参加轻微农业劳动,从中选取优秀骨干30余人,于同年10月组成当涂县文艺工作团。1959年,县文工团迁至城关柴巷原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校址,演员队伍扩大,排练节目多为中心工作宣传服务。是年,创作排练《马云舞》、《人民公社胜天堂》、《红庚》及当涂民歌一批歌舞节目,参加芜湖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上级文化部门关注。1960年5月,获得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奖旗、奖章,在全省县级文工团中屑首次。
县文工团原为地方国营。1960年12月,执行芜湖地委“一县一团”制规定,以县文工团为基础,调来其他剧团演员,改为当涂县黄梅戏剧团,属大集体性质。
五、当涂县黄梅戏剧团
1960年12月组建后,从省艺校和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聘请老艺人传授黄梅戏。1963年演出高达425场,观众17.71万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更名“当涂县文工团”,上座率下降,入不敷出,由此从县文教事业费中支出定额补助。至1989年底,县共补助117.38万元。
70年代招收新学员23名,随团培养。80年代初,再招收新学员15名,送省艺术学校学习。1981年起,剧团实行体制改革,全团78名演职员,分两个队包干演出和开辟文化服务经营项目。
建团以来,演出现代戏《江姐》、《八一风暴》、《刘胡兰》、《白求恩》、《杨立贝》、《审椅子》、《送肥记》等大小剧目30余个;演出古装戏《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孟姜女》、《花木兰》、《杨门女将》、《宏碧缘》、《十五贯》、《孔雀东南飞》、《春香闹学》、《春草闯堂》等大小剧目50余个;演出该团创作的《朝阳路》、《校园怒潮》、《新苗茁壮》等6个剧目。主要演员有赵长寿、王爱玉、孙有喜等,
六、当涂县杂技团
1961~1962年,对县内零散的杂技艺人进行登记,编为杂技组。1980年12月发展成为当涂县杂技团,演员25人,职工4人,自负盈亏。演出传统的杂技和常见的魔术有100多种。活动范围除在省内各地演出外,还远及浙江、福建、江西等省。1982年,团长汪光先出席安徽省杂技艺术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由于在发展中吸收外地艺人较多,散漫性大,经营不善,1985年自行解体。
七、当涂县曲艺队
1949年和1950年,先后两次召集全县零散曲艺艺人,组织学习,动员他们配合宣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兴修水利,生活费由人民政府补助。1951年成立曲艺组,有鼓书艺人16人,评词艺人3人。1960年,在城关肖家巷建曲艺场1座,132平方米。1964年4月,成立当涂县曲艺队,成员26人,由县文化馆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艺人全部下放农村劳动。1978年11月恢复县曲艺队,演出一度兴旺。1982年后,演出业务清淡。1985年后,县曲艺队名存实亡,唯鼓书世家传人杨世山、杨世凤尚能维持演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