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
组织沿革1949年12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涂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55年4月团工委改为团县委。1955年7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涂县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共青团组织受到冲击而瘫痪,代之以“红代会”。1971年8月恢复当涂县共青团组织。
主要活动1950年6月,团工委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开展拥军优属活动。1951年,全县有2767名青年参加志愿军开赴前线,其中有团员268人。1954年,组织团员青年投身抗洪抢险战斗。1955年1月,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涂县堵口复堤工作委员会”,先后组织19个青年突击队,24500名团员青年参加复堤。1956年,组织28000余名青年(其中团员5170人)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活动。建立民校278所,识字班277个,参加学习的青年占全县青年的75%。1958年,全县各级团组织发动10410名团员青年参加植树活动,植树2502104株。1959年,全县有51000名团员青年参加植树造林,植树603644株。1963年,团县委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维护集体利益,争做好人好事。1976年,全县成立学雷锋小组9040个,当年做好事10000余件。1983年,开展“三优两学”(优良秩序、优良服务、优美环境、学雷锋、学先进)和“五小”活动(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由青年教师尚强设计的“教学多用规”获省级设计二等奖。1984年,团县委举办“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读书演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走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之路。1985年,全县共有青年专业户662个。1986~1987年,团县委在基层巡回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1期,受训青年880人次,各乡镇团委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受训青年1830人次。1988~1989年,全县各级团组织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8期,受训青年9144人次。1989年,团县委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322个,参加人数3209人,做好事5000余件,为社会献爱心捐款25次,捐资5100元。
历次团代表大会1955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涂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数字不详),当时全县有245个团支部,709名团员。1956年6月,县第二次团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50名。1960年2月,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08名。代表全县29个团委,694个团支部,12828名团员。1963年4月,县第四次团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80名,代表全县35个团委,523个团支部,10596名团员。1971年11月,县第五次团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473名。代表全县27个团委,473个团支部,17957名团员。1979年1月,县第六次团代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数字不详),当时全县共有37个团委,820个团支部,22849名团员。1982年9月,县第七次团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50名。1985年9月,县第八次团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78名。代表全县41个团委,764个团支部,19873名团员。1989年3月,县第九次团代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00名。代表全县47个团委,89个团支部,23684名团员。以上历次大会均在城关召开,听取和审议团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各届委员会。
二、少年先锋队
1950年1月,当涂县青年团工委召开大会,在当涂县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至1954年7月底,全县58所中心小学均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有少先队员9493名。1959年5月3日,当涂县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全县少先队员代表、大队辅导员、公社团委书记等495人。到1959年底,全县已有少先大队53个,少先中队300个,少先队员19304名。1965年,发展到261个少先大队,669个少先中队,27719名少先队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工作停顿,全县各小学先后出现“红小兵”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1978年10月,全县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1979年底,全县有442个少先大队,有少先队员43741名。1989年底,全县少先队员增至65842名。
建队初期,少先队工作主要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好好学习,锻炼身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帮助失学儿童学习文化。开展慰问军烈属、“小五年计划”、到田间拣粮和灭鼠等活动。80年代,开展人人争戴小红花、学雷锋、“五讲四美”以及学英雄、建丰碑等活动。
附:童子军
民国36年(1947)12月27日,中国童子军安徽省支会理事会电告当涂县立初级中学,经中国童子军总司令核准,编为中国童子军第6361团。民国37年1月1日,当涂县立初级中学童子军团正式成立。8月,城关各中学组成童子军团。至9月底,全县各乡镇学校也都普遍组织童子军团,开展申请、登记、组织训练等活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