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港口
历史上,县境港口主要为自然港口。民国时期,县城沿姑溪河两岸有自然坡岸码头5处(河南瓦巷口、河北柴巷至下浮桥、大成坊河沿、上下浮桥两侧河沿),沿内河的护驾墩、龙山桥、查家湾、黄池、乌溪等集镇亦都形成自然码头。民国17年(1928)由宝兴铁矿公司捐助趸船1艘,木桥3截,在采石江口修建码头1座和房屋3间,是为县境第一座人工码头。民国27年(1938),城关大城坊河沿建成砖石踏坡客运码头1座,并配有木质趸船1艘,供旅客上下客轮。建国后,当涂、护河、查湾、黄池等地先后建成水泥块石结构踏坡码头和水泥块石结构扶壁式码头,港口条件大为改善。
当涂港为县境最大的港口,港口东起上泗渡,西迄铁路桥,长3000米,客货运输四季通航,最大可靠泊300吨级船舶。从1955年开始,交通运输部门对港区设施进行了多次改造、扩建和新建。至1989年共建成水泥块石结构扶壁式码头5座,自然坡岸码头1处;安装3吨级吊机8台,皮带运输机1部;有货场面积35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旅客候船室1座,形成了5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当涂港既是全县粮食、煤炭及各种建筑材料水上运输的枢纽,又是高淳、溧水、宣城、郎溪、宁国等县农产品、砂石竹木的集散中转港口。
当涂港码头建设一览表

二、渡口
清乾隆年间,县境陆路交通的重要渡口计有42处。较为出名的古渡口有位于长江上的采石渡和大信渡,位于内河上的花亭渡、黄池渡、陈公渡和葛家渡等。民国时期,全县内河渡口尚存28处,其中姑溪河上7处,其它河流21处。建国后,原有古渡口一直沿用,1958年后又陆续开辟了一批新渡口。1989年,全县共有渡口53处,有木质渡船49艘,水泥和钢质渡船各2艘,总计172.1吨位,有渡工138人,日载客约1.8万人次。渡口分布情况是:青山河15道,水阳江5道,运粮河7道,姑溪河14道,博望河1道,长江11道。其中,日载客量超过千人的有河上港渡、黄池渡、向阳渡、芮家渡、和尚棚渡、上门口渡和下门口渡等7个渡口。
河上港渡位于西河乡政府驻地河上港村,70年代大公圩全面建成乡村公路后,成为该地区渡青山河通往查家湾的交通要道。1982年由西河公社三星大队设渡,行距200米。有载客35人的自航木船1艘,日均客流量3000人次左右。
黄池渡在黄池镇南,清代亦称留爱桥渡,系古今大公圩地区渡水阳江进入宣城和芜湖两县的重要津渡,行距200米。明正德年间,该渡口处曾由巡按御史吴钺筹资建有浮桥,乡人为颂其德政,称作“留爱桥”。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桥废改渡。今渡口由黄池镇街道经营,有定员45人的机动木船1艘来回载客,日均客流量约1500人次。
向阳渡位于大公圩南部水阳江上,行距200米,由兴永乡桃园村设载客26人的自航木船1艘来回载客,日均客流量约2000人次。
芮家渡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系太白乡渡姑溪河进入县城的主要渡口之一,行距200米。由太白乡花林村设定员32人的木质渡船1艘,日均客流量约1000人次。
和尚棚渡在江心乡北部尚锦村,清顺治年间即设有渡口,系江心乡渡夹江通往采石的交通要道,行距500米。今由江心乡水运队设渡,有定员200人的机动钢船1艘,日均客流量约1400人次。
上门口渡位于城关东大街南头上门口,系由上浮桥改设的,日均客流量约2000人次。
下门口渡在上门口渡下游约500米处,系由下浮桥改设的,日均客流量约2000人次。
上一篇:第一节 航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