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输电线路
1952年,当涂城关输电线路为6千伏。1964年马芜线在新桥T接35千伏,1965年架河上港至马桥35千伏线路,共长18公里,此为县内电网主干线。1985年,当涂变电所110千伏输电线路T接采(石)长(龙山)线,成为县内电网的主动脉。截至1989年止,县内共有35千伏线路9条、110千伏线路2条。线路最长为马桥线长18公里,最短钟山线长2公里。
马桥线原在姑山矿自备变电所开断,1974年改接220千伏长龙山变电所。钟山线原接新桥至姑山线路上,1973年改接长龙山变电所。当西线为当涂变电所至西门变电所的线路,西门线为长龙山至西门变电所的线路。
二、变电所
1952年以前,当涂没有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1952年8月,第一座35千伏西门变电所建成投产,主要向华东军区第六陆军医院(现八六医院)及城关供电。1973年4月220千伏长龙山变电所建成和1985年12月110千伏当涂变电所建成,成为当涂供电网络的供电主体。至1989年底,全县拥有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所10座,主变压器总容量30.81万千伏安。80年代初,全县通电率已达100%。
三、配电网络
由35千伏电压降至6~10千伏,以架空线分片幅射,构成配电网络。各变电所将配电线路通向各乡镇,大用户设专用开关柜供电。城关装设公用变压器向用户供电,农村分片自备变压器供电。全县6~10千伏配电线路1239公里。1975年开始,社队自筹资金购置器材,架线用电。至1978年,农村10千伏配电达840公里,其中属于社队的300公里。1985年,省电力局批准农用6~10千伏配电线路609公里,实行资产代管,每年提取农电资产代管费,以维修改造450公里线路。
农村0.4千伏低压线路,由用户自建自修,据1978年统计,全县低压线路3500公里,其中一、二、三类线路,分别占15%、28.6%、56.4%。1979年省拨款9万元对三类线路进行整修改造。
全县配电变压器1401台,容量为19.24万千伏安。分布城市、农村各占8.01%、91.99%。产权分属电业部门和用户各占6.90%和93.10%。1984年以来,社队的变压器有722台,移交电业部门代管。1985年11月,对农用6~10千伏配电变压器,一律实行代管。县将代管变压器132台进行更新,并对配备触电保安器、电容器等作出规定,极大地改善了安全用电条件。
四、电力调度
经历上级调度和县调度的分级调度过程,即1952年、1958年分别由南京电业局和马鞍山发电厂调度,1963年调度权归皖南供电局,1983年移交马鞍山供电局地区调度所。
1984年成立当涂调度所,负责全县35千伏变电所、35千伏进出线事故处理的调度。1987年调度所对52条6~10千伏配电网出线及设备,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县内220千伏长龙山变电所和当涂变电所35千伏以上电压等级设备由马鞍山供电局调度。
为保证调度及时准确,1984年以前通过邮电局有线电话调度。同年12月16日,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无线电通讯调度,各变电所安装接收机,作通话之用。1985年在110千伏当涂变电所安装ZDD—12电力载波机,使调度更加灵活和机动。
五、电能质量
1966年以前,当涂输变电设备并入华东电网运行,供电频率则受电网控制。“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能质量管理混乱,严重威胁发电机组的安全。
1978年,华东电网狠抓各地低周波减载装置工作,很快使电网频率恢复到50赫兹。同年,长龙山和西门两变电所,安装低周波减载装置。全县因安装低周波减载装置,可切负荷8000千瓦,使电能质量得到提高。
1980年华东电网狠抓电压质量,当涂1981~1985年在各变电所安装6~10千伏电力电容器19813千乏,加强无功补偿,达到降损节能的目的。
六、供电管理
当涂供电局系供电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上级电业部门和当地党政部门的双重领导,开展电力的供、用、管工作。内设生技、用电、调度等股(所),具体负责供用电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高压线路、电气设备的检修改造及供电的调度工作。
各变电所为区域性的供电单位,负责日常配电线路、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故障的排除。
当涂县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概要表

当涂县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供)电所概要表

当涂县各变电所装置电力电容器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概况
下一篇:第三节 用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