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属同一生物气候带,水平地带性土壤均属黄棕壤土类。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母质成分的差异,县内土壤类型多样,共分5个土类、11个亚类、40个土属、70个土种。
一、土壤分类
石质土占全县土壤面积0.89%,分布于横山、十里长山、青山、龙山等山的顶部和陡坡。植被稀少,地表径流冲刷作用强烈,土体中砾石含量高,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厚度多小于10厘米。分1个亚类、3个土属、3个土种。
粗骨土占全县土壤面积3.03%,分布于龙泉、围屏、龙山桥、黄山、藏汉、太白等乡镇的山丘顶部或陡坡。自然植被覆盖率小于20%,水土流失严重,土层中砾石成分高,呈明显粗骨特征。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分1个亚类、3个土属、3个土种。
黄棕壤占全县土壤面积10.42%,广泛分布于县内东北部、中部低山丘陵区,为地带性土壤,自然植被为落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树种,今大部分已为次生林代替。成土母质在石质山丘区多为不同时代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台地为下蜀系黄土。具有淋溶、粘化、生物积累和弱脱硅富铅化特征。黄棕壤表土层显暗棕或黄棕色,粒状结构,疏松,厚度10~20厘米;表土层向下逐渐过渡到淀积层,黄棕色,厚度40~80厘米,质地较粘重,棱块或块状结构,有铁锰结核;再下逐渐过渡到母质层,其性状取决于母质属性。分以下3个亚类:
黄棕壤性土亚类,占该土类面积11.81%。分布在龙泉、围屏、黄山、银塘、城关等乡镇高丘区,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剖面分异弱,淀积层不明显,土体中多砾石。分3个土属、3个土种。
普通黄棕壤亚类,占该土类面积39.1%。分布境内东北部和中部的丘陵或石质岗地上,大部分为自然土壤,少数为耕种旱地,系多种岩石风化物母质发育而成。土体厚60厘米左右,表层为轻壤土,较疏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中层为中壤至重壤土,粉砂和粘粒比值比表层小,较坚实。分6个土属、8个土种。
粘盘黄棕壤亚类,占该土类面积49.09%。分布于东北部和中部台地区,呈点、片状镶嵌在普通黄棕壤边缘地区,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层深厚,通常具均质黄土层、粘盘层和网纹层3个层次。局部地方均质黄土层被剥蚀殆尽,粘盘层出露地表。均质黄土呈灰黄或黄棕色,轻壤一重壤土,小块状结构,中下部常有铁锰结核。粘盘层呈黄棕或褐棕色,粘质,紧实,滞水性强,棱柱或块状结构。网纹层灰白和棕色相间,呈树枝状。
今除少数地方仍未开垦利用外,绝大部分为耕作旱地。分3个土属、6个土种。
潮土占全县土壤面积的8.01%,主要分布于县内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滩地和江心洲。发育于近代江河冲积物,受地下水影响,经旱耕熟化而成。地下水埋深较浅,一般在1~2米之间。潮土由于分布区内的地形、水文条件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分以下2个亚类。
灰潮土亚类,占潮土面积79.08%。主要分布于江心洲、大陇、黄山、城关等乡镇,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土性暖,适种性强,具夜潮性,耐旱力强,雨后不板结,天旱不开裂,可种植棉花、麦、油菜、蚕豆等农作物,产量较高。分4个土属、8个土种。
湿潮土亚类,占潮土面积20.92%。主要分布于江心洲和南北圩等地,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耐湿草本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具明显腐植质积累过程和潴育过程,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均在3%左右,草本植物根系集中30厘米以内。分3个土属、5个土种。
水稻土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7.65%。分布遍及全县,是县内面积最大的耕种土壤。属人为耕种产物,成土母质主要是江、湖积物和下蜀系黄土。根据土壤水分的运行情况和土壤发育阶段,形成以下4个亚类。
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0.01%。主要分布于青山和城关两地,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地势较高,无灌溉条件,属地表型水稻土,成土条件差,耕种时间短,熟化程度弱,耕作层仅13厘米,犁底层约9厘米。仅有1个土属。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85.65%,占土壤总面积的66.5%。分布在江、河、湖平原的内侧,丘陵地区的中下部,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和下蜀系黄土为主。是县土壤中面积最大,生产性能最好的一个亚类。土层深厚,大多在1米或1米以上,层次分化明显,剖面发育完整,耕作层呈灰棕、灰黄色,中壤为主,多团块状结构,犁底层色深,致密坚实,重壤为主。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多呈中性一弱碱性反映,PH植6.5~8.5;下蜀系黄土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多呈弱酸性一中性反应,PH值6.0~7.0。分6个土属、22个土种。
潜育型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总面积14.04%。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湖的低圩区和山丘间的低洼渍水田,是地下水型的低产土壤。由于地下水位高,土体下部终年被水浸渍,使土壤颜色为青灰或蓝灰,并形成了潜育层。6个土属、8个土种。
侧漂型水稻土亚类,占水稻土面积0.3%。主要分布于太白、围屏、新市、银塘等乡镇。一般位于低缓台地的岗坡,成土母质主要是下蜀系黄土。耕作层浅薄,土壤养分及粘粒含量低,土壤团聚性差,水耕后,砂粒迅速下淀,出现淀浆板结现象,保肥、供施性能差。分2个土属、3个土种。
二、土壤分布规律
县内土壤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低山丘陵主要分布黄棕壤、硅铝质石质土、硅铝质粗骨土;波状起伏的岗地主要分布粘盘黄棕壤;沿湖圩区主要分布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沿江、河滩地主要分布灰潮土和湿潮土。土壤自东向西的分布规律是:石质土(粗骨土)——黄棕壤——水稻土——潮土。
低山丘陵土壤,由山顶至山麓,分别是扁石石质土——扁石粗骨土——黄棕壤性扁石土——扁石黄棕壤——扁石黄棕土;低丘岗地土壤,因沿等高线修建梯田,而形成阶梯式;平原地区土壤,因微地形的变化,冲积物的泥沙含量的不同和耕作制度的差异,插花分布着多种土壤,构成星罗棋布的网状结构;湖区洼地土壤,由于湖积物沉积的部位和厚度不同,人工围垦时间的长短,不同地形发育不同的土壤,使该类土壤呈碟形分布;沿江洲地土壤,因江河水流的沉积作用具明显分选特征,致该土壤成带状分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植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