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扫除文盲]
马鞍山农民扫盲工作始于建国初期。1951年,马鞍山地区利用冬闲季节办起农民业余学校12所,共18个班,有冬学教师306人,招收学员1135人。马鞍山建市后,农民扫盲坚持“小忙少学,不忙多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坚持扫盲。1958年“大跃进”开始,农民扫盲掀起高潮,有的区、乡提出“田边学、灶边学、会前会后学”的口号;有的乡文盲、半文盲全部参加学习;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所谓突击认字的“火箭炮”标兵等浮夸现象。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农民扫盲教育一度受到影响。1962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各公社普遍配有专职扫盲干部,生产队办有识字班或夜校。“文化大革命”中,扫盲教育被阶级斗争教育代替。识字班改为政治夜校,学习内容为“大批判”唱革命歌曲,学样板戏,以致农民中的文盲,半文盲数激增。1979年以后,扫盲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市成立农民教育委员会,统管全市农民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分派专人负责农民教育,各乡、镇都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1984年,市郊重新开办各种农民扫盲班20个,参加学习的有650人。农村生产责任制推行后,部分农民忽视文化学习,脱盲率仍然很低。据1984年统计,市郊农村尚有文盲、半文盲1.1万人,文盲率为20.7%。针对这种情况,市教育局进一步采取措施,制定了《关于马鞍山市扫除文盲规划的意见》和《马鞍山农民教育专干岗位制暂行办法》,在全市实行半强制性的扫盲。这以后,佳山、冯桥、雨山、霍里等乡相继在乡镇企业中举办全脱产扫盲班;雨山、慈湖乡办起工间扫盲班,利用工余时间组织职工学习文化;佳山乡新开办两所夜校,招收100余人参加学习。到1985年,市郊农民扫盲取得很大成效。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乡(镇)12~40岁年龄的农民中,有85%的人识字达到1500个,为基本无文盲乡(镇)的标准,经市教委1986年1月检查验收,慈湖、霍里、冯桥、雨山、小黄洲5个乡达到全市首批基本无文盲乡要求,市郊农村文盲、半文盲率也由1984年的20.7%下降到13%。在全市完成区、县扫盲任务的基础上,1987年又继续进行了巩固提高,全市12~14周岁农村人口的非文盲率达88.8%。
[技术教育]
建国后,马鞍山地区农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扫盲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专业户和乡镇企业职工对技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农民学习技术的需要,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积极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大体有3种:一是举办学习班、培训班;二是宣传、报导农技信息;三是提供农技书刊。1984年,市民革开始创建中山建筑学校,招收农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员46人,开设16门课,学制2年,毕业后大都达到中专技术水平。1987年,农民教育的重点正式转入文化技术教育。全市22个乡镇(含当涂县)办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办农民技术教育班189个,有1.16万人参加专业技术学习。村办农民技术班973个,有4186人参加学习。乡办科技讲座663次,参加学习的农民达3.9万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