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队伍建设]
解放初期,工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只有工程技术人员52名,其中马鞍山分矿19名,皖南电厂33名。1953年,随着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大量增加,至1958年,全市已有科技人员1710人。1959年8月,马鞍山首次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市通过开展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1960年7月,全市晋升110名工人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师。年底,全市科技人员已达2481名,其中科技干部1624名。1961年初,召开全市科技战线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表彰了18个先进集体、114名先进工作者。此后,通过贯彻党的一系列科技政策,进一步壮大了科技队伍。到1965年底,全市科技人员达5344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13名。“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科技人员被贬为“臭老九”,有的被迫离开科技工作岗位,科技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科技队伍得到迅速发展。翌年,马鞍山市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有81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有20名科技人员晋升为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1978年初,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恢复活动,接着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并相继恢复和组建了一批专业学会和协会组织。至1978年底,全市已有科技人员10399名。这以后,又为379名被错划“右派”、412名“文革”中受到错误审查或判刑的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并有大批科技人员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1984年4月,马鞍山市召开科技表彰大会,有219个先进集体、712名先进个人出席了会议。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事业日益兴旺,通过技术职称的套改、晋升,各类大专院校的输送、培训与人才交流,科技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至1987年底,全市科技人员已达15606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的有3542人,并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冶金技术队伍、基建技术队伍和科学研究队伍为骨干的科技阵容。随着科技队伍的不断壮大,群众性的科技组织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服务日益活跃,在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乡镇、面向实际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底,全市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组织达40多个,拥有会员7000余人,全市共建起多学科、多门类的咨询服务机构40个,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咨询服务网络。
[人员培训]
马鞍山科技人员的正规培训工作始于1978年。是年,马鞍山市科协举办各种科技讲座21次,邀请了当地及外地多名专家、学者讲学。同年市科技交流队还举办7期科技人员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385人。1979年,为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全市先后举办外语学习班10期,电子计算机训练班4期,汽车节油、粘接技术训练班7期,各类专题报告、学术讲座160余场次,听众3万余人次,举办科普讲座42场,有8350人参加听讲,内容涉及四个现代化与科学管理、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以及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方面。1981年,重点抓了“文革”期间高等院校毕业的“工农兵学员”的补习考试。全市设5个教学点,300多名学员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文化课补习,补习结束有276人参加省科委主持的第三批考试,其中三分之一的应试者达到或超过了规定的分数线。年内,还在全市举办了30期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有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科技英语等,学员近2000人次。自1979年开始,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展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平均每半年举办一期英、日、德语训练班,3年中,全院轮训科技人员达465人,举办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语言等训练班13期,有100余人到外单位进行学术交流,16人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
1983年,全市有26个科技学会、协会和研究会举办各种学术活动668次,参加人员达9.6万人次。同年市科委又举办了8期外语补习班,组织助理工程师和外语较差的工程师进行补习。当年8月,根据安徽省科委科技干部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市科委还组织了“文革”时期入学的科技人员补考,全市应考30人,实际参加考试23人。1984年5月,马鞍山市科技干部培训中心成立。8月,该中心举办了现代化管理、线性代数学习班,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举办了俄语和日语学习班。市科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4期领导干部计算机学习班,3期科技人员微机学习班,4期以使用单位和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微机培训班。市科协下属的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共举办各种讨论会、报告会、讲座、学术年会40余次,与会者达4000多人次;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26个,参加学习的有2400余人。1985年,马鞍山市科委对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始进行调查,为制订科技人员的培训规划进一步提供了依据。并在年内举办了计算机应用、现代化管理、专利知识、全面质量管理、科技英语等培训班10期。
[职称评定]
1977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恢复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一系列指示,马鞍山市开始为科技人员恢复原有职称,并评定了工程师、主治医师21人。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的恢复,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钻研技术、精通业务,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年,全市共晋升工程师224人,认定和提拔技术员600多人。1979年,全市科技人员中,有9人晋升高级工程师,739人晋升工程师,15人晋升技师,58人晋升主治医师,1人晋升主任医师,27人晋升会计师,20人晋升经济师,2人晋升统计师,共计923人获得了技术职称。1980年5月,马鞍山市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全市相应地建立起70个基层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39个各种专业审核组。年内,全市直接套改技术职称185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0人,工程师173人,助理工程师1450人,技术员150人;复查套改技术职称的工程干部2620人,其中工程师1049人,助理工程师1316人。
1981年,除省属企业外,全市共晋升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95人,农艺师10人。马钢公司晋升工程师702人,冶金部钢铁设计研究院晋升工程师309人,矿山研究院晋升工程师40人。1982年,全市晋升高级工程师51人,其中十七冶3人,冶金部钢铁设计研究院30人,矿山研究院18人;晋升工程师214人,其中十七冶79人,冶金部钢铁设计研究院21人,矿山研究院20人,地方系统49人。年内,还对全市“工农兵大学生”进行了业务考核和技术职称评定。全市有“工农兵大学生”465名,除马钢、十七冶、设计院、矿院自行组织考试和考核外,在地方系统的177人中,有136人参加省统一考试。其中有55人被评定为助理工程师,81人被评定为技术员。1983年,全市共晋升高级工程师31人,其中马钢12人,十七冶5人,设计院10人,矿院2人,地方系统2人;晋升工程师121人,其中设计院74人,矿院8人,地方系统38人。1985年,马鞍山市科委与市人事局、向山区人事局、向山区科委联合进行了乡镇企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试点工作。经考核评定,被批准授予技术职称的有1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4人,技师2人。1985年底,全市工程技术干部中有高级工程师105人,工程师2508人,助理工程师1804人,技师39人。到1988年底,马鞍山市属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7人,副高级工程师402人,工程师2695人,助理工程师3968人,技术员1547人。
[行业分布]
马鞍山市科技队伍行业分布,一方面适应了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又由于区域经济门类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科技人员行业分布不均的特点。建市后,工业发展较快,处于龙头地位的钢铁工业,发展尤为迅速。为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马鞍山荟萃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方面的科技人才。1958年,全市工业部门有科技人员648人,至1985年增加到6223人,是1958年的9.6倍。与此同时,基建、教育、卫生等行业的科技人员也逐年增加,截止1985年,3个行业各有科技人员3037人、5271人和3442人,分别是1958年的7.7倍、46倍和6.2倍,但交通、邮电、农、林、水、金融等行业,科技力量长期不足,直至80年代才有所改变。1987年,全市(含当涂县)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6782人,其中市区15606人。科技人员的行业分布:工程技术人员11144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2813人;农业科技人员299人,中级职称以上的43人;卫生医药科技人员3663人,中级职称以上的269人;自然科学研究人员307人,中级职称以上的91人;自然科学教学人员1369人,中级职称以上的372人。与省内其它地市相比,马鞍山科技人员数量较多(占市区总人口的4.06%),质量较高(中级以上职称有3588人),但科技人员的行业分布不平衡,地方企业中科技人员较少,仅占职工总数的2.9%,而马钢为41%,中央、省属单位为23%。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工程技术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冶金、机电类专业,纺织类只占0.36%,食品类占0.25%,化工类占0.83%。科技人员的这种行业分布和专业结构特点,造成有的专业人才过剩,有的专业人才奇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