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粮油储存]
一、粮站设置建国初期,马鞍山地区仅采石、霍里两地设有粮站,主要担负公粮接收、储存和军需民食供应任务。建市后,根据接收公粮的数量、交粮社队离粮库远近和城镇人口分布情况设置网点。到1964年,全市设有6个粮站1个直属粮库,其中金家庄、花山、慈湖粮站主要负责城镇粮油供应。采石、向山、霍里粮站既负责粮油征购,又负责粮油储存。江边粮库主要负责外地来粮接收和转发市内各粮点供应粮油。1965年,雨山粮站建立。此后又在厂矿区和居民集中地段相继设置粮店,现全市共有粮站7个,粮店29个。
二、仓储管理建国初期,粮食部门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对粮库进行管理。1953年以后逐步向企业经营过渡,实行“专人、专仓、专账”管理。1957年,市粮食局开始推广“粮食仓库五项定额管理试行办法”,对粮质、损耗、器材、人员、费用实行定额管理,促使全市仓库利用率达到100%。1977年后,市粮食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粮仓、油罐卡片档案,加强粮油质量管理。1981年11月,开始实行超仓容利用率费用补贴,规定仓库利用率不低于85%,超定额储存的给予补贴。补贴标准:花生果、山芋干每超储1万斤补贴40元,其它粮食超储1万斤补贴20元。1982年以后,又实行仓库管理费用包干,统一核算,即各粮站根据市粮食局核定的各种仓储费用,在指标内开支,年终按总效益实行减亏分成,按比例提取奖励的办法。马鞍山地区早期粮油仓储设备简陋,保粮技术原始,规章制度很不完善,接收的粮食大多水份大、品质差、虫、霉害严重。而保粮技术措施也比较原始,粮情检查和虫害防治仅凭感官鉴定和用人力机械防虫的办法。当时平均库存中虫粮占45%左右,发热粮占12%。60年代以后,储粮环境得到改善,粮库水泥地面大量增多,仓容进一步扩大,器材和袋具增加,散堆保管逐渐减少,仓囤和袋积粮垛大量使用,粮管队伍素质也有所提高,防治技术逐步向科学化发展。80年代以后,高温粮食基本得到控制,虫害粮食下降到6.5%左右,基本达到质量良好,储藏安全。
[粮油调运]
建市前,马鞍山储粮仓库多系零星分散的民祠仓和草仓,加上当时交通情况很差,粮食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挑。建市初期,外调粮食都用木船运到江边,然后再用小板车运往粮店。1959年后,开始使用汽车运送粮食。市粮食局根据仓、厂、店分布情况,确定粮油征购、调运流向,积极开展对口调拨。市内征购入库粮油,设立固定接收点,尽量先运往加工厂。成品大米经过验质后,直接送到粮店供应。市外调入的粮食,采取与市内销售调拨结合的办法,推行就厂、就仓、就站(码头)直接拨付的办法,减少二次搬运装卸。1978年12月,市粮食局车队成立。到1985年,共拥有汽车10辆,总吨位53吨,除完成本系统粮油运输任务外,还积极开展对外承运和修理业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