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马鞍山地区的粮食交易主要由私人开设的粮行经营,多分布在采石、霍里、慈湖、金家庄等集镇,计有大小粮行58家,从业人员224人;小粮摊40个,从业人员80人。其中以采石镇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粮食集散地。民国时期,在镇上开设的较大粮行有丰余、德圣、晋和、义兴、玉和、太记、玉芳、协兴等字号。除了粮行之外,采石镇还有天成等米厂就地加工粮食,运往外地。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粮食投机商乘机进行高利贷盘剥,称为“放青”,通常采取“春放一、秋收二”,“旺季压、淡季提”,“大斗进、小斗出”等手段,获得高额利润,外地粮商也常来此投放青稞。民国36年,无锡的粮商来采石放青稞,夏季放一担麦,秋季要收回两担稻,春季放一担米,夏季要收回三担麦。由于粮商、地主相互勾结,垄断市场,粮价一日数涨,波动无常,使劳动人民每天辛勤所得的升米之金,隔夜便买不到合毫之谷,终年不得温饱,过着糠菜半年粮的凄惨生活。
1949年4月马鞍山解放后,人民政府即在采石设立粮库,后又在采石、慈湖两处设立粮站,担负公粮接收、征借和调运任务。1951年2月,中国粮食公司当涂支公司在采石设立“中粮小组”。1952年,成立采石、马鞍山2个营业所。不久粮库与营业所合并,设采石、慈湖、霍里粮食管理站,工作范围由单纯接收、保管扩大到收购和销售。1955年3月,马鞍山地区共设有采石、慈湖、马鞍山、霍里4个粮油管理站,下设平阳、濮塘、金马、向山4个分站,负责粮油加工、储运和票证业务。此外,各乡还配有1名粮食管理员,负责全乡的粮油和余缺调剂。1956年12月,马鞍山市粮食局成立,内设人秘、计划、经营管理、储运保管、财务管理等科室,下设采石、慈湖粮油管理站和采石碾米厂。其后陆续增设向山、墩子山、霍里、金家庄粮油管理站。全局共有职工62人。1965年,粮食局下设花山、雨山、采石、霍里、金家庄、向山等粮站和米面厂,固定职工48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系统机构变动频繁,先后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革命领导小组”等临时机构。1968年9月,成立市粮油管理站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生产、办事3个组。基层各粮站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70年10月至1971年2月,市粮油管理站一度改称市粮棉局。1978年6月,取消市粮食局革命委员会,改称马鞍山市粮食局。1985年,市粮食局机关设组织、宣教、保卫、群工、财务、储运、购销、计划、工业等科室,下辖采石、金家庄、慈湖、花山、雨山、向山、霍里7个粮站和米面厂、植物油厂、第一、第二粮油食品厂、饲料公司、议购议销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汽车队、职工学校等单位,职工总数为117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23人,集体所有制115人,合同工140人。1987年市粮食局撤销,成立市粮食公司,隶属市商业贸易委员会领导。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