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专业蔬菜生产中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减、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呈波浪型变化,种植面积受菜地增减影响很大,总产量以1961年、1974年的产量为顶点,形成两个马鞍型。
建市初,马鞍山专业蔬菜生产刚起步,种植面积仅有245亩。从1958年开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专业菜地和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1961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9万亩,成为马鞍山有史以来蔬菜种植量最大的一年。是年蔬菜总产量达6853.6万公斤,平均日上市18.7万公斤,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能吃上1公斤蔬菜。由于生产过剩,烂菜十分严重。针对蔬菜种植面积过大的状况,从1962年起,逐年减少种植量。到1965年,种植面积减少到4037亩,成为建市以后的最低点。但因栽培技术的提高,亩产上升到4074公斤,总产仍达到1645万公斤,除去自食外,超过城市蔬菜需要量40万公斤,当年有10余种新鲜蔬菜外销宣城、南京等地。
1966~1974年,城市征地越来越多,菜地逐年减少,虽然复种指数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蔬菜生产供不应求。从1975年起,连续3次改农田为菜地,同时继续提高复种指数。到1979年,市郊菜地达到754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总产量为3672万公斤,上市2730.5万公斤,基本满足城市蔬菜需要量。1979年以后,菜地被大量征用,1980年专业菜地被征973亩,1981年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12万亩减少到7665亩,产量也由1980年的3281.6万公斤锐减到2650.5万公斤。此后,菜地仍逐年减少,到1985年,减至5943亩,种植面积虽维持在8900亩左右,但总产仍只有2900万公斤。按照1965年马鞍山市城镇居民每人每天蔬菜需要量为330克的标准,1985年全市居民需要蔬菜3118.5万公斤,与年总产相比,尚缺218.5万公斤,还未包括菜农自食部分。1987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11万亩,总产达3398万公斤,但仍未能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的需要。(附表15—4)
马鞍山蔬菜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除菜地持续不断地减少等原因之外,与蔬菜基地设置不够科学有关。已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除慈湖、雨山、冯桥等乡土壤适宜种植蔬菜之外,霍里、杜塘等地,土质粘重,通透性能差,灌溉不便,种植蔬菜费工费力,产量不高。而小黄洲、江心洲及沿江冲积地带,土质肥沃,通透性能好,灌溉方便,适宜蔬菜生长。如能调整蔬菜产地布局,开辟新的蔬菜基地,将会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解城市居民吃菜难的矛盾。
附表15—41958~1987年马鞍山市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