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钢公司设备管理工作主要由机械动力处和设备处承担。机动处受马钢公司设备副经理和副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负责全公司的设备管理和动力管理。并对机修厂、第二机修厂、动力厂、修建部和各生产厂矿的设备管理系统实行业务领导。设备处承担马钢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成套机电设备供应和管理,负责编制计划、订货采购、装卸运输、验收保管、维护保养、设备出库发放、财务结算、编制和上报设备统计资料。
[设备供应管理]
1981~1986年,马钢完成设备供应量2万余吨,投资2.45亿元。供应设备的重点项目有高速线材工程、钢坯连轧机工程、1万立方米制氧机和5号焦炉等4项。高速线材设备总量为5330吨,其中进口设备为1453吨。为加强对成套机电设备供应的管理,马钢设备处先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160条,其中包括岗位责任制、库房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消防制度以及各种台帐,如隐患消除台帐、职工违章违纪登记台帐、压力容器登记台帐等。1987年,在冶金部召开的全国设备供应管理工作评比会上,马钢设备处获冶金部“1987年度设备供应管理先进单位”。为妥善处理库存积压设备,大胆改革基建库存体制,马钢设备处还千方百计处理和利用库存积压设备,努力回收资金,积极归还银行贷款,到1986年9月,已提前全部还清银行贷款和利息。1987年底,库存设备8230吨,全部做到分区分类、合理存放。
[设备运行管理]
1964年,马钢在学习“鞍钢宪法”的同时,开展以“五好”设备为中心的文明生产活动,制订五好设备标准,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四项制度,狠抓设备的计划预修和升级计划,开展设备升级竞赛。1966年3月,五好设备1038台,设备五好率为40.6%,设备完好率为90%,79个仓库中有51个达五好标准。1987年,马钢公司考核设备总台数为6985台,完好台数6760台,综合完好率为96.8%,甲级维护率为86.38%,部控以上设备完好率为98.76%。全公司共有红旗设备724台,其中优秀红旗设备37台;红旗房所71所,其中优秀红旗房所9所;红旗仓库63座,其中优秀红旗仓库13座,优秀红旗车辆10台。
在设备检修管理上,马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应用统筹法进行设备检修,从计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到重点大,中修工程均应用统筹图管理。2、逐步推行以包项目、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包工程费用的“五包”大修理工程承包制。1984年,对15项重点设备大修理实行工程承包,实际工期比计划工期减少110天,工期提前率达18.7%。3、结合检修进行技术改造,做到大修大改、中修中改、小修小改、逢修必改。1970~1984年,结合检修先后对高炉、平炉、烧结机、中板精整系统和车轮轮箍系统进行改造,使生铁产量提高75%,烧结矿产量提高45.5%,车轮轮箍产量提高28.3%,钢板产量提高78.6%。4、安排工程实施计划与生产紧密衔接,烧结与炼铁、炼钢与轧钢同步检修,最大限度减少停产损失。5、为二级厂矿在保证生产设施不失修的前提下,集中使用大修理基金解决关键设备的技术改造。6、坚持执行以时间周期为主的计划预修制度,即实行主体设备的月度定检和定期的大、中、小修理。成立设备诊断室,积极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工作,在测振、测温、轴承检测、测厚等方面试行预测预知维修。1987年,完成了烧结风机、转炉风机、焦炉风机的状态测试,使用点温仪对8个变电所143个配电柜实行监控,实测2572点次,查出高温点41个,及时进行了处理。应用铁谱分析仪对9个厂18台设备分别做了1~4次分析。还进行了点检定修制的重点试验,全年通过点检共查出隐患5080项,整改4524项,主要生产设备非计划停机率从1980年的18.5‰,降低为13.8‰。
为搞好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从1965年起,马钢设备开始分部控、公司控、厂控三级管理,编制设备卡片,建立固定资产台帐。1979年以后,对公司设备进行清查,建立以帐、卡、物相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颁发封存设备管理条例,各厂矿建立设备档案,编制固定资产月报,分类季报和闲置设备报表,准确反映设备资产变更情况。还颁发固定资产财产管理办法,及时掌握设备内部转移、对外调拨、设备报废、零星固定资产购置等变动情况。统一处理报废设备残值,报废设备未经残值处理,不能更新设备。二级厂矿对外处理报废或多余积压设备,要由机动处审定并报设备副经理批准,其价格由机动处评议小组决定,回收资金上交公司财务处。
1954~1987年的34年中(其中1967~1969年无资料),马钢共发生设备事故8239起,其中重大事故925起,事故损失费总计8469万元。1974年,设备事故损失费高达1275万元,是马钢历史上设备事故损失最重的一年,平均每天损失3.5万元。设备事故次数最多的一年是1970年,多达659次,平均每天约发生1.8次事故。重大事故最多的是1960年,全年共128起,不到3天就出现一起重大事故。事故总次数最少的年份是1958年,只发生28起。重大事故最少的年份是1958年和1986年,分别为零。事故损失费最少的是1957年,仅有4.84万元。1987年,事故总次数为33起,为1959年以来最少的一年,事故损失费67.12万元,为1964年以来最少的年份。为预防设备事故的发生,近年来,马钢根据冶金部《钢铁企业设备事故管理办法》,定期进行事故调查与分析研究,制订、落实、检查防范措施;坚持按周期计划预修设备,落实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等三大制度;严格执行设备使用、维护、检修等三大规程,对重大事故组织事故分析、调查、处理及抢修,并建立事故统计上报制度。
[动力管理]
马钢动力设备管理,主要有动力平衡管理、动力网线管理、试验鉴定等工作。动力平衡管理主要是动力平衡计划的编制和动力消耗定额的编订。动力网线管理主要是对电力网线、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压气和蒸汽管网、煤气管网、冷风管理区、氧气管道管理区等动力网线的管理。试验鉴定工作和检修,包括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整定和动力设备的检修。
马钢主要消耗的动力有电力、煤气、蒸汽、工业水、清水、低温水、软水、压气、鼓风、氧气、氮气、氩气等13种动力源。其中电力由华东电网供给,其他动力均由马钢自行生产或转换。1985年,采用单耗节约奖考核,同时下达“限额使用”等指令性决定,以降低动力能耗。1987年,马钢动力能源消耗分别为:电11.48亿千瓦时,水4.04亿立方米,蒸汽343.53万吉焦,鼓风16.43立方米,压缩空气2.88亿立方米,氧气1.45亿立方米。能源消耗合计折标准煤171.55万吨,吨钢动力能耗0.968吨标煤/吨钢,全年节约动力能源3.01万吨标煤。
[备品备件管理]
马钢备品备件管理分公司和厂矿两级管理。计划编制由各厂矿在每年5月份提出下一年度备品备件的年度计划,并由机动处审查平衡、汇总分类后编制机修生产计划和外部订货计划。大型生产工具计划,由公司生产处审定后转工矿备件科(机动处)安排机修生产和外部订货。备件内部订货范围是小批量的非标准零、配件、专用件;常用材质的大中小型铸、锻毛坯和加工件;生产工具和冶炼用的钢锭模及附件(底板)、渣罐、渣盘等,轧钢用的铸钢轧辊及矿山用的部分高锰钢件。马钢备件自给率约为79%,其中机修厂每年提供加工备件4500吨。各厂自行组织加工备件2000吨。备件外部订货统一由机动处对外办理。外部订货的渠道大致有:由冶金部集中组织订货,直属冶金机修厂生产的4类12种备件;由机械工业部集中组织订货,按规定生产的6类25种备件;以及统配部管机电产品77种、二类机电产品15种、地方机电产品20种。在供应措施上,强调加强计划性,严禁盲目订货;扩大自制范围,减少资金外流;实行资金统管,防止重复采购;严格区分专项工程备件和维修备件的资金渠道,对专项工程实行工卡制度以及对维修备件实行限额制度;充分利用库存,积极处理积压件等。
[工业建筑管理]
据1983年清查统计,马钢冶金工厂系统工业建筑总面积为103万平方米,烟囱、水塔83座,固定资产总值2.37亿元。按工业建筑技术状况分级:一级建筑(完好建筑)31.94万平方米,占31%;二级建筑(一般建筑)64.87万平方米,占63%;三级建筑(缺陷建筑)6.19万平方米,占6%。按建成年代分类:建国前1949平方米;1953~1957年间9.36万平方米;1958~1965年间30.17万平方米;1966~1975年间32.03万平方米;1976~1983年间31.24万平方米。
在工业建筑缺陷与隐患处理上,马钢公司除每年进行一次定期大检查外,在发生地震、大风、大雪、大雨等自然灾害或建筑物发生严重结构损伤以及发生跑渣、跑钢、漏酸、严重漏水时做到随时检查。1983年前,通过检查共发现各类缺陷、隐患183项,其中重大隐患8项。到1984年底,处理各类隐患174项,其中重大隐患6项。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马钢成立工业建筑抗震小组,开始进行工业建筑的抗震鉴定工作。1979~1980年,抗震加固项目300项,共44.6万平方米。从1980年起正式安排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计划。到1984年底,已完成需加固总项目的72.3%,占总加固建筑面积的80.9%。1974~1984年的11年中,共安排工业建筑大、中修计划691项,资金2100多万元。其中大修447项、1596.6万元,中修244项、545.39万元。大中修理项目综合完成率为90%以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