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解放初期,市场秩序混乱,工商业户停业、歇业、转移资金者甚多。采石、霍里、慈湖、金家庄4个地区共有私营商业589户,1950年,减少到217户。1951年后,通过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马鞍山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场日趋活跃。1953年,由于国营和合作商业发展很快,当涂县百货公司、专卖公司开始在马鞍山地区设立分销处和收购站,对市场进行管理。同年,采石、慈湖、霍里、金家庄地区集市的私营坐商增至245户,摊户151户,比1950年增长45.2%。1954年2月,马鞍山镇人民政府成立后,工商业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并开始筹备对私商的改造工作。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工商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马鞍山建市后,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地方工业的兴起,在逐步增设商业网点的同时,新建3个菜市场,小型集市贸易初步形成。1957年4月,市场管理委员会成立,并从公安、财政、工商联、街道办事处、各国营商业公司抽调干部集中办公。与此同时,各街道也相继成立了市场管理委员会分会,着手加强市场的整顿与管理。1958年后,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市场供应紧张,商品奇缺,出现弃工、弃农、弃学经商者多,无证商贩多,投机倒把多的现象。为稳定市场秩序,保证供应,全市先后采取“特需供应”、“票证供应”、“高价供应”等方法。由于票证管理发生问题较多,制止投机倒把、套购、抢购成了当时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情况,1962年12月,市人委发布《集市贸易管理试行办法》,同时成立打击投机倒把领导小组,进行市场整顿工作。至年底,全市查获千元以上投机违法案件38起,5000元以上案件2起,万元以上案件2起,法办7人,罚款1.79万元。1965年,工商、粮食部门对粮油加工经营进一步采取限制措施,继续整顿市场,当年查获投机违法案件980起,罚款1.15万元,补收税款2.4万元。经过整顿,全市私营商业逐步缩小,合作商店由1963年的136个降至91个,职工由1760人降至1469人,国营、合营、合作企业所需粮油原料全部由粮站供应,城乡市场已没有私商出售的粮油制品,市场一度又统得过严,管得过死。
“文革”开始后,商品供应再度紧缺,集市贸易冷落,全市个体商户减少到139个。1968年,市工商管理局被撤销,市场管理陷于停顿,兼之货源枯竭,流通不畅,投机倒把盛行。同年10月,市革委会恢复市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重新整顿市场秩序。1974年,市革委会发布“关于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的布告,当年处理违法案件691起、罚款4.4万元。1976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市场管理工作通过清除“左”的错误影响,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逐步放开搞活,市场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为适应市场出现的新变化,1979年6月,市工商局开始对全市13个自然形成的农贸市场的管理范围、路段划分、人员配备作出统一规划。规定所有营业摊点按商品实行划行归市,定点经营,并发布《关于加强市场管理的通告》,对上市的农副产品作出明确规定。市财贸办公室为掌握市场动态,从1980年5月起,每月召开一次市场动态分析会,并对在册的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进一步落实了政策,促使城乡农贸市场日益繁荣,成交额大幅度增长。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制止不正当手段,把市场管好搞活,1981年10月,市工商局又发布《关于加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对全市商业网点的设置进行统一规划。1982年4月,开始对国营工商企业进行全面整顿。通过整顿,全市有19家国营商业企业、105家独立核算企业验收合格,市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同年8月,市工商局、供销社联合发出《关于发展农村个体小卖店的通知》,并在业务上加强指导,货源上给予支持,使郊区农村个体商店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商品市场日趋活跃,交易范围越来越广,违法案件日益增多。1983年8月,市工商管理部门开始集中力量清查和取缔无证商贩,统一安排摊点,共查处无证商贩269人,罚款9.47万元,有效地制止非法经营,维护了群众利益。1984年,由工商局牵头,筹建全市最大的农贸市场——富园贸易市场。该市场占地2.5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包括由55个营业间组成的商业街,5个500平方米大棚组成的农副产品批发和零售商场。同年10月竣工开业后,市工商管理部门派出专人在此开展多种服务活动,为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行商、坐店和个体经营户提供信息,安排食宿,推销产品,市场秩序良好。1985年,经过贯彻《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管理若干规定》,城乡贸易渠道进一步疏通,市场更趋繁荣。据当年6月统计,城乡贩运户增加到1311户,其中常年性贩运户620户,季节性贩运户691户。至年底,全市固定农贸市场已由1979年的8个增加到20个,农贸市场面积由396平方米增至4.28万平方米,营业棚间由33个增至939个,城乡市场交易额达3470.2万元,比1978年上升18.1%。
1987年,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管理水平,使之规范化、有序化,市工商管理部门开始在团结路、雨山九村2个农贸市场实行统一摊位编号,试行摊位制管理。并建立管理所长、管理干部、管理员三级岗位责任制,规定了“六大纪律”、“十不准”等制度。在各市场普遍设立校秤处。加强对个体贩运户的管理,对直接从产地运输农副产品的商贩,给予优先安排摊位和住宿照顾;对坐地贩子严格实行发证控制和限制商品售价。通过增加市场投资,新建和维修10个市场,新增和扩建市场面积5993平方米。同时狠抓市场秩序整顿,检查各种秤具594把,查处一批假冒伪劣商品,为消费者挽回损失115.37万元。至年底,全市集市贸易市场的农副产品上市量达到3.8万吨,成交额达8685万元,年末有稳定贩运队伍2400户、3100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