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干部调动]
马鞍山干部调动工作长期实行双轨制,一是市属单位科以上级别干部由市委组织部审批承办调动手续,科以下级别干部由人事局审批承办调动手续;二是驻马鞍山的中央、省属单位干部,由各单位自行办理审批调动手续。
建市初期,马鞍山各类干部需求量很大,除马钢公司由鞍山、武汉等钢铁企业调进大批专业技术干部外,市属单位也由芜湖地区及省内外调进一批干部。1962年,全国进行职工大精减,马鞍山共精减下放职工4.4万人,其中国家干部2360人。同年,全市调出干部28人,调进22人,接收安置中央系统下放干部7人,市内调配干部204人,重点是充实商业、粮食、供销3个部门。1963年,全市共调动干部435人,其中:属于市内重点加强部门调动干部133人;属于照顾个人困难调进的23人,调出45人;属于与其它省、市调剂互换调进69人,调出36人。1964年,由市外调进各类干部119人,调出93人,市内调动98人。1965年,干部调配的工作重点放在充实物资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地方工业新建单位3个方面,全市调进干部91人,调出25人,市内调整77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正常的干部调动停止。1968~1973年,全市干部调动由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办理。
1979年后,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干部调动权限的下放,每年干部调动量大增,干部调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大。1984年,全市从基层单位选调130名干部充实市直机关,为照顾个人困难调进89人,调出159人。同时,有选择地调进急需的专业技术干部234人,并把31名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从全民大企业调入集体小企业,为12个集体企业填补了无技术干部的空白,为8个集体企业加强了技术力量。1985年,干部调动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全年调进干部268人,其中技术干部200人;调出干部319人,其中技术干部228人,市内调整131人。1986年,干部调配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保证马钢公司等企业生产的需要,全年调进干部163人,调出171人,其中马钢公司调进89人,调出93人。此外,为照顾个人困难调动119人,市内调整125人。
建市前,马鞍山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军队转业干部的接收安置量较少。1957年后,分配来马鞍山的大中专毕业生统一由市人事局分配安置工作。1964年,市人事局共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557人,为分配人数最多的一年。1958年,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12人,为分配人数最少的一年,从1984年起,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移交市计划委员会、市教育局联合承办,市人事局只负责分配系统外中专毕业生,并配合市计委、市教育局进行分配工作。1985年,市人事局分配系统外中专毕业生39名,配合马鞍山钢铁学院、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分配走读生110名,配合市计委、市教育局分配大学毕业生234名。在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方面,“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市共接收安置1417人。1976~1985年,接收安置7批共1373人,其中团级干部197名、营级干部597名、连排干部547名、技术干部32名。市人事部问在接收军队转业干部之后,除对口安置专业技术干部之外,一般都在落实安置单位后,先组织参加上岗前的业务培训,然后正式上岗工作。
[干部精简下放]
1957年,马鞍山开展全市性的增产节约运动,首次精简1000余名干部,下放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958年初,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紧缩机构,精简各类管理干部1022人,有3428名在职干部分期分批下放参加劳动段炼。1960年,全市又有877名干部下放到工厂、193名下放到农村、81名下放到基层单位。1962年,全市再次下放干部2360人,其中下放当工人的1123名,退职退休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794人。1965~1966年,全市干部队伍趋于稳定状态,部分下放干部被调回原工作岗位恢复干部身份。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组织600余名机关干部到市盆山农场讲行所谓的“斗、批、改”,时间长达两年。同时,有150余名干部下放到市郊农村参加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6年后,逐步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市下放干部进行全面调查,采取干部正常调动方式,分期分批将这批干部调回城市,重新安排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