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建市后,环卫设施建设很快,从少到多,从简陋到比较完善,至80年代已具有一定规模。
[公共厕所]
建市初期,马鞍山公共厕所大体有3种结构:一是砖瓦结构,二是竹笆泥墙瓦面结构,三是泥墙草面结构,均属简易厕所。其中第一种大多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及闹市区,第二种分布在居民区及公共场所,第三种分布在较偏辟的城郊附近一带。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公厕由原始简易结构逐步发展为砖瓦结构、石灰水泥粉墙和水磨石地面旱厕结构。70年代,公厕主要以翻建、维修、更新为主。80年代初,市区厕所逐步进行维修和改造,并解决一些厕所的照明问题。1985年内,维修公共厕所99座,新建9座,其中水冲式7座。1987年底,市区公共厕所增加到185座。
[垃圾转运站]
1976年1月,全市第一座垃圾转运站在马钢一烧结厂旁开工兴建,建筑面积813平方米,工程造价2.4万元,同年12月底竣工交付使用。1978年5月,第一座机械化垃圾转运站,在金家庄地区钟村兴建,建筑面积138.2平方米,工程造价5.6万元,同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该站采用室内操作,垃圾斗容量为4立方米,通过双轨道电动卷扬机输送,自动操作,自动装车,比人工装车提高工效3倍以上。1979年9月,又建小沙塘垃圾转运站,占地4.2亩。1983年7月,改建为机械化垃圾转运站,改建后采用3个垃圾集装斗,每斗容量4.2立方米。1984年7月,市第六中学旁垃圾转运站改为机械化垃圾转运站,改建后采用2个垃圾集装斗,每斗容量5.7立方米。此后,湖东路、雨山十村也陆续兴建垃圾转运站。到1987年,全市有垃圾转运站10座,其中机械化转运站5座。
[果壳箱]
70年代,马鞍山市区一些主要街道旁开始安置水泥预制果壳箱。1980年,在解放路、湖北路等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改置陶瓷果壳箱150只,后因管理不善,损坏严重。1982年,陶瓷果壳箱换成铁制活动果壳箱,共安放120只。1985年,又在一些主干道旁增置部分果壳箱和地下痰盂。到年底,全市主干道旁共设置果壳箱276只,地下痰盂184只。
[垃圾箱]
1954年,在当涂县卫生部门统筹安排下始建垃圾箱12个。建市后,居民区和街巷大多设的是砖砌露天垃圾箱,全市共有垃圾箱137个。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露天垃圾箱逐渐被改造为封闭式垃圾箱。1978年后,在进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将垃圾道统盘规划设计在高层建筑内,既有利于环境卫生,又方便居民生活。到1983年底,全市有各种垃圾箱(道)2077个。
[垃圾场]
为解决市区生活垃圾的出路和垃圾堆积处理,1979年7月,在佳山公社三联大队朱家岗村附近动工兴建垃圾堆放场,用地5亩,同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1982年9月,又在慈湖林里桥西南的荒滩地再建1座垃圾堆放场,用地15亩,1983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1985年,在向山尾沙坝又辟建75亩垃圾堆放场,当年7月中旬投入使用。向山垃圾堆放场的建成,较好地解决了市区垃圾清运的去向和倒垃圾难的矛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