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的自来水生产,溯源于日伪时期,发展于建市以后,历经40余年的发展历程。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据马鞍山后,最初的生活用水由民工从长江肩担,后改成蓄水车装运到矿内,仅供日籍职员和驻军饮用。1941年8月,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矿业所在马鞍山南麓建成一套生活供水设施,每小时供水60吨,供给矿内和工场区用水。1943年1月,日本制铁株式会社马鞍山制铁所建成一套工业给水系统,重点供给发电厂和铁厂高炉生产用水,附带供给场区和居住在彭山南大楼、东宿舍一带的“日铁”员工及驻军的生活用水,日供水量300吨。1945年2月,“日铁”马鞍山制铁所停产,供水系统即随之停止运行。
建国后,马鞍山南麓的一套供水设施仍在继续使用,供水能力仍然很小。1953年,马鞍山铁厂恢复生产,工业给水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造,供给厂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扩建供水设施,工业给水量每小时提高400吨,生活用水的供给范围从矿内延伸到火车站、和平楼和南山矿,铺设直径100毫米以上的供水管道近20公里。马鞍山发电厂、水泥厂、重机厂、化工厂等大企业都相继自行供给生产和生活用水。地方工业由于上马快、投资少,无法解决用水问题。城区部分居民用水靠马钢净化站供给,大多数居民饮用河塘水或未经净化处理的工业用水。为解决民用水和一些地方工业的用水问题,1958年3月,市城建局根据市人委决定,编制了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自来水厂建设计划。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又拟定增建一座水厂,两座水厂规模相同,计划在第一水厂建成后即着手建设第二水厂。同时,初步确定第一水厂厂址选在马钢医院西北的高潮村附近(梅家山一带),利用马鞍山发电厂的冷却水作水源;第二水厂厂址选在采石翠螺山南麓,取长江水作水源,与采石化肥厂同用一个进水口。1958年下半年,市城建局着手进行水厂筹建工作。1962年9月,一水厂向厂附近用户供水。最初日供水能力1.2万吨,年底日供水量2万吨。1964年,原日伪时期建成的马鞍山南麓小水厂停止供水,矿内的生活用水改为市自来水厂供给。1973年,一水厂经扩建日供水量达6.5万吨。1976年10月,二水厂建成投产,与一水厂联网供水,两座水厂日供水能力8.5万吨,同时成立统管两座水厂的马鞍山市自来水公司。1979年,马鞍山市民用供水生产能力达每日11.5万吨。1985年,全市供水管道总长162公里,其中直径300毫米以上干管58公里,年供水量3578万吨,创工业年产值429.36万元。1987年初,市第三水厂动工兴建,设计供水能力每日5万吨。年内,进行第二水厂扩建,新增供水能力2万吨。年底,民用供水生产能力达每日18.5万吨,供水管道总长167.34公里,供水普及率96%,年供水总量为4977.6万吨,市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2升,用水条件较为优越。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