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市的前身是坐落在马鞍山脚下的金家庄。建国前,金家庄一直是矿区中心和工人活动场所,居民不上百户,一条沿靠马向铁路的半边街长不足百米,住房大多是草屋,市政设施近乎空白。50年代初,金家庄开始初步建设,修复马鞍山南麓一套小型供水设施,安装少量照明路灯。1956年,马鞍山筹备建市期间,对未来城市做了大块分区的粗线条规划,成立劳动大队,着手修整道路,清理排水沟,建简易厕所。到马鞍山建市时,建成区面积0.7平方公里,人口5.65万,金家庄街道的面貌和卫生状况初步得到改善。
建市后,马鞍山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7年5月,着手修订城市规划,按规划连续三年进行大规模筑路,搭起城市骨架,为以后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各种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开辟并逐步延伸公交营运线路,建造简易住房,以应城市发展之急需。60年代初,辟建花山、雨山新区,花山区作为新的市区中心,雨山区作为以马钢、十七冶职工为主的居住区;建成民用水厂,改善城市生活用水条件。60年代中期,按规划进行居住区设施补缺建设,协调主要市政设施与居住区内建设的关系。70年代,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区以雨山湖为中心,大集中、小分散,生产区和生活区沿宁芜铁路平行发展,外围以采石、慈湖、向山三镇鼎足而立的合理布局;通过兴办民用煤气,增建民用水厂,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人民的生活条件;住宅建设实行统建,加快了建设速度,居民住房条件逐年得到改善;市区环境卫生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一改过去多年城市卫生面貌难以改观的状况,收到了显著效果。进入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设施日趋完善,人们保护环境、美化城市的意识不断加强,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环境质量有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向美化、香化的高层次发展,城区到处可见绿树、绿带、绿岛、小游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
经过30多年建设,马鞍山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为拥有38.45万人口、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今天的马鞍山市,市容整洁,风景秀丽,道路纵横,楼房成群,设施配套,已初步形成现代城市的规模。市区现有民用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能力18.5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2升,用水条件优越;民用管道煤气气化率72%,居华东地区之首;公交车辆109台,营运线路148.65公里,年客运总量4551.04万人次。城市道路88.7公里,其中高级路面83.83万平方米,道路宽阔、平坦、顺直,路况良好,布局合理。城市绿地面积59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跨入全国绿化先进城市行列。街头、厂区的绿地、花坛、景点以及滨湖小游园,改善了城市的小气候,美化了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公园的园外园,城市风景的景上景。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多次受到国家和省的表彰。城市各种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城市拥有各类房屋81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87.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住房条件较好。
城市建设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机构日趋健全完善。城建职工由建市初的几百人增加到4000多人,机构由建市时的市人委建设科,历经城市建设局、基本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局的演变,发展为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辖(含业务上进行管理)市公共汽车公司、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规划管理处、市政管理处、环境卫生管理处、园林绿化管理处、土地管理处、建筑设计院、环境保护局、房地产管理处等10多个县级单位,形成了门类较全的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网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