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2年马鞍山市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组人口9万人,占总人口的25.6%;15~59岁成年组人口24.40万人,占总人口的69.03%;60岁以上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5.27%。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生活保健水平的提高,14岁以下人口比重逐步降低,60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附表2—8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表

附图2—1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与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比,马鞍山市人口年龄构成发生了以下变化:(1)学龄前儿童比例,1982年比1964年下降11.18个百分点,为32648人,比1964年减少9727人。(2)青年人口比例,1982年比1964年上升4.24个百分点,为82518人,比1964年增加42578人。(3)劳动力人口比例,1982年比1964年上升10.87个百分点,为233973人,比1964年增加118226人。(4)育龄妇女人口比例,1982年比1964年上升6.44个百分点,为97673人,比1964年增加53260人,其中20~30岁妇女人口32634人,占育龄妇女人口的33.4%。(5)老年人口比例,1982年比1964年上升2.04个百分点,为23163人,比1964年增加13721人,同时呈继续上升趋势。(附表2—9)
马鞍山人口年龄构成有以下特点:(1)人口类型属成年型。以1982年和1964年全市人口年龄构成与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相比较,看出马鞍山0~14岁人口比例由1964年的37.96%下降为25.91%;老年人口比例由1964年的1.81%上升为3.07%;老少比例由1964年的4.43%上升到11.85%。年龄中位数也由1964年的22.6岁上升为26.4岁。这说明1964年全市0~14岁人口比例和年龄中位数已属成年型人口类型;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口老化系数(即65岁以上同0~14岁人口之比)又属年轻型人口类型。1982年的0~14岁人口比例应属年老型,年龄中位数属成年型,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口老化系数虽比1964年有所提高,但仍属年轻型。尽管马鞍山1982年0~14岁人口比例较低,但接近于成年型标准,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口老化系数,也接近于成年型标准。全面衡量,马鞍山市人口类型应属成年型。(附表2—10)(2)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静止型。根据国际通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三种年龄组(0~14岁、15~49岁、50岁以上)标准与总人口比较,1964年马鞍山人口再生产类型属增加型。1982年50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于增加型,0~14岁、15~49岁两组人口比重属于静止型。1963年出生的15~19岁年龄组,虽将进入结婚年龄,接近人口再生产增加型。但从三组标准全面比较,全市人口再生产类型仍属静止型。(附表2—11)(3)人口负担系数下降。1964年,全市每100名劳动力平均要负担66个被抚养人口,其中少儿63名,老人3名。到1982年,每100名劳动人口负担的被抚养人口减少为41人,其中少儿37名,老人4名。人口总负担系数由1964年的66.03%下降到40.79%,比全省平均负担系数低26.51%,其中少儿负担系数低24%,老年负担系数低2.51%。(4)人口寿命素质指数不断提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3.14%增加到1986年的4.98%;其中75岁以上的老人6144人,最高年龄106岁(5名女性)。1987年,全市平均寿命70.3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建国初人均寿命提高35.3岁。
附表2—91982年与1964年人口对比表

附表2—101964年、1982年马鞍山市人口年龄构成与国际通用标准比较表

附表2—111964年、1982年马鞍山市人口年龄构成与国际通用人口再生产类型比较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