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风灾]
马鞍山每年均出现7级以上的大风,最多年份达41次,最少年份为2次,平均每年约16次。7级以上的大风对农作物、树木、高大建筑物、高空作业和航运等带来一定的危害。历史上,马鞍山地区关于大风成灾的记载较水旱灾害少。
春夏雨季多出现大风,其中3月和7月更为集中。4、5月间往往会发生干热风,风向多西南或偏西风。干热风对小麦的灌浆和成熟有害。夏季多伴有雷雨前的阵性大风、台风或龙卷风。10月和12月出现大风的次数最少。
附表1—14马鞍山地区风灾简表

[低温]
马鞍山地处亚热带北缘,每年的冬春季节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低温灾害,其中因寒潮的到来而伴随出现的大雪严寒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危害较为严重。据史籍记载,马鞍山地区曾发生过10次大雪严寒天气。平均每年约发生45天的冻害天气,最多的达75天(1967年),最少的也有25天(1974年)。冻害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至次年的3月上旬;其中以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上旬最为集中,平均每旬5~6天。
低温天气除了大雪严寒外,还有春寒、倒春寒、春季连续低温、秋季连续低温。春寒天气,大约4~5年一遇,1965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80年,都属寒春年份。倒春寒天气大约也是4~5年一遇,自马鞍山市有气象纪录以来,共发生5年倒春寒,分别是1962年、1966年、1967年、1972年、1976年。春季连续低温天气,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并经常伴有连阴雨天气,无日照或日照很少。最长的春季连续低温长达23天之久,出现在1966年3月20日~4月11日,总平均温度只有9.8℃。秋季连续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9月20日~10月20日这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年份会发生这种天气,平均持续3~4天,最长的秋季连续低温持续11天(1969年)。上述4种低温天气,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附表1—15马鞍山地区低温灾害简表

[虫灾]
建国以前的虫灾以蝗虫灾害最为严重,多发生在旱灾年份。其中1616~1617年、1928~1929年1942~1943年、1945~1946年均为连续两年发生蝗灾。建国后,蝗灾基本消灭。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水稻三化螟、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等。70年代初,小麦线虫病、腥黑穗病、毒麦三种危险性病虫和杂草开始发现,并逐步蔓延。到1979年,除线虫病下降18.3%外,其它两种病害仍时有发生。
附表1—16历史上马鞍山地区虫害一览表

[地震]
马鞍山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的中段。由于受长江断裂破碎带活动的影响,在扬州—铜陵沿江地区存在中强震地质背景。扬州—铜陵地震带内,自公元999年以来共记载4.75级以上地震25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11次。11次强震中有9次震中在南黄海,最大震级为6.75级。在该地震带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年3月6日巢县5.5级和1743年6月30日泾县5级地震。本世纪70年代后,位于该地震带中的江苏溧阳连续发生两次中强震(1974年5.5级和1979年6级)。上述地震都给马鞍山地区带来一定的影响。
据史籍记载,经考证确认震中发生在马鞍山市的地震,至今只有一次,即1967年7月11日17时15分42秒,震中位置北纬31°47′、东经118°20′,大约在采石附近,震级为4.6级,烈度为5度。这次地震伴有地声,震感强烈,房屋摇动,有些出现倾斜、裂缝,有的烟囱倾倒。除此以外,马鞍山地区地震多属受地震波影响而产生的有感或轻度破坏性地震。(附表1—17)
附表1—17马鞍山地区地震情况表
上一篇:第二节 旱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