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窦子明炼丹
族德县城东20里,有座石凫山,山上有座凫山殿。从前,这里香客如云,香火终年不断。关于石凫山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在西晋太康年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寄居江左。相传沛(今江苏沛县)人窦子明因避乱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后就任陵阳(皖南之地)主簿,因愤世嫉俗,不久弃官,与妻费氏及一对幼女来旌德栖真山采药炼丹。他们住在山顶石窟中,旁辟晒药坪,砌有炼丹灶。窦子明每天披星戴月,在山崖涧边挖掘草药。回家后,唤妻女用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烂,用丹井之水冲浸拌匀,溶成药汤,燃麒麟松枝煮药炼丹。日久天长,炼得满山云雾升腾。炼呀,炼呀,不知炼了多少时日,终于炼成了仙丹。此时,山顶瑞气浮动,空中祥云飘拂,有一青凫翩然而降,驮上窦子明及其妻女,乘着瑞气,从山顶飘摇上升,飞入县城东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窦子明和妻女入山后,垦山辟地,饲鸡养犬,耕樵度日。他们看到山下有很多贫病交加的穷人,十分怜悯,乃终年累月攀崖跨涧,为贫病之人采药送药。忽一日。子明在山溪边寻药,遇一白发隐者,遂相与为友,后一道羽化升天。不日其二女亦一个抱鸡,一个携犬,骑青凫升天。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后人根据传说,就把这座山称为石凫山,并在山中建造凫山殿,殿中塑立窦子明像。此后,来该殿求神拜佛、烧香还愿者越来越多,香火盛极一时,该殿随之名闻遐迩。据传,唐代诗仙李太白亦曾到过旌德,听了窦子明炼丹成仙的传说,羡慕不已。后来他在游览宣城敬亭山时,还念念不忘,一心想跟窦子明炼丹成仙。有诗为证:“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愿随子明去,炼火出金丹”。
今日,凫山殿虽已成为瓦砾乱石堆,可石凫山上巨人石、龙潭、捣药臼等仙迹尚存。民间还广为流传“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呢”。
(二)柳叶鱼的来历
庙首乡兰塘村有条河,在下洋溪和下洪溪两条小河的交汇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岩石裸露,有象犬牙,有似锅状,参差不齐。两条小河夹着一座小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石梯、石椅、石灶等天然胜迹。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没有人烟、庄稼,河里没有龟鳌鱼虾,不过树多、竹多、花多、草多,是鸟雀栖息的好地方。
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的起义军中有一位将领,名叫承汉,年富力强,善射骑,工技击。军中有位女兵叫兰芝,年幼丧亲,孤身独女,芳龄二八,流浪苏杭一带卖艺,受尽官宦商贾欺凌。承汉进军苏杭,遂将兰芝收留军中担任护理兵。承汉和兰芝朝暮相见,彼此爱慕情深。但朱洪武军纪严明,非克京城,将领士兵,不容结婚。承汉和兰芝转战南北,趁下宁国路休整之机,弃甲务农,隐居旌德庙首南塘这两河交汇之处的山洞里。从此,承汉射鸟猎兽,兰芝采集野菜生果,夫妻俩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天,承汉外出打猎未归,兰芝惦念丈夫在外受饿,提着装饭的荷花形柳条篮,出门寻夫。行至南塘河边,忽然眼前出现了一位长者,身穿青布长衫,发盘葫芦双结,手拄龙头拐杖,鹤发童颜。长者向兰芝举杖施礼,口道:“小姐冒昧”。兰芝惊异,连忙躬身回拜:“小女子在此有礼了!”长者杖指荷花形柳条篮问:“此盛何物?”兰芝忙欠身施礼说:“此乃黄米饭,香蒿菜,长者不嫌,请品尝”。长者捧过竹碗,几口吃尽,遂将竹碗投入河中,随着几个漩涡翻滚,出现一个个圆口锅状的岩石,他又采下一把柳树叶撒入河中,口念有词,接着用拐杖指向石锅说:“群鱼任人捕,相见共品尝,人均各一半,剩下此锅盛,日晒不臭,暑热不腐,不依此法行,来年捕落空”。话毕,飘然而去。但见河水平静,柳鱼翻花,不计其数。
后来,承汉同兰芝用芦杆草编成鱼床,迎水拦捕,捕得成千上万条柳叶鱼,无处可容,倒入石锅,果然不臭不腐。兰芝将那些鱼儿送到四乡八镇,让人品尝。后人移居南塘,为了纪念往事,改名“兰塘”。
每逢黄梅季节,洪水暴涨,成群柳叶鱼,捕不尽,吃不完;凡投亲访友,路过兰塘的人,均可分得一份。据说当初点化柳叶鱼者,原是朱洪武的辅臣刘伯温,他为点化有功将军承汉而来。
(三)王登的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旌德东阳出了一位有名的武将,名叫王登,他是康熙癸未武进士,能骑善射,曾连穿金钱四枚,先后当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御前侍卫。乾隆皇帝下江南,就是由他保驾的。那时候,旌德人口稠密,不少人到扬州等地经商。他们精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兴隆,遭到当地奸商、劣绅、地痞的嫉妒。旌德人生性敦厚,不会奉承拍马,更不会贿赂官府。一日,在扬州的旌德同乡会不知何故,得罪了扬州一位官吏。他盛怒之下,派兵驱赶旌德人出城四十里。旌德人匆促之间,哪顾得房产、货物、钱财!老老少少,统统被赶出扬州城了。出城后,旌德人缺衣少食,无处栖身。正在仿徨之时,恰遇乾隆帝南巡,不日就到扬州城,大家决定拦路告状。此时一位长者插言:“不可造次!就算万梦爷接得状纸,亦必先问问扬州地方官。那些官员岂肯认错?若万岁爷把此事交本地官府处置,只怕会引来杀身之祸!”大家听后觉得有理。正在为难之际,有人提议:“万岁爷的御前侍卫王登是旌德人,何不找他?”大家同意不妨一试。次日,就派了几人赶到乾隆帝御前,找到王登,诉说了旌德人在扬州的遭际。王登听后十分同情,问明情况,当即商议好计策。
快到扬州时,王登带领十几名随从先行进城。扬州官府闻报。在御前侍卫来路东门外设下香案,文武官员、地方士绅都来恭候迎接。不一会儿,但见王登一行快马而来,刚到东门,王登抬头一看,城门边有张大布告,上书:“赶旌德人出城四十里!”王登二话未说,向随从大声叫道:“走南门进城!”拍马向南而去。迎接的官员不知何故,忙抄近路把香案迅速移至南门。兵丁刚把香案摆好,王登已到,见南门和东门一样,也有驱赶旌德人的布告,遂又大喊一声:“进西门!”转身西去。众官员上气不接下气,只得又往西门奔去。刚到西门,喘息未定,又听王登大叫一声:“走北门!”勒马北去。众官员和士绅们硬着头皮,连滚带爬向北门而去。未到北门,只听王登忽又厉声叫道:“不进扬州城了!”带领随从拍马而回。
王登一行马不停蹄,一口气跑到乾隆皇帝的住处。乾隆帝正待了解扬州情况,急宣王登进见。只见王登满脸通红,一头大汗,匆匆跪下禀道:“启奏万岁,小臣不敢进扬州城!”乾隆一听,觉得蹊跷.忙问道:“扬州是朕的天下,你是朕派去的钦差。何故不敢进城?”王登拜道:“小臣乃旌德县人,故不敢进扬州城。”乾隆听后,十分诧异,又忙问:“旌德人何故不能进扬州城?”“小臣到扬州,但见四门高悬官告,上书‘赶旌德人出城四十里!’,故此未敢进城!”乾隆听了,把桌案一拍,气忿忿地说:“这还了得!朕居住的北京城,也从来没有把外地人赶走一个。这小小的扬州,竟敢如此无法无天!来人啦!速传朕旨:告扬州百官,凡被赶出的旌德人,明日随朕进城。大小官员,必须出城四十里远迎!违者处斩!”这道圣旨很快传到扬州官府,那些惊疑未定的官员急忙吩咐兵丁把各处布告洗刷干净,并在四门张灯结彩,连夜派人赶到城外向旌德人道歉,并送去红花请他们佩戴进城。第二天天刚亮,扬州的大小官员、士绅以及平日欺压旌德人的地头蛇,各备香案,出城四十里迎驾,接旌德人回城。大家排成两条长龙,跪在道路两侧,齐眉举案,静静等候。
不一会,御林军先到,接着是一队兵丁手持绣有金龙的大清旗帜,鸣锣喝道。再就是数十名太监,手提香炉,香烟缭绕。乾隆帝坐着一顶三十人抬的大轿,缓缓而来。随后是十数顶八抬和四抬的轿子,都是妃子、宫女以及随行官员。但见王登骑马在后,紧跟着他的是一大批旌德人,男女老少个个披红戴花,昂首挺胸跟着乾隆皇帝进了扬州城。
从此以后,旌德人与扬州的居民友好相处,当地的达官显贵、奸商地痞再也不敢欺侮他们了。
(四)“留杯凼”
旌德西乡洪川村靠近太平县境的公路边,有一口碧波荡漾的水潭,人们管它叫片皮凼、萝卜凼……其实,应该叫留杯凼。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庄上住着一个有钱有势的家族。这些财主们成天花天酒地,心肠歹毒,压迫穷人。乞丐进这村休想讨到一口残羹剩饭。
一天,一个须发银白、衣着褴褛、手拄拐杖、肩背布袋的老头,有气无力地倚在一家财主门边哀声求乞。穷人心连心,财主家一个可怜的丫头,避着主人暗地里急匆匆地舀了一杯米递给老人,老人接过杯和米,转身扬长而去。
老人走后,丫头才发现舀米给老人的茶杯未拿回,少了茶杯是要挨打受骂的,于是她紧跟着追赶。正在这时,突然天空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野兽奔窜,山雀惊飞,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当丫头追出村外,一声霹雳,忽然老人背影不见了。片刻,雨止天晴,丫头忙用手抹去满脸水珠。睁眼张望,猛然发现路旁有只茶杯闪闪发亮,她高兴地弯腰拣起杯子,返身回村。却见村庄早已被大水淹没了。原来,刚才的白发老人是位神仙。他之所以带走茶杯,是为了让好心的丫头跟他出村,以免被洪水淹死。丫头欣喜地望着手中的茶杯,唇边浮出感激的微笑。
从此,每当晴空万里,白云轻飘,置身凼边垂钓的人,有时还会隐隐约约地看到水底有房脊和屋角的影子呢。
(五)石井里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碧云石井村住着一户兄弟俩,老大是个勤劳忠实的农民,老二是个淳朴正直的书生。后来,老大结了婚,老二考取进士在庐州做了官。
老大婚后十几年才得一子,夫妻俩很是欢喜。一天,一个卜卦老人路过此地,见这个小孩长得眉清目秀,额上有个“官印”,便对老夫妻俩说:“你们这个孩子前程宏大,长大后必定主宰天下当皇帝。为了使他早日登基,你们每天到村前河边老柳树梢上挂只草鞋,直到树梢贴近水面之时,就是孩子登基之日。”此后,老大夫妇就天天在柳树梢上挂只草鞋,从未间断。当柳树梢头快贴近水面的时候,石井村果真变了样:春天,山上的树叶比别村的树叶葱绿;夏天,村前小河流水奔腾;秋天,满山树叶殷红;冬天,遍地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发出银白的闪光,各个山坳里似埋伏着千军万马。
不久,这件事传到皇帝耳里,他急忙宣召大臣们商量。文武大臣认为一国不容二主,决定派人去清剿!皇上将要出兵的消息,象离弦的箭一样传到了石井村。老大夫妇闻后,吓得面如土色。可是他们的孩子知道后却从容不迫,让人传出一个秘密:如果他们想抓到那个快当皇帝的人,必须离京城,过长江,经过百里芜湖,走五十里烂泥(南陵)路,至泾县,再走三十里烂草(榔桥)河,到了三溪,还要走十五里南湾棉线(棉川)洞。我家住石井里,白天玩在厚云(厚儒)里,累了睡在桃坞(桃环)里,屯兵养马在百路(百箩)园,练兵在五百坦……
这个神奇的说法很快传到皇宫,闹得皇宫中的人个个心神不安,皇帝听后更是心惊胆寒,不知如何是好。上朝时,皇上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大臣们,大家都感到事情棘手,这时一个大臣出来献策说:“这个小孩有个叔叔在庐州做官,下旨召来,为我们带路,让他引出侄儿再乘机杀掉,而后,游览江南胜地。”皇上听后大喜,立刻下圣旨把小孩的叔叔召至京城。小孩的叔叔见了皇上,只知道皇上要到自己的家乡游玩,叫他护驾。他很高兴,满口答应带路前往。
次日,皇上就率领大臣和侍从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不几日就到了石井村。原来,什么烂泥路、烂草河、棉线洞等,都是沿路地名,小孩为了吓唬迷惑朝廷官兵,信口玄虚而已。进村后,小孩的叔叔见皇上急于找到他的侄儿,就对皇上说:“我侄儿成天躲在一个干涸的石井里,石井是他在危急关头的避难所”。皇上听后,立即叫他下井把小孩哄出来。他不知其中缘故,就到井旁对井里叫喊,小孩听见叔叔的叫喊声,急忙从井中爬出来,刚至井口就被那些侍从用兵器刺死。这时,小孩的叔叔方明白自己带来了大祸。后来,连他自己和许多亲属也都惨死在皇帝的屠刀之下。
上一篇:二、历代职官表
下一篇:四、修志文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