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
民国初期,旌德县医疗机构为数寥寥。民国29年(1940)3月成立旌德诊疗所。4月,中医王季明办旌德县中医诊所。次年春,县诊疗所改为县卫生院(戊级),院长江光涛。民国37年9月,县城天主教堂设诊所。1949年,县内个体行医及药铺有37家。建国后,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至1987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152个,其中县直属5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13个、厂矿学校医务室6个、农村医疗室124个。
(一)旌德县人民医院
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旌德县卫生院,改名旌德县人民卫生院。1956年5月称旌德县医院,1959年易名绩溪县第二人民医院,1961年改为旌德县人民医院。经30多年的建设,该院先后建成门诊、住院大楼,成为本县的医疗中心。1987年全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23名,其中有中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46名;病床120张,大、中型医疗器械十余台(套);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麻醉科、检验科、放射科、中医科、口腔科、五官科、药剂科、中药房、手术室、急症抢救室、供应室等。门诊人次:1973年82305、1978年78807、1987年92083;住院人次:1973年2374、1978年3089、1987年3497。治愈率:1973年68.6%、1978年55.8%、1987年76.7%。1985年、1986年连续被安徽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医院”。
(二)旌德县中医院
1980年1月旌阳中心卫生院改为旌德县中医院(属集体所有制)。1987年该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5名,其中中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14人,病床30张。设中医内科、西医内科、中医外科、西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科、痔瘘科、放射科、检验科等。1980~1987年,门诊108405人次,年均13551人次。1981~1987年,住院1339人次,年均191人次,治愈率年均65%左右。
(三)旌德县卫生防疫站
1956年9月成立。1959年并入绩溪县卫生防疫站,1961年4月恢复建制,1971年3月与妇幼保健站合并为旌德县防疫妇幼保健站。1974年底卫生防疫单独建站。1987年全站有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人,设行政、卫生、食品卫生、流行病、检验、财会等科室,是本县卫生防疫的技术指导中心。
(四)旌德县妇幼保健站
建国初,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承担。1951年1月设妇幼保健站,工作人员2名,属县卫生院领导。1957年有工作人员5名,病床1张。1971年3月与防疫站合并为旌德县防疫妇幼保健站。1974年底妇幼保健单独建站。1987年,全站有工作人员16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名,病床15张。
(五)旅德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1956年冬在疫区三溪成立旌德县血吸虫病防治组,工作人员4名。1965年有工作人员5名,病床10张。1976年被评为徽州地区血防战线第二次“先代会”先进集体。1981年5月改称旌德县血吸虫病防治站,迁入县城。1987年有工作人员1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名,病床15张。
(六)中心卫生院
1966年10月,三溪、庙首中心卫生所改为中心卫生院。1975年旌德县人民医院俞村分院改为俞村中心卫生院。1987年全县有中心卫生院4所:三溪、庙首、俞村中心卫生院属全民所有制,乔亭中心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4所卫生院共有技术人员61名,其中中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13人,床位55张。
(七)乡镇卫生院
1987年全县有乡镇集体所有制卫生院13所,即南关、版书、旌桥、华坦、蔡家桥、云乐、双河、兴隆、孙村、白地、祥云、碧云乡卫生院和旌阳镇卫生院,共有技术人员95人,病床47张。此外,1963年4月成立的模范老区卫生所,于1981年10月并入碧云乡卫生院,改为医疗点。
(八)农村医疗室
1965年12月,县卫生科举办为期3个月的首期半农半医训练班,学员23人,结业后回大队试办合作医疗室。次年4月,板桥公社凫秀等4个大队创办医疗室,医生不脱产,半农半医,误工补贴。1970年底全县合作医疗“一片红”,106个大队合作医疗室平均每个有“赤脚医生”2人。赤脚医生承担本大队各项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工作,报酬一般相当或略高于同等劳力,年终由大队统一核算分配。1976年全县合作医疗室有赤脚医生166人。1977年有14个大队合作医疗室种植中草药82.5亩。1979年全县有赤脚医生225人。其中会接生的女赤脚医生61人。1969~1979年共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19期(每期1~3个月),培训628人次,选送去大专、中专医学卫生院校学习的赤脚医生共13人。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合作医疗室在1981年后实行个人承包或转让给个体医生开业。1987年,农村医疗室有医务人员124名,其中持有乡村医生证书者43人。
二、队伍
民国时期,全县中医最多时有80人,西医则寥寥无几。民国35年(1946),旌德县卫生院有11人,其中主任医师(院长)、医师、公卫护士、助产士、药剂士、检验员各1人,护士3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1949年中西医生共73人。建国后,人民政府陆续调配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以及军队转业的医护人员参加医疗卫生工作,到1958年又共吸收38名个体中医、中药人员进入集体医疗单位工作。同时,还建立了老中医带徒制,至1986年共培养中医73人。从1952年至1985年,全县送往大专院校学习及省市级医院进修的有199人;通过自学、函授并经考核,达到大专水平的有53人;举办各种学习班9期,受训205人;办赤脚医生培训班21期,培训1106人次;培训卫生员5679人次及新法接生员2797人次。此外,还先后培训防疫骨干4603人次。
1987年,全县城乡各医疗卫生单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0名,乡村医生、卫生员124名,农村接生员163名,其中获中级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有115名。
若干年份全县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

若干年份全县每千人平均拥有病床、医务人员数量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