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宋开禧二年(1206),知县李延忠始置学田80余亩,捐城乡地税钱90余贯。嘉定十五~十七年(1222~1224),知县方俌“修学校,没入灵源浮屠田三百余亩,以廪诸生”。元至正九年(1349),本县儒士程昌右、程德施割田二百捐输于学,开民间资助教育的先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办新学,县劝学所筹募银元100块。原凫山书院旧有田产和金陵试馆的房租收入,也都用于旌阳高等小学堂和江村初等小学堂。其余三溪、洋川日新、庙首正蒙三所初等小学堂的经费,纯由当地绅民自筹。宣统元年(1909)新学经费岁入银4240两,岁出5250两,短绌1010两。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补贴为辅。私人办学私人出钱,地方适当补助。县立中小学、乡镇中心国民学校的经费由县教育部门统拨,保、村国民小学的经费由当地自筹。用学堂、庙宇的公产作经费的。则由校董会或校长掌管。民国18年度教育经费决算收入10501.53元(银元,下同),支出16383.34元.两抵不敷5881.81元。19年度预算岁入11419元,岁出12835元,两抵不敷1416元。民国23年(1934)5月至8月,本县80天无雨大旱,教育经费发生困难,粮食及副食品价格暴涨,无力担负教育经费,教师工薪经常拖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中学及中心国民学校各项开支均来源于保甲经费,由县逐层摊派到户,由于难以收取,经费十分困难。
建国以来,教育经费基本上由国家承担,在全县总支出中约占20%。1949~1952年,教育经费在地方粮款内列支,共支付教育粮(大米)33.7万公斤。1953年起,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民办教师工资补助纳入县教育事业费预算。农村社队“民办”学校的经费由集体负担、学生交学费、国家扶持筹集。
旌德素有民众办学的传统,仅1950年,全县人民即筹集大米5万公斤资助开办“民办”和“民助”学校。1956~1957年,群众捐献砖、瓦、木材和投工修建校舍达108间。80年代,实行国家、集体、学校三结合集资建校,1980~1987年,全县共集资238.32万元,新建和改建校舍2.19万平方米。
捐资兴学统计表

1949—1987年教育经费统计表

1980—1987年“三结合”集资建校统计表

上一篇:第六节 教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