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
(一)机构设备
1950年10月,本县建立收音站,隶属县人民政府文教科,配员1名,仅有4管直流收音机1台。1953年10月,该站编入县委宣传部。1956年8月,在县城北门牌坊脚建立旌德县广播站,有工作人员3名,置有250瓦扩大机1台,增音机1台等设备。1958年,添置了250瓦扩大机1台,录音机2台,“远程”牌收音机1台,电唱机1台。1961年4月,广播站迁于县委会后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旌德县毛泽东思想广播站。1971年8月,易名旌德县人民广播站。1978年1月,县广播事业局成立,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1984年2月,县广播事业局更名县广播电视局,并增设广播电器服务部,修理收音机、电视机和经销广播、电视器材等。1985年县广播电视大楼在县城和平路建成,主楼5层,建筑面积1152平方米。同年7月,县广播电视局和县广播站迁往新建的广播电视大楼办公。1987年,县广播站下设采编、播音、通联3个组,有编辑人员5名,一、二级播音员各1人。
1969~1971年,农村广播网逐渐形成。至1971年,全县共建公社、镇广播放大站16个,实现了社社有广播站。1984年改称乡、镇广播站。至1987年,全县有乡、镇广播站18个,行政村广播室9个。全县通广播村1197个,通播率达89%,广播入户率为64.7%。
建国后,广播传输技术和设备逐年改进。1964年以前县内农村广播讯号靠邮电线路传输,播音与电话传输必须异时进行。1965年,架设了县城至朱庆公社12杆公路的第一条广播专线。1970年,县广播站利用邮电局线路接通县城至俞村、蔡家桥两地的载波线路。1975~1977年,县广播站在庙首、白地、孙村、碧云等地埋设地下线18公里。1984年,县城至各乡初建、改建水泥杆专线全部竣工,总长125杆公里,成为徽州地区第一个实现水泥杆广播专线化独立传输的县。1986年,全县各广播站共有扩大机40台,功率10500瓦,录音机25台,县广播站还置有示波器、扫频仪、高频信号发生器等仪器设备。至1987年,全县广播专业队伍发展到60余人,安装广播喇叭19199只,其中县城喇叭230只,入农户喇叭18969只,喇叭常响率达85%以上。
(二)播音
县广播站播音次数,初为每天1次,后增至每天早、晚2次,以后又改为早、中、晚3次。逢国庆节、春节和物资交流会期间,每天增加城镇播音2次或延长播音时间。1956~1969年,以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农业技术、文艺等节目为主。1980年后,除转播固定节目外,还间以本地新闻、天气预报等自办节目。1987年,全天播音时间(早、中、晚3次)近6小时,播音内容除转播外,另有“本县新闻”、“农村园地”、“文化生活”、“法制之声”等7种自办节目。
二、电视
1977年9月,县城向阳厂(上海小三线厂)在该厂水塔顶建成10瓦电视差转台一座。次年底,县广播事业局、向阳厂等了个单位联合投资,将电视差转台迁至城南梓山顶,配置浙江淳安产DCH-10-1型发射机1台,覆盖半径为5公里,由于不便管理,电视差转台于1983年临时迁至县广播站机房。1979年后,孙村、白地、蔡家桥、碧云、桥埠等有上海小三线厂的地方,相继兴建了电视差转台,1984年10月,县政府发动县直62个单位赞助资金23880元,在县广播电视大楼顶层重建电视差转台。配制彩色黑白兼容DCH-10-I型、功率10瓦差转机2台、614—A型电子交流稳压器1台等设备,1985年元旦开播。1986年9月至1987年10月,县广播电视局在县气象站内建有功率10瓦的徽州电视录像转播台一座,覆盖半径2.5公里,县城可收看两套电视节目。同年,版书乡自筹资金在牛王山顶建功率10瓦电视差转台一座。至1987年,全县共有电视机约7900台,其中彩色电视机500多台,电视差转台12座,电视覆盖率达83%。
1984年10月,旌德县文化馆购置电视录像设备一套。随后,县广播电视局添置录像设备,建立录像放映队。1985年在版书、三溪、兴隆、庙首、俞村、井冈山厂均有录像放映队。后经整顿,至1987年,全县有县文化馆、县广播电视局、县电影公司、南关、三溪、俞村文化站和庙首广播站7家电视录像放映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