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文物原属文化馆文物组管理。1986年4月,成立旌德县文物管理所,隶属文化局,配员2名。
文管所成立后,县政府公布了两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管所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保护标志;协助徽州电视台拍摄了《徽州风光》,境内文庙、驾虹桥、表灵塔等古建筑均被摄入镜头;对全县18个乡镇的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和完善了地面文物档案,编制了《旌德县文物分布图表》,搜集了部分古字画、古钱币、古陶器等流散于民间的文物。文管所1987年收藏文物30余件。
一、馆藏文物
(一)革命文物
1.马克思银像
系银铸半身胸像,通高15.5厘米,重300克,空心浇铸。底座呈正方形,边长5厘米,正面铸有印刷体俄文:卡尔·马克思;内壁铸有两行书写体俄文:第六号,莫斯科制造。1925年,本县早期共产党员梅大栋携带这尊马克思银像,从江西安源路矿俱乐部回到旌德梅村,创办农民补习夜校,把银像置于讲台,给劳苦群众宣讲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发展的旌德第一批新党员就是面对这尊银像宣誓的。银像现存县档案馆。
2.农民暴动武器
1927年仕川“5·16”农民暴动使用过的武器,有长矛、猎枪、大刀、短刀、刺刀、短戟、矛头、虎叉等20件,现存县文物管理所。
(二)碑刻
1.洋川毓文书院碑
原在白地乡洋川村,今由县文管所收藏。该碑碑文系翰林院侍读、书法家、书院第六任山长顾皋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撰书,题为《旌德县洋川毓文书院记》。内容为作记缘起、书院建造规模、费用、书院声望及赞颂书院兴办人谭子文的“勇于创始”精神等。
2.忠烈祠碑
1942年本县为纪念抗日烈士,建造忠烈祠。于右任题匾,县人戴戟题辞。该祠存有汤姓雕该名手镌刻的石碑26块,内中珍品颇有研究价值。匾额、石碑现存县志办公室。
(三)新石器
1.石镞
四面磨光,青石制成。长4.5~5.5厘米,宽1.5~2.5厘米,厚0.4~0.7厘米不等。
2.石刀(残缺)
两面打磨,有刃,青石制成。长5~8厘米,宽2.5~4厘米,厚0.4~0.7厘米不等。
3.钻孔石刀(残缺)
青石磨制,一边有刃,孔直径0.5厘米,孔距1.6厘米,残部宽3.7厘米,厚0.4厘米.
上述新石器系营盘山遗址、苎坞里遗址和梅村遗址出土,现藏县文管所。
(四)陶器
1.双系罐
通高18.5厘米,腹径22厘米,壁厚0.7厘米。红色细陶,通体无釉,系汉代遗物。
2.四系鼓腹罐
通高28厘米,腹径36.5厘米,壁厚0.7厘米。灰色细陶,通体无釉,系唐以前遗物。
3.四系罐
通高30.5厘米,腹径19厘米,通体内外均有薄釉,灰色细陶,属宋初遗物。
上述陶器现藏县文管所。
(五)铜镜
1.四乳镜
圆形,直径13厘米。系明仿汉遗物,笪姓工匠制作。
2.五子登科镜
圆形,直径12.5厘米。系清代遗物。
上述铜镜现藏县文管所。
县文管所还藏有汉五铢、王莽泉货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圆形方孔钱币若干;民国年间金石、木质、角质印章数枚,古建筑物砖雕及古木床、雀替等木雕若干。印章书法遒劲,刀法流畅,布局精巧,颇具篆刻功底;砖雕、木雕图案多为人物、花鸟虫鱼等,镌刻精良,人兽栩栩如生。另外,县档案馆、县地方志办公室藏有清末至民国期间县人吕凤岐、江志伊、程幼芝等书法条幅20余件。
二、地面文物
(一)新石器遗址
远在新石器时代,旌德已有人类活动,现已查明的新石器遗址有3处:
1.营盘山遗址
位于三溪乡古城村营盘山顶。遗址呈不规则梯形,总面积约5600平方米。地势平坦,高出四周农田约40米左右。曾出土石刀、石斧、石镞和残陶器,其中一件石斧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2.苎坞里遗址
位于俞村乡俞村苎坞里坡顶。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势南低北高,略呈倾斜,高出四周农田约20米左右,曾出土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镞、钻孔石刀、夹砂陶鼎足、剔纹陶片、印纹陶片等遗物。
3.梅村遗址
位于云乐乡梅村北半月形坡地上。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势平坦,高出四周农田约30米左右,曾出土磨制石斧、石刀、石镞、印纹陶片。
(二)古桥古亭
1.淳源桥
位于县城上东门,俗称“上市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九月,距今已有900余年。初名“平政”,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加修,并易名“淳源”。后屡坏屡修,先后更名“跨云”、“瑞虹”、“永安”。元元贞年间(1295~1296),县尹王祯修缮,仍名“淳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被洪水冲毁,六十一年(1772)重建,雍正三年(1725)峻工。该桥为5孔石拱桥,长50米,宽6.2米,高5.6米,中孔净跨7米,余孔净跨6米;4座桥墩均无分水尖,利用桥身与河道所形成的夹角自然分水,结构极为少见。
2.驾虹桥
位于县城中东门,俗称“中市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以石为垛,以木为梁,后屡坏屡修。明嘉靖年间(1522~1566)改为石梁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水毁重修。为5跨石梁桥,长57.5米,宽3米,高4.7米,桥孔净跨度(自东至西)分别为:8米、8.3米、8.5米、8.9米和8.6米.桥上建有一座四角八柱凉亭。1941年6月,部分石梁被日军飞机炸毁。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三度拨款整修,是县城景点之一。
3.黄济桥
位于县城下东门,俗称“下市桥”。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中期,原名“三庆”。清康熙十五年(1676)被洪水冲毁。康熙四十四年(1705),黄氏家族集资“改移北三十步许”重建,历时20年,于清雍正三年(1725)竣工,易名“黄济桥”。该桥为5孔石拱桥,长60.7米,宽5.8米,高7米。石砌桥面,两侧护以低石栏杆,高0.3米。桥孔净跨度(自东至西)分别为:7.4米、7.8米、9.3米、7.2米和6.6米,东西两端砌有石阶。1987年县人民政府予以维修。
上述三座古桥,系古时旌阳十景之一,名为“三桥锁翠”,清人吕光亨有《三桥锁翠诗》(见“诗文选载·诗词”)。三桥不仅是县城徽水两岸交通要道,而且为市民闲步纳凉佳境。
4.乐成桥
位于三溪乡三溪村西端,又名“南河桥”,俗称“三溪大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康熙(1662~1722)年间水毁重建,“所费十余万金”。该桥为11孔石拱桥,长150米,宽6米,高9米。石板桥面,两侧栏杆由石柱和素面石板构成,高0.85米,现存石柱:东侧76根,西侧74根,石雕精致。195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现为三溪至兴隆公路桥。乐成桥不仅是本县最大的古石桥.也是皖南第二大古石桥。
5.福成桥
位于蔡家桥乡蔡家桥村,俗称“蔡家桥”。始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初名“定远”。康熙五十七年洪水冲毁,雍正元年(1723)重建,易名“福成”。该桥为5孔石拱桥,长88.8米,宽7.1米,高9.8米,每孔净跨13.6米。现为南(陵)雄(路)线、蔡(家桥)谭(家桥)线公路桥,是通往黄山的重要枢纽。
6.梯云桥
位于云乐乡张桥,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为单孔石拱桥,长9米,宽3.2米,高3.5米,孔净跨4.6米。桥上有砖木结构凉亭一座,系清末重修。桥拱额嵌有“梯云桥”石刻及建造年代落款。该桥原系旌(德)宁(国)古道桥,是本县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今桥身基本完好。
另外,尚有兴隆乡陈村的兴仁桥、蔡家桥乡登瀛桥村的登瀛桥、旌阳镇新桥村的新桥、版书乡将军庙村的天然桥,均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西岭头石亭
位于县城西门外,原名“集禧亭”。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亭为券形石亭,横跨于西岭头古道之上,净跨3.2米,拱高3米,进深5.5米。亭内两侧石条为凳,顶端嵌有“新建西岭石洞记”石碑1块,记载了建造者及年代。今石亭部分破损。
8.永福桥亭
位于孙村乡富阳村。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亭为正方形石质凉亭,边长4.25米,高5.5米,石砌墙面,顶盖花岗岩石瓦,四角起翘,风格独具;亭内东侧墙身嵌有“永福桥亭碑记”1块,偏南北向各开一门,高2.5米,宽1.8米。今亭身基本完好。
9.华重亭
在南关乡白沙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亭为券形石亭,横跨于旌(德)白(沙)古道之上,净跨3.25米,拱高2.5米,进深4.8米,拱门额有“华重亭”石刻,亭内券顶嵌有重修碑记,两侧石条为凳。今石亭基本完好。
10.驻云亭
在版书乡隐龙村。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亭为券形石亭,横跨于旌(德)隐(龙)古道之上,净跨3.5米,拱高3.45米,进深5.4米,拱门额有“隐龙”楷书阳文石刻;亭内券顶嵌有“驻云亭甃路记”,石碑4块,两侧原有石条,今改建混凝土条凳。至今亭身完好。
(三)塔坊
1.文昌塔
坐落在县城中心。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一年竣工。塔为五层八面楼阁式砖塔,高约30米,塔基呈正八边形,边长2.7米,底层高5.2米。西面有拱形石门,筑有20级石阶至第二层,第二层以上各层原设有木楼、木梯。石阶和木楼、木梯民国期间焚毁,今塔身仍完好无损。
2.表灵塔
坐落在兴隆乡大礼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九年竣工。塔为七层八面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基为正八边形,边长3.5米。塔下筑有台基,正八边形,边长5米,高0.8米。西面有门出入,塔内各层原铺设木板,1947年毁于战火。1986年县人民政府予以维修。该塔系本县最大的古塔。
3洪源塔
坐落在白地乡洪川村口。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塔身为三层八面楼阁式,砖石结构,高约22米,塔基呈正八边形,边长3.6米,底层四周墙壁上各有24尊砖雕佛像,现已大部分毁坏,夹墙中筑有砖砌阶梯,可上至第二层,塔东南面开一拱形门洞,可出入。今塔身基本完整。
4.凌云塔
坐落在南关乡白沙村西北1公里处。清初建筑,为三层六面楼阁式砖塔,高约17.6米,基为正六边形,边长3.1米,门额上书“奎辉壁映”四字。今塔身完好无损。
5.文峰
坐落在乔亭乡乔亭村西南500米处。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四月。文峰系用方形花岗石砌成,内填泥沙,呈圆锥体,顶扣葫芦形石,高11.7米,底径6米、顶径1.5米,其状如卓笔,因名“石峰文笔”;峰旁有人工开凿的堃湖,面积约15亩,形似砚,人称“文笔投池”。文峰为乔亭八景之一,现保存完好。
6.进士坊
位于白地乡江村。明弘治(1488-1505)初年建。坊为二柱三楼石质牌坊,高8米,两柱净跨3.3米,石雕精致,横额损缺,跨村中大路而立,距江文敏进士坊约百米之遥,系为江文敏之父而立。
此外,本县尚存牌坊有:白地乡江村的江文敏进士坊、白地乡洋川村的贞节坊和孙村乡玉屏村的贞节坊。
(四)祠庙
自明、清至民国期间,旌德祠堂、庙宇很多。规模较大的宗祠,县城有黄、吕、汪、张、姚、舒、王氏宗祠等,乡村有乔亭刘氏、白地乡江村江氏、洪川村王氏、俞村乡俞氏和凫阳村汪氏宗祠等,建筑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庙宇主要有孔庙建筑群、凫山殿、百尼庵等。后历经兵燹,今多已圮毁。
l.江村六分祠
系江氏宗祠,位于白地乡江村。宗祠为砖木结构,三进,两天井,内有围1.4米圆木柱36根和围1.7~1.9米承重方形石柱22根,均为优质木材、石料制成。该祠为明代建筑。现后进拆毁,仅剩前两进。
2.俞氏宗祠
位于俞村乡俞村,系明代后期建筑.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南朝北,两进五开间,中设天井,开间18米,进深30米,后进正屋高约8米,总面积540平方米,用材硕大,屋柱众多。
3.文庙
位于县人民政府驻地东侧,俗称“夫子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初名“文宣王庙”,五次被毁重建,最后重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主殿——大成殿重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嘉庆十年(1805)重修。民国35年(1946),县政府也曾对文庙群进行维修。现存大成殿、东西两侧各九庑五斋、戟门及两侧的名宦祠和乡贤祠、泮池、泮桥等,成长方形四合院,院内占地南北62.24米,东西31.57米,院外占地南北19.1米,东西31.57米,总面积达2568平方米。大成殿高约18米,三间三进。长宽均为15.25米。该殿飞檐重阁,红墙青瓦,朱漆梁柱,结构硕大严谨,古朴壮观。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仕川农民暴动旧址
位于仕川乡仕川村中,原属喻氏祖屋。房屋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开间宽12米,进深20米,正屋高约7.5米,两进五开间,两旁建有回廊,中设天井,总面积240平方米。1926年,中共党员梅大梁等人在此创建平民夜校,组建中共仕川支部和国民党仕川独立区分部,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5月15日晚,共产党领导的仕川农民武装暴动队伍在此召开战前动员大会,而后由此出发攻打旌德县城。
(六)烈士墓碑
1.梅大梁烈士墓
位于南关乡龙川村东200米处。墓地坐北朝南,墓前有2.5米高、6.5米宽的半圆形石砌台基,两侧各有14级台阶成“厂”形上延,墓顶竖立石碑1块,上书“永垂不朽”4字。每年清明节前后,县城及附近的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都前来祭扫。
2.五百坦烈士纪念碑
位于碧云乡模范五百坦村南1公里处。1976年10月,旌德县革命委员会建造。碑呈方锥形,砖石混凝土结构主碑高7米,正面镌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2个描红大字,碑背面刻有解放战争时该地牺性的14位革命烈士姓名。
(七)红军标语
1934年12月,红七军方志敏部北上抗日路过时书写于庙首乡庙首村和南关乡白沙村墙壁原标语共有七八条,内容是:“白军弟兄们,跟我们北上抗日去!”“白军弟兄们暴动起来!“反对国民党压迫工农筑堡垒!”“欢迎国民党内爱国分子站到人民方面来!”等,落款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宣”或“中国工农红军政宣”。今多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
本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文庙。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文峰、文昌塔、表灵塔、凌云塔、洪源塔、兴仁桥、乐成桥、黄济桥、驾虹桥、淳源桥、福成桥、天然桥、登瀛桥、新桥、进士坊、江文敏进士坊、洋川贞节坊、孙村贞节坊、仕川农民暴动旧址、梅大梁烈士墓、五百坦烈士纪念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