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戏剧
(一)民间戏曲
旧时,本县民间戏曲主要有目连戏、斋堂戏、堂戏清唱、木偶戏、皮影戏等。
1.目连戏
明清时盛行,该戏融合民间杂耍、翻桌、蹬坛、跳索、钻火圈等多种技艺。民国时期,旌阳、俞村、南关、版书、汤村等地常演此戏,剧目主要为《目连救母》,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每逢农历闰年,旌阳镇常请南陵、浙江昌化等地戏班在学面前(现旌阳二小)、张家坦、北门观音阁(新桥)等处演唱,内容一般为驱邪赶鬼、祈祷丰年等。建国后,此剧未再上演。
2.斋堂戏
是清末民初大族开斋时的一种演唱仪式。旌阳镇太子殿(现酒厂)、丁家村、鸥川、南冲等地兴演此戏;有些地方请和尚或道士连唱七天七夜,一般逢农历闰年演出。
3.堂戏清唱
建国前,每逢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土地神生日),各地均请10余名民间艺人在土地庙前搭台唱堂戏,清唱《桃园三结义》、《郭子仪做寿》等喜庆性京剧剧目。有些富户遇红白喜事,亦邀请老艺人上门演唱堂戏。建国后,不再演唱。
4.木偶戏、皮影戏
俞村仕川一带盛行。有时逢年过节和集市日,一些外地木偶、皮影戏班也来县表演,多用泗州戏曲调演唱。
(二)演出团体
建国前,本县较有影响的民间戏班有三溪徽剧班、白地黄梅戏班、汤村目连戏班、凫阳京剧班等,这些班社演员较少,设备简陋,又多在农闲季节临时搭台演出,县民俗称“草台班”。50年代后,民间戏班逐渐解体。
1953年9月,旌德县群众越剧团成立,有演、职员33人。1956年3月,该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陈一笑获表演三等奖,叶秋莲获荣誉奖;1958年参加芜湖专区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的自编剧目《保卫云岭》获创作、演出等四项奖;1960年参加芜湖地区第二届戏曲会演,其剧目《蚕乡红旗》获剧本奖、表演奖、音乐革新奖,演员陈一笑、汪天鹏获表演奖。1961年,县群众越剧团更名为旌德县越剧团。1963~1966年,剧团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以演现代戏为主,演出《江姐》、《杜鹃山》、《小保管上任》等大、中、小型现代戏,并在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指导下,排演了大型现代戏《白毛女》。1968年12月,县越剧团编入旌德县五·七干校。1971年改称旌德县文工团,陆续招收新学员,增添新设备。1978年复称旌德县越剧团。1980年,剧团参加徽州地区戏剧创作调演,演出了由本县作者吴永祥、汪忠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现代戏《代价》,受到观众好评,《安徽文化报》曾作专题报道。1981年县越剧团参加徽州地区首届青年演员基本功汇演,获集体奖,程小萍获表演一等奖,李勇、钱慧萍等四人获表演二等奖。1985年根据上级有关指示,旌德县越剧团撤销。
部分年份越剧团演出情况统计表

(三)剧目
建国初期,县群众越剧团演出多为传统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三看御妹》等。1954年起,逐步停演庸俗、凶杀、淫秽剧目,排演《风雪之夜》、《刘胡兰》、《让祖国挑选》等现代戏。1958~1965年,主要演出《珍珠塔》、《琼宫戚姬》、《孔雀仙子》、《叶香盗印》等传统剧目和《保卫云岭》、《雷锋》、《夺印》、《审椅子》、《送肥记》、《烧炭》等大、中、小型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1978年后,剧团以演出《胭脂》、《打金枝》、《十五贯》等传统剧目为主。
(四)演出场所
建国前,本县演出场所主要有固定的“万年台”和临时搭建的“草台”两种。大村镇一般均建有“万年台”,分室内和露天两种。旌阳镇城隍庙戏台和华坦方氏宗祠戏台等为室内建筑,可容千余人;朱旺村的露天戏台,可容纳数千人。“草台”建于地势略高、宽阔平坦之地,无固定台基。演出目连戏、京剧时,台面较大。1954年11月,县群众剧场在县城解放街原江西会馆处建成。1957年剧场舞台扩建,置办新座椅,设座850个。1962年剧场易名旌德县人民剧场。1980年剧场改建,总投资15.5万元,建筑面积1640平方米,拥有座位1080个,灯光、音响等设备俱全,能接待大型剧团演出,改建后定名旌德县影剧院。80年代,白地、庙首、三溪、乔亭、云乐、蔡家桥等乡先后都建有600~900个座位的影剧院。
二、电影
(一)发行放映
民国12年(1923),外埠影商首次在县城下东门小学操场(现旌阳镇一小)放映16毫米无声影片《火烧红莲寺》。
1951年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回国宣讲团至旌德,在县运动场(现瑞市张家牌)放映16毫米文献纪录片《解放了的新中国》,是本县首次放映的有声电影。同年秋,安徽省电影队来县放映故事片《白毛女》、戏曲片《秦香莲》等。1956年8月,安徽省第39、121两个电影放映队划归本县,定名为旌德县电影放映队,属县文教科领导,分设2个放映小队,定员5人,以乡为点,巡回放映,影片由安徽省电影公司芜湖发行组安排供片。1958年旌德县电影联队成立,下辖旌阳、乔亭、庙首3个民办电影队。同年,联队设电影机械厂,负责维修电影放映设备。1963年联队撤销,有关部门在县城大会堂成立电影俱乐部,始有定点放映场所。1964年电影俱乐部改名为电影管理站,始有专门机构负责拷贝发行管理。1971年电影管理站下辖县电影院和旌阳、乔亭、三溪、庙首4个放映队(配16毫米放映机),主管全县影片发行、管理、放映等工作。1971~1972年,祥云、云乐和兴隆、版书公社成立4个电影队,配备8.75毫米放映机。随后,逐年发展,1983年全县社办电影队达17个。1984年起又增办了柳溪、里仁、仕川、白沙、汤村、三合、凫山、新庄等一批村级和个体电影队。1987年全县乡镇电影放映单位共46个,工作人员近百人,乡乡都有电影队。1980年,电影管理站改称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7年,该公司配员15人,设发行、放映管理、财务3个股,下辖县电影院、影剧院和三溪电影院,为全县电影放映队发行8.75毫米和16毫米影片,管理全县电影放映业务。
80年代,电影放映场次骤增。1984~1987年,平均每年放映达1万场次,4年观众超过千万人次。
部分年份全县电影放映情况统计表

(二)放映场所
本县主要电影放映场所有县电影院、影剧院和三溪电影院等。社办电影队则在各村设放映点,由生产队包场进行巡回放映。1981年1月至1985年底,全县先后建立了乡办影剧院15个,村办影剧院7个,个体影剧院6个,共有座位16142个。
旌德县电影院,1964年由县城大会堂改建而成,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座位962个。初建时使用35毫米提包机放映,1971年改用5501型松花江牌35毫米座机。1987年县电影院改建,总投资18万元,建筑面积619平方米,座位815个。
旌德县影剧院,1980年由县人民剧场改建而成,建筑面积1640平方米,楼下楼上共有座位1080个,放映机为103型井冈山牌35毫米座机。
旌德县三溪电影院,1981年在三溪乡政府所在地建成,建筑面积1044平方米,拥有座位1024个,属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管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