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采矿
50年代前以建筑石料开采为主。60年代后,以凤形山县办砩石矿为骨干的砩石开采成为本县主要采掘工业,在白地、祥云还有石灰石、石煤、瓷土等开采。70年代中期,旌阳、华坦、南关、旌桥等公社先后组织砩石开采队。1979年全县共产砩石19826吨,产值135.8万元。80年代,县乡砩石矿陆续建起石粉厂3家,生产砩石精粉。1985年全县产砩石30516吨,产值254万元;产砩石精粉1300吨,产值202万元。1965年至1987年共出口砩石41万吨,创汇人民币3000万元。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等地。1987年全县采掘业厂矿3家,产值272.5万元。
主要采矿企业旌德县砩石矿隶属县经委,位于南关乡凤形村。矿区总面积16.7万平方米,矿石品位在78.7~91.8%。1958年建矿,1960年因销路不畅而停产,1965年6月重建。该矿初为露天开采,1973年建成108米竖井及配套工程,开始半机械化井下开采,年产矿石能力3万吨,产品分大、中、小块及矿砂等。1987年该矿建砩石精粉车间,并投资179万元,进行竖井延伸工程。当年有职工377人,固定资产净值109.7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80台,产值214.8万元,实现利润58.4万元,上缴利税49.4万元。长期以来是本县规模最大、缴税最多的企业。1983年,该矿砩石获外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二、食品
(一)粮食
本县大米加工自古以砻碾、碓等传统工具为主。民国21年(1932)光明电灯碾米公司开始采用柴油机碾米,主要为县库加工军粮。50年代后,大米机械加工进一步发展。县粮食局从1957年到1962年先后在庙首、白地建流动碾米厂,在三溪、汤村建粮食加工厂。此后,农村社队也纷纷兴办大米、面粉加工厂,碾米机从1964年的1台发展到1970年的77台,1978年达480台,另有磨粉机145部。其时城乡稻麦多靠机械加工,水碓逐渐淘汰。1987年全县有国营粮食加工厂1家,农村有碾米机516台、磨粉机292台。
主要厂家县粮食加工厂隶属县粮食局,位于旌阳镇西门路。前身系民国21年合股建成的光明电灯碾米公司。1951年10月改造为公私合营裕民粮食加工厂,兼营发电。1957年改为国营旌阳米厂,1964年添置高频率除稗筛、去石机、分谷筛、风机和木制提升机,改砂砻脱壳为胶滚砻谷机脱壳。1972年改名为旌德县粮食加工厂,下设旌阳、蔡家桥、白地3个碾米车间。1976年新建厂房,1978年安装生产流水线,班产大米最高42.75吨。原先加工大米质量不稳,内含稗子、砂子、稻子、糠皮、谷嘴,群众戏称“五于登科”。随着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检测计量标准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在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获“产品创优奖”铜牌和“优秀成果奖”奖杯,同时标准一等早籼米获商业部“信得过产品”证书。1987年全厂有职工35人,主要设备50台,年产大米7401吨,糠1714吨,产值达264.5万元,实现利润6.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17.3万元。
(二)食用油
油料加工素靠油坊,主要工具为木榨、石碾、石磨,灶等。建国前全县有油坊30余家、油厂2家,从业百余人。城区汪金有油坊、乔亭油坊、三溪合作社所办榨油厂、县办中心工厂都是当时较大的油坊。1951年有私营油坊23家,后逐步改为公私合营或供销社经营。1957年5月粮食局租用旌阳“众德堂”和汪金有油坊旧址建油脂加工厂。1962年底,乔亭、朱庆、板桥、华坦四公社有5个村办油坊恢复榨油,为粮食部门加工食油和代农加工。1965年县粮食局油厂撤销,1972年复建,并将县米厂和三溪米厂的油脂车间以及俞村、朱庆油坊划归油脂加工厂统一核算。1975年,油脂加工厂基本实现除杂、轧坯、炒籽、润料、压榨、过滤、水化、炼油流水生产,日处理油料12吨。1987年,产油400吨,产值86.8万元,利税1.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12万元,职工39人。
(三)酒类、饮料
本县白酒酿制历史悠久,但佳酿少见。民国28年(1939)全县有糟坊15处。以籼、糯米为原料,月产酒近4000公斤。三溪的镒顺、丰大两糟坊月产酒450公斤。1949年全县产酒29吨。1952年烟酒专卖处承包城内程广丰糟坊,1955年改造为国营旌德县酒厂。其他糟坊因粮食统购统销先后歇业。县酒厂1958年并入旌德县联合厂为一个酿酒车间,1962年恢复原厂,并逐步添置机械设备,扩大生产,产值从4.89万元增至1971年的40.8万元。1975年达101万元,为该厂最高产值。1982年2月旌德县汽酒厂建成,1983年白地建汽水厂,1984年后建成庙首酒厂、三溪酒厂、汤村酒厂、俞村黄酒厂、蔡家桥酒厂、乔亭四联酒厂、三星酒厂、碧云汽酒厂、九和饮料厂等。酒产量由1979年的364吨增加到1985年的710吨。酒类品种有桑椹果酒、汽酒、黄酒、玉溪香酒等。1987年有饮料制造企业3家,产量500吨,产值57.3万元。
(四)酱制品
建国前本县酱园多集中于县城、三溪、庙首等地。1955年8月,城内章永昌、永福祥等三家酱园、豆腐店实行公私合营成立永兴酱园,生产酱油、酱菜及豆制品。1964年改为红旗酱制厂,1981年易名调味品厂,全年生产酱油212.2吨。1982年、1984年、1985年庙首、蔡家桥、三溪分别办起酱制品厂和豆制品厂,1985年产酱油190吨、酱菜140吨,多在本县销售。1987年调味品厂产值17.4万元,利税1.8万元。
(五)糖果糕点
民国时期县内主要集镇都有糖坊、糕饼坊。1951年新开业私营糖坊8家,后因粮食统购统销停业。1957年县联社建食品厂,仅有糕板和糖果模具4块。后添置切糕机、打蛋机、麻片机、硬糖冲型机等,品种也从顶市酥、条糕增加到交切、花生酥、糖果、蛋糕等。次年粮食局建立杂品厂,手工和面生产面条。1962年停产,1971年复产,次年产值达28.7万元。80年代,各种糕点厂纷纷建立,绩溪、浙江等地个体户来本县开办杂品厂、蛋糕厂、炒货厂等。县食品厂主要产品有糖果、蛋糕、寸金糖、酥糖、月饼、麻饼、饼干、杏仁酥、交切、云片等,花生酥和交切为本县特产,香酥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六)罐头
民国28年(1939)3月,县政府曾筹款2400元建罐头食品厂,当月生产牛肉罐头2000余听,4月即告停产。1987年云乐乡利用当地原料办起罐头厂,当年生产竹笋、香菇、木耳、水果等各种食品罐头20吨。
三、纺织
(一)棉织
明清至民国初,农家“昼佃宵纴”,手工纺纱织布。民国27年(1938)11月,县赈济会用救济款购置纺车、织机在城内张氏宗祠设旌德县难民救济纺织厂(俗称难民工厂),职工29人,生产花平布、毛巾、粗细土布等。民国29年私营旌德示范绸厂建成,民国30年改组为省营第二纺织厂,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企业,有职工230余人,织机40台,缫车12部,扬返车8部,年产绸2500匹,营业总额2000万元(旧币)。品种有丝棉合织布、绸、平布等10余种。民国35年难民工厂接收省营第二纺织厂,更名为民生工厂。民国37年该厂产布520匹,蚊帐布40匹。建国后,县民政部门接管该厂,1961年增加针织品生产,并改称旌德县棉针织厂。1979年创产值19万元。1987年主要设备有织布机6台,半自动手套机10台,214棉毛机5台,年末固定资产净值5.4万元,职工40人。产品有玻璃纤维布、棉线、手套、棉毛衫裤,产值10万元,当年亏损1.4万元。1985年县经委利用上海“小三线”厂房、设备,在德山里建成申德帆布厂和油篷布厂,1987年产值分别为43万元和31万元。
(二)麻纺
1982年,县政府利用本县苎麻资源,筹建精干麻厂,1984年投产。次年生产精干麻257吨,产值161万元。同时,乔亭、旌桥、白地等乡和个体户也相继办起精干麻厂7家。1987年有县办第一、第二麻纺厂,固定资产净值共136万元。旌桥乡办第三麻纺厂,固定资产29万元。外贸局与庙首乡联办第四麻纺厂,年末试产。当年全县苎麻纺织行业产值254.5万元,所产精干麻、麻球、麻纱等产品因市场滞销,厂家亏损,工厂发展步履维艰。
(三)针织
70年代初,县棉针织厂增加纱手套、棉毛衫裤的生产,并试产化纤针织棉料。1984~1985年,版书乡办起羊毛衫厂。1987年该厂利用原“小三线”工农厂部分厂房生产“梅皇”牌高级羊毛衫,后改称安徽省黄山羊毛衫厂,原料主要为进口澳大利亚羊毛,产品质量好,销路畅。
四、机械
本县机械工业始于50年代铁业社和县农机修配厂。当时只有台钳等简陋工具,1960年购置车床等金属切削设备。1970年后,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以生产农机为主的机械工业得到发展,各社队也办起农机具修配厂、农具厂、铸造厂等。1975年全县有车床72台,锻压设备10台。1978年后该业转产轻工机械、拖车等,全县车床增至158台,锻压设备增至56台,生产各种农机配件45.9万件,脱粒机100部,磨粉机713台,创产值294万元,有职工151人。1987年机械工业独立核算企业有15家,工人630名,产值58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利润40万元,固定资产年末净值171万元。产品有拖车、汽车和拖拉机配件,服装、纺织、印刷、建筑机械和台钻、刨床、轴承滚珠等。
主要厂家有:
旌德县农机厂,1958年建立,位于旌阳镇姚家田。旌、绩两县合并时,称“绩溪县第二中心机械厂”,1961年4月改称“旌德县机械厂”,1966年改名“旌德县农业机械制造厂”。建厂初只能生产铁锅、农具。70年代始生产汽车和拖拉机配件。插秧机、磨粉机、水轮机、茶叶杀青机、脱粒机等。1980年生产手扶拖拉机一吨拖车、小四轮拖拉机拖车和牛头刨床。1985年接收城内原上海“小三线”向阳厂部分厂房,增加高频接插件和轴承滚珠的生产。1987年生产总值181万元,利润13.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34.9万元,职工237人。
安徽省黄山台钻厂,隶属县二轻局,位于旌阳镇河东路。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9平方米。前身是旌德县农具厂金属加工车间,1970年底划出建成“旌德县轻工机械厂”。1981年改称“安徽省黄山台钻厂”。1984年,270台台钻出口法国、新加坡等6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5.3万美元。1986年接收并改建原“小三线”向阳厂,扩大厂房,增设大件车间、主关件车间、小件车间、油漆装配车间和技术后方车间。1987年有职工215人,固定资产净值86.7万元,年产台钻4500台,产值305.6万元,利税总额35万元。产品有:Z512—2B型、Z512—2C型、Z4016型、Z4019型、Z4023型、ACMEC型等台式台钻。1985年该厂被省轻工业厅授予“创最佳经济效益、劳动竞赛先进企业”称号。
五、建材
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给本县建材工业发展带来便利。现有水泥、石灰、砖瓦、水泥预制件、玻璃纤维、玻璃玛赛克等制造业。1987年全县有建材企业20家,产值424万元。
(一)水泥
1970年6月,旌德县水泥厂在白地公社洪川兴建,1973年试制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成功。1976年4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2957吨,亏损6万余元。1982年利用煤渣代替粘土制成火山灰水泥,并自制立窑自动喂料机和生料提升机平台。1985年从泾县、定远县购进低镁石灰石搭配生产,使325号、425号水泥质量趋于稳定。1987年生产水泥7000吨,产值35.8万元,利润0.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59.1万元,职工110人。产品销往黄山、歙县、泾县等地。
(二)水泥制品
1976年旌阳公社在新桥村兴建水泥预制厂,当年生产水泥涵管2544米,多孔楼板1054立方米,电线杆7根,产值1.9万元,利润970元。以后逐渐添置搅拌机、破碎机等设备。1987年有工人45名,固定资产净值10.89万元,主要设备90余台(套),产值41.4万元,上缴利税1.89万元,生产预制多孔板4500平方米、砌块10万块、电线杆30根,涵管2.2万米、桁条383根,产品全部县内销售。此外,县内还有其他集体或个体水泥预制件生产。
(三)砖瓦
农村一般小窑厂以木制模具,人工制坯,垒筑土窑或明窑,焖烧青砖青瓦或明火砖。民国8年(1919),全县有砖瓦窑5座,年均产砖52万块,瓦22万片。建国后县内仍以人工制砖,用柴草烧制砖瓦。1982年版书公社办机制砖瓦厂,1983年南关、白地两乡建轮窑厂。是年全县生产砖432万块,瓦149.57片,全由乡村砖瓦厂生产。1986年县林业局办一砖瓦厂。同时,农村个体砖瓦厂也纷纷建立,孙村韦吉长轮窑厂规模较大,生产大忙时雇工达104人。此外,还有许多农户为建房自产自用。1987年全县产砖157万块、瓦43万片。
(四)玻璃纤维、玻璃钢
1971年县木器厂转产玻璃纤维,改称“旌德县玻璃纤维厂”。1981年县工艺竹编知青厂转产玻璃钢制品。1985年俞村乡办玻璃纤维厂。1987年全县生产玻璃纤维布197.95万米,玻璃钢制品50.4吨,产值294万元,利润7.3万元。产品有玻璃纤维纱、布,玻璃钢冷却塔、化工贮罐、护罩、家具、瓦、浴缸、人造大理石等,产品销往苏、浙、赣等10余省。
主要厂家旌德县玻璃纤维厂,前身是县木器厂,隶属二轻局,位于旌阳镇河东路。占地4089平方米,建筑面积3275平方米,有机修、拉丝、退拼、纺织、坩埚制作等7个车间。1976年获省先进企业奖。1984年引进代铂坩埚拉丝新工艺,后更新为白金坩埚,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了新品种。1987年有职工259人,固定资产净值74.9万元,主要设备75台。年产玻纤布197.95万米,产值171.3万元,利税总额32万元。产品有中碱4.55/2股有捻纱、中碱无蜡无捻<0.2和0.4方格布、中碱包扎布和0.2/3股商品纱等。
(五)玻璃玛赛克
1985年县经委利用上海“小三线”厂房,在蔡家桥筹建建筑装潢材料厂,1987年建成试产,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玻璃玛赛克,产品销售省内外。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净值171.5万元,职工115人,年产值10.3万元。
六、化工
本县化学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前仅有肥皂、蜡烛等手工作坊,且规模较小。70年代县联合厂建葡萄糖生产车间。1972年俞村建化工厂,生产金生粉,1979年改称旌德县化工厂,1981年转产。1985年旌阳镇建旌德第二化工厂,生产硫酸镍。1986年南关乡建电焊熔剂厂。1987年经委利用原“小三线”韶山厂建“旌马氟化厂”,生产氢氟酸。是年全县生产化学原料药702吨,化学工业产值369万元。产品有化学原料药、氢氟酸、电焊熔剂等。
旌德县制药厂是全县化工业主要厂家,隶属经委,位于旌阳镇河东路,占地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26平方米,创办于1958年,原为几家小作坊组成的旌德县联合厂,隶属商业局,主要生产粉丝、豆制品、食油、食用菌。1970年改为旌德县淀粉厂,划归工业系统。1971年试制葡萄糖成功,1974年产品纳入省石化局生产计划。1978年改为旌德县葡萄糖厂,成为葡萄糖生产专业厂。1982年定名为旌德县制药厂。1984年投资65万元建乳酸钙车间,填补了安徽省医药工业的一项空白。当年出口乳酸钙12吨,创汇1.32万美元。1987年该厂已有年产500吨葡萄糖和200吨乳酸钙的能力,有职工177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105.6万元,主要设备38台(套),监测、检验仪器齐全,年产值348.7万元,利润20.5万元,上缴利税18.8万元。产品有丁维、多维、四维口服葡萄糖及乳酸钙、复方新诺明冲剂、磷霉素钙胶囊、维磷补汁、人造补血糖浆、复合维生素B溶液(三倍浓)、口服补液盐等。产品销往苏、浙、沪等地并出口创汇。1984年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生产先进企业”。
七、电力
(一)发电
民国21年(1932),光明电灯碾米(股份有限)公司在县城建成投产,有德制24马力柴油发电机组一台,月发电800~1000度,装电灯300盏,民国30年因战乱影响而停业。1952年县人民政府租赁该公司恢复发电,当年发电0.9万度。1958年,县政府筹建旌阳公社郭家碓水电站,装机2台共40千瓦,1959年投产发电,供县城照明。1963年改称“旌德县电厂”,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年发电7.85万度。1969年毁于洪水。1970年旌阳公社新建新桥洋滩水电站,1972年竣工,装机2台,各40千瓦。1984年增加装机2台,总容量共200千瓦,年均正常发电320天,供应周围3个乡,5个村用电。1986年全县水力发电12.09万度。至1987年止,全县先后共建小水电站56处,装机62台,总容量1421.5千瓦。现存水电站13座,发电能力1118千瓦。其中最大的祥云水电站于1987年建成,总装机容量325千瓦,其中75千瓦1台,125千瓦2台,年利用4800小时,平均发电量156.2万度。祥云洋滩水电站均已并入县供电网。
(二)供电
1.线路
1963年前,县城有电厂至张家坦低压直供输电线路1条,约1公里。后架设6.6千伏线路两条1.5公里。1969年起,境内先后建起泾县陈村水电站至旌德星火变电站110千伏主干输电线路(即陈星线)长35.4公里;35千伏线路6条,长117.3公里(不含星荆线52公里);星孙线(星火站至孙村变电站)12.8公里;孙洪线(孙村站至洪川变电站)20.5公里;星井线(星火站至井冈山厂变电站)16公里;星源线(星火站至绩溪县大源变电站)37公里,该线南长岭处支接至县供电局简易变电所线路约1公里;星乐线(星火站至宁国县胡乐变电站)30公里;另有312电厂(泾县乌溪电厂)至星火站联络线(即星荆线)2条,各长26公里。1984年9月旌德变电站投入运行后,原进星火站的陈星线改为进旌德站,为陈旌线;原星源线、星乐线均在旌德站断开,星火站至旌德段改为旌星线;旌德至大源、胡乐两段改称旌源线和旌乐线。另增设陈村——旌德——宁国110千伏线路一条,陈旌段长46.2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总长420公里,其中主干线16条:旌德站5路(向阳厂线、城关线、砩石矿线、俞村线、华坦线);星火站4路(满江红厂线、星火厂线、三溪线、云乐线);孙村站4路(卫东厂线、延安厂线、工农厂线、立新厂线);洪川站3路(旌旗厂线、茶林场线、东风厂线),后增架一路至黄山苦竹溪变电站35千伏线路。
2.变电站
1969年华东电力局上海后方电力处在蔡家桥公社建110/35/10千伏星火变电站,孙村、洪川、井冈山厂35/10千伏变电站和旌阳简易变电站,1972年全部竣工。星火站有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1984年9月旌德110/35/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星火站改为35/10千伏变电站。时有110/35/10千伏变电站1座,35/10千伏变电站5座,其中井冈山厂和旌阳简易变电站停运。旌德变电站装有2万千伏安和1.5万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110千伏电源输入两路,110千伏输出一路;35千伏输出线8路,使用4路(星火站2路,大源、胡乐站各一路);10千伏输出线8路,使用5路(城关、向阳厂、华坦乡、俞村乡、砩石矿)。1985~1987年全县有配电变压器234台,总容量2.23万千伏安;各类用户装机总功率3.3万千瓦,用电2016万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