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旌德地近黄山,雨水较多,但大部分地区植被稀疏,土质偏沙,加之水利设施较少,难蓄易泻,故历代旱涝灾害频繁。据历史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1881~1980年一百年中的洪旱频率是:洪涝占33%,干旱占26%,正常年景只占41%。
建国前仅有的水利工程大多年久失修,缺乏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庄稼常被毁减产,民不聊生。历代县政府虽补助灾区一些救济粮,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建国后,本县50年代起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长或副县长任指挥,水利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后勤组、运输组、抢险组。各乡镇一般成立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由乡长、镇长或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大队(行政村)则具体组织群众防洪抗旱,确保水利设施安全,发挥排灌效益。几十年来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和购置的排灌机械,对解除防御一般的洪旱灾害起了很大作用。从1949年到1987年,全县共发生较大洪、旱灾害各5次,累计参加防洪抗旱达40多万人次,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灾情损失,基本保证了全县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一、防汛
(一)抗洪抢险
1951年全县各区组织塘坝养护队。以后每届汛期,各级防汛组织,均有专人昼夜值班,加强水情预报。县水电局对水库和重点塘坝制定控制运用方案,确保安全渡汛。遇到险情,立即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抢险,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972年10月19日山洪暴发,上游水库危急,200多名民工昼夜抢险护坝,保住了水库安全。1983年5月至6月持续暴雨,先后三次大洪峰来势迅猛。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有关乡镇,全面检查各水利工程状况,对险、病库日夜值班监护,密切注视汛情,限制蓄水或腾空库容,组织抢险队伍奋力抗洪。先后动用汽车62辆、木材28立方米、水泥380吨、沙包袋17万只,架设专用电话线路2条10公里,动员11.3万人次参加防洪抢险。白地乡洪家水库,大坝被洪水冲塌,乡党委书记刘纯济临危不惧。带领40余人跳入水库紧急抢险,奋战4个小时,终于保住大坝未被全部冲垮。
(二)护岸工程
为了保护河岸土地,防止洪峰冲蚀,80年代修筑了大小堤防护岸工程1320处,总长51公里,在每年防洪渡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旌阳护岸1984年3月建成,造价8.7万元。全长1100米,砌石方7300立方米,挖土方4600立方米,混凝土110立方米。该工程保障了城内居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使北门畈537亩旱涝保收田及156亩旱地免受水灾。三溪姜元护岸1985年8月建成,全长260米。造价1.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万元。能保护2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800多户群众、756亩水田和172亩旱地的汛期安全。
二、抗旱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历次遇旱都及时组织全县人民全面抗旱保苗,减少农作物损失。1958年全县受旱成灾水田2.06万亩,全县出动水车419部次,日夜车水抗旱。1978年遇到百年罕见的大旱,河塘干涸,稻田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在县委、县政府紧急动员下,全县人民奋力抗旱,除原有数百部水车全部出动外,还充分发挥排灌机械的作用,30多座机电灌站日夜提灌,抗灾保苗。同时,农机部门从外地紧急调入各种灌溉机具142台共1292马力。经过20多天的奋战,使受旱面积从10万余亩减少到3万多亩,粮食总产仍达5.3万多吨,只比上年减产9%。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