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蓄水工程
(一)水塘
建国初期,根据“以蓄为主、小型为主、民办为主”的方针兴修水利。
50年代本县蓄水工程以塘为主。1950年将乔亭东阳村13口山塘拓并为一口大塘,可灌田48亩。因系8个村义务投工兴修,故名为“团结塘”。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修塘高潮,共修842口、新建133口,至1952年底共有水塘7959口。1957年末增至8251口,有效灌溉面积3.54万亩,比1949年增9100亩,1958年“大跃进”开始,水塘修建加快,1959年全县水塘总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
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水塘兴修基本停顿。1964年后逐步恢复,1969年末水塘增至8904口,有效灌溉面积达4.9万亩。
1979年未有塘9357口,比1969年增453口。但规模小,管理不善,灌溉效益未很好发挥。
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时有毁塘为田现象。水库陆续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取代若干口塘,有的水库本身就是在塘的基础上扩建的,故水塘数量逐渐减少,至1987年底为7074口,蓄水133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
(二)水库
1956年10月,在三溪动工兴建本县第一座小(二)型水库——狮子山水库,总库容1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00亩。1957年底动工的庙首鸡公山水库于1959年初完工,总库容17.5万立方米。1965年11月全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龙山水库在双河公社动工,总库容11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200亩。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中,先后有8座小(二)型水库破土兴建,但进度慢,周期长,1965年止只有2座竣工使用,其余大多延续到70年代完成。最早施工的狮子山水库直至1987年方告竣工。
1966年“四清”运动中,县委组织全县大队书记到郎溪县参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回县后于9月决定,在全县掀起更大规模的兴修水利高潮。通过边察看、边决策、边落实,24座小(二)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工程相继上马。70年代在学大寨运动中水库建设加快进度,1975年又有里塘小(一)型水库动工。现有水库多在此阶段建成。至1979年,有22座小(二)型水库投入使用,总有效灌溉面积达1.45万亩。同时,庙首黄河冲小(一)型水库及配套工程亦竣工使用,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
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水利建设重大轻小、重建轻管、重主体轻配套,造成许多病库、险库,遗留了大量隐患。如上游、里塘、合田、张家园、云斗里、姚冲口、黄华、黄山冲、洪家等水库都有严重险情,不仅未发挥应有效益,有的还造成一定损失。白地乡洪家水库大坝1983年被洪水冲塌1/4。县办白沙水库是计划蓄水25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976年上马后,由于规模过大,县力不济,资金无着,1979年被调整下马。
80年代纠正左倾错误,未上新项目,重点对现有水库分别进行除险、加固、配套、挖潜,对未完工程抓紧续建,尽快建成蓄水,发挥效益。到1985年,先后有龙山、上游和里塘3座小(一)型水库完工,1987年最后一座小(二)型水库建成。全县36座水库总库容量达1341.1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万多亩,占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4。
全县小(一)型水库竣工4座,未建成1座:
1.里塘水库
位于兴隆乡里塘村,1975年11月动工,1984年底建成。属徽水支流玉溪河流域,集水面积6.3平方公里。其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28米,坝长130米;溢洪道宽22米,高3.5米,泄洪量153立方米/秒。总库容量21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4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6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200亩,是本县首批社办公助工程之一。总投资69.9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25万元。
2.上游水库
位于乔亭芝麻凹徽水区。1958年10月始建,1960年毁于洪水。1969年11月重建,1985年建成。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土坝长105米,最大坝高33米。东西两干渠总长10公里.总库容量1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8.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1.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616亩。总投资33万元,投工33.54万个。该库因大坝东侧清基不彻底,坝身未夯实,时有渗漏现象,汛期只能限制水位,不敢满蓄,实际蓄水达不到小(一)型的标准。
3.龙山水库
位于双河乡龙山村,属玉溪河流域。集水面积4.5平方公里。1965年动工,1985年建成。土坝长85米,最大坝高16米。总库容量110.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5.7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4.67万立方米。竣工当年实灌田900亩。
4.黄河冲水库
位于庙首乡玉溪河。1969年11月开工,1979年冬建成。集水面积0.9平方公里。土坝长116.5米,最大坝高14.5米,溢洪道宽10米,高1.7米,泄洪流量14立方米/秒。总库容量109.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1.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8.6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达1400亩。配套工程有盘山渠道3条共长12公里,渡槽2条总长205米。
5.白沙水库
位于南关乡白沙村徽水支流白沙河上。浆砌块石重力坝。设计规模:最大坝高52米,坝顶宽3米,坝长214米;总库容2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36万立方米;总干渠400米,东、西两条支渠分别为34公里、28公里;受益范围包括版书、南关、旌阳、板桥、华坦、蔡家桥、乔亭、俞村8个乡的44个行政村,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同时计划在坝后、渠尾各建电站l座,装机2台,总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11万度;库内养鱼年产100吨;工程总投资8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0万元。1976年1月动工,至1979年10月,国家实际投资163.5万元,投工66万多个,其中非受益区9个公社投工28万个;完成清基土石方7.2万立方米,砌石0.8万立方米,河床清基基本完成。终因工程太大,资金紧缺,1979年在调整国民经济计划时,省计委、建委、财政厅联合下文,“确定白沙水库为缓建项目”,此后即停工下马。
表541987年全县水库基本情况表

二、引水工程
拦河截溪、引水灌田和便利民用,古已有之。清嘉庆《旌德县志》记载:明崇祯中邑侯乔明旃在县城“水关门巳方筑坝引水入城,转入酉方,从北之试院东丑方水关流出,合大溪而去”。清乾隆《宁国府志》也列有本县各都主要陂坝24处。
民国7年(1918)孙村玉溪河兴建木桩固定的拦河草坝金河坝,灌溉面积180亩,民国18年扩大至300亩。民国21年县长陈立本倡修三溪官坝,按受益田亩摊派工款。此坝修成后,长十余里,灌溉面积2000余亩。
民国以前的水坝多为木桩草石坝,易遭水毁,且规模很小,灌溉效益不大。至1949年全县共有大小水坝1096处,总灌溉面积2.73万亩,平均每处只能灌田25亩。
建国初,引水工程以加固坝身、提高质量为主,新建工程较少。1951年春耕生产中,农民自修堨坝29处,当年完成17处。1952年春,修复水坝415处、渠道9l条。至1952年底全县共有坝1104处,灌溉面积2.76万亩。
“一五”计划时期,除继续加固水坝外,还新建了部分引水工程,但1954年特大洪灾水毁很多。县政府及时组织群众修复72处水坝、53处渠道。“大跃进”中堨坝工程进展较快,1959年止全县自流引水堨坝增至1177处,灌溉面积达3.11万亩。
60年代本县引水工程大发展。三年经济调整时期主要对重点坝进行改建。1961年9月将金河坝由木桩草坝改建为浆砌块石溢流坝,长45米、高3米、均宽9米,另修l条主干渠2.5公里。改建竣工后,受益农田增至2000亩。三溪官坝1960年8月毁于洪水,1961年10月重建,1965年4月竣工,为浆砌块石溢流坝,长42.4米,高2.5米,均宽4.5米,主干渠l条,长6.5公里,支干渠5条,全长6公里,国家投资6.83万元。南丰、三溪、陈家、古城4个大队的38个生产队和国营三溪农场受益,有效灌溉面积1600亩。1965年全县开展灌区清查、整顿,推动了水坝兴修。1969年全县堨坝达1353处,比50年代末增176处,总灌溉面积达4.3万亩。
70年代后,水利建设着重建水库、机电灌站等,水坝建设基本停顿。1985年止全县水坝1371处(不含草坝),仅比1969年增18处。
三、提水工程
(一)机灌站
1957年,三溪安吴乡建强社(现溪潭村)开始使用12马力柴油机配套3米扬程的水泵抽水灌田。到1963年增至9台,共156马力。同年5月在三溪建成全县第一座高溪滩机灌站,装机2台,共40马力,灌溉面积502亩。1969年末全县仅有机灌站3座,装机4台共80马力。70年代机灌站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机灌站15座,装机15台共374马力。80年代因电灌站的兴起而减少,1987年仅有机灌站6座,装机6台共91马力,灌溉面积4236亩。
(二)水轮泵站
1963年3月在旌阳公社新桥大队建成第一座水轮泵站。利用水力启动,不需燃料,开始很受重视。1969年全县发展至15座,装机28台,可灌田700亩.怛由于动力受水源限制,适应性不广,70年代趋减,1979年只有水轮泵站6座、装机8台。次年增至11座11台,后多用于农副产品加工。1987年剩2座2台,提灌水田共100多亩。
(三)电灌站
本县第一座电灌站于1968年4月由三溪公社高溪滩机灌站改建而成,装机2台、26千瓦。1970年增至3座,装机4台,49千瓦。1979年全县发展到23座,装机29台、703千瓦。1985年底又发展为43座,装机57台,1228千瓦,总灌溉面积达2161亩。1987年减为31座,装机34台、709千瓦。由于管理得当,效益提高,总灌溉面积达2806亩。
(四)喷灌站
70年代末始建喷灌站,对茶、桑、水果、蔬菜进行喷灌。1979~1981年,相继在祥云乡南源村和撩车村、云乐乡茶场、旌桥乡赤岩村、县畜牧场、旌阳南山干村、白地乡洋川村、旌阳镇蔬菜队、庙首乡杨村、双河乡下门村、三溪乡古城村、南关乡清潭村12处兴建喷灌站16座,其中固定式2座、流动式14座。总装机17台,146.32马力。灌溉面积725亩。总造价17.7万元。1982年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后,由于耕作分散,设备失修,大部分已停用。1987年仅少数队喷灌站仍在继续使用。
四、小型水电工程
本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6万多千瓦,其中青弋江水系近5万千瓦,占82%;水阳江水系1万多千瓦,占18%。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1万多千瓦,到1984。年仅开发1069千瓦,占10.2%。
建国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水碓、水碾等。60年代以后,农村小水电逐渐发展,电力碾米迅速普及,大部分水碓随之废弃;但边远山区如白地乡下马岭、中马岭、桥埠乡华村、下南山等处至今仍有使用。其中下南山和华村2座水碓还是1969和1972年新建的。
1958年11月旌阳公社自筹资金4万元,国家投资钢材、木材、水泥始建旌阳郭家碓水电站,装机2台(木制水轮发电机组),共80千瓦,架设低压线路2条。1959年国庆节发电,供县城照明。1961年11月改为地方国营企业,更名旌阳水电站。1962年4月购进75千瓦发电机组1台,定名旌阳电厂。1969年7月该厂毁于洪水,发电即停。
70年代起小水电发展加快。至1979年全县有水电站49处,装机51台、1051千瓦。到1985年底,共建成水电站35处,装机40台1501.5千瓦。设计发电量426.45万度,平均年利用小时为3000小时,90%以上为引水式。其特点是装机容量小,除兴隆乡留村、旌桥乡板桥两电站在100千瓦以上外,余为12~75千瓦。主要用于照明、粮食加工,部分用于电力提灌。由于大部分电站是在“文革”中仓促兴建的,不少工程未尽完善。有的输变电不配套,有电送不出;迳流式电站居多,大部分无调节能力,加之机组偏大,效率低,导致供电质量差;有的管理不善,效益较低。1987年止实际运行的只有13处,发电能力1118千瓦。其中较大的水电站有:
(一)洋滩水电站
位于旌阳乡新桥村。1970年动工,1972年竣工。总造价13.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5万元,自筹7万元。投工2.8万工日。大坝长45米,高3米,宽3米,库容3万立方米。引水渠道总长740米。厂房90平方米,安装发电机组2台80千瓦。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4条,总长12公里;低压线34条,总长45公里。大小变压器8台,总容量380千伏安(其中升压1台,容量100千伏安),供应附近3个乡5个行政村生活用电和12个乡镇企业生产用电,总动力容量120千瓦。同时兴建电灌站1座,动力容量22千瓦。
电站集水面积211平方公里,最枯流量0.63立方米/秒。1980年11月动工、扩大装机2台、200千瓦。至1984年底,建成压力前池1座,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41米,厂房112平方米,九孔漫水桥1座,同时扩宽加高引水渠。扩建工程造价8.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7万元,贷款1万元,自筹2.88万元,1985年4月安装发电机组,加固侧墙,完成了进、泄水闸门安装扫尾工程,1986年下半年新机组正式发电。
(二)祥云水电站
坐落于祥云乡所在地,属青弋江水系麻川河上游的玉水河流域,集水面积150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茂盛,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700~1800毫米左右。河道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该电站为本县当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属引水式迳流型。1984年7月动工,1987年建成。总投资43.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6.3万元,余为自筹。该电站由拦河坝、进水闸、引水渠及电站厂房四部分组成。拦河坝高4.1米,长42米,引水渠总长1.15公里。总装机容量3台325千瓦,其中75千瓦1台、125千瓦2台。年利用小时4800小时,年均发电量156.2万度,能满足祥云乡20年内民用和生产用电需要。目前该乡年用电总量约10万度,仅占该电站年均发电量的1/15。
(三)里塘水电站
位于兴隆乡里塘村芦塘河,集水面积6.5平方公里,属坝后式电站。设计平均水头18米,最大水头24米,流量0.56立方米/秒,装机容量55千瓦。
电站由里塘村主办,1982年12月动工,1983年12月投入运行。总造价2.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万元,自筹0.5万元,贷款0.7万元。国家无偿调拨55千瓦机组l套,安装低压线路5公里。供电范围6个自然村、165户。动力负荷15~20千瓦,照明负荷1.5千瓦。
1985年3月,电站贷款0.5万元,自筹0.73万元,国家补助3万元,共计4.23万元,用于延伸线路。由里塘电站至陈村孟塘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长5公里,再由孟塘架设两条6公里的低压线至高山、榔头,解决了这3个自然村、69户的用电。这些居民散居偏僻山区,原来照明多用煤油灯、松脂。粮食加工一般用柴油机或水碓。线路延伸后,不仅为这些村带来了光明,而且为电站扩大负荷35千瓦,增加年发电量14万度,电费年净收入0.8万元,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留村水电站
位于兴隆乡留村。1974年2月兴建,1975年2月运行。国家补助7500元,自筹7000元,投工3000工日。属引水式电站,从上游2公里处蓄水34万立方米的黄华水库引水发电。渠道总长2.8公里,装机1台、55千瓦,中等年份发电2500小时。有升压变压器一台,50千伏安;降压变压器一台,20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路1条,1.7公里;380伏、220伏输电线路2条,7公里。可供留村20个自然村的照明用电和一台10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用电。1980年9月增装一台75千瓦发电机。国家补助2万元,自筹0.3万元,施行引水渠的防渗工程,修复压力前池和新建80平方米厂房。1985年5月,国家补助2.5万元,自筹1万元,将10千伏高压线延伸1.9公里至兴隆乡,供乡所在地7个单位、72户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同时可供兴隆、永安两个行政村的照明用电;又延伸高压线2.7公里至兴隆乡陈村行政村,供14个自然村照明和l处10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用电,发挥了设备潜力,提高了经济收益。一般年份发电10万度,净利6000元,并为今后与里塘、龙山电站联网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