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农业在本县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农业生产又以粮油种植业为主。建国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经营单一,广种薄收,加之水利设施落后,旱涝频繁,广大农民“昼佃宵纴,莫赡其家”。民国期间,正常年景旌德年产大米24万石(约合稻谷1.8万吨)。民国8年(1919)全县粮食总产量1.72万吨,国民21年1.86万吨,民国30年最高达到2.89万吨,1949年又下降为1.71万吨。油料作物,民国25年种植1.36万亩,总产405.55吨,亩产不足30公斤。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至第六个五年计划止,国家先后投资504万元支援农业,全县农业生产呈阶段性逐步增长。
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9~1957),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发展很快。1957年粮食总产达3.72万吨,成为本世纪旌德农业史上第一个高峰,八年来粮食产量年均递增10.2%。
50年代末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受到严重挫折,1960年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跌落到1949年的水平。油料1961年总产仅136吨,为建国后最低水平,多种经营也大为削弱。
经过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农业总产值自1961年至1965年年均递增24.07%,1965年达到244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81万吨,超过1957年,创造了本县农业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油料生产1962年起逐步增长,1965年总产达921吨,比1961年增加5.77倍。
1966~1978年,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使用农业机械,采用良种,种植双季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涌现了一批千斤亩。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6%,油料年均增长1.27%。但因左倾错误,单纯追求产量,不顾农本,使农业效益降低,集体经济削弱,农民收入甚少,1978年人均所得仅有85元。
1979年开始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跃升到6.76万吨,比1978年增长27.3%,油料激增至1825吨,较1978年增长68.2%。此后5年粮食产量稳步上升,油料年均递增7%,1984年粮食总产7.68万吨。油料总产2563吨,年末存栏耕牛1.3万头、猪4.81万头,成鱼产量369.7吨,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形成本县农业生产的第三个高峰。
1985年,在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开始调整农业结构,从单一粮食生产转向多种经营,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益。当年增加经济作物4000多亩,其中苎麻、果园面积分别比1984年扩大71%和44%,西瓜生产扩大一倍以上,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稻田养鱼从1984年的462亩扩大到3001亩。养兔6000只,比上年增加12倍多,全县涌现出827家商品生产和经营专业户、重点户,其中从事种植、养殖业共407户。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436亩减产5174吨,比1984年减少6.7%。但农民人均收入达349元,比1984年增加55元。此后,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1987年粮食总产量降为5.42万吨,油料总产量为1481吨。
若干年份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表

若干年份农业产值结构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