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建立与活动
1925年10月,在江西萍乡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任教的共产党员梅大栋,奉中央派遣,携带银质马克思胸像一尊(现藏县档案馆),回到家乡旌德三都梅村,与芜湖团地委派来的共产党员曹宣天一起创办农民补习学校,传授革命思想和文化知识。11月,他们在学员中发展共产党员7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梅、曹为支部负责人,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这是皖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全省较早的支部之一。党组织建立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和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活动。当年农历十月初十,趁县城庙会之机,党支部组织学员40多人进城游行,高唱“八平歌”、“农夫四季歌”等革命歌曲,宣传群众,被县当局视为“赤化”。1926年3月学校被查封。党支部转至县城,以开办“辅仁书店”作掩护,秘密传送和暗售《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并先后在县城、仕川、三溪、洋川发展党员20人。1926年下半年,中共安庆特支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柯庆施来县视察工作,在辅仁书店召集秘密会议,对党的工作作了指示。为适应开展工农运动和青年运动的需要,先后选派了工人、农民、学生代表40多人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党训班学习受训。
1927年3月,北伐军二军六师从绩溪派部来县,并委派共产党员谭梓生当县长。党的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县工会、农会、妇女会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了游斗土豪劣绅等群众运动。“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派唐绍尧充任县长,谭梓生被迫离旌。唐上任后,镇压革命运动,半个月内搜捕关押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80余人。党组织负责人王庭甫与程朝干等人为营救入狱难友,推翻唐的统治,领导农民自卫军举行“五·一六”武装攻城暴动。失败后,王庭甫等人被捕牺牲,党组织遭破坏。
1927年8月,在中共安徽省临时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中共旌德特别支部,书记谭笑萍。同年冬,特支下设7个党小组,有党员32人。1928年7月,特支在下洋召开党义研究会第一次会议,商讨了组织发展和开展民众运动问题,成立了旌德县平民教育事业促进会,发动教育界进步师生,同教育局长江养吾进行斗争,以夺取教育领导权。12月,教育促进会遭破坏,谭笑萍、梅大栋、梅大梁被捕,梅大栋越狱离旌,梅大梁被杀害,谭笑萍获保释。
1931年春、冬季,先后有皖西、宣城、江西的几批共产党员转来县内西乡和东乡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了如下党组织:
(1)1931年春,皖西暴动后,一批共产党员转移到本县西乡。1932年3月,在江村建立中共旌德县委,书记谭笑萍,隶属中共徽州工委领导,同时成立苏维埃政府和农会等群众组织,后转移至板桥碓山。县委下辖江村、白地、洪川、下洋、庙首、板桥6个支部,党员120人。同年6月,洪川、白地等部分组织遭破坏,县委改为特别支部,书记程宝三,活动转入地下。1935年3月,程天星、程宝三叛变,特支及群众组织遭到破坏。
(2)1931年冬,中共宣城特委组织发展到本县西乡洪川,建立了中共旌德区委,负责人吕大有等3人,下辖5个支部,党员20余人。同时建立了共青团旌德支部。1933年冬,宣城特委遭破坏后,旌德区委随之消失。
(3)1931年底,共产党员方茂训从江西来到本县东乡仕川,以做裁缝为名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28人。于1934年8月,建立中共仕川支部。同年冬,方茂训又与汪德兴在乔安(今乔亭)一带活动,建立了青龙山、乔安、米千3个支部,共有党员120余人。随即在乔安成立了中共旌德区委,负责人方茂训、汪德兴、杨云山,隶属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领导,同时建立了农会。1935年4月,仕川支部遭破坏,方茂训、汪德兴离旌。1936年3月,杨云山叛变,区委和农会组织也遭破坏。
1933年秋,原在泾县活动的高显潮等人来旌德大礼村、王家庄活动,以办私塾作掩护,秘密发展党员。1934年2月,建立大礼村区委会,书记高显潮,隶属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领导。下辖黄山岗、留村、里塘3个支部,党员38人。同时成立了农抗会,对外称土地会。5月,区委与西乡党组织筹划发动“六”农民暴动,不慎遭敌破坏,被捕10多人。高显潮被迫离旌,组织解散。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些流亡在外的共产党员陆续回县,党的活动逐渐恢复和发展。1937年冬,在旌德县城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领导核心的抗日群众组织——旌德县抗日战地服务团,开展救亡工作,编辑印发《抗战壁报》。1938年秋,一批党员和青年去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受训回县后,于同年冬在下洋建立旌德县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有队员一百多人。同时,新四军还派金荣(又名刘英)到本县榔坑、大礼村一带开展建党等工作。1939年1月,中共旌德县工作委员会在下洋建立,书记谭笑萍,隶属中共皖南特委领导,下设东、西、北乡3个区委会。4月,中共皖南特委又在延岭建立旌泾边区县委,书记金荣。下辖延岭、大礼村、三溪3个区委会,共有党员117人。7月,皖南特委在太平县建立旌太石中心县委,旌德工委改为旌德中心区委,书记戴一海,仍辖东、西、北乡3个区委会。1940年1月,皖南特委派胡明来县领导工作,恢复中共旌德县委,胡明任书记。下辖下洋、白地、板桥3个区委会,中心区委同时撤销。下半年,王家庄建立中心支部和群众组织。12月,在王家庄建立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胡明兼书记,下辖旌德、泾县、太平3个县委。中共旌德县委和旌泾边区县委下辖6个区委会,17个支部,共有党员300多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纠集重兵对皖南山区进行“围剿’,本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旌泾边区县委被特务混入,遭国民党行动队破坏。旌泾太中心县委被迫转移到黄高峰狮子洞,组建了游击队,领导皖南人民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0月,旌德县委改建为旌绩县委,唐辉任书记。1942年5月,旌绩县委转移至绩溪四都翠溪、上横路等地。1943年10月,旌绩县委扩大为旌绩歙宁宣边县委,书记仍由唐辉担任。同时建立了旌绩宁工委,在本县蓬川、庄里、钱山塘、唐川等地建立了党支部。1944年10月恢复旌绩县委。
解放战争期间,县内有三个游击边区党组织:一是旌绩游击区党组织;二是旌泾太游击区党组织;三是旌泾宁宣游击区党组织。
1947年10月,旌绩县委改为旌绩歙昌宁工委。工委以芜屯公路为界,分别建立路东和路西工委。县内东南乡一带属路西工委领导,恢复建立了9个支部,在隐龙、上东川、杨村等地建立民兵、农会和妇女组织。11月,路西工委改为歙绩旌工委,书记吴文瑞,并建立了歙绩旌人民政府。1948年5月,黄东工委建立,歙绩旌工委分别改建为歙绩、旌绩、歙太3个工委,隶属黄东工委领导,旌绩工委书记叶维章。10月,旌绩工委下设两个区委,进一步扩建了农会、民兵和妇女组织,同时建立了5个乡政府。同年冬,歙绩旌工委恢复,并建立了歙绩旌行政办事处,主任叶维章。县内这一地区党组织属歙绩旌工委领导直至解放。
旌泾太县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以太平县樵山为中心,向旌泾太边区开辟工作。1946年旌泾太县委派汪应长、胡福海等人率游击队在兴隆、南源、龙山、榔坑等地开展工作,于1948年冬和1949年初建立了南源乡政府和龙谭党支部。1947年,洪林、马金标等人来三山、龙山一带活动,建立龙山、三山两个党支部及三山乡政府和民兵、妇女组织。同年10月,旌泾太县委所属谭家桥区工委又派丁贵、周济川等人在洪川一带活动。1949年初,发展了民兵组织,建立了洪川乡政府和党支部。
1947年10月,中共旌泾宁宣县委在宁国县板桥建立,书记王文石,副书记吕辉。1948年6月,旌泾宁宣边区划分为两片,组成宁宣工委和涌溪(旌泾)工委,涌溪工委书记强日增。主要活动在板桥、涌溪和本县乔安一带,在青龙山建立了一支民兵组织。
1949年4月24日凌晨,旌绩工委书记叶维章率游击队进抵旌德,接收国民党起义部队保五旅15团,解放了旌德县。
二、组织发展与党员
1949年4月,全县共有18个支部,249名党员。5~7月,县委下辖4个区委会、10个乡镇党支部。7月撤销了4个区委会,到年底全县发展为23个支部,党员256人。1950年1月,复设5个区委会。
在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运动中,根据“积极慎重,有领导、有计划地个别吸收”的原则,在思想觉悟高、立场坚定、工作积极的贫雇农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至1952年底,全县有党员326人,19个乡镇党支部。1954年发展新党员279名,全县43个乡镇,除仕川乡外,均建立了党支部,共有49个党支部,党员637人。1956年1月,撤区并乡,先后设1个镇党委和14个乡总支及县直机关总支。1957年下半年,孙村、白地乡总支建为党委。年底全县有4个党委,11个党总支,86个党支部(其中:机关16个,财贸9个,工业、交通、文卫各1个,农业58个),党员1576人。1958年9月,撤乡建社,全县调整组建为5个公社党委和1个县直机关党委,17个总支,206个支部,共有党员1738人,其中农村党员1275人。1961年6月,全县改组为15个公社党委,1个县直机关党委,35个总支,217个支部,共有党员1805人。1964年7月,增设祥云公社党总支。1965年8月,增设旌阳镇党委。全县有17个党委、7个总支、171个支部、1995名党员。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为加强建党工作,根据上级党委关于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新党员的指示,1966年全县发展新党员1090人。
1967年起,各级党组织因“文革”冲击而瘫痪,停止了新党员发展工作。1971年,全县17个公社、镇恢复了党委会,共有支部198个、总支1个、党员3269人。“文革”后期,“吐故纳新”,发展了一批新党员。至1975年底,全县党员增加到4137人,有2个县直机关党委和17个基层党委、8个党总支、252个党支部。
1979年以后,建党工作进一步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注意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80年全县有18个党委、14个总支、305个支部、4917名党员。这一年新增党员185人,其中具备大专文化的50人。1984年后,更注重在知识分子和25岁以下的先进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1985~1987年的三年中发展党员824人,其中知识分子262人,占31.8%;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30人,占64.3%;25岁以下的青年215人,占26.1%。随着机构改革,党组织也进行了调整。1987年全县设1个县直机关党委、16个党组、18个基层党委、20个总支、349个支部,共有党员5946人,比1978年增加29.3%。其中:女党员893人,占党员总数15%,比1978年增加0.24%;知识分子党员274人,占党员总数4.6%,比1978年增加2.8%;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173人,占党员总数19.73%,比1978年提高12.33%。
若干年份基层党组织分布表

若干年份党员基本情况及分布表

三、县委会
1949年4月24日,旌德县解放,建立了中共旌德县委员会,初称政治处。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5月,社会部撤销。1950年5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52年8月、12月先后增设党训班和统战部。1954年8月,增设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农工部。1955年12月,财政经济委员会改为财贸部。1956年先后增设审干办公室、政法部、工交部、文教部、业余政治学校、县直机关总支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改纪律检查委员会、秘书室为监察委员会和办公室。1957年1月,县直机关总支委员会改组为县直机关党委会。1958年5月设旌德报社。1959年撤销旌德县委,并入绩溪县委。
1961年4月,恢复中共旌德县委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财贸部、工交部、监察委员会、政法小组、党校、直属机关党委会、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1963年6月,撤销工交部和财贸部。1965年9月,设立工交政治部和财贸政治部。
“文化大革命”中,“革命委员会”取代党委,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1971年6月,恢复县委。1972年7月,恢复县直机关党委。1977年4月,恢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统战部、党校。1979年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法领导小组。1982年4月增设党史办公室。1983年9月,政法领导小组改为政法委员会。1984年1月,纪律检查委员会单独设置,称“中共旌德县纪律检查委员会”。3月和5月,先后增设老干部管理局和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1986年3月和12月,分别撤销农工部和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1987年县委工作机构设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党校、党史办公室、老干部管理局、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直机关党委等l0个。除常设工作机构外,在历次中心工作中还经常设立临时工作机构,如农业合作化办公室、肃反办公室、整党办公室、整风整社办公室、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办公室、右派摘帽办公室、落实政策办公室等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党代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