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壤
旌德地处皖南山区,山峦起伏,丘谷相间,地形复杂,母质多样,农业历史悠久,成土条件迥异。全县土壤总面积1001138亩,包含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五个土类,下分为9个亚类、29个土属、59个土种。
(一)类型分布
1.红壤
红壤是本县地带性土壤中一个最大的土类,广泛分布在县境中部海拔600~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和四周中山区的下部地带,面积658332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65.76%。其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为主,其次为硅质岩和第四系红色粘土等。植被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人工杉松林及灌草丛,是本县林、茶、桑、果等多种经济林木的生产基地。
由于分布区域成陆较早,侵蚀严重,山体坡度大(多在25°~45°),植被破坏较多,土体中常夹石砾等粗颗粒。除盆缘高阶地和坡麓有少量厚土层分布外,其余皆为薄土层,厚度多在30~40cm以下,土壤向酸、瘦、薄方向发展。性质为中壤,呈碎块或块状结构。剖面层次较为明显,多为A、AB、B、BC、C或A、B、C构型,少数为A、C型。表土层以暗灰、灰或黑棕色为主,淀积层以黄橙、棕或黄棕色为主,PH4.6~5.5,盐基饱和度<30%,脱硅富铝化作用不强。
根据成土条件和发育阶段,可分为黄红壤和红壤性土2个亚类。
2.黄壤
黄壤是本县中山狭谷区垂直带谱上的土壤类型,位于红壤土类之上,分布于牛山、石凫山地带和县境西部、西南部、东北角边缘,海拔600~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面积120340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02%。成土母岩以花岗闪长岩、砂岩、粉砂岩、页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条带状硅质岩。土层浅薄,砾石较多。植被覆盖率高,上层是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层是灌丛林,千米以上的山体顶部多为矮林灌丛,是本县林业生产的主要基地。
分布区域水湿条件较红壤高,云雾多,日照少,土体经常保持潮湿,致使土壤中氧化铁水化,心土层呈黄色。富铝化作用较红壤弱,生物富集作用比红壤强,全氮、全磷和全钾也相对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5%,并随海拔的升高而提高。PH一般为4.4~5.0,交换性盐基一般每百克土为5~12毫克当量,二者均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此土类在本县划分为山地黄壤和黄壤性土2个亚类。
3.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在本县属隐域性土壤,与地带性的黄壤、红壤复区并存。主要分布在碧云、俞村、白地、南关、版书乡和南关、庙首林场等地,面积5181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18%。它是在石灰岩的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土层浅薄,不少地方母岩裸露。由于含碳酸钙的地表水源源不断地渗入土体,使碳酸盐类矿物遭到化学溶蚀,延缓了盐基成份的淋失和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云母类矿物脱钾不深,土壤处于幼年阶段。植被覆盖率低,以喜钙植物为主,常见有五节芒、白茅、野竹、菝葜、鬼针草、蕨类等,个别地方有少量人工杉木林。土壤的酸碱度随钙离子的变迁而异。当钙离子淋失量大于补充时,土壤呈酸性或中性;反之,则呈中性或微碱性。PH一般为5.4~8.2。
根据成土条件和发育阶段,本县仅有棕色石灰土1个亚类。
4.潮土
潮土是半水成土。发育于近代河流沉积物,地下水参与其成土过程,并经过早耕熟化而形成。在本县主要分布于徽水和玉水河的两岸河畔,面积仅130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13%。
本县潮土位于河边低阶地,有着独特的成土过程。其特点有三:①沉降速度快;②质地较粗;③地下水对土体影响小。由于本县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暴涨暴落,沉降速度快,范围狭小,粗颗粒含量高,地下水随河水起落而升降,因此形成的潮土质地粗松,铁锰斑纹少,多为紧砂或松沙土,呈酸性或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阳离子代换量低,每百克土<7毫克当量。
根据成土过程,本县仅有灰潮土1个亚类。
5.水稻土
水稻土是本县主要的耕地土壤,布局广泛;东自滑渡,西及南源;南起洪川,北至剥岭,从海拔130米的三溪溪潭到海拔790米以上的华坦八亩,都有分布。但以徽水、玉水、俞村河两岸平坦开阔的河谷、盆地、山冲、低塝较为集中,面积169347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6.91%。近河地段多呈条带状分布着砂砾或沙底泥沙田,离河稍远处分布着质地均一、土层较厚的泥沙田。
水稻土是一种人为水成土,具有独特丰富的剖面特征和理化性状。如灰色耕作层,紧实的犁底层,明显淋溶的渗育层,铁锰淀积较多的斑淀层以及青灰色的潜育层等基本层次。酸性母土经水耕熟化发育成水稻土以后,PH值上升,在肥沃的耕作层,有铁和有机物结合形成的桔红色“鳝血斑”;在结构面上,有粘粒停留而形成一种发亮的灰色胶膜。
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发育阶段和附加成土过程的不同,本县水稻土可划为淹育型、潴育型和潜育型3个亚类,其中以潴育型为主,占80.38%,潜育型占17.68%,而淹育型只占1.94%。
(二)水平分布
本县地跨北纬30°07′~30°29′,仅有22′的跨度,属同一生物气候带,水平带土壤主要是红壤。由于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使本县自然土壤从西南向东北,沿天星洞山——梅岭断层的水平分布为:黄壤性土——红壤性土、黄红壤——黄壤性土、山地黄壤——红壤性土、黄红壤——黄壤性土。
(三)垂直分布
县内土壤受地貌、生物、气候的影响自基带向上依次更替,有规律地组成垂直带谱:在海拔150~700米的丘陵、低山和中山下部,分布着红壤;在海拔600~7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带,分布着黄壤。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原因,垂直带内均可见侵蚀性红壤及侵蚀性黄壤。
垂直带谱中各建谱土壤类型,还因山地坡向、坡形而异,上、下限并非等高分布,而是犬牙交错,有一定的伸缩幅度,一般红壤的上限南坡比北坡高100米,黄壤的下限、北坡比南坡低100米。
二、植被
本县森林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林木立地条件好,且兼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征,故树种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历史上原是一个山川秀丽、古木参天、物产富饶的地方。据明清旧志记载,当时县内木本植物多达四五百种,竹类二十多种。由于长期的人为作用,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森林也残留无几。现存多为次生植被,以马尾松,杉木及毛竹等针叶林所占面积最大,全县各地都有点、片分布,但以祥云、云乐、俞村、桥埠等地为多,其中人工林占相当比重。主要落叶树种有麻栎、白栎、小叶栎、茅栗、板栗、枫香、化香树、黄檀、山槐、漆树、桑树等,分布全县。主要常绿阔叶树种有青冈栎、苦槠、甜槠、石栎、木荷等,多分布于兴隆、俞村、白地、桥埠、云乐、祥云等地。珍贵树种有香果树、鹅掌楸、金钱松、三尖杉以及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火炬松。此外,特种工业原料用材栓皮栎的产量也较丰富。
全县植被类型除呈地带性分布规律外,垂直分布也很明显。海拔400米以下基本为垦植栽培区,以各种农作物、绿化、观赏植物和经济林为主要建群种。经济林中又以桑、茶、竹、油桐、油茶、漆树,果木等人工植被为主。此外,尚有檵木、乌饭树、杜鹃花等灌木丛和松杉针叶林及蒿草群落。
海拔400~1000米层次,是常绿、落叶混交林区,也是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混交区,以自然植被为主。自下而上分别是以青冈栎、甜槠、小叶青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部分地区混有较多的落叶阔叶林以及杉、松针叶林。
海拔1000米以上是原始自然植被区,多为山地草甸和矮林灌木丛,以白须草、白茅、五节芒等杂草和马尾松、茅栗、化香、小野竹等灌木丛为主。
植被类型还随土壤性质和山脊的阴、阳坡面而变化。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是杜鹃花、铁芒萁。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是蕨、五节芒和白茅。阴坡多见常绿阔叶树种和杉木,阳坡常以落叶阔叶树种和马尾松、毛竹为主。
1987年全县森林面积38.15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5.4%。其中天然林面积14.11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37%。森林主要集中在庙首、蔡家桥、南关等国营林场和县境边缘的祥云、云乐、兴隆、桥埠等乡。林种结构以用材林占绝对优势,占森林总面积的95.2%。其中幼龄林占56%,中成龄林占41.4%,成过熟林仅占2.6%。树种组成为:四成松、四成杉、一成阔叶林、一成毛竹和经济林。经济林只占森林总面积的4.8%。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2.2%,与国家规定山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4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除森林植被外,本县草场植被也很丰富。现有草场12.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05%,大体可分4个类型:
1.灌木草丛类
面积10492亩,主要分布在俞村、桥埠、旌桥等乡,海拔240~800米,盖度85%。以白茅、芭茅、蕨类为主,间以檵木、马黄招丁、算盘子等灌木丛。
2.草丛类
面积89540亩,主要分布在三溪、兴隆、白地、南关、乔亭等乡。海拔200~600米,盖度87%。以白茅、芭茅、野竹、黄背草等为主,茴草、蕨、蒿类次之。
3.疏林草丛类
面积22322亩,主要分布在旌阳、华坦等地。海拔230~600米,盖度81%。以白茅为主,黄背草、野竹、蒿次之,间生松、油桐等树木。
4.滩涂草甸类
面积478亩,主要分布在三溪乡及沿河两岸,海拔130米左右,盖度95%,以巴根草(爬地龙)为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