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候
(一)气候特征
本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季风明显。春季冷暖变化大,光照不足阴雨多;夏季温高湿度大,梅雨集中汛洪多;秋季常遇夹秋旱,天高云淡早晚凉;冬季多晴湿度小,雨雪常在“三、四九”。
(二)四季划分
本县一般三月下旬入春,五月下旬入夏,九月中旬入秋,十一月中旬入冬。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差异,县内各地入季时间也迟早不一:南关、旌阳、三溪等中北部入春早、入秋迟;白地、祥云、云乐等西南、东北山区入春迟、入秋早。相对而言,海拔每升高100米,入春推迟3天,入秋提前3天,初终间隔缩短约6天。
每年11月中旬,冬季来临,本县受北方干冷气团的侵袭和控制,晴寒干燥,气压增高,冰霜渐多,降水减少。雨、雪一般集中在1月中、下旬(即“三九”、“四九”)。
3月末候,大地回春,气温上升。从3月底起候均温已达12.5℃以上。但由于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天气多变,阴晴不定,冷暖无常。常伴寒潮侵袭,连绵阴雨,光照不足。
5月底至6月上旬进入初夏,梅雨季节来临。本县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25夭左右。最长的1954年曾达57天,而1978年则出现“空梅”(无梅雨)。出梅以后,即进入“三伏”盛夏。此期除午后区域性雷雨外,多晴热天气,伏旱出现机率为38%。
9月中、下旬,夏终秋始,是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暖空气势力渐弱,冷空气日趋活跃。本县常有“一场秋雨一番凉”之说,暑气一消,凉意迅增。因时值“秋分”节令,也称“秋分寒”。10~11月,本县气候常受大陆高压控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回温过程。天气晴朗,降雨稀少,中午干热,早晚阴凉,故有“十月小阳春”之称。此期易出现秋旱、夹秋旱,平均约三年两遇。也有少数年份,在冬、夏季风转换过程中,秋雨连绵,影响秋收秋种。
(三)气候要素
1.太阳辐射、日照、日出与日没
本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3.2千卡/cm2,其中气温>10℃期间的辐射总量可达82.8千卡/cm2,占全年的73%。区域分布是南多北少,平畈丘陵多,中低山区少。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弱,冬季最少。最大值常出现在7月份。
年均日照时数1971.9小时,其中气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356小时,占全年的68.8%。7~8月最多,每月240小时左右,而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5~10月),每月日照都在160小时以上,光照基本充足。年照时数最多年(1963年)为2190.7小时,最少年(1975年)为1672.2小时,2000小时以上的年份为十年四遇。年变化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全年平均日照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之比)为45%。春季最低为37%,夏季最高为53%,秋季次之为46%,冬季也有42%,全县各月太阳辐射与日照分布情况见表6:
各月太阳辐射量与日照时数分布

日出、日没,指太阳的上边缘与东西地平线接触的时刻。本县日出一般比天亮迟30分钟左右,日没比天黑早30分钟左右。因此,天亮与天黑之间的总时数要比日出与日没之间的总时数长1小时左右。本县“冬至”,日出时间为7时正,日没时间为17时10分,昼长仅10小时10分,是全年白天最短的一天。“夏至”日出时间为5时零4分,日没时间为19时11分,昼长14小时零7分,是全年白天最长的一天,本县各月日出、日没的具体时刻见表7:
各月日出、日没时刻表

2.气温、地温、积温
离地面1.5米高处的空气温度谓之“气温”。据1960~1980年20年资料统计,本县年平均气温为15.5℃,最高年份16.5℃(1961年),最低年份14.8℃(1980年),一般年际变化值土0.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7℃,极端最低气温-15.2℃,(1977年1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40.3℃(1971年8月1日)。各月平均气温见表8:
各月平均气温、地温表

由上表可见,气温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秋两季升降率较大,冬、夏两季变化较小,且秋温高于春温。表现出近海地区受季风环流制约、春多阴雨秋多晴的气候特点。
土壤裸露表层的温度谓之“地温”。本县年均地温为18.0℃,比平均气温高2.5℃,最高年份19.7℃(1961年),最低年份为16.6℃(1980年),年际温差3.1℃。最低月均地温3.7℃(1月),-12℃以下的月份平均两年一遇,极端最低地温曾达-24.9℃(1977年1月5日),最高月地温32.3℃(7月)。60℃以上的月份平均十年六遇,极端最高地温曾达70.3℃(1969年8月17日)。
全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初日为2月4日,终日为次年1月6日,持续日数324天,总积温5663度。其中稳定通过l0℃的平均初日为3月30日,终日为1月12日,持续日数228天,积温4882度。10℃~20℃之间持续日数为159天,积温3766度。
由于本县地处山区,受地形、地势影响,热量分布随着海拔增高而减少,平均每升高l00米,气温降低0.48℃,总积温减少约170度,且山体南坡气温递减率比北坡大,冬季尤为明显。因此,县内海拔低于200米的中、北部河谷平畈区,热量条件较好,大干10℃期间的平均积温多在4900度以上,而东、西、南部中低山区的热量资源,则相对不足。
根据温度的变化,本县平均初霜期在11月10日前后,平均终霜期在3月23日左右。全年无霜期最高为283天(1961年),最低为204天(1978年),平均为232天。但年际变化和区域差异都较大,中山区初霜偏早,终霜偏迟,无霜期较短。丘陵平畈区初霜偏迟,终霜偏早,无霜期较长,如旌阳、三溪等平畈区,年均无霜期可达235~240天左右。
3.风向、风速
本县属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亚洲内陆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春秋季是季风转换季节,风向随季节而易,较为明显。9~3月份以偏北风为主,各月频率都在33%以上;6~7月份以偏南风最多,占总频率的38%,而4~5月和8月,偏南风和偏北风频率相近。全年除静风之外,有10个月都是偏北风频率较大,这是因为县境地形呈畚箕状朝北开口,北风不受阻挡所致。
风速也受县境四周高山的制约,年平均值为1.8米/秒(2级风),季节变化是冬、春风大,夏、秋风小。各月最大风速一般为10~17米/秒(约6~7级风)。短时最大阵风常出现在“清明”边和夏季雷暴雨时,一年中17米/秒(7级风)以上的大风,平均出现6次,1975年6月25日,风速曾达23米/秒(约10级)。
由于山地的热力作用,白天山坡上的空气较河谷地带增温快,气流常由河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因而白天山坡上风大,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冷空气顺坡吹向河谷,形成山风,所以夜间河边风大。这种随时间而变化的山谷地形风,是本县气候特色之一。
4.降水
县内自然降水丰沛,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395毫米,其中80%的年份可达1260毫米以上。受地形和山脉影响,分布状况有区域差异较大、季节分布不匀、年际变化不稳等特征。区域差异从东北向西南递增,由中低山区向平畈区递减。如西部紧邻黄山的祥云、白地,年雨量多达1626毫米,而北部的三溪、双河,年雨量只有1328毫米,东北中山区的云乐,年雨量为1344毫米,东西相差近300毫米。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6~8月平均降水量为521毫米,占37%;春季次之,3~5月平均降水量为472毫米,占34%;秋季较少,9~11月平均降水量为225毫米,占16%;冬季最少,12~2月只有117毫米,仅占13%,每年≥10℃期间的平均降水量为1054毫米,占全年76%,其中3~9月份连续7个月降水量均>100毫米。尤其是进入梅雨季节的6月,平均降水量竟达208毫米,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5%。年际变化值为2.7倍,1954年是建国以来的特大涝年,年降水总量高达2353毫米,是正常年份的169%;1978年是百年罕见的大旱年,全年降水量只有873毫米,仅及正常年份的60%。
全县年均降水日数为150天。最多年173天(1975年),最少年127天(1971年),90%年份的变幅在135~165天之间。大旱的1978年,降水也有135天;降水日的分布以春季3~5月最多,平均每月15~16天;夏季6~8月次之,平均每月13~14天;秋冬两季雨日较少,平均每月10天左右。
县内常年平均初雪日期为12月14日,最早出现在11月16日(1969年、1976年),最晚是1月21日(1971年)。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8日,最早12月11日(1974年),最迟4月13日断雪(1980年)。每年降雪日平均为11.6天,最多年份24天(1976年冬~1977年3月),常年积雪平均10.5天,最多年份达36天(1976~1977年)。历年来最大积雪深度达35cm以上(1954年冬~1955年春)。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际变化在74~80%之间。9月份最大,为82%,12~2月最小,都为74%,其他各月在75~79%之间。
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5.5毫巴。全年以7~8月最大。为28~29毫巴,12~2月最小,为5~6毫巴。
年平均蒸发量为1324.7毫米。最大年份为1457.2毫米(1971年),最小年份为1174.1毫米(1980年),一年中7月份蒸发量最大,达198.7毫米,1月份最小,仅48.9毫米。
全县各月降水。蒸发情况见表9。
各月降水量、蒸发量分布表

(四)灾害性气候
1.寒潮
寒潮在本县平均每年出现3次左右,最多年份曾达6次(1965年秋~1966年春)。出现季节大多在初春和秋冬,且初春多于秋冬。春寒对午季作物和早稻育秧危害甚大,常造成烂秧、死苗。秋冬以后的寒潮,还常伴有大风雪、霜冻和持续低温,造成积雪深厚、房倒树折、邮电交通受阻等严重灾害。
2.梅雨、伏旱
由于冷暖空气的强弱变化不定,本县梅雨来去的迟早,控制时间的长短,各年相差很大。大致从每年6月上旬开始,7月上中旬结束,为期约一个月左右。如梅雨来得早,去得迟,雨期长,大雨暴雨过程频繁,则常造成洪涝灾害。1954年,本县梅雨期持续57天,其中6月份降雨量达543.8毫米、7月份降雨量为538.3毫米;1969年持续33天,降雨525.3毫米,均造成特大洪灾。如果梅雨期来得迟,去得早,雨期短,甚至出现“干梅”、“空梅”,则往往产生持续高温和严重干旱。本县1958年梅雨稀少,1978年出现空梅,均造成特大旱灾。
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本县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在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作用下,失去了大范围大规模的降水条件,常常出现“伏旱”,本县平均两年一遇,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3.秋分寒、秋旱
每年“秋分”前后,北方冷空气南侵,气温骤降,阴雨连绵。这种低温冷害谓之“秋分寒”,对双季晚稻生长影响最大。本县“秋分寒”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19日左右,最早年份是9月8日(1980年),最迟年份是10月6日(1975年)。1980年的“秋分寒”是建国以来危害最重的一年,从9月19日起,连续15天气温低于20℃,最低降到10℃以下,使全县晚稻减产1200万斤。
当冷空气开始南侵时,地面气温受其控制。如果高空副热带高压南撤推迟,则常在9、10月份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早晚受冷空气制约,温度较低,中午副热带高压作用加强,气温骤升。此期降水很少,导致秋旱与夹秋旱,其程度往往超过伏旱。本县平均两年一遇,对农业生产危害甚大。
4.暴雨
本县平均每年出现3~5次暴雨,多在梅雨季节,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县内暴雨分布,西南多东北少,中低山区多平畈丘陵少。紧邻黄山的白地、祥云是本县暴雨中心,平均每年4~5次。北部三溪,东北部云乐相对为少暴雨区,每年3次左右。大暴雨的分布,在县境中部的旌阳地带。平均每年0.5次,即两年一遇。
5.大风、冰雹
瞬时风速≥17米/秒的大风,本县常年平均出现6次,最多年份达16次(1962年),多在春、夏季节。春季3~4月以西北或偏北方向的寒潮锋面大风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大,往往伴有急骤降温或雨雪天气,破坏性严重。夏季7~8月间,主要是盛夏季节山区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区域性雷雨大风较多,大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时段,突发性强,风向混乱。虽然范围较小,时间较短,但因其来势凶猛,局部性的破坏力往往超过春季大风。
冰雹是一种产生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层中的固体降水过程。降雹时往往伴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不仅摧毁农作物,也常破坏房屋、打伤人畜。本县平均4~5年一遇,降雹时间均在春夏季节的下午至傍晚时分。常见雹体不大(直径<1cm=,为害不重。1959年4月29日,白地、庙首、旌阳一线曾出现直径>2cm的大冰雹,造成严重损失。
冰雹的行踪与山区地形密切相关,本县冰雹移动路线常自西南向东北,沿山脉河谷的走向而推移(如白地→庙首→孙村→旌阳,或华坦→乔亭→云乐等),民间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二、物候
(一)植物候
1.农作物候
早稻3月中旬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中旬成熟;晚稻6月中旬播种,7月中、下旬移栽,10月中旬成熟。旧时只有单季稻,农谚有“芒种栽秧家把家,小满栽秧普天下”之说。
油菜9月底播种,次年4月下旬成熟;小麦10月初播种,次年5月初成熟。谚称“九油十麦”、“石榴花开小麦黄”
花生4月底、5月初播种,8月中、下旬成熟。谚称“桐子开花,花生出门”。
瓜、豆类蔬菜,清明边播种。谚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懵里懵懂,清明下种”。
萝卜7月中旬播种,白菜8月上旬播种。谚称“头伏萝卜二伏菜,三天四天来得快”。
2.花候
惊蛰过后,梨、桃、杏、李、玉兰、海棠、牡丹、芍药陆续开花。
清明前后,映山红开遍山野。
立夏一过,油桐、板栗、百合、石榴、栀子花开。
盛夏炎暑,荷花、牵牛怒放。
立秋一过,凤仙花、太阳花、鸡冠花争妍斗艳。
中秋前后,金桂飘香,秋分重阳,菊花竞放。
三九隆冬还有梅花、水仙、枇杷花。
(二)动物候
1.鸟候
清明前后,燕子返回,秋分寒露,离巢南飞。
立夏时节,布谷催种,啼声不绝。
立冬前后,大雁南飞过境。乌鸦惊飞乱叫,为下雪的前兆。
2,虫候
青蛙清明前后始鸣,初夏之夜,蛙声不绝,立冬绝鸣。
萤火虫,立夏后始出现,寒露后绝迹。
初夏闷热之夜,黄鳝、泥鳅喜出泥露面。
蝉,夏至始鸣,暑天闷热,蝉声烦人,秋分以后绝鸣。
蟋蟀立秋以后始鸣,秋夜鸣声达旦。
蛇,惊蛰出洞,立冬进洞(冬眠)。夏秋季节,天气闷热,暴雨将至,蛇和蚂蚁均喜出洞,民谚称“蚂蚁搬家蛇挡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三)气象谚语
东虹日头西虹雨。
毛星毛月,雨满田缺。
打雷送霉,有去无回。
春南夏北(风),汶田开坼。
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早蛙阴,晚蛙晴,中午蛙叫晒煞人。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暖立春,冷清明。
芒种火烧天,雨落夏至边。
大雪有雨雪,来年雨不缺。
头九二九见雨雪,头伏二伏雨不缺。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立春阴,要反春(指低温阴雨)。
干净(晴)冬至邋遢(雨雪)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