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
旌德县城旌阳镇,地处县境东南部的丘陵与河谷平原之间。坐标位置:东径118°32′,北纬30°18′,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区约1平方公里。本镇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80~220米。工程地质属花岗岩分布区,表土浅薄,工程地基承载力一般为每平方米12~15吨,山坡地段可达每平方米20吨。地震烈度为5度以下,一般建筑物和工程构筑物不需设防。
旌德县城,自建县以来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民国以前,县城内以徽水(古称淳溪河)为界划为2坊:河西为进坊,河东为招坊。民国废都坊,设保甲,称之为旌阳镇,下设6个保。建国初,旌阳镇划属城厢区,1956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本镇与南关、版书、板桥(今旌桥)、华坦4乡合组为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旌阳人民公社。1965年重新建镇,下辖北门、南门、河东3个居民委员会和上市、下市2个蔬菜队。1986年1月,旌阳乡并入旌阳镇,增辖新桥、新光、瑞市、新庄4个村民委员会,面积扩大到27.8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5423人,其中农业人口9648人。
鸟瞰全城,白沙、徽水二河自东南而来,穿镇而过,汇于城北,继而曲折北流,终归长江。山城南临梓岫,西倚栖真,北障柳山,东望石凫,群峦环绕,双水中流。镇中徽水河上,1984年新建的“旌阳桥”横贯东西,雄跨上游,依次而下是“淳源”、“驾虹”、“黄济”三座古桥遥相呼应,素称“三桥锁翠”。城中文昌塔巍然耸立,大成殿古朴雄伟。工业厂房多集河东,商业文化盛聚河西。整个县城倚山跨水,风景如画。
旌阳镇作为一县县治,明以前尚无完整城墙。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赵在为防御徽州云雾山农民义军,始度地筑城。城垣周长891丈,东西径650步,南北径1150步,高2丈,厚1丈2尺,四周共有城门7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知县郑景濂于上东门之南增设“水关门”一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张善长支银5395两有奇,历时7个月又10天,对城墙进行了全面修葺。直至建国初期,城垣依然完好无损。
建国前,城内主要街道从南门直通北门,长不足1公里,宽不过3米,分段取名为“南街”、“市心街”、“球场街”、“江夏街”、“里仁街”。20余座石牌坊矗立在各条街道上。街道两旁铺面狭窄、店旗相触。麻石街面坑坑洼洼,长年累月被独轮车碾磨,一条凹槽顺街蜿蜒,颇具皖南山区明清小城的古朴风貌。
1949年4月旌阳镇解放。此后,县人民政府对这座古老山城不断进行改造建设,先后拆除城墙和牌坊,扩大城区面积,开辟环城公路。1958年和1985年两次制定了县城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现在全城有主要街道12条,总长10474米,主要街道铺上了六角水泥砖。街道两旁新楼竞立,市容日新月异,街市中心已从市心街转移列解放街的张家坦一带。这里不仅商店林立,还有电影院、文化馆、邮电大楼、灯光球杨、溜冰场和可容万人的胜利台广场等设施,是全县人民重大集会之处,电是县城居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场地。
通过建国后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旌阳镇已逐步发展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87年底,县城有各类工厂40余家,年产值达2200多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全民、集体和个体的商业、饮食服务行业共450余家,社会商品年零售总额达3000多万元,占全县商品年零售总额的50%以上;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并有三条县际公路在县城交汇,形成了以旌阳镇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二、乡镇
1987年,全县共有18个乡镇.其基本情况如下:
旌阳镇(县城)
属河谷平畈和丘陵盆地区。农业以粮食、蔬菜为主,甘蔗、荸荠全县闻名。工业产品如毛笔、服装畅销省内外。
南关乡
位于县城南2.5公里,以南关洞得名。属低山丘陵区,以农为主。水蜜桃是该乡特产。耕牛饲养量居全县之首,是本县良种黄牛发展基地。县砩石矿在其境内,乡办采矿工业得天独厚。三都梅村(龙川)是梅大栋、梅大梁等人20年代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中共皖南第一个党支部在此诞生。
版书乡
位于县城南7公里,相传清代刻书木板多取自该乡,故称板树,后雅化为版书。属低山丘陵区,以农为主。西瓜、板栗产量居全县之首。利用三线工厂改建的羊毛衫厂是全县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明末人工开凿的隐龙毓秀湖曾为本县风景区之一,清施闰章等名士曾行吟于此。
旌桥乡
位于县城东5公里,旧名板桥。南宋绍兴年间,姚祠侧有一桥,取“茅店鸡声月,人迹板桥霜”之意,遂以板桥为地名。属低山丘陵区,为本县主要粮产区之一。药材种植居全县第一,四旁植树为全县第二,苎麻产量占全县第四位。乡办工业以苎麻加工为主。
华坦乡
位于县城北4.4公里,别名毛坦。方氏家谱载,该地群山罗列,原平翠积,“灿若锦屏”,故名。属丘陵地带,以农为主。果园面积全县第一,尤以李、柿、桃居多。该乡又是全县五个砩石产区之一,乡办工业以采矿、石粉加工和食品为主。花生酥是该乡特产,颇有名气。境内柳山之巅昔有天柱塔,今残存半壁,高约9米。
俞村乡
位于县城东北10.5公里,因乡驻俞村而得名。属低山丘陵区,是本县主要粮油产地之一。养鱼全县第一,香菇产量全县第二,养猪全县第三,养貂和长毛兔是该乡特有的副业。
桥埠乡
位于县城东13.3公里,古名桥坑铺,后简称为桥埠。属南北高、中间低的盆地。全乡以农、林为主,是本县芝麻、玉米的主要产地。养蜂为全县之首,生漆、桐油的产量均为全县第二。其仕川村地形宛如象鼻,伸入宁国、绩溪两县之间,是20年代本县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1927年5月16日,108人组成的仕川农民武装暴动队伍从这里出发,攻打县城。
蔡家桥乡
位于县城西北8.7公里,以境内蔡家桥得名。属丘陵区,以农、林为主。境内有国营蔡家桥林场。南雄、蔡谭、蔡云三条公路在此相汇,交通方便。
乔亭乡
位于县城北10公里,以驻地村得名。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属丘陵区。全乡以生产粮油为主,油料生产冠居全县,是本县花生主要产地,苎麻生产居全县第三,生漆是该乡特产,产量居全县之首。乔亭村口的“石峰文笔”和堃湖是明代古迹。
云乐乡
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1956年,合并原云山、永乐二乡,故名云乐。属中山区,以农、林、茶为主要产业。茶叶生产居全县第二,香菇、木耳和圆杂竹的产量均占全县第一,油桐、乌桕是该乡特产,小磨麻油全县闻名。
三溪乡
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因境内有抱麟溪、玉溪、丰溪三河而得名。属盆地平畈区。以农业为主,是本县主要商品粮基地。茶叶生产居全县第三,油菜籽产量居全县第一。梨于是该乡特产,境内有国营三溪园艺场。编织棕榈扇和小竹篮是该乡的传统手工艺品。明清时曾设三溪镇,有竹筏可通泾县下坊,建国前一直是本县商业中心。境内乐成桥是皖南第二大石桥,为明代古迹。唐武德三年(620)设置的安吴县县治遗址在该乡古城村。
双河乡
位于县城西北16.5公里,因麟溪、玉溪二河在境内汇合而得名。北、东、南部系低山丘陵,中部属平畈。以农为主,是全县主要粮产区之一,蚕桑生产居全县之首。
兴隆乡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以驻地兴隆村得名。南、西、北为中山区,东南及中部为丘陵和平畈。全乡以农、林为主,是全县主要粮产区之一。蜂蜜产量居全县首位,木材采伐量为全县第二,油茶是该乡特产。兴隆村头的表灵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是全县最大的古塔。
庙首乡
位于县城西14公里,以驻地庙首村得名。属低山丘陵区,以农为主,多种经营。苎麻产量居全县第一位。盛产竹木,境内有国营庙首林场。乡办工业以麻纺和木竹加工为主。乡政府所在地庙首村是全县最大的村镇。
孙村乡
位于县城西12公里,以原驻地孙村得名。四周皆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平畈。以农为主,三分之一水田为平畈,是全县主要粮产区之一。蚕桑生产居全县第三,甘蔗产量仅次于旌阳镇。
白地乡
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以驻地村得名。面积居全县之冠。东、南、西三面均为中山区,北部形成山间盆地,为本县多雨地区。以农、林为主,是主要粮产区。苎麻产量为全县第二,生猪饲养量为全县第一。该乡江村是全县第二大村,人口仅次于庙首村,村中江氏宗祠和村口聚秀湖均系明代古迹。洪川是黄山的东大门,“中国传统医学黄山旅游保健中心”建于该村,村口的“冲霄雁塔”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是全县现存最古老的塔。
祥云乡
位于县城西22公里,因境内祥云山得名。属低山区,为本县林、茶生产基地。木材采伐量和茶叶产量均为全县之冠,香菇产量全县第三。
碧云乡
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以境内碧云庵得名。属中山区,以林、茶为主。棕衣和笋干是该乡特产,蚕桑生产居全县第二。模范村(五百坦)是建国前夕泾、旌、太中心县委的驻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文物。船山(蛟山)厚儒洞是唐代乡民王万敌聚众起义之处。
1987年乡镇基本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