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巫婆神汉
迷信职业者,境内古已有之,民国后期,全县不下50人。巫婆主要是托鬼问卜的老妪,接鬼魂诉说亡人阴间境况。春季活动尤为猖獗,有“菜花市”之讽。神汉有过阴阳界看病、看命运、看屋运等。此外还有算命、看相、掐课、做卦给人治病、解难等迷信活动,皆凭花言巧语、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信众文盲妇女居多。1950年后取缔,神汉绝迹,个别巫婆暗地活动。70年代,算命、看相复活。80年代,胡家乡尚村出现“梦通”老妪,城区及四乡愚蒙赶往问鬼、问病者甚多。
二、求签许愿
古迄民国时期,患重病和濒临险境人家,常去寺庙求签、许愿或求仙方、仙药,祈求菩萨保佑,逢凶化吉,虽耗财断命而不怨。1950年后,基本破除。60年代后绝迹。80年代,有人游览古寺亦作求签之举,多出于嬉戏。
三、求雨
建国前,每逢夏秋旱情严重之际,农民迷信神力,将信奉的太子、观音、太尉、城隍菩萨抬置旷野曝晒,使其身感烈日之苦而申报天廷速降甘霖。或自发结队至寺庙烧香求雨。恶旱时,常见四乡农民赴城隍庙、汪公庙求雨,日数百上千人。或延僧道设坛做斋、打醮,焚符吟咒,祈天降雨。龙须山中有泉潭名龙池,逢恶旱远近农民结队前往焚香烧纸,敲响锣鼓,舀取龙水迅跑,借以惊动群龙显灵降雨,谓“撬龙池”。甚至有农民携枯禾,敲锣鼓,围集县衙,挟县长穿草鞋、脱帽带头拜天求雨。民国23年大旱,四乡求雨历时逾月,规模之大历史罕见,却不见雨滴。33年伏旱,祝三村到龙塘山撬龙池,僧侣设坛祭兵(天兵),往观数千人。求雨时,适逢降雨,众人宁遭雨淋而不戴箬笠。求雨活动,40年代中后期少见,50年代灭。
四、禁忌
节日禁忌春节,自三十夜至初三或十八朝,堂前垃圾扫集上位头桌下,厨房垃圾扫到灶门前,禁倒屋外。客人走后,茶水禁倒门外,谓财不外流。建国后,不拘此忌。立春日,女儿不回娘家,避踏春。初一、十五农家不挑粪、不倒粪桶。农业合作化后消失。
出归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日不出远门。逢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不从远道归家。若恰逢忌日,则在途中推迟或赶夜路提前到家。谓“七不出,八不归”。婚嫁、出殡亦避此忌。40年代后,此忌渐消。出嫁女不踏娘家春,立春日忌回娘家,相沿至今。
农活忌日逢甲日不开仓放谷,乙日不栽桑种树,丙日不装灶烧灰,不砌锅台炉灶,丁日不剃头,初一、十五不挑粪。1950年后废。
忌鸟叫听到乌鸦当头叫或在屋顶叫,谓有祸。听见屋前后猫头鹰叫,谓有丧亡。母鸡打鸣,兆晦气,必宰杀。今中、青年人皆不信。
住宅禁忌正屋座向忌朝石壁或恶山、池、塘,亦忌屋右侧地高于左侧和门缺彼此相对。正屋右向为白虎首,忌开门缺。家庭不顺,有在门楣上悬镜或剪刀,以示克制;或立“泰山石敢当”碑石于墙根,示抗凶煞;或门前砌“照墙”遮挡。今农村仍行此忌。
妇女禁忌封建社会,由迷信演为忌讳颇多。新婚良辰、死人入殓和出殡,禁孕妇在场,谓孕妇是“四眼煞”,有使人犯重(再)婚、重丧之祸。上楼梯忌妇女行前,男子随后,下楼梯反之。忌过道晒女裤。禁妇女上灰灶。孕妇忌看庙会和开炉孔、门缺、窗口,以避胎儿缺嘴。喜庆礼仪,忌寡妇在场。作客住亲友家,禁夫妻同宿,女儿女婿亦然。建国后渐废。
五、陋习
赌博清迄民国时期,赌风盛行,不少村庄有赌场多处,以抽头营利。庙会和戏台下都有聚赌场所。男子十之三四皆赌,妇女参赌者亦不少。冬季、节日赌风尤盛。赌棍常年赶赌,以赌为生。常有因赌而倾家荡产者。民国20年(1931)前后,城里有绰号“福狗”的大少爷,父母死后,嗜赌、吸毒,荡尽万贯家财,30岁“打秋风”,沦为乞丐。1949年后赌风一度禁绝。“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老赌棍在边远山村聚赌,赌风渐起。70年代末,赌棍活动猖獗,以赌敛财。近年一些青年染赌,输赢大者每场数千元。
吸毒清至民国初,荆州、磡头种植罂粟、制烟土。乡神、大户有以鸦片烟敬客,炫耀阔气。富家多置烟灯,吸鸦片致门庭败落者屡见不鲜。民国时期,县政府曾严禁吸毒,却禁而不止。25年(1936),有湖北人在县城东街开“大鑫土膏行”,并在上庄、湖村设分销店,专卖烟土。31年,五、六、七、八都(今镇头、浩寨、旺川、上庄)有吗啡贩20家,烟土贩10家,烟灯52家,常年吸毒者数百人,以旺川、上庄两村最多。县政府查封后,转入地下买卖。是年,吗啡在临溪泛滥,受害者猛增。政府虽严行查处,仍有人暗地贩毒、吸毒。1950年始禁绝。
娼妓民国24年(1935),有几名外籍娼妓住杨柳村“接客”,两年后离去。30年春,有屯溪娼妓来杨柳村营生,一些老板、小开及社会名流去“打茶会”,调情、嫖宿,次年娼妓离去。后又有屯溪妓女在临溪设馆,不久即被乡公所驱逐。抗日战争期间,城内有一年轻娼妇,住处常有军官、衙吏、老板及英国军人出入,被讽之为“国民政府”。1950年取缔卖淫嫖娼,妓女暗娼经教育改邪归正。
上一篇:第五节 庙会
下一篇:第七节 宗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