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婚姻
订婚俗称定亲。五四运动前,联姻讲门当户对,遵父母之命,听媒妁之言,童年、少年即行定亲。有同姓不通婚和因氏族矛盾与某姓不通婚之族规。姨表近亲婚配常见。婚烟都先经提亲,后完婚。提亲由男方家长央媒对“八字”,说合。定亲有小定、大定两次,30年代后,合并为订婚。由媒人领女婿携带聘礼、饭箩担去女方互换“庚帖”,确立婚姻关系,谓“女婿上门”。明媒正娶耗资大,中下等人家有并亲、抢亲之举。建国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婚姻自主,恋爱结婚。但多经人介绍,双方同意,确立婚姻关系。或先征得父母意见再彼此认识、恋爱。80年代后城镇青年多是自由恋爱,交“朋友”之后,告知双方父母,确定婚姻关系。
娶亲清及民国时期,中等人家娶亲,做借打会行大礼,宴请亲友,历时3至5天,一般要请管事酒、送轿酒、喜酒、拜敬酒、会亲酒,最后请谢厨酒。喜日前一天去岳家搬嫁资(即嫁妆)。嫁资里装利市果子(百子糕、花生、瓜子、枣、栗、鸡蛋等),进门后,众人抢取,谓抢“发利市”。下午或傍晚送花轿,灯笼火把,鼓手吹打,燃放爆竹相送。媒人、领亲先生陪女婿随花轿前往迎亲。富有人家,女婿、领亲先生、媒人坐青轿。既达,岳家关门,阻轿于门外,待鼓手三吹三打,不断燃爆,数送“开门纸包”后,才开门迎入。女婿进门,鼓乐吹打,先递上“恳”字拜帖,恳求方便。继之,各姻长递拜帖,开拜。女婿依次向岳父、母及女方长辈亲戚,施跪拜礼。宴待女婿必须单席单位,先依古式礼仪施扫椅、举杯、举筷等礼节请女婿入席,女婿答礼入座。第一道菜和最后一道菜,登源一带由妻舅端送,举菜齐眉示礼,女婿离座作揖致谢。散席后,重设仪案,女婿四跪八拜,向岳父、母谢席。宴罢,男方“接亲”人到,燃爆“催亲”,递上“速”字拜帖,女婿向岳父母跪拜,请求从速“发亲”。催亲三次,姑娘兄弟或利市人背姑娘上花轿,意在“催发”。花轿出门后,递上“谢”字拜帖,女婿再次向岳父母及长辈亲友跪拜、作揖辞行。花轿回府途中,官民轿若与其相遇,均必让路。花轿进门,女利市人立于门旁,手执麻秸火把在轿底下绕一圈除邪、利市,谓“淡厌”。花轿停放在堂前大蚕匾上,女利市人开轿门,男利市人高诵颂词,领童男童女搀扶新娘踩着铺地长袋进新房,众人和唱。
翌晨,宾客前来贺喜,新娘、新郎侍立礼堂两旁回礼。近午时,拜堂,并拜见长辈、亲戚,长辈、亲戚给“拜敬钱”。中午待新人,宴请女客,新娘单席单位,女利市人把酒,婆婆到席敬酒。晚上宴请众客,主人和新郎到席敬酒。宴毕,鼓乐送房、撒帐。撒帐时,新娘新郎饮交杯酒,张开腰裾接纳主事人的利市果子,主事人边撒果子边诵词祝福。接着“吵新人”,请新娘到堂前中间,众人围坐,新娘与乐工合演或独演小节目。有唱小曲、演小戏、跳舞、说唱、讲笑话等。或猜拳行令,新娘端酒,端错自饮,不能饮则表演节目。大家不拘礼仪,逗趣取乐,意在“吵发”。第二天,岳家派小辈青年接新人、新郎“回门”,称“接三朝”。第三天接会亲,宴请岳父母、妻舅和至亲长辈,邀客作陪。
30年代后期,知识家庭率先废除繁琐礼仪,行新式婚礼。建国后,改请一夜酒,不用花轿。回门、接会亲,仍行旧例。70年代末,用汽车、拖拉机接新娘,搬嫁资,喜庆一天。80年代工人、干部和少数农民兴旅行结婚,返回后宴请宾客。亦有工会、共青团、妇联会组织茶话会,倡导举行集体婚礼。
嫁女男方喜日前一天为女方正日,今多以次日为正日。上午男方来搬嫁资。普通人家嫁资,只有一身暖和“五样红”,即棉衣、棉裤和几套衣裳及子孙桶(马桶)、面盆、脚盆、灯盏盆和梳头盒(镜箱)5样,一般有4担。殷实人家嫁资多用杠抬,有4、8、12、16扛之多。明、清和民国初期豪门大户全副銮驾24扛,其中有棺材作头杠和捆柴作尾扛。还有嫁资田。姑娘一生可不吃用婆家。
花轿进门后,待嫁姑娘面轿戴首饰,插珠花,谓“上头”。女利市人在姑娘头上剪缕青丝发包好,待发亲时递给新女婿,赞:“结发夫妻,同偕到老。”毕,回房沐浴,穿“离娘衣”,即白色内衣,四角订有四眼钱避邪,须保存到老。上床焐被窝等上轿。姑娘上轿,头盖红巾,外穿朱青褂、朱青裥裙,背挂铜镜,胸吊长寿线,即青、白色麻支线。怀揣两只小青袋,一只装赤豆,备过桥、过庙时抓撒;一只装利市果子和桂圆嵌(两枚桂圆用红线、金线嵌连的吉祥物),奉献公婆与分赏办喜事有功之人。当男方第三次催亲,待嫁姑娘母、女相抱大嚎,颇有分离伤感,意在“号发”,有的人家还请人帮哭。过子时上轿后,小弟捧官斗跪轿前,姑娘摘发簪投入官斗,小弟抱官斗将发簪倒入米瓮中,谓“讨饭米钱”。若逢姑娘经期,男方送轿时用三尺红布对半剪开不剪断,骑挂于花轿顶,发亲时双方各扯一半,谓“扯红布”,兆两家红。发亲前,盛行争赏和“为难”新婿之风,领亲先生斡旋、解围,喜趣而热烈。服侍姑娘上轿众人争赏时,新婿须赏补“红纸包”多次,谓“争发争发,越争越发”。“三朝”回门,宴请女婿及宾客,临散席,男方去人接亲,以酒席相待。宴罢,待天黑看不见娘家屋角时启行返回。
并亲明迄民国,贫寒人家子女经人撮合或过门的小媳妇,择日成亲。一般办一二桌便席,赤贫人家吃鸡子面。雨伞下并亲:贫家男儿长年在外谋生,由家庭择女,届期回家并亲。棺材头并亲:男方父或母逝世,缺人料理家务,丧事、喜事同办或连办。赤贫家收养小媳妇,儿、媳成年,于年三十日夜下,俩人吃碗鸡子面圆房,谓三十日夜下并亲。
抢亲贫苦人家无财力行大礼,或女方蓄意拖延、刁难,遂有抢亲之举。抢亲由女婿领壮汉十余人,伺机潜入岳家村庄,出其不意闯入岳家,女婿先拉扯,众汉将姑娘背走,村人遇见概不阻拦。爆竹三声,出了村庄“水口”,姑娘兄弟就不能追阻。然后扶姑娘上青轿返回,由众妇劝慰、陪侍新人。翌晨告知亲友,拜堂成亲。喜事毕,女婿领人携带礼物去岳家赔礼道歉,接岳家上门会亲。1950年后禁绝。
特殊婚姻清迄民初,有冲婚、童婚、冥婚和订婚后男亡女抱灵牌结婚之俗,亦有卖妻、卖寡之例。20年代,冲喜、抱灵牌结婚绝迹。30年代后,农村中青年寡妇经本房族人同意,允许招夫养子。童婚、卖妻于建国后禁绝。冥婚50年代后绝迹。
守节封建婚姻制度男子可以休妻、续娶、纳妾;妇女则必须“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夫亡,少妇殉烈或终身守节。亦有未“过门”少女为夫殉烈或到夫家洁身自终身。清嘉庆《绩溪县志》载,自元代起有烈妇、节妇、节女967人。其中,烈妇46人,烈女4人,节女8人。嘉庆以后,妇女守节,一如既往。咸、同年间,北村程士进妻胡助娣,27岁居孀,矢志抚养子女,享年90多岁,终生守寡。光绪年间旺川曹淑媛19岁夫死,含恨潜入祠堂,闭门绝食而死。民国13年,尚田汪稼云妻杏仙,结婚未一年夫亡在外,留下遗腹子,终生不改嫁。寡妇终生素衣冷面,忧郁无欢,忌参与喜庆和节日串门。
二、生育
催生、报喜妇女怀孕后,择日携“朝糕”两包回娘家小住,帮母缝制婴儿衣物,谓“归纻”,俗称“做催生”。头胎临月,娘家送鸡子糕置孕妇床上。婆家做“天狗馃”,“天狗棍”请社公老爷,并分送亲友。谓“催生”。婴儿出生,次日丈夫端“喜酒”去岳家、亲戚报喜。“喜酒”用油煎鸡蛋、红糖、糯米酒煮成,俗称“沙糖酒”。生男用锡茶壶盛沙糖酒,壶嘴插柏枝天竺叶;生女用锡酒壶盛沙糖酒,壶嘴插红纸卷。一望而知。岭北一带,加送糯米粉馃24至28个。岳家回送鸡蛋、红糖、香油和婴儿衣物。亲戚以粉馃数个回送鸡蛋。建国后,不拘形式,岳家送婴儿衣物和营养品等。
洗三朝婴儿出生第三日,设供仪焚香请“白虎”,剃胎发,并以艾草、花椒刺熬水洗身,黄莲、甘草熬水喂婴儿,谓“洗三朝”。洗后,抱婴儿拜天地、祖宗。三朝亲友贺喜。城区、临溪、扬溪一带,以“沙糖酒”、碗头面待客;岭北、登源一带,生男孩吃糯米粉馃(圆)或以茧馃待客,称“吃白虎馃”。殷实人家得子摆酒席。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少见宴请,70年代渐复兴。住院分娩人家,喜庆改在满月之日。届时,婴儿打扮一新,请亲友吃满月酒、包或鸡子面。
抓周婴儿周岁,殷实人家做包或备酒席与至亲好友共餐欢庆。是日,桌上摆书、笔、尺、算盘、剪刀、摇鼓等物,让婴儿自抓,以抓到在手之物来预示婴儿的习性和爱好,谓“抓周”。建国后,不兴此举。
取名婴儿取名多在三朝之日,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由父、祖父或请年长有识者取名,以红纸书名贴于房壁或衣橱门上。男孩必以宗族排行加一字为名,女孩循此规者甚少。其加取之字,有取字以补婴儿八字“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缺行。如缺金,取“金”字旁字,缺水,取三点水旁字。并取小名。崇神佛人家,寄名于菩萨,小名多冠以观、社、灶、关、财字,或用猫、狗、()、讨饭等贱义词,意求孩儿平安成长。或应生辰、节令之字和寄以心愿之字取小名。女孩取名,多比拟珍宝及天地间之美好事物。常用玉、翠、云、霞、雪、月、娟、娇、凤、仙、花、蜜字为名。期望男孩人家,给女孩取添娣、莲娣、顺娣、来娣等名。建国后,取名用字广泛,渐求文雅。50年代至70年代,有以政治形势取名。70年代后,男孩按排行取名已不多见。
三、分家
兄弟分家,父母作主,娘舅主事,父母过世,请娘舅和家族长辈主事,订分单阄书。析产有长子酬劳“另坐”和“不离灶”,小儿“不离窖”(厕所)之例。分妥,合家团聚吃分家饭。自古女儿无父母财产继承权。建国后,“另坐”废除,“不离灶”,“不离窖”之例仍行。80年代后期,按国家法律规定,女儿享有继承权。城镇家庭分家时,女儿能得部分财产,农村多行旧俗。分家后,父母年老由子女赡养,一般跟小儿生活或单烧。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由子女轮流供养。
四、过继
明、清时,中年无子嗣,由同宗近房子侄顶继,族长主持立《继书》。违背祠规,擅自觅嗣者革出祠堂,子孙亦不得入祠。有“弟无嗣长兄摘”的过继顺序成例。外甥过继娘舅亦常见。民国年间,始有外姓继入,但须同族认可,改名换姓立《继书》。有“出继后永不回宗,如要回宗割断脚筋”之诫。建国后,不拘旧俗,自由选择,以双方意愿而定。邀请村干部作证,办理户口转移。80年代,男到女方成亲落户已成风气。无子女户可依法收养。
五、庆寿
庆寿,俗称“做生”。清迄民国时期,皆为富人、官绅之举。逢阴历虚龄“十”岁举办,忌20、40做生。唯北村程姓40岁男丁有“做社头”(祭社)发包庆寿之俗。30岁做生,同胞兄弟姐妹操办。老人做生,子、媳主办,出嫁女儿襄助,事前做寿包或寿粽送亲友,亲友回送寿联、寿幛、寿面等礼物。生日前夕,扯寿堂,点寿烛,家人团聚陪老人进餐,谓“暖生”。翌晨,亲友来贺,请吃鸡子面。亦有举行拜寿仪式,按辈份、长幼双对向老人跪拜。中午或晚上设筵席,老人夫妇坐上位。清代,富家还请班子演戏或“放蒙山”,以祝嘏、施孤求福。50年代后,拜寿之风不兴,代之以子女给老人新衣、补品,家人合聚加餐等形式祝寿。70年代末,寿庆酒席风复起。
清迄民国时期,有亡人逢“十”岁生日,子女给“做阴寿”之俗。是日,儿孙上坟祭拜,烧纸箔、箱担。或家中设供仪、点香烛,去墓地接亡魂,回家跪拜。
六、登第
明、清时,族人登第,全族、全村欢腾,礼迎喜报及中榜子弟荣归。家中挂灯结彩,亲友送礼登门道喜,摆宴接待。家人择日进祠堂挂金匾,立竿竖旗,并设宴款待族人。考取秀才,须送老师厚礼。岳父母须送给进学女婿礼服。废科举后,此俗灭。但家门有人高升上任做官亦喜庆一番。80年代初期,子女高考入选,入学前,宴请老师和亲友,农户人家当作喜事操办。
七、丧葬
绩溪民间,古来崇尚孝义,迷信“风水”。境况较好人家的老年人,晚辈给操办或自办后事(寿衣、寿木、风水)。豪门大户耗巨资寻“宝地”筑坟墓。老人过世,一般停棺三日。富有人家停棺“七七”(四十九天),甚至三年两载,而后大办葬礼。子孙服孝3年或1年,不出远门,不行娱乐,在家守灵。“七七”内男人不理发。普通人家丧事,宁负债亦请和尚、道士做斋打醮超度亡魂。贫苦人家则当天土葬,或厝基于荒野。建国后,兴停棺三日,葬仪简朴。70年代干部、职工逝世,开追悼会。80年代初,民间办“后事”风复起,出殡、安葬仍沿古俗,但迷信、愚昧之举少见。1979年始有火葬,截至1985年,送屯溪殡仪馆火化尸体27具。
寿衣寿木死人入殓的衣衾,俗称寿衣。迄今仍袭明代百姓服式,内白外青,表示“青来白去”。衾:红绫、白布,四角贴青、黄、黑色吉祥图案,中为太极图。衣裤:下等“上五下三”(衣五件裤三条),中等“上七下八”,上等“上九下十”。男加长衫,女有裥裙。40年代渐废。贫家穿生前衣服入殓,谓“随身打裸”。豪富人家寿衣用绫、罗裁制,普通人家绫罗料与布料搭配。建国后,多穿生前衣裤入殓。70年代后,老人入殓仍行衾衣盖身。
寿木,即棺材。用杉木制成,一般用12块或10块板,谓“12斗”、“10斗”。贫家用18块板制成。有靴式和庖刀式,外涂油漆,小头面雕姓名牌位,大头面雕吉祥图案,均描金。赤贫亡者及夭折儿童用松木板钉棺。
入殓长辈临终,嫡子、孙在旁送终。入殓灵堂,上壁贴奠字,四周挂挽联、挽幛,棺材前摆祭桌。入殓时鼓手吹奏,今有录音机播放哀乐。祭奠者按长幼顺序敬香、跪拜。两人一组,一人端酒杯,一人捧果盒,分别从祭桌前两边走向棺材头,跪地向遗体敬酒、敬果。若有旅外嫡子在归途中,酌情推迟盖棺。出殡前夕“做大夜”,亲人敬香,鼓手伴奏。富户请和尚吟经或做佛事,男丧“点树灯”,女丧“破血湖”。建国后,废除佛事,其他入殓仪式仍沿。
出殡自清迄今,多在三朝出殡安葬。天微明“偷丧”,家人回避;清晨“出丧”,亲人随送,将灵柩移至村中场坦或大门口。出殡前做“坐家祭”,出嫁女儿做“拦路祭”,亲友做“上路祭”。灵柩八人抬行,一人挎小竹篓引路,篓上插纸幡,撒“买路钱”。长钱、长幡高举,女婿或孙捧牌位,今改捧遗像,子扶灵柩子媳举麻秸火把,出嫁女儿提灯笼,亲友撑素幛,一路燃爆竹、吹鼓手吹打送至墓地。灵柩入墓穴,亲属揖拜后捧香原路返回,牌位入祠堂龛座。豪门富户还举行“点主”祭祀仪式。建国后民间仍保留殡葬的部分礼仪。
安山安葬毕,祭山神、土地。敲锣放爆竹,沿来龙山脉插三角彩纸小旗,谓之安山。
坟墓明、清代平民均为土葬,棺木浅埋土穴,筑泥石堆。官宦及富户人家高价买“风水宝地”,棺材入穴后青砖卷拱,坟面砌砖。常有争夺坟地风波,甚者诉讼衙门。穷家死人,土葬于荒丘或义冢山。清康熙至民国初,13都至15都有“明厝暗葬”,又称厝基屋,均为砖瓦小屋,向后披水,前墙批石灰,高约2米,书亡人姓名。亦有后代将同辈祖骸骨移葬一处,再筑砖瓦小屋。清同治以后,中上人家皆靠材结椁,并有结“明椁”,即先筑墓室,后推入灵柩。清末至民国30年,有“包材坟”,又称厝墓坟,岭南多见。贫家中年人死亡,儿子尚小,或死者儿子在外地,待择地安葬,或孕妇病故,待三冬三霉后拾取婴骨,即暂厝于荒野,靠棺包砖,上搭栓盖瓦,两披翻水。民国时期,富人多生前结椁,雇工营造,吉日开穴,青砖砌拱形墓室,一排5至7穴,炭沟排水,石灰盖上堆土包,坟面、坝手、坟明堂皆雕花石料。建国后仍多死后靠材结椁或土葬,沿古例不付工钱,生前造坟少见。60年代岭南生前造坟复起,70年代后愈烈,80年代城乡风行建造生宫,一宫坟耗资千元以上。
附记:
义冢明迄民国,城镇及大村皆有义冢山,一姓一处。贫孤、童幼或外籍、路遗、恶死人尸,由大族或大户指定山地埋葬。明代,在城南和尚坞(今外山源)建漏泽园。初,占地3亩。万历三年,拓增2亩,周砌围墙,葬孤老死者。此后又建有许侯义冢(在城南5里快活林路左);章氏义冢(一在快活林路左,一在瀛洲晏公亭后);水村葛氏义冢(在梅树凹朝山);扬溪义冢(在锦屏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