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汪华(586~649)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登源(今汪村)人。幼年丧父,随母郑氏投靠歙西外公家,不久丧母,9岁为舅父放牛。常与乡邻诸少习拳练武,后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大业之乱,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爱戴,平婺源、开拓箬岭山道有功。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统兵十万,建号吴王,迁治休宁万安山。隋义宁二年(618)迁歙县乌聊山。汪华为政宽宏,远近爱慕,其时四方大扰十余年,6州赖以平安。武德四年(621)九月,派长兄、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6州诸军事及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628)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九宫副监。二十三年病殁长安。永徽二年(651)归葬于歙北云岚山,建汪公祠于乌聊山。
汪节唐中期大徽村(今高迁)人。十五六岁即有拔山曳牛之力。后游至长安,东渭桥有石狮重千斤,节提掷远至丈余,复挈回原地。不久,选入禁军,授神策将军。一次,卧地身负石碾,上置二丈方木和坐榻,乐师坐奏龟兹乐一部,曲终而下,节站起面无负重之色。因屡战有功,德宗甚为宠惜,常加赏赐。
汪汲字子迁,卒于北宋元丰年间,六都(今坦头村)人。嘉祐丁酉(1057)进士,授慈溪令,疏导淤塞年久的德门乡河,灌溉废田数千顷,升任太平州,为政廉洁强明。审理赞善大夫陈知规案,查明实属冤狱,帮助知规复官,释放株连者百余人。长子奕,元佑辛未进士,授东流县令,曾拯救枉判极刑的一名书生,无罪获释。次子襄,政和乙未进士,历任旌德县尉,南陵县主簿。
著作有《朱子义学遗规》。
许元字子春,卒于宋嘉祐年间,绩溪人,以父逖荫郊社斋郎,任泰州军事推官。时戍兵千人自海上逃归,州守惊惧,元将煽动者3人逮捕问罪,其余犒劳遣归。后调节庆推官,旋知丹阳县。县东练湖备漕渠,法定决湖者处死。一年大旱,请借湖水灌溉民田。久未批复,即决湖水灌田。州守派员质问,元说:“为解救田禾,甘承罪过。”后调任太子中舍监扬州博盐和籴仓、知如皋县。其时京城缺粮,江淮漕运职司废弛。庆历年间,范仲淹荐许元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官,率船千艘,浮江而上,订出规约,令行禁止,迟速有时,赏罚有经,不劳不扰,使京城粮足,并立造船定额,补给船队。因漕运有功,擢为副使,晋尚书佥部员外郎。许元多次辞职,帝以代者无人,加恩礼奖励,特赐进士出身,调任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在职13年。后知扬州,徙越州、泰州,卒于任。
胡舜陟(1083~1143)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北宋名臣,城内人。大观三年(1109)登进士,任山阴主簿,调任会州、秀州教谕。后改宣教郎为睦亲宅宋子博士,任御史台监察御史。靖康初年金人南侵,力主抗战。高宗即位,转朝清郎,授秘阁修撰。知庐州,修城治,备战具,安定人心。又招降刘子舜部兵万余人,加强防守力量。当时淮西8州有7州投降金国,唯有庐州坚守抗战,阻挡金兵南渡。人民为其建立生祠。官加集英殿修撰。舜陟上书愿率兵力北上抗金,高宗昭加除徽猷阁待制,淮西制置使,并知建康府,兼措置水军使,但不采纳他的抗金建议。金兵过江,舜陟私遣将士从太湖出抄,获大胜。后提举江州太平观,擢知临安府,致力减轻人民负担,平反错案冤狱,安定社会秩序。父亡回乡守孝,绍兴元年(1131)昭夺服以故职宣谕京、淮、湖北。当时秦桧执掌相权,舜陟以“与时相不合”辞不到职。绍兴二年至五年,知江州兼沿江安抚使、京畿数路安抚使,庐、寿州宣抚使、淮西安抚使及知庐州等职。绍兴六年,舜陟再知庐州后,蠲免勒索人民的各种捐税,招集流离的难民,给造房屋,贷粮种。整顿乡兵,重振军威。是年授徽阁学士,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七年以政绩封绩溪开国男进封子爵。八年上疏弹劾秦桧十大罪状。秦桧指使御史中丞常同上奏,罢舜陟官职。绍兴十年复任广西经略知邕州(今南宁市)。十一年节制广东、广西、湖南三路官军,讨平骆科在湖广之叛乱。进封新安伯,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明国公,食邑900户。是年十月,秦桧陷害岳飞入狱,舜陟上疏为岳飞辩诬,再次触怒秦桧。舜陟与转运使吕源不合,十三年吕源向朝廷诬告他“赃污潜拟”,又寄书秦桧诬告他“非汕朝廷”。秦桧派大理官到广西查办,舜陟正气凛然,坚强不服,被迫害冤死静江府狱中。
舜陟死后,夫人汪氏申诉冤狱,获朝廷昭雪,赠封少师,遗体赐葬湖州归安县谢勘村,遣官致祭,命墓地为胡家坞。著有《奏议文集》、《论语义》(佚),《古诗师律阵图》(佚)、《咏古诗》、《三山老人语录》。
胡仔(1110~1170)字元任,南宋著名文学家,县城内人。胡舜陟次子。宋宣和年间寓居泗上,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绍兴六年(1136)随父任去广西,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居岭外7年。绍兴十三年,父死冤狱以后,卜居浙江湖州苕溪,投闲20载,日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著《苕溪渔隐丛话》(诗话总集)前集60卷。绍兴三十二年复任福建转运司干办公事。3年任满,归隐苕溪,续成《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四十卷,合前集共100卷。后授转奉议郎知常州晋陵县,但未赴任。《苕溪渔隐丛话》清代收入《四库全书》。还著有《孔子编年》五卷。
程九皋仁里人。少时获悉北方戎马纵横,刀兵不息,弃文习武,读《孙子》兵书,久而有得。南宋绍兴六年(1136),倾慕岳飞抗金,弃家投奔。飞与其论及兵事,对答如流,飞大悦,收为帐下。后岳飞率兵经绩溪,特登门看望九皋父程由发,赠“笃于孝友”匾额。岳飞被陷害后,愤而归里。
汪晫字处微,南宋,西园(今高迁乡)人。朱熹名徒。其母祝氏是朱熹母之姑。丰姿魁伟,仪榘凝重。幼年从师直阁汪文振,博览群书。厌弃科举,曾自问:“读书徒以应举乎!”开禧三年(1207)拒应举,赋诗感怀,并称“此非可求仕之时也”。后结庐于山谷中,屋壁书《养气篇》,居室名善养,庭堂名静观。从事读书著作,搜集经传,编成《曾子子思子全书》。西山真德秀赞为“兹可同《语》、《孟》作不朽也”,欲荐于朝廷,因病未果。后居家劝教邻里,安定秩序。过绩文武官员常登门访谈。官府曾欲甄录其风范事迹,晫力恳县令李遇罢甄录。卒年76岁。
姜才南宋末期高车村人,少年习骑射,读兵书,20岁从军,后追随文天祥抗元。瓜州(今扬州)一役,姜才力战阵亡,文天祥伤感不已,举行祭典,亲自主祭,并撰读祭文,陪祭者有陆秀夫、张世杰和吴坚等将领。事后,里人收录祭文藏于高车姜氏宗祠内。
汪梦斗字以南,号杏山处士,宋末元初西园(今高迁乡)人。宋景定二年(1262)江东漕试中解元。任江东司制干官。咸淳初,任史馆编校,上书论贾似道擅权误国,被斥还乡。10年后呈祖父晫所著《曾子子思子全书》于朝廷。元初尚书谢昌言举荐,授徽州路学教授,梦斗不受,写下“执志只期东海死,伤心老作北朝臣”等明志诗。县学宫毁于兵火,梦斗将昔日苏文定公讲学舍扩建成斋。曾对人说:“古人遭艰可以不仕,未尝可以不学问。”后讲学于紫阳书院,奉令考试郡县儒人。著有《云间集》、《北游集》和《经书讲义》等。
汪良(1257~?)行名千六,字贞万,坦川(今浩寨乡坦头村)人,幼聪慧颖悟,博览群书,18岁领乡荐,宋德祐二年初(1276)登进士,官至学士,以诗词名世,后因忤旨,谪琼州刺吏。元初,世祖知其才,欲重用,被奸臣暗害于赴朝途中。坦头曾传有“状元坟”,即汪良墓。
柯大统元朝瑞川村人,身体伟岸,有勇力,武断一乡。至正中期,连年灾劫,时势大乱。大统暗散家财,结纳乡里豪杰,于至正十年(1350)聚众起义,攻取绩、旌两城,与江淮群雄相呼应。徽州路总管马斯忽勒率兵驻守绩城,并请调援兵。大统退守绩溪徽岭北乡,依山设防,屡挫元军。后歙人汪庆指引元兵从榨坑、黄石坑山间小道潜师进袭,大统兵败,孤身遁去,不知所终。
舒頔(1304—1377)又名鼎,字道元,号贞素、天台山人,居城内北街,出生于书香门第,父舒宏曾任临安、昌化县教谕。頔自幼聪颖,性情温和,忠实有志,博学多才,文章字画俱佳。元至元三年(1337)以学优品高授贵池教谕,后调丹徒。至正十年(1350)升台州路儒学正,以道路梗阻而不赴任,归故里隐居。明朝初,屡招不出。居所取名“贞素斋”。诗歌文章颇多。其文章颇有法度,诗则纵横排宕,不尚纤巧。七言古体,尤为擅长。著有《古淡藁》、《北庄遗稿》、《华阳集》(已佚)、《贞素斋》八卷及附录一卷,收入《四库总目》。
戴贵字安荣,明朝石纹人。父海明,洪武初任襄阳百户,贵以荫补留守右卫百户。洪武三十年(1397)率兵征过五开等处建功,升羽林左卫,千户世袭。永乐四年(1406)征安南,七年征交趾,每战辄先捷登,升本卫指挥佥事,调守交趾。宣德三年(1428)升都指挥佥事参赞、南京守备,管领6教场官军操练,历五十余年致仕。
冯靖字遇安,明朝坦头(今属浩寨乡)人,纯笃博学,领宣德元年(1426)乡荐,授临城教谕。士多造就,升监察御史。时,陕西罕东等地少数民族因茶马互市而哗,朝廷命其帅兵前往相机处理,经调解劝导,当地头领无不欣服。正统十三年(1448)受命前往福建镇压邓茂七、吴金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将俘获的邓、吴等将领押往京都,获加禄一级和文绮宝镪之奖。不久升浙江按察司佥事。后又督兵剿灭官台郑怀茂军,诏加从四品,升副使。后请求还乡,进阶一级。卒于家。
程通(?~1402)字彦亨,号贞白,绩溪人。少时读书彻夜不倦。14岁补县学生。明洪武十八年(1385)入太学。二十三年应顺天乡试第一名,授辽府纪善,悉心辅佐辽王。燕王欲兵变,遣使潜入辽府联络,被程通拒绝。兵部尚书齐泰顾虑辽、宁二府有变,召辽王还京师,通陪同渡海归朝。燕王起兵,通上书防御北兵,擢为左长史。燕王即位后,随从辽王徙荆州。“靖难”后,有卫士告发程通曾上书事,被捕解至京,从容就节。两子亦被处死,家属流放边疆,绩溪老家被剿。所著百余卷,尽毁于官所。永乐末,辽王命人画程通像,并录世谱,亲制赞词,付通弟彦迪带回家乡。明万历间诏襄“靖难”死节诸臣,建通祠于新安卫前。通遗著有《贞白遗稿》十卷、《显忠录》二卷。载《明史》和收入《四库总目》。
程济字君楫,明朝,绩溪人。博学通数奇之术。洪武末年中明经举,任四川岳池教谕。建文初年,以观星象见凶兆上书奏西北将有兵变。朝廷斥之胡言,捕解至京定死罪。济仰天大呼:“陛下幸宽臣,届期无兵杀未晚。”不久,燕王兵变,被赦出狱,授翰林院编修,以军师同诸将北征,在徐州与燕王兵会战大捷。诸将树碑记战功及统军者姓名。后燕王领兵过徐州见碑,怒令锤毁碑石,又急令停止,录下撰文。靖乱后以碑记姓名诛其全族,济名在锤脱处,幸免于难。后济领兵在淮河一带作战,诸将不听从其决策,屡遭失败。惠文帝闻知召济回京。建文四年(1402)燕兵破京师,帝落发,济化装为道人随从于金川门逃出,辗转至滇。遍游蜀、粤、吴楚,曾住武定狮山。随帝出亡40载,历尽艰难,朝夕不离。虽极困苦,仓惶行乞时也不废君臣之礼。正统年间,惠文帝东归,济随从至金陵,旧友中有人认出程编修,惊异不已。后来,北平鞠实来金陵迎惠文帝入宫。济向北方叩首泣呼:“今日方尽臣之职矣!”即还滇焚庵散徒,平扬、叶2冢。撰《从亡随笔》,详记历年始末。书稿交了空藏于石室。济后卒于浙江兰溪,葬城南2里的龙冈山。后墓碑曾遭毁,当地人士与在兰溪的徽州籍人修复故冢。一说济还金陵后遁去不知所终。
汪溥字渊学,明朝,梧村人。天顺三年(1459)举人,任直隶蓟州知州,首兴庙学,躬化诸生。治理壅塞年久的城南龙池河,解除旱涝。政通人和后,纂修《蓟州志》问世。任满,蓟州百姓赴阙保留。朝廷特赐诰命升从四品禄,续任3年,升庆远府知府。庆远地处边陲,各族杂处,素称难治。汪溥抚驭有方,万民皆安。后擢广西按察司副使,体察民情,整饬柳庆、南宁等处兵备,深得人民拥戴。积劳成疾,卒于任。
方敏字文勉,号惠斋,明朝,县城内人,成化初选贡入国子监,授福建永清知县。敏性格耿直重操守,居官先德化而后刑罚,民畏而敬,遇上司以使牒害平民者,敢于直言,为民请命。捐俸建云龙桥、龟龙桥于县之南北,方便交通,利于生产。年未五旬致仕归里。日以琴书自娱,乡里人多以尊师敬之。
胡富(1454~1522)字永年,龙川(今坑口村)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掌管案件,平反众多冤狱,弘治初任福建佥事,清理福宁滞狱积案,释放200余人。当地有“滩头水”之谣,颂其决案的明快。丁父忧后,补山东分巡海右,疏释冤狱重辟者6人,又捕治以督造王府怙势扰民者。任广东副使时靖安四会地方。在泷水垦荒田2000余顷,招瑶、僮族人耕种。平海南,擒获首领富南。朝廷赐白豸衣,升湖南按察使。后调任陕西右布政使,众民塞道攀留,不得前进。富即将廉静例金2万余当众散尽。到任后不久转左布政使。正德初,任顺天府尹,宦官刘瑾擅权,胡富独不为折节,果敢执法,不畏权贵。改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反对刘瑾受贿支持豪势夺取民田。开释误谪戍边平民22人。任南京户部侍郎时,遭刘瑾勒令致仕。刘瑾受诛后,起任原职。不久,擢南京户部尚书,疏通京都粮食渠道,整顿粮仓,积6年之经验,上疏陈述弊政十余条,却为权贵所阻,自责“居大位而不能举职,是误国也”。七次上告老退休疏,回归故里。居乡清正,多盛德事,著有《龙峰文集》。卒年77岁,嘉靖初赠太子少保,谥号康惠。
胡光字文光,明龙川(今坑口村)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广州府推官。一中贵人于大旱之年出镇广州,大事招摇,跨市街筑台,演俳优之戏。胡光说:“年岁干旱,民不聊生,怎能如此扰民。”即拆毁戏台,号召民众揭中贵违法害民罪,告状的达数千人。胡光上疏朝廷,中贵被绳之以法,胡光也被谪白泥驿丞。七年后改知灌县,兴建学宫,修筑都江堰,灌田数百顷,升曲靖府同知,任满致仕,居故庐,以读书自娱。
章瑞字廷召,明瀛洲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行人,擢御使。正德初刘瑾窃权,不依附刘瑾的大臣都被削职,瑞独不畏惧,上陈5事,言甚剀切。出按苏、松等郡,严拒刘瑾私人,遭忌恨,被谪任江西布政使司都事。后任南京大仆寺丞。调任思恩府守备都司,见军政久弛,瑞将魁首绳之以法。有岑氏阴谋恢复土酋官职,欲生变乱,瑞晓以利害,劝其保卫边疆为国立功,事态平息。又制止甘霖舍八寨对十三村的大屠杀。
胡宗明字汝成,明朝,龙川(今坑口村)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户部主事。嘉靖初,督饷支持皇军远征甘肃边境有功,任四川参议。后调任广东,率军清剿盗匪,俘馘而还,升河南副使。调任福建参政后,对境内不法豪民,绳之以法,革除田赋积弊。后任广西左都御史,云南、山东布政使。后以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严武备,明赏罚,申禁令,筑屯堡,兵强民富,边敌无敢侵犯。著有《兰言集》(佚)。
胡松(1490~1572)字茂卿,明代名臣,城内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九年中进士。次年授嘉兴府推官。十四年擢陕西道监察御史。十六年授山东监察御史,上疏劾宸濠之党臧贤、钱宁、廖鹏,并劾萧政、陆完勾结宸濠护卫,内外为奸,祸国殃民,乞付法司。又请裁东厂衙门,撤销临清市内官店。嘉靖元年(1522)因上疏荐射迁、韩文、彭泽、林俊、罗玘而被罢官还乡。嘉靖六年复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桂萼起用王琼,胡松劾琼是江彬党徒而得罪萼,被谪为廉州推官。廉州太守珰夺占农民荔枝园,松判还于民。八年,升江西广信府推官,始筑玉山县城。次年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布政司右参议,察民情,平冤狱,深得声望。十四年任南宁兵备道副使。十六年任云南布政司右参政。二十年任贵州按察使,当地土酋安万铨欲生变乱,被松说服而息事。二十二年任广东布政司右布政。六月母丧服孝,二十五年复任左布政。二十六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上疏治淮必先治北岸及涧口,并提出迁新庄闸,闭方家闸等治淮良策。二十七年总督河漕,兼巡抚凤阳、淮安等处。次年授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二十九年晋工部尚书。伊王欲拓建府第,需资亿万,以此款十分之二贿赂严嵩而获准。胡松以朝廷祖制坚持不许。后改任刑部尚书,严嵩因前隙阻梗,遂于二十九年十一月以病乞归。筑东门长堤,以解邑城水患。隆庆二年(1568)晋阶荣禄大夫,位一品。六年卒。著有《承庵文集》(佚)。
程辂字帮载,明朝仁里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行人,奉使湖广,枣阳王府赠厚礼,辂不受,王赞叹说:“此是古廉史也!”后选为兵部给事中,奏革累年兵科6条弊端,并昭查革去渎职武官。后因上疏劾武定侯郭勋、张寅被削职,宰相许瓒台等保荐复官,辂谢绝说:“太平之世,见至治嘉祥,足矣!”著有《石泉稿》、《应言集》、《程氏世谱》。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龙川(今坑口村)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廷嘉奖,晋3级。后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5岛作乱,煽引倭寇骚扰东南沿海。三十四年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为总督,总制7省军务抗倭灭寇,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三十六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又数年,弭平倭患。
宗宪以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劾宗宪为“严党”而入狱。世宗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劾胡,重入狱。在狱中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世宗怜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瘐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之天马山。谥号襄懋。
宗宪系抗倭著名儒将,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书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载《明史》。还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汇录》等。
汪仲成字汝玉,明朝绩溪人。15岁为诸生,师戴祥、郑恭。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居官守法不阿,百户刘印犯罪应戍边,臣珰从子杀人当斩,两家贿赂办案官员,逃避惩处,仲成拒绝在案卷上签名,力争依法处理。任右寺正时,条陈8事,以革弊兴利,嘉靖帝令两京各省、寺翻印,依条陈办理。后迁任思恩知府,平息岑溶土官叛乱。改知柳州府,多次剿灭巨盗,建书院以育诸生,清理财税以备军饷,清廉耿介,致仕回里,囊无金银,惟有图书。家居二十余年,结会林泉,联诗饮酒。关心民间疾苦,为地方兴举公益。著有《环川文集》。
汪鲸字时跃,明朝孔灵村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授四川保宁府通判,严办猾吏敲榨勒索,减轻徭役负担,平反历史冤狱,立赈贷法,救济灾民。自奉极俭,常禄之外一无所取。致政家居34年,杜门著述,著有《茹薷草》、《日知录》、《秋国一鉴录》,集《历朝名宦奏议》三十卷、《大明会计类要》十二卷。
郑恭字子安,明朝城内人,家贫,卖柴读书,日记万言。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黄岩县令。任期,一年大旱,申报放粮,久不批下。郑恭说:“吾宁罪于上,无罪于民。”开仓发粮赈民。累迁南京户部主事、员外郎,转刑部郎中,均廉干有政绩。后任平乐府、莱州府知府。即墨地区土瘠,欠赋粮者多逃海岛,恭疏请蠲免,民众回归。以不肯贿赂上司,触怒当权,改调云南大理府,任期兴教育,亲授诸生。调解寺主土司之间隔阂,平息械斗。晚年致仕归养。著有《东屏集》。
胡晓字东白,明朝城内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改授御史,作言官不避权贵,直言不讳。为人倜傥魁岸,不作世俗媚态,文亦如其人。出按凤阳,兴利革弊甚著。因拒绝赠礼,得罪皇族,被谪为晋州判官,继升琼州同知,又补广信府知府。著有《翰苑》等。
程箕字斗南,明朝仁里人。嘉靖间以贡生选为当阳训导,升福安教谕。倭寇入境,县令召程箕咨询守御之计,箕自请防守西城,感召福安民众,奋起卫城。倭寇突冲城下,设突梯、撞车冲城,箕率众发矢石奋击,因外援不至,城陷。有人劝箕避去,箕说“分城以守,与城共存亡”,督战益力,与随员22人被俘,拒降而死。
葛应秋(1568~?)字万说,城内人。父懋学,任浙江仁和县丞,善诗赋,尤精切韵,著有《韵学》。应秋美髯白皙,被称为“璧人”,参加县童考试,作文使县令称奇。读书自六经、子、史以逮百家,无不精研成诵。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任浙江遂昌县教谕。台使冯某深知其贤才,称赞说:“倜傥可当国士,吟哦又是书生。”应秋文薮理窟,穷研深钩,总出之自然。其为文为人,海南传颂。著作有《石文斋文集》、《师韦斋初刻》、《时义二刻》和《石丈斋三刻》,流传久远。董其昌称其著作“气骨神理,众美皆臻”。
胡思伸(1552~1624)字君直,号充寰,明朝城内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任上虞知县,兵部主事、郎中,山东按察司怀隆兵备道副使、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保定巡抚、南都巡抚等职。
在上虞县任内,筑夏盖、白马、上妃3湖,灌田13万亩。又筑梁湖包村港口石闸,灌田、通航三十余里。当地人立碑称“新安闸”。思伸理案,深入勘查,屡断奇案,曲直分明。一次,路旁被凶杀的无名尸体边发现一支手杖,即命以执杖踪迹迫到新昌,查明死者是慈溪人,其妻与奸夫合谋,在异乡打死丈夫,依法处之。县狱久押重犯7人,案情可疑,前任无力辨明,思伸讯得真情,毅然纠正错案。有良民6人被栽诬为盗,坐待处决。思伸捕得真盗,使真相大白。在上虞县9年,深得人民感戴,为他建立特祠。还编刊《俄倾弦歌永赖编》、《古虞野史德政录》等颂扬诗文集。
思伸在兵部任职时,北方烽警频传,他留心防务,屡奏军事防务,切实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出补山东按察司怀隆兵备道副使,后升按察使。在四海、柳沟、土木、花园等地筑城堡40余所,修南北边垣迂回300多公里,造戍楼、墩台220座,建营房铺舍7205间。所辖延庆、保安、永宁等州县都增城浚池,加强防务。一次敌众10万进犯独石口,明军布防尚未就绪,思伸令部将布置疑兵,敌人惊疑而退。人称其“一管笔胜雄兵十万”。整饬防务,“稽查军士之虚冒,裁汰冗员冗食”,节约虚冒银9.5万余两。又在隆庆各地修渠引水,开垦水田19万余亩。革除以前开水田给人民造成的重税。还亲撰《新开水田记》,刻石留给后任,以安民心。今怀来大黄庄一带的水渠,仍称“胡公渠”。
怀隆兵备道驻地怀来,妫水阻隔交通,思伸接办前任筹划的通济桥工程,精打细算,节工省料,历时五年,建成当地最大的桥梁。又用剩余资材,建成常平仓和民舍600多间,交给当地人管理,以房租养护仓房,购粮入仓。春夏谷米价涨,以平价出卖。还捐俸在怀来、延庆购置学田,兴办教育。
思伸出镇怀隆九年,精心督造作战器械,使防区兵精粮足,固若金汤。
思伸年老时,巡抚南郡。天启二年(1622)身病辞职,四年卒于家。著有《边垣图记》、《督抚奏议》。在怀隆督修成《怀延二卫志》,是当地最早的志书。
曹有光字晖吉,清朝,旺川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知山西壶关县。境内盗贼甚多,有光多方缉抚,盗风始熄。农民缴纳钱粮,惯例不给官票,经办者从中侵吞。有光规定民众纳粮发给收串为凭,积弊革除,地方兴盛。后内擢未赴而卒。在任,作康熙《绩溪县志序》。善书画,笔墨秀雅,丘壑深邃。花卉草虫,傅染怡洁。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其山水大幅。
胡培系(1813~1888)字子继,号坞霞,城内人。少时受业于父。父卒后,入徽州府紫阳书院。时族人胡培翚以朴学倡海内,培系沐其风教,与里人学者程秉钊交厚,学业益进。以岁贡生授宁国府教谕。著有《仪礼宫室提纲》、《小檀室笔谈》、《教士尔言》、《十年读书室文存诗存》,辑有《皇朝经世文续钞》、《风雨怀人录》、《绩溪金紫胡氏家藏录》、《绩溪金紫胡氏书目》。
汪近圣(1692~1761)字鉴古,行名元林,清代徽墨四大名家之一,尚田村人,原是曹素功墨店主桌墨工,康熙末年,在徽州府城自设“鉴古斋”墨店。近圣业精墨理,独能鉴古法而更为调燮。善采各家之长,讲究用料,制法精致,所制之墨,光可以鉴,锋可以截,其声铮铮,黑如齐汇,其色苍苍,被视为当世之宝,遂成徽墨大家之佼佼者。其次子维高于乾隆六年(1741)应召进京,任皇宫御书处制墨教习,鉴古斋名噪全国。
近圣对明末吴叔大的集锦墨有较深的研究,所制集锦墨造型、图案、题识精巧出众。最著名的有:御制四库文阁诗墨(5锭)、御制花卉图诗墨(43锭)、御制耕织图诗墨(47锭)、御制名园图诗墨(64锭)、黄山图诗墨(36锭)及乾隆皇帝御铭的仿古墨等。今故宫博物院、安庆图书馆尚有收藏。
近圣遗留墨图88种,由孙炳宇、君尉、惠歧和曾孙天凤集为《鉴古斋墨薮》四卷刊行,今存安徽省图书馆。
方竹(1713~1795)行名元钦,字瞻录,号白山,城内人(后迁居冬青岭)。岁贡生,工诗善画,读书之余,作书画不辍,书法以欧阳修、苏轼、米向阳为师,苍劲中姿媚自生。作画尤爱水墨梅,槎枒数十重,悉含生气。尤精篆刻,曾刻一印为“寄居梅间竹里,结庐霞水云间”,印联透出了僻居田园,寄情山水之情趣,自然地嵌入居地附近4个村名。著有《抱山初集》及二、三、四集和《向山集》、《汲古斋文集》、《庄子闲评》等文集。
胡匡衷(1728~1801)字寅臣,号朴斋,清代“礼学三胡”之首,城内人。以岁贡生候补训导,貤赠承德郎,曾任户部广东司主事,累赠资政大夫。幼承庭训,诸经无所不能,尤深于《易》,严谨治学,身体力行,每读必究其所以,对先儒学说,也不苟同。著书“以经证据”,“不敢轻信一家之言”,广采宋元儒家之说,谨加考核,互相订正。著有《周易传义疑参》十二卷、《周礼井田图考》、《畿内授田考》、《井田出赋考》、《仪礼释官》、《郑氏仪礼目录校证》、《侯国官制考》、《三礼札记》、《礼记职官考》、《论语补笺》、《庄子集评》、《离骚集注》和诗词文集《朴斋存稿》等。其著作多是立论持平,实事求是。
胡天注(1742~1808)字柱臣,号在丰,“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四大徽墨家之一,上庄村人。少年时去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为创业积蓄资金。后娶汪启茂之独生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获得厚利。后来又在屯溪设立销售分店,继而开设茶号、枣庄,置田产成为乡里巨富。
天注贾而好儒,致富后,捐资得从九品,赐封奉直大夫。生8子,长子幼殇,三、六、七子为国学生。在乡里多行善事,独资修建上庄村观澜阁至杨林桥石板大路和竦岭半岭亭。
胡馀德(1762~1845)又名正,字端斋,号朗荣。天注之次子。十几岁即入店随父操墨业,其父晚年时,他已成为“二店主”。父病故后,遵遗嘱继承休宁胡开文墨庄,获得“苍珮室”商标专用权。所制之“苍珮室”墨,屡充贡品,名震天下。
馀德精心设计墨模,力求造型新颖,图案、装饰美观。耗巨资派人去京搜集圆明园、长寿园、万春园蓝图,高薪请名家绘图、刻模,其“御园图”(64幅)、“棉花图(61幅)和“十二生肖图”(12幅)等,称为清代墨模中之精品。聘请名师良工,按易水法炮制“苍珮室”名墨。每松烟1斤、珍珠3两、玉屑、龙脑各1两,和以生漆捣10万杵而成。其墨坚如玉,纹如犀,色如漆。
馀德精通制墨技艺,严于经营管理。制墨操作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对店员一视同仁。注重实干,厌恶奉承,生活上则关心体贴,每月开3次大荤。产品批发零售兼营,薄利多销。在高级墨上追求较高的利润,普通墨则取蝇头小利,以物美价廉招徕顾客,扩大市场。
馀德以巨资捐得议叙盐运司知事,累赠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道光八年(1828),捐银1000余两建东山书院。9个儿子有1个岁贡生,6个国学生,大都从事墨业,以休城胡开文为总店,在徽州各县及安庆、芜湖、扬州、上海、武汉等地开设分店,使胡开文墨业扩展到大江南北,名扬中外。
胡秉虔(1770~1840)字伯敏,号春乔,匡衷之侄,清代“礼学三胡”之一,县城内人。其父匡宪对经学亦有深造,秉虔自少习闻庭训,家贫,好读书,同里章炳文以女委之,并资助学费。虔18岁即通晓诸经大义,嘉庆四年(1799)登进士,签刑部山西司主事,改授甘肃灵台知县、江苏宝应知县,后任陕西乡试同考官、署泾州直隶州,调张掖知县,擢牧河州、署肃州直隶州,调补甘肃噶尔(今青海湟源县)同知。服官甘肃十余年,所至有声。曾辑《甘州成仁录》四卷、《河州景忠录》三卷,并建景忠祠。道光六年(1826)新疆张格尔滋事,官兵过泾州,民不堪扰,多逃避他乡,兵至无所觅食。秉虔奉命星夜赶至,于城列肆供食,收费不足者,于州署补发,使兵民安定。秉虔苦心焦虑数月,须发半白,役平离城之日,数千人挽于途,而脱靴者三五成群(泾州有脱靴悬城以示不忘之俗)。
秉虔博通经吏,致力于“小学”,对“三礼”之学有深刻研究。曾参加编纂《扬州府志》,晚年研求训古音韵,著有《毛诗集释》、《毛诗序录》四卷、《论语小识》八卷、《绳轩读经记》、《周易小识》八卷、《封本图考》、《尚书序录》、《周礼八识》、《古韵识》、《汉西京博士考》二卷、《说文管见》三卷及《十三经条考》数十卷,很受纪昀、汪由敦、汪念孙等名家重视,被认为“所论细入毫芒”,“发扬绝学”。后卒于甘肃任所,遗稿《大学札记》、《方言札记》等十余册,存于甘肃人周子扬处。民国初,辗转万里,先后经许承尧、胡适、汪孟邹交胡晋接带回故里。
方体字首坤,瀛洲乡堨头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由刑部郎中出任九江知府。为官清廉正直,捐资筑桑落洲堤,更正九江关船尺。调任凤阳知府时,途中将仅有两枚铜钱掷入长江中。后擢苏松、常镇道。任满调江宁盐巡道。疏浚秦淮支河1200余丈。升任湖北按察使、布政使。后因病归乡,捐资修建扬溪源山道。著有《仪礼今古文考》、《正仪礼古文考误》、《绿雨山房集》。
张绍龄字度如,晚年号梅谷老人,清代,城内人,能诗,工画山水,云物秀逸苍深,有咫尺万里之势。龄初学画时摹诸名家作品,尤喜米襄阳之作。一次出游,恰逢金陵巡抚以“汉宫春晓”为题,请画坛众名手作画,都不满意,惟绍龄所作之画,处处突出“晓”的意境,诸名手无不佩服,赞为“真夺化天工之生意者也”!亦是县内画人物肖像的第一高手。
胡培翚(1782~1849)字载屏,号竹村、紫蒙。匡衷之孙,清代“礼学三胡”之一,城内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于乡,次年赴京寓叔父秉虔处,每夜读书必烬银烛2条。二十四年(1819)成进士(殿试二甲),授内阁中书,实录馆详校,擢户部广东司主事。为官清正,一丝不苟,目睹户部钱粮出纳积弊,提出理财不在开捐例、加盐价,惟在清理收支。道光八年(1828)十月任捐纳房差,揭露前任假照流弊,十年吏部追查窜稿假照案,培翚又附和乞情者奏请免议,同被降2级调用。十三年复任原职,后以亲老而告归,从事教育,创建东山书院。曾主讲于钟山、惜阴书院和徽州、江宁、云间、庐州、泾川书院。
培翚幼承10代家学。后又复师汪莱、凌廷堪,学业益精,博采众说,积四十余年,著成《仪礼正议》四十卷。摒弃时习,泯除门户,对经书加以补注、申注、附注、订注,毅然成为一家,是“张皇幽渺,阐扬圣绪,二千余岁绝学”。晚年患疯痹病,以左手写作,著《燕寝考》三卷、《研六室文钞》十卷,刊行于世。
吴定洲(?~1858)外号老明,绩溪人,常居于歙北,以修建水碓为业,身体魁梧雄伟,有武艺,使大刀能敌百人。定洲能体恤和济人困患,曾与太平军有接触,在歙北跳石以组织“花会”(聚赌组织)为掩护,聚集起几千人的队伍,引起官府注意。咸丰二年(1852),徽州府官达秀带兵化装农民诱捕定洲入狱,遣散聚集群众。三年春,太平军进逼徽州,曾追随定洲的群众图谋劫狱起义,达秀与幕僚计议,释放定洲,尊为上宾,为官府组织“义练”,暗派亲信监督。定洲组成四五千人的义练武装,对官府虚与委蛇,与太平军数次交锋皆明战暗纵,伺机投入太平军。咸丰五年正月,太平军顶天侯陈狮子攻入祁门,吴定洲奉命率部进击,却缓慢开进,使太平军安然撤退。咸丰六年五月间,太平军从婺源大镛岭直达休宁,进入歙县,徽州军务督办张芾率果毅军及定洲部驻扎七里亭。战斗中,定洲见太平军进攻官军周天授部受挫后,才率众上阵,与太平军正面交锋,让太平军从容撤出歙境,虽对太平军少有杀伤,实为保其主力。由于定洲缺乏果敢意志,迁延数年,未能投入太平军。咸丰八年,随周天授往援浙江回徽州后病死。
胡绍煐(1792~1860)字药汀,号汀泉,岁贡生,县城内人,小时受业于族兄培翚。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选太和县训导。太和城垣残破,知县商之绍煐.欲征工派夫修葺。绍煐试召富户捐输,以免困民,富户感而乐助。时县内教育不兴,文化落后,绍煐捐俸助教,一时数十富户感而效之,使县人始知向学,风气大变。离任时,送者多垂泣不止,后曾主持婺源聃城书院,设教徽州府紫阳书院,造就子弟颇多。咸丰十年(1860)夏,太平军自昌化入绩溪,绍煐督团练抗御,战死于一都(今扬溪)大塘头。著有《文选笺证》三十二卷行世。还著有《毛诗证异》、《蠡海丛钞》、《卤阳学舍杂著》和《还读我书室文》等。
胡绍勋(1789~1862)字文甫,号让泉,城内人。邑庠生,少时受业于族兄培翚,精研小学,后设馆于歙县西溪,教学生读书从声音、训诂始,认为不通声音、训诂,如同盲人议色,聋者论声,是极不适当的事,教学之余,专志著作。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先后辅佐江苏提学使祁文端、毛伯雨、张文毅办学校二十多年。著有《周易异文疏证》、《春秋异文疏证》稿,俱毁于兵火。刊行有《四书拾义》五卷,对前人所未言和言所未尽者,加以引申补正,而时出己意。治学谨慎,不喜攻击责难之习,广为时人称道。
胡宣铎(1844~?)字昭辅,清朝宅坦(今属上庄乡)人,少时与其兄宝铎先后受业于江宁汪士铎和县人胡肇昕。光绪六年(1880)岁贡,八年中进士,选为安庆教谕。甲午中日战争前,随胡铁花赴台湾,任三品衔幕僚。后辞归以课子弟为乐。在从肇昕学习期间,肇昕对业师胡培翚所著《仪礼正义》中的刊误进行校正,未竟而逝,宣铎继之,终毕其功,并辑录成书,题名《仪礼正义正误》。
胡在田字雨公,清代,城内人。生性似其父霖侠,好学不仕,潜心古学,兼通历算之术。咸丰十年(1860)秋,太平军入绩溪,征召四方贤士,在田避居歙西四都,太平军仍请其入伍,拒而绝食死。著有《三礼郑义通释》十二卷、《毛诗郑义发明》八卷、《经典述闻》和《县志补正》等。
胡肇昕字晓庭、筱汀,清朝,城内人。秉虔之孙,优廪生。从叔父培翚主讲云间书院,对培翚撰辑《仪礼正义》常作助手,后培翚得病,命肇昕采辑诸说,续成《士昏》、《乡领》、《乡射》、《燕礼》和《六射》五篇,未及定稿,培翚卒。其后,培翚弟子杨大靖根据肇昕手稿编成《诗文蒙拾》、《书义蒙拾》、《尔雅补》、《如不及斋文集诗集》、《后癸西集》和《东山草堂笔记》等,由陆建瀛刊行传世。著有《斋中读书诗》、《方言补注》、《筱汀诗记》等。
胡肇智(1807~1871)字季临,号霁林、砚畲,城内人,幼受祖训,举止端谨。曾在里中教读,讲授朱子大学,后入徽州府学,补廪膳生。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次年朝考一等,授七品京官,任吏部行走,掌文选司卯,先以数月遍阅司中例案而后视事。二十一年补主事。京都建有绩溪会馆,肇智在京任职期间轮管馆事,积金千数,存典生息,作会试北闱试费。因馆舍不敷会试举人居住,肇智于馆西添造房九间。咸丰三年(1853)任考功司主事,旋升文选司员外郎。五年任掌印司员外郎,清理积弊,谨遵定例。司吏勾通舞弊,严惩不贷。后升稽勋司郎中,并记名以知府用。六年九月乞假省亲,曾协助张文毅举办徽州防务,组训团练。八年浙闱补行科试,肇智先期召集学生会课,择优入庠,是年绩邑中式7名。咸丰十年回京帮办文选司掌印。十一年后,任福汀州知府、汀漳龙道台、福建省军需局务。同治四年(1865)任陕西按察使。五年调任顺天知府。六年任顺天乡试武闱监临官。是年调任吏部右侍郎,纂写例案,删并科条,杜绝吏胥舞弊。六年冬监修天安门和大清门内朝房。旋任管理户部三库事务,兼署顺天府。曾任会试搜检大臣,督看殿试试卷标识和估修天坛工程,倡议建安徽会馆。八年与惇王会查内库。是年天安门工程告竣,赐在紫禁城内骑马。因积劳多病,于同治十年卒于京邸。
胡澍(1825~1872)字荄甫、甘伯,号石生,城内人。其祖世代为官,后家道中落,父正晖弃儒经商家境饶裕,9岁入塾,课业不烦塾师督责,16岁与邑中名士结社唱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肄业徽州紫阳书院,补徽州府学生。同治元年(1862)到京,四年会试落第,得友人帮助,捐升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居京时,以著作为事。因体弱多病,遂治医术。偶于京都肆中得宋刻《内经》,参照有关典籍,悉心校勘,写成中医经典名著《内经校义》,由刑部尚书潘伯寅刻印出版。澍通声音、训诂之学,精于书法、篆刻。曾与赵之谦、吴昌硕合著《篆体书法集》(影印本)。并收藏各类书籍5000余册,著作颇多,主要有《内经校义》、《释人疏证》、《左传服氏注义》、《通俗文疏证》、《淮南子校正》、《一切经音义校正》等。
章洪钧(?~1887)字琴生,镇头村人。邑庠生,同治三年(1864)优贡,六年中举人,十年登进士,入翰林院。光绪三年(1877)散馆,授编修、国史馆协修,简授直隶宣化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晋封通议大夫。钧毕生勤于吏治,百姓称颂,积劳成疾,殁于任。归榇之日,百姓设案迎送,香烟缭绕,不绝于道。
邵绮园(1756~1833)又名棠,号国宝,以兄弟排行绰称邵老四,纹川(今伏岭下村)人。从小笃学,博览群书,行侠尚义,洒落不羁。曾任奎文阁典籍,后辞归故里。处乡党,善排解,刚直明断,毫不徇情,左近无诉讼达数十年。擅于讼诉词文,多为民家伸冤曲,绩溪至杭州一带传为讼师。一生多善举,捐资和倡造横溪桥、棕荐岭石卷洞、登源洞岭茶亭。还捐田作为路亭、寺庵的施茶、香火之资。外出常带钱,见穷苦者必赠送。岁末,凡有求借贷者,必帮助解决。对于久出无力归还之贷,焚毁条据,勾销借债。著有《庐黄纪游》二卷、《闻见晚录》二卷、《徽志补正》二卷、《大障山辨》。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庄赠之,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时,光墉曾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巨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堂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江浙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程秉钊(1838~1893)又名秉铦,字公勖,号蒲荪,仁里村人,自小立志求学,向学者胡澍求教,钻研“三胡礼学”,兼及音韵、训诂,潜心研究金石,辨证“六书”之演变。凡名人学者,如会稽赵之谦、仁和谭廷献,他都历尽艰难前往求教。学识不断长进,渐成著名学者,深得翁同龢、潘祖荫、徐世昌的器重。徐树人、谭云卿重礼聘为幕僚。李若农、汪郇亭等曾请其校订文稿。同治九年至光绪四年,受聘与赵之谦等编修成《江西通志》。光绪六年为赵之谦的《勇卢闲诘》作序。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著有《绩溪备乘》、《淮南子补注》、《龚定庵年谱》、《琼州杂事诗》、《少师长室文存》、《知一斋尺牍》、《龚学古今体诗》、《丹荃诗余》等。
周懋元(1821~1908)字俭斋,清末涡阳县名医,城内人。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喜研习天文历法。16岁补博士弟子员,17岁考入钦天监,在天文台任职,目睹监正无端被处以极刑,愤而去职,寄居北京舅母曹氏家中。曹病,医者刘某漫天索酬,因此立志学医,颇有心得。后游医于鲁、豫。因嗜酒任气,治病方法怪异,对险症尤多奇效,人称“周疯子”。在永城县见3岁男孩病危,医者束手,懋元命病家屋内掘坑,平铺柳条,置病儿柳上,又以柳条覆盖。次晨,周身发红色斑疹,病毒尽出。复饮解表汤剂两副,病霍然而愈。后,慕高炉酒醇,定居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开太乙斋药铺,坐堂行医。有一农民上集,突觉腹中翻滚难耐,自恐将死,请其诊治。懋元诊断,嘱其“速生食小蛤蟆七八只即愈”,病者依而食之,次日上门谢救命之恩。集上名医李凤州岳母病危,邀懋元会诊,各开一方,药全同,但周方剂量加倍。饮之,立见轻减。懋元说:“治重病须用重剂,方能力挽千钧。”懋元在涡阳行医数十年,娶涡北冯氏,子汝鸷,亦精医术,尤擅针灸。
胡宝铎(1825~1896)行名成钜,字大问、浒晴,号昆圃,宅坦村(今属上庄乡)人。幼承祖训,天资颖异,9岁应试,人称神童。咸丰九年(1859)以第1名入郡庠。同治四年(1865)补廪,继中举,七年中进士,分发兵部武选司。历任员外郎、中郎选道员、军机章京、总理各国衙门行走。特赏三品衔,诰授资政大夫,赐世袭云骑尉。后,无意于功名仕进,以亲老隐退。返里后潜心方略,曾参加安徽省志纂修,晚年设馆课徒,从事写作。著有《浒晴丛稿》(未付梓)。
程淑(1858~1899)女,宇秀乔,亦作绣桥,休宁县人。父金鉴,休邑庠生。秀乔自幼聪慧,9岁通四声,喜吟咏,父爱其女,择婿甚苛。因赞赏贡生汪渊的人品、文章,许为继室。汪渊任教所入,仅糊家口,程淑安之若素,于井臼、针线之暇,从夫学诗词,互相酬唱。汪渊集词《麝尘莲寸集》,经程淑校注,详注出处。集成,程淑尽卖钗环首饰和衣物付梓。自著有《绣桥诗词存》传世。
胡铁花(1841~1895)又名传,字守三,号钝夫,清代爱国人士,上庄村人。出身于贾儒之家,个性强悍,平生以畏难苟安为耻。20岁前求学经商,太平军进入绩溪时,举家逃往上海。同治四年(1865)秀才,主持修筑宗祠。28岁入龙门书院读书3年,5次考举不中式。因感外患日增,东北图志阙如,于光绪七年北行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察看边疆、隘口,历时1年多,考证修正了东北舆地图之谬误,撰写了东北地形、山脉河流、道路和关隘等文章。吴大澄上疏荐为知县,继擢抚民府同知,数年后因母丧归里。后客游广东,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命,勘察琼州,遍历海南各州,访问抚慰黎民。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决口,应河督吴大澄之召赴豫襄赞治河,亲临工地,日夜操劳,精打细算,材精工坚,大堤费用减半。吴公奏保,累拜知州、知府,分发江苏候补。光绪十八年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请召铁花赴台,任营务总巡,校阅、整顿全台营哨。后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外防日人,加紧练兵、储粮;内肃政风军纪,设学校延师教授百姓。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拒受清廷文武官员撤退内渡的诏令,愤然写下“青山白骨有余荣”的诗句,遣妻儿归乡,应总兵刘永福私约,留台坚守抗日。光绪二十一年,因心力交瘁,脚气病转剧,送往厦门不治去世,归榇葬于故里。
汪立政(1827~1895)又名锡纯,字以德,余川人。14岁去上海茶叶店当学徒,勤劳忠恳,深得信任。24岁在沪南独创汪裕泰茶号,四处采购名茶,加工精制,首创5色铁筒包装,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消费者不仅自用,还作馈赠礼品。他重视信誉,老幼无欺,薄利多销,厚待店员,在上海众多的徽人茶号中独占鳌头。30多年间,于上海、奉贤、苏州、杭州各地设分号9处。在杭州西湖畔建“汪庄”别墅,成为绩人旅外的富商巨贾。曾首捐巨款倡议重建余村汪氏宗、支祠。出资于村头重建长8丈、宽丈余的石质环秀桥。子惕予从医,孙振寰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重振汪裕泰茶庄,在台湾、美国、日本设分店,驰名海内外。
邵班卿(1851~1898)名运超,字作舟,伏岭下村人。父清斋,同治二年(1863)殉职于陇西军中。班卿17岁补弟子贡,世袭云骑尉,光绪八年(1882)应邀赴天津,在支应局设馆课徒,深得总理局务李兴锐器重,公务常请教取决于班卿,北洋贤士争与交往。班卿致力于研究世务,写出治本立国的《邵氏卮言》一书,名噪朝野。婉辞诸友举荐,留局助佐李公。甲午战争前他曾与李鸿章晤面,直言“皮口宜驻重兵”的建议,复进图说明之,未被采纳。1894年日军果然从皮口入侵。战争中,班卿协理李兴锐军务,料敌如神。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议和,吏治不修,官场腐败,陷民于水火。班卿进言:“外患暂息,京津不久必有大乱。”光绪二十九年卒,支应局赠银360两,抚其孤。著作还有《军凡政纲目》、《论文八则》(今存手稿)等。
汪泽(?~1860)字子存,号竹庄,晚清城内人,贡生,一生精研经史,由考据发为词章,隽洁简拔近似桐城文派。当时县中碑铭、传记多出其手。他论古有识,性耿介,不肯苟为异同。咸丰十年(1860)怒骂入境之太平军,与侄为渊同被杀。著有《字说解义》八卷、《竹庄丝文集》二十四卷、《经解》十二卷、《读书记》四卷和《登源题咏》等,俱毁于兵燹。
胡嗣运(1835~1915)字鹏南,号云门,城内人,光绪八年(1882)副贡,候选直隶州判,幼年受祖训,每日记诵千百言,家有藏书3万卷,无论寒暑,每日深潜其中,点窜眉批,从不辍手。宾客至寒喧数语,即高吟继作。深通《春秋》传义及群经章白。作文不限家法,采众说而取折衷。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曾国藩驻军祁门时,曾函招其入幕,婉辞谢绝。晚年掌教东山学堂,任经学教员,常与诸生讨论答问,造就名士甚多。同治末年,任安徽省通志绩溪采访员,辨证汪华、胡宗宪等传记讹误。著有《鹏南初稿》(两册)、《鹏南文抄》十六卷及补遗十二卷、《鹏南诗抄》十卷及补遗一卷、《梅花百咏》八卷、《读经途径指迷诗》二卷、《鹏南诗粹》二卷、《书径问答》十六卷、《诗经问答》十四卷、《春秋问答》十六卷。未刊行有《春秋述凡》、《易经粹言》、《丰僧老人笔记》、《嘉庆县志补正》、《三礼问答》、《易经问答》等。
汪渊(1851~1920)字时甫、诗圃,号词痴,郎家溪村人,寓居休宁商山村,光绪十五年拔贡,例叙教职。他厌恶时弊,绝意功名,潜心诗词。集词《麝尘莲寸集》刊行后,读者称奇书、奇人。全集计四卷和末补遗一卷,共集词284首,156调,所集词句全是宋元人的成词。不夹入诗句或己句。集成,妻程淑校注,详注出处。另有诗词集《味菜堂诗集》、《瑶天笙崔词》、《齑盐词》等。
胡吉(1848~1918)城内人。出身书香官宦世家。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中,家屋毁于兵火,父母均逝。14岁赴休宁万安胡松茂药店当学徒。9午后筹资1000元,赴淳安县威坪镇创设胡咸春药号。数年后在淳安城内开办第二爿胡咸春药店。两店聘请经理主持,自揽经营财务权,讲求信誉,薄利多销,职工每年发14个月工资,另发月规钱,伙食免费,全包医药费,节日设宴款待。数十年,上下同心协力,店誉满新安江各地,生意兴隆,流动资金有7万多银元。光绪二十四年(1908)捐资数千元创办淳安县商会并建会馆,当选为商会总理。捐资创办同济育婴堂,收养弃婴,并义务办理淳安全县邮政业务。
章祥华(1884~1920)字忠恕,号贯之,武汉徽菜馆业创始人,北村乡湖村人。出身于小商家庭,幼年就私塾读书,13岁往淳安县航头镇杂货店当学徒,16岁去上海“第一春徽莱馆”佣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偕同行章正权赴汉口,集资开设第一家徽菜馆“华义园”,第二年又开设“醉白楼”。聘高师掌厨,佳肴价廉,生意兴隆。后陆续投资和集资在汉口开办有红木、大理石桌椅,银质、象牙餐具的高级徽菜馆3家,自任总经理,名播三镇,与京、津、川馆相颉颃。武昌起义前,曾以接济同盟会员、敢死队员章大为及革命组织。起义期间,他组织商团,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市面安全。民国期间曾任武汉市商会常务理事。他曾在家乡办家塾课读子女,贫家子弟免费附读。民国9年(1920)春回乡做观音会“斋官”,操劳过度,返汉口后中风去世。弥留时托孤章正权。后因各店经理未能尽心尽力,多数店业倒闭。仅存章正权直接经营的“华义园”和“华兴园”。十四年村中兴办小学,祥华妻胡菊莲将家塾并入,并捐大洋50元。长子兴汉、次子兴旗长大后相继主持店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武昌新设华东大酒楼。抗战时,日本军队进攻汉口,店伙逃难回乡,资财被汉奸掠夺,店房毁于炮火。
耿介(1870~1922)名广泰,字履安,鱼龙川人,县试秀才,曾因家贫经商于宁国,后以廪生考录典史,任县立东山小学堂长。宣统元年(1909)以副优贡考录二等,分皖省补用典史。民国初年,历任绩溪县学务佐治兼第三科科长、旌德县政府第三科科长兼旌阳高等小学校长、绩溪县视学兼劝学所长,改革教育,废私塾,兴新学。民国9年首任安徽省参议会参议员,常为民请命,正直如其名,获省长赏识,聘为省府咨议。学识渊博,擅长书法、金石。

胡思永(1903~1923)上庄村人,1919年考进天津南开中学,因身患肺痨病,接受叔父胡适“自修胜于学校教育”的慰勉,次年春,回家疗养和自修。1922年复进南开中学,不久沉痼复烈,又受失恋刺激,次年4月去世。
思永从小喜欢文学,受白话文影响,读书之余,致力习作白话诗,与诗友江泽涵、周白棣等常有诗作交往。18岁时,对写诗已有独到见解。曾在一首诗序里说:“我作诗……十首就有八首有努力的意思,前进的意思”,“只求表出我的感触,我的意思,我的所见。”胡适评其诗作为明白清楚,重意境,能剪裁,有组织,有格式。《月色迷朦的夜里》、《寄君以花瓣》等是可以传诵之作,思永遗诗甚多,程仰之辑成《胡思永的遗诗》(三卷,103首,1924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30年代,思永被列为白话诗草创时期的9家诗人和全国作家之一。
程序东(1873~1926)名宗球,仁里村人。父午侨在南通经营9爿典当铺和6爿衣庄,拥有浙江分水、寿昌等处的大片竹山、田庄和本县祝三()的田产。序东继承祖业,又在绩溪城南街设恒丰当铺。自乃父至序东,垄断南通金融业和商业,成为绩溪岭南首富。光绪二十九年(1903)序东和三个弟弟出资在仁里创办思诚两等小学堂,捐地5亩建成三层楼房,楼前开辟东西花园。课室、图书室、体育室,师生宿舍齐全,音、体、美器材俱备。1904年至1912年每年捐银280两,特聘胡子承为堂长,高薪邀聘徽州教育界名师和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生任教。思诚小学开皖南近代教育之先河,声誉远播,县内外学士负笈而来,造就人才甚众。
序东自家居住祖传旧屋,生活克俭,一生乐善好施。每年冬季,必制棉衣数十套,救济近邻或流浪之贫困者。家中常备数十种中成药施赠贫病者。一次去上海,慈善团体请求捐助棺木,承诺1000具,返里后,迭遭南通店业萧条、倒闭之变只好卖了祝山()田产支付捐棺款项。民国初,独资开采和阳金矿,因采掘技术落后,交通闭塞,矿砂价贱,耗尽巨资倒闭。
胡国宾(1848~1931)字祥源、殿臣,号杨林山人,上庄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他少时在胡开文墨店学刻墨模,操刀之余,致力于书法绘画。13岁能刻平底墨模,15岁刻浅立体。18岁仿刻名家墨模达乱真境界。20岁后成为浮雕式、深立体雕刻和版面设计的高手。其仿制的流传有“御园图”、“棉花图”、“十二生肖”等墨模。创作的“立体八仙”、“黄山景”、“北京十景”、“名花十二客”、“提梁”等集锦墨模,是制墨家传世珍品,延用至今。当时,胡开文,曹素功、詹大有等徽墨名店的墨模多出其手。各地墨庄登门求刻,并兼刻建筑装饰木雕,亦作中堂条幅字画,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喜画撇兰,栩栩如生。上庄胡祠及几家民居尚留存他的作品。生前集有墨模印谱24册,今存2册,集自作的墨印拓片318幅。
胡良铨(1849~1923)字衡甫,城内人。其父元洁,官内阁中书,母在同治年间战乱中投水死。良铨流浪无依,父南下江西,于屯溪觅得。始从师受学,21岁补弟子员,屡试秋闱不第。光绪八年(1882)补两浙横浦场盐大使。历任广东始兴、大埔知县。居官勤政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曾扩充盐户,创立盐灶。捐俸疏竣河道,伸雪冤狱,严禁堂子考试陋习,所至创办学校极多,民感其德,勒石为记。工篆、隶,擅图画,又精歧黄。晚年侨寓上海,所作字画,时人视为珍品。为人治病,以活人济世为乐,家虽贫而不受人酬报,客游淳安时染疾逝世。
汪立钧(1866~1932)一名百寿,字铁航,余村人,上海官立高等电报学堂毕业,成绩优异,清廷派去台湾创办台南、彰化、嘉义等地的电报事业,任台湾电报局委员。因功赏五品顶戴,候选府经历。内渡后,历任广东、湖南省电报员。辛亥革命后,督修衡州、常德、岳州等处电话线路工程,竣工后任天津电报局长、安徽省电报局总工程师。晚年与弟立铿合捐巨款,在家乡余村建造“百岁桥”(石拱桥),创办燃藜小学。
胡近仁(1883~1932)字祥木、堇人,上庄村人,幼年与堂侄胡适同学,学问渊博,曾经商,后在家乡办学、教书,为胡适在上庄创办毓英小学的主事人。常为胡适斟酌诗文稿件,书信往来频繁。1932年被聘为绩溪县志编纂,与总纂胡子承合作,主持修志规划与编写工作。因嗜鸦片,体弱多病,不久逝世。生前写有大量律诗和记、考之类文章,续修《明经胡氏宗谱》、《柯氏宗谱》等。工书法,行、楷流利圆润。


路文彬(1851~1932)上海徽菜馆创始人之一,石门乡近坑人。幼年母亡,家贫。8岁去苏州面馆学徒。12岁转上海老大辅面店学徒,后为厨师。30岁后与人合作于四马路开设聚乐园、聚宝园菜馆,招收伏岭、北村等地乡人为徒,徒弟出师后即出资帮其立业,发展徽菜事业。1920年后,在上海24家主要徽菜馆投股,经理皆其得意门徒,至抗战前创成一批知名徽馆。1920~1928年任上海徽宁会馆理事长。曾说:“馆业杀牲重,赚钱要多办慈善事业。”常为旅沪的徽州、宁国府人排难解忧,济学治病,理丧归榇,深孚众望。家乡兴学办医、修桥补路、建庙造祠,总是带头捐资。
胡晋接(1870~1934)以字子承名世,又字石坞、紫琴、止澄,号梅轩,城内人,清廪、贡生。父肇龄,是徽州的理学鸿儒,主持绩溪东山书院多年。晋接幼年随父读于东山书院。14岁考入府学,援例入贡。熟读诸子百家,尤精程朱理学。学成后,在城内胡氏家塾任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聘主持创办仁里思诚学堂,长教8年,开徽州近代教育先例。辛亥革命后,任县参议员、省教育厅特派员,视察督导徽州教育。1913年受命创办安徽省第五师范学校(次年改称二师),任校长15年,自力更生,勤俭办校,造就众多人才,被誉为徽州学府。他还创办二师附属小学,辅导推广徽州5县小学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与生活、学习、应用相结合,倡导改进普通教育,推行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鼓励和帮助汪孟邹创办芜湖科学图书社。他还与人合作在屯溪开设赔本的图书分社,为徽州教育做出卓越贡献,是近代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与教育家。1927年,退休回乡。1930年任安徽省志馆特聘编辑、委员,1934年初接任绩溪县志总纂,四月病逝。晋接著作宏富,主要有《中华民国分省地图集》(日本出版,亚东图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地理讲义》、《中华民国四大交通图》、《中华民国自然图》、《安徽省通志·地志·山脉水系志》、《安徽省通志·艺文志经部考》、《周易焦氏学》(十五卷,今安徽省博物馆存卷首上)、《梅轩笔记》、《周易错综图解》、《绩溪县山水歌略》,译著有日本《稻程村自治志》。


曹美东(1865~1936)行名诚琪,字嗣球,旺川村人,清末廪生。民国初任县参议员,民国2年任县财政局长,整理田赋,兴利革弊,减轻农民负担。中央题赠“造福桑梓”匾额,省财政厅两次特赠红绶金色奖章。12年改任县农会副会长、清理官产局副局长。他任县苗圃督办时,植桑苗发给农户,翻印沈浩渠的《蚕桑说》,免费散发,推广栽桑养蚕技术。15年招股集资,在中屯开设集成茧行,自任经理。邑内蚕农始由土法缫丝改为出卖鲜茧。翚岭20华里山间小道失修,请求拨款,发动募捐,督修2年,拓宽路面,上下岭道铺成石阶。
汪瑞英(1866~1937)女,城内人,书门闺秀,少时陪弟希颜、孟邹在家塾以佯做女红听读,晚间弟弟轮流教她识字写字。当父亲发现她“偷学”时,已能熟背弟弟的课文,练出一手秀丽楷字,常带她到任职的县署礼房抄写童生试卷。后来学医数年,27岁出嫁后又从城内名医胡贯之习妇儿科。30岁开始免费为妇婴治病,城乡登门求医者不绝,治愈病人甚众。城内的名中医也常请她会诊。光绪三十一年(1905)受陈独秀主编的《安徽俗话报》启迪,创办城西女塾,招收女子入学,自授新课。民国4年(1915)改为县女子小学,学生增至百人。继而有乡村效仿办女校,或兼收女子入学。8年,申请县政府拨款和募捐千元,在育才坊建成新校舍楼,更校名为绩溪县第一女子小学。黄炎培书写校牌,是徽州第一所女子完全小学。
瑞英还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民国9年倡导组织“天足会”,自己带头放足,其天足女儿章笑如被县府任命为副会长,宣传和奖励姑娘不缠足,妇女放足。16年2月北伐军进驻绩溪,建立县党部,瑞英被选为妇女部负责人,领导建立绩溪县妇女解放协会,女儿笑如被公推为会长,通电徽州各地,发布《解除妇女身上的封建枷锁,恢复妇女的人格地位》宣言,瑞英母女日以继夜地奔忙在妇女之间,被城乡妇女视为朋友和领袖。
胡效颜(1871~1938)名在渊,以字行世,号述园居士,城内东街人,幼承庭训,敦品力学,清廪、贡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胡氏家塾改为胡氏初等小学堂,后经扩建增设3年制高级班。效颜生活俭朴,廉洁自律,连任校长16年,自减薪金低于教师20%。选聘优良教师,校风整肃,校誉日隆,县内各乡及休宁、歙县学士慕名入学,培育了不少人才,省教育厅多次传令嘉奖。民国13年(1924)辞卸胡氏小学校长,任县劝学所所长,15年劝学所改教育局,任局长。积极倡导农村利用公款公产兴办学校,取缔私塾,推行新学。几年内,全县小学增至100余所,学龄男童80%以上入学,居全省首位。


王集成(1886~1944)字振之,庙子山人,幼时念私塾,县城会考得案首,安徽高等学堂毕业,在省政府任公务员。民国19年(1930)应戴戟之邀去浙江任民政厅科长、省政府秘书。常与戴戟赋诗撰文斥蒋介石。朱家骅任浙江省主席时,利诱集成参加国民党,遭严词拒绝,致被裁职。后任郎溪县契税局长。26年回乡,集资创办私立古源小学,任校长,和妻弟、女儿均不拿薪金义务教学。28年由戴戟推荐任铜陵县长,与新四军合作抗日。29年秋,因私释被拘的革命干部,县府被保安团包围三天三夜,经新四军营救护送出县境,并赠“口碑载道,两袖清风”的锦旗。回乡后,续任绩溪县志总纂,书未成病逝。文稿存于家中,“文革”中尽毁,现仅见《绩溪县文献志序例稿》(刊于浙江省《文澜学报》2卷2期)。


胡成材原名学文,荆州下胡家人。其父能松在浙江龙游县城开设餐馆两家。成材少时随父寓龙游读书。民国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加入共产国际。在校对中国学生特别关爱,深得蒋经国的崇敬。后任苏军驻外蒙库伦少将司令员,病殁军中。
胡成馥(1903~?)成材胞兄,青年时代从军,黄埔军校毕业后,曾回下胡家祭祖,于祠堂竖“为国干城”匾1方。民国16年任武汉兵站医院少将院长。
胡恩涛(?~1940)上庄村人。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毕业,返里任小学教员。民国19年(1930)去湖南长沙,考入国民党军委战时干部训练团。后调忠诚剧团,任美术组长。是年冬剧团在綦江演出话剧《李秀成之死》,被密告影射蒋介石,宣传共产主义。干训团团长蒋介石下令清查。共产党员胡恩涛于1940年被秘密杀害。
王昭三(1870~1940)字子乾,号抱吟馆主人,汪村人,9岁入县学附读,后入上海方言馆学习。方言馆毕业,游幕于浙苏。30岁应邀回徽州办学,先后创办婺源崇报学堂、歙县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黟县碧阳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任绩溪劝学第二学务所总董兼视学员。时值县教育界经济风潮迭起,岭南岭北学董各存意见,自恨处理无方,告假回家,自沉于井,幸及时被救。次年四月辞职回家,协助父亲王维馥兴办植基两等小学堂。民国2年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电邀赴京,襄助政务,昭三婉辞不就,居家读书著作。编著有《地学》、《矿学》、《电学》、《重学》、《力学》、《气学》、《珠算速成课本》(均为光绪末刻本)、《溥通学前编》、《溥通学》、《世界丛刊》(均在宣统间刊行)、《前知学》(民国4年刊行),未刊的有《神之研究》等。
汪惕予(1869~1941)字志学、自新,号觚哉,余川人,汪立政之子,自幼读书,因厌弃科举仕途,光绪十九年(1893)改习中医,二十五年赴日考入筱琦医校。二十九年归国在上海设诊所。三十年捐资2万元,募集2.4万元,创办上海自新医科学校,附设自新医院。同年,主编《医学世界》月刊,行销全国。三十四年增办医学补习学校,吸收中西医士业余补习,3期共毕业935人。宣统元年(1909)于上海创办中国女子看护学校,招青年女子入学,是国内首创之护理学校。武昌起义后,组织‘赤十字社”,出资5000元,募集1.5万元,在南京、无锡、镇江、武汉设立分社,动员200多名青年及看护学校学生奔赴前线救护革命军伤病员。民国2年(1913)在上海创办中华女子产科学校,学制两年,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入学。同年开办协爱医专,学制4年。是年被选为全国医学界联合会会长、全国慈善改进会副会长。办医校时,还耗巨资出版发行医刊、医书和教科书,后汇集为《汪氏医学汇编》。五年,捐资2000元创办余川村燃藜小学,并赠送教具乐器。每年出资300~500元作学校经费,村中儿童免费入学。惕予还长于诗书琴画,晚年居家以此自娱。
熊梦飞(1882~1942)字佳馨,号渭鱼,上胡家村人,父母早逝,由祖母抚养,从小卖柴度日,12岁免费入塾,聪敏好学。16岁入昌化柳林书院。19岁考入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攻法学,毕业后从教。民国18年(1929)参加北京高等文官考试,录为京师地方审判厅学习推事。后历任上海、鄞县、锦州、福建等地审判厅厅长。23年任中央政府司法部参事,次年任两浙盐运使署顾问。抗战初,任海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
吴兴周(1868~1942)高迁村人,13岁到六安县一家钱庄当学徒,渐次升任管帐、经理。光绪三十年(1904)前,在芜湖开设宝兴广货店,经营有方,生意日隆,在商界初露头角。此时,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立志创办电业,发展民族工业,获得绩溪同乡和皖南、合肥地区人士赞同,集资百万股,创立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三十二年购地建发电厂。以后,相继在芜湖、宣城等地投资开设大昌火柴厂、盖新面粉厂、恒升机器厂、恒茂五金号、恒升里房地产公司、电话局、生生延记电镀厂、江南汽车公司、国货公司、安徽银行、郎溪明星电灯公司,成为芜湖实业界要人,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历任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芜湖商会会长、安徽省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执委。


兴周还效力于教育事业。民国8年4月独资在芜湖赭山创办职工夜校,免费吸收公司及纱厂职工补习文化,又捐巨款资助芜湖的徽州公学开办职工夜校,高薪聘请刘希平、高语罕为教师。次年在家乡创办高村小学,出资2000元建成新校舍。并捐专款存入银行每年生息500元,作学校经费。29年招股建立翬溪山林场,封山育林,为家乡的林业作出了贡献。
胡良祥(1845~1913)一名寿六,上胡家人,以务农兼经商为业,为人诚朴,名著乡里,终生致力于兴办水利、创立私塾、开辟荆州对外山路等公益事业。光绪三十年(1904)与里人方国卿募修借磡岭山道20华里。宣统元年发起募修竹岭山道30华里,栉风沐雨五载,铺成蜈松岭脚至栈岱头险段的梯形石级。民国2年3月,督建黄泥岭段石砌山路。在建公兴石桥时,因年迈积劳,病倒工地,3日后卒于家。安徽省政府嘉奖“一乡善士”匾额。
胡学汤(1872~1944)字商岩,号福生,清末国学生,治群经,研易学,好周人急。幼承家学母教,敦品力学,14岁博通经传,尤通土木农桑货殖之学,后弃儒经商。学汤兄弟4人遵父临终嘱咐和母意愿,由弟福春经营店务,二弟福和种田理家,三弟福顺教义塾,协助商岩续修竹岭山道。先由自家出资和举债维持,后赴上海、汉口等地向旅外同乡募捐,经营7载,修成竹岭山道30华里,筑路面石梯1.7万余级。商岩致力于公益事业30年,倾其家庭所积,主持修筑借磡岭、竹岭、栈岭、芦塘岭、浪广岭、灰石岭、小九华和绩城南至歙东仙茶等道路。他后来又应聘督修绩岭、江南第一关和翚岭黄莲栈等道路,主持修建桥、堨、坝、水碓、校舍、图书馆、寺庙、路亭、茶亭、社仓工程百余处。其中有绩城北王堨、宣城水东拦河坝、黄山洽舍集成大桥、浙西鼓岭脚石桥。他还捐巨资创办荆山学堂、荆州小学及绩溪中学荆州分部等学校5所。民国31年,命鍾吾将家藏昌化鸡血石章310颗义卖慰劳抗日军队,省政府颁赠“乐善不倦”匾额。


学汤酷爱书法,在徽城经商时广收历代名家书帖,集王右军字成《大同篇》、《孝经》、《十思疏》。著有《通俗工程图解》、《乡村建筑浅说》、《七十自述》、《三十年经办社会公益回忆录》等。
胡在渭(1892~1944)字景磻,天石,号补天石、恨海余生,城内人。东山高等小学堂毕业,就读金陵江南商校、安徽自治研究所、安庆江淮大学。民国4年(1915)起,任省立二师、省立五中、六安县师范、新安甲种商校、宣城四中、宣城师范、徽州师范、徽州中学、绩溪中学等校教员。7年,与胡运中、黄梦飞等控告擅增田赋、聚敛民财的绩溪县长李懋然,迫其去职,并于南门外立“李懋然虐政石”。9年,与章笑如等创立绩溪“天足会”,反对妇女缠足,常到四乡宣传缠足的弊害。17年后,任首都《三民导报》编辑、安庆《民岩报》、芜湖《工商日报》、《皖江日报》记者,并筹资创办《新都晚报》。热爱民间文学,搜集民间传说、谚语、民歌和徽州地方文史资料,编著有《白雪新音》、《新文苑》、《文艺因缘》、《徽州女子诗选》、《金正希年谱》、《松涛阁诗集》、《陶园酬唱集》及续集、《徽难哀音》。还在家设立“胡氏陶园图书馆”,藏书数千册。
章衣萍(1900~1947)乳名灶辉,又名洪熙,以字行世,北村人,幼年入蒙馆,1908年去潜阜读书,后入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此期间,由祖父母包办与水村许姣娣定婚。1920年初,因与同学柯尚惠(庆施)等反对读经,毕业前学期,寒假被勒令退学,回乡即完婚。春节后,衣萍父托汪孟邹转请胡适接收衣萍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毕业后,在陶行知创办的教育改进社主编教育杂志,与鲁迅结为友好。衣萍与妻姣娣感情不睦,婚后离家多年不归,母称病唤其回家,两天后即回上海寄书家中提出离婚。1925年由章父调解离婚后,衣萍与吴天曙正式结婚,到上海大东书局任总编辑。不久辞职协助鲁迅筹办《语丝》,并为重要撰稿人,开始著述生涯。1928年到暨南大学任校长郑洪年的秘书,兼文学系教授,讲授国学概论和修辞学,同时任上海新世纪函授学社社长,参与鲁迅组织的普罗文学作家联盟。抗战初偕妻和养女张小萍到成都,任成都大学教授。吴天曙患肺病去世后,他与伍廷芳之女伍玉仙结婚,并开设书店,1947年3月病逝。1948年,武玉仙携子章念天去香港。
衣萍青年时期身染肺病,后又患头痛病,但文思敏捷,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古庙集》、《情书一束》、《小娇娘》、《情书二束》、《牧师的女儿》、《儒林新史》、《歙县烂肚宝的故事》;诗集《深誓》、《种树集》;散文集《樱花集》、《倚枕日记》、《枕上随笔》(含窗下随笔、风中随笔)、《青年集》、《秋风集》、《烦恼的春天》、《友情》、《衣萍书信》、《衣萍文存》;学术著作《修辞学讲话》、《中国新文学论》;译作《婀娜》(托尔斯泰著)、《契诃夫随笔》、《苦儿努力记》、《少女日记》(与章铁民合译)、《未来世界》(与陈若水合译)、《小夫妻》等;整理古籍《霓裳续谱》(小曲集)、《樵歌》(点校朱敦儒词)及编辑出版儿童读物《我的祖母》、《文天祥的故事》等10余部。
胡广诒(1892~1946)字翼谋、号伯善,县城北街人,聪颖好学,淡于政事,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酷爱文史,通英、日两国文字,对古物鉴定有独到见解,收藏古籍、古物甚多。他收藏的《董解元西厢记》为海内孤本(今藏北京博物馆)。民国17年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长,整饬馆务,颁发图书馆规程31条,月经费自400元增至1021元,藏书年有增加。并编印《季刊》。19年后,任徽州女子中学校长、徽州中学教师。终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文史教习。手稿涉诗词、史论、古文物鉴赏等方面,惜突然离世,未及整理。留学日本期间,曾为其父晋接在日本印刷地图和地理讲义等。这些图书在国内发行后,深得梁启超、陈独秀、黄炎培等学人推崇。
周绥之(1878~1947)行名汝贵、字履安,以绰号周老四名世,城内东街人。少时读书,后去浙江孝丰县城经商。民国初开设“周茂兴”杂货店,布衣素食,外出购销,着草鞋步行,勤俭创业。至30年代,成为安吉、孝丰两县巨富,人称“周百万”。置有山林和水田数千亩。自王()镇至昌化潘村的毛竹山场,每年外运毛竹8000叠(每叠约2000斤)。并独资开设酒、酱、糕、烛、烟等作坊和合资开设“益大”布店,又在孝丰城建机器碾米厂、发电厂、电话公司,独资架设孝丰县章村至安吉县梅溪的电话线路,是孝丰县近代工业和电讯业的创始人。30年代后,其经营重心逐渐移向湖州、上海、兰溪等地,开设独资商号或合资公司。40年代初曾捐绩溪县修志经费700元,并承诺按月续捐和负担出版经费,因志事中断停捐。
抗战期间,绥之在孝丰城的部分企业被日机炸毁。晚年寓居上海。
周德之(1901~1947)名德,以字行,竹里村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商业系。上学期间,日学夜教,写稿著书,参与新文化运动。15年随陶行知在南京安徽中学、育才中学任教,后随陶赴北京平民促进会编写平民课本。民国18年底返安庆任省图书馆义务教育委员、省第三、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27年受聘任江西省教育厅督学,创办景德镇民众教育馆。常奔走日伪区,进行文化救亡工作。30年在屯溪开设皖南书店,掩护乡人共产党员程敷信进行革命联络工作。次年任徽州中学(今休宁中学)校长,兼安徽大学皖南分院教授,主讲银行会计学。34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国救济总署安庆专员,兼安庆义民疏遣站长,救济抗战受难同胞。德之生长于农村,大学读书期间受陶行知影响,致力于平民教育,每假期回乡,协同里人在城内义务举办寒暑补习学校,灌输和鼓吹新文化,启迪乡梓青年探求新知识,写作新诗,倡导男女平等。大学毕业后,追随陶行知办学,编写平民教育教材,是陶早期推行平民教育的得力助手。34年,在家乡投资创办竹里中心小学,任名誉校长,选聘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执教,校誉远播,有宁国、昌化、旌德之少年负笈入学。


德之短暂一生,著作数十种,主要有:《民众教育概论》、《江西义教师资训练教材》、《平民教育》等。
张银祥(1901~1947)荆州人。6岁丧父,入荆州小九华银屏寺为僧,后为主持。1944年参加新四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小九华地方党支部书记。以银屏寺招待香客为掩护,为游击队采购粮油和军需品。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63师进剿荆州时,银祥任总支书记,与留守的游击队坚持反清剿,因病下山被俘,押解途中脱逃,中弹身亡。
胡运中(1883~1950)城内人,出生于贫苦家庭,幼年就读胡氏家塾和东山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族人一起将胡氏家塾改为胡氏高等小学,广招学童,造就人才众多。民国元年(1912)任绩溪县政府科员。16年春,北伐军进驻绩溪,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签署委任状,委任运中为绩溪县长。任内锐意革新,勤政爱民,百姓称他为“平民县长”。17年春辞职,任绩溪初级中学校长,后曾任歙县、宁国县政府秘书。民国31年居家,为乡里排难解纷,义务筹办学校、民教馆。任胡氏小学校长期间,日军频繁轰炸县城,他将学生分散至北门外和集坑、乳坑上课,并在板桥头开办分校,坚持教学。
程修兹(1869~1952)名裕济,号学圃老人,晚号不老斋主人,北村人,19岁考取秀才,曾赴举未中,即剪辫发,著短衣,追随江彤侯、金慰农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曾在存照上题句“衣见汉宫仪,手持驱虏刀,著衣操刀者,性命如鸿毛”。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谋生计到歙县耶稣会的中西蒙学堂(后为崇一学堂)任教,门生有陶行知、洪范五、姚文采、汪采白等。宣统二年(1910)任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民国10年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假期回徽办识字夜校,教村民识字、读书。因军阀混战,局势不靖,辞职回徽州,在省立二师、二中、徽州中学及徽州女中教授国文。34年秋,以年事已高辞离教坛。修兹工书法,喜画墨梅。撰有《学圃笔谈录》、《春石老斋诗稿》、《北村程氏宗谱》及研究甲骨文专著《殷龟文考》等。
程宗鲁(1891~1952)字平生,号东屏、遯()、钝葊,仁里村人。从小由祖父韵兰抚养、课读,13岁中秀才。废科举后,入省立二师求学,毕业后历任二师、徽中、皖中教员,以学识丰富,教学认真,深受徽州各界仰慕。宗鲁擅长书法,楷、隶、行、草俱佳,省内外求者极多。自学中医,造诣亦深,给病人施治,不收分文,不收礼品。以为人作书所得,捐修村前桃花堤。薪金收入,大半用于收藏图书、文物,生前将名贵珍品献给芜湖博物馆。家藏的《玉版十三行》,“文革”中被抄走,下落不明。
程朱溪(1906~1952)行名家丁,以字行世,北村人。少年随父就读于安徽省二师、天津南开中学。民国14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开始诗歌、小说创作,结识文艺界名人,向好友刘天华学拉二胡。毕业后居北京,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从事地下工作。25年随国民政府由武汉转重庆,任全国慰劳总会总干事、防空袭服务总会总干事、国民党重庆市执行委员会书记长。33年调任安徽省党部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安徽省第九行政公署专员、南京社会部总务司司长。其早期多创作,出版有散文诗《天鹅集》、中篇小说《父与子》。
程仰之(1902~1952)原名景贤,以字行世,大谷村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受马寅初之聘任厦门大学文学系教授,后任暨南大学教授。民国26年8月任中国公学文学系主任,接替胡适讲授历史、哲学而名声大噪。28年任安徽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长,后任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和甲骨文极有研究,造诣甚深,是甲骨文字书法家。著有《甲骨文起源学说》。
许家朋(1932~1953)战斗英雄,磡头村人。家境贫寒,11岁就随父母开荒种山,卖柴度日。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6日在石岘洞对美军第七师的反击战中,任突击排战士,在接近主峰时,遭暗堡火力堵截,战友一个个倒下,家朋从负伤战友孙球伦手中夺过炸药包,冲向暗堡,两腿负重伤,仍坚持匍匐至美军暗堡,因炸药包受潮爆炸未成,即纵身扑向暗堡射孔,以胸膛堵住机枪火力点,掩护突击排和后续部队冲锋,炸毁暗堡,攻战主峰,歼敌3500余名。家朋壮烈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中共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模范共青团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汪孟邹(1878~1953)名邦伊,字炼,城内白石鼓人。幼年受业胡晋接,中秀才后入江南陆师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集资1200银元,创办芜湖科学图书社,任经理,为安徽省第一家新书店。该店经销全国传播新文化的书刊,承印和发行陈独秀编辑的《安徽俗话报》,进步人士、革命者常聚社内,成为传播新文化思想的场所。图书社20周年时,胡适题词“给文化做了二十年的媒婆”,陶行知题词“赈济了二十年学术的饥荒”。1938年图书社毁于日军炮火。

民国2年孟邹接受陈独秀建议,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先后任经理、董事。经销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发行《建设》、《少年中国》、《新潮》等杂志。承印章士钊主编的《甲寅》,出版《孙文学说》、《尝试集》、《三叶集》、《胡适文存》、《吴虞之录》等书。出版由侄儿汪原放标点、分段的《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10多部古典小说,开我国标点书籍的先例。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创办女校、图书馆、公墓。
胡文妍(1887~1956)字鉴臣,上庄村人。出生于胡开文墨业世家,早年入私塾,毕业于南京实业学堂。在实业学堂求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江西矿务学堂教习。辛亥革命时被柏文蔚在芜湖邀作幕僚。民国元年,率部从驻屯溪,任徽州、宁国府联络员,联络光复两府属县事宜,物色、提名各县知事。2年秋,被新任的安徽督军祁职环撤职。遂返里举办教育事业。12年主持创办“上庄毓英小学”,胡适任名誉校长,自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并任教。34年9月辞职,闲居于祖传的芜湖源记和南京利记墨店。
程士范(1892~1960)行名敷模,仁里村人。8岁入蒙馆,12岁转入本村小学堂,15岁入上海复旦公学、南洋公学读书。宣统二年(1910)秋以榜首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每学期均获第1名。民国3年(1914)考取“庚款”奖学金留美,因已婚,家庭阻挠未成行。民国7年任教安徽省立二师。10年任安徽甲种工业学校校长。14年任河南六河沟启新水泥厂总工程师。次年春任上海宝山海塘工程处主任工程师,不久擢为江苏省建设厅技正。16年应聘安徽港口煤矿建造港口至水东轻便铁路,18年竣工后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正。嗣后,任杭州自来水厂建设副总工程师、工程处长。23年,任上海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副局长,是年应张静江面请,舍弃终身美差,每年减少收入近万元,回皖任淮南铁路建设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修筑淮南铁路。亲聘助手和顾问,乘毛驴沿途勘察选线,夜以继日,精打细算,2个多月时间设计、编造出每公里4万元的计划,较芜宁铁路造价每公里低1万元。采取3期贷款,招标承包,分段建筑分段投产3年建成方案。施工时间,周旋于沿线军政要人之间,求得派兵护卫,以免工程遭盗匪劫扰。以废钢价从意大利买进堪用旧轨,以极低价从国外购进枕木,从捷克购买质高价低的天皇式机车16辆和煤车皮300多辆。淮南铁路建成总耗资850万元,每公里仅2.8万元,是世界上造价最低的铁路,运行两年半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竣工典礼时,外国使节派员祝贺。《太平洋学会年刊》专文评介淮南铁路和士范的著作《皖省轻便铁路刍议》。铁路建成后士范任淮南矿路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淮南煤矿局长。28年日军入侵矿区,士范辗转至上海,重逢在新四军工作的好友石原皋,石向曾希圣举荐。从此士范在上海、芜湖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35年,为配合地下党的活动,出任芜湖明远电灯厂总经理,家宅作联络站。解放军渡江前夕,他家成为党的策反和配合大军行动的秘密活动场所。并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上层关系,营救和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干部。建国后历任皖北行署顾问、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工业厅长、省科普及科联主席、省参事室主任和省政协副主席,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土木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曾对全省工业建设和皖北电网、淮北水利、黄山建设规划提出有益建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


方韵甫(1891~1960)字正,胡家乡外庄人,少年去上海当铺学徒,后为店伙。民国16年投大股于浦东鸿运楼菜馆。34年与同乡胡元堂拼股开设大中华菜馆。抗战期间,典当业被淘汰,改行经营百货,与歙人包凌云在金陵路开设永泰昌华洋杂货抄庄,专营中外百货批发,任副经理兼帐房。他还曾任三马路(今汉口路)商界联合会会长。34年抗战胜利后,开设永丰昌杂货批发号和银脂厂,兼华洋杂货抄庄协理、元元百货公司营业部主任,自营化妆品部。曾被选为上海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候补理事。
韵甫经营中外百货有方,身兼数职,营运裕如。在经商之余,竭尽心力襄助义务教育,曾任上海群益义务学校董事,清寒子弟,获益至多。
汪聚有(1881~1960)著名木工,孔雀坑人,幼年读书,13岁随父学木工,3年手艺出众,工余悉心钻研祠宇亭榭建造技艺。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计、建筑的郎溪徽州会馆,布局典雅,结构严整,受当地同行赞赏。会馆旁棱形基地建附房,设计施工困难,当地木工推聚有领班建造,顺应地形,巧妙处理,竖柱凿斜眼,横料制斜榫,一气呵成,各料合密,徽州同乡满意,当地人称赞。民国3年,汪村大庙正殿顶梁柱腐朽,殿宇倾斜,久访木工维修无着,聚有应召采用“托梁换柱”法,搭牮杆引正屋架,再用粗木将屋架顶空,换上新柱,屋顶片瓦无损。16年,城内胡氏宗祠中进的右担梁虫蚀,族人曾请几班木匠商议,皆无妥善换梁办法,且要价高。聚有应邀进城,力排众议,断言不须卸瓦、开缺和缩短横梁,原样换上新梁。换梁之日,众人聚观,中进撑柱林立,横架滑轮绳索,聚有指挥众工拉绳掌牮,长2丈余、桌般粗的新梁缓缓提升,前后柱嘎然进榫,回收牮杆,园柱原位落磉,县长当场奖给50银元。


聚有一生从事木作,授徒20余人。在徽宁各地建造上乘徽式民居百余幢。修建瀛洲章氏宗祠、歙县荆村双层八角亭等10处,至今受人称道。
胡洪开(1904~1961)上庄人,幼年丧母,随父去上海学刻墨模,16岁入叔父祥钧的上海广户氏胡开文笔墨庄当学徒,17岁管理业务。叔父去世后,遵嘱接受经营权,10年间把墨庄由仅有两名制作工的小作坊扩展为100多名职工的全国最大墨厂。后在南京、天津、北京、沈阳、武汉、汕头、成都、重庆设支店。并在宁国县、贵州创办制墨烟厂,精制优质原料,制作高档徽墨,销往国内外,产品受到书画名家喜爱,使胡开文墨饮誉中外。
胡大刚(1896~1961)名培瀚,字周鼎、浩然,霞水村人。他于省立二师毕业后1920年考入国立南京高师,改入东南大学,学农科。曾任南京学生会会长,加入中国国民党。1922年2月发动学生反对军阀齐燮元,参与行刺未遂,被通缉,逃往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世界百科全书。同年夏参加卢永祥练兵总部,任总参议。卢兵败后,任泗安红十字会会长、商会会长。不久任军阀王普全权代表,被委为吴兴代理知事。1925年春在杭州创办私立中学,因设立三民主义课程,被通缉,学校被查封。1926年经沈同干说情,委以五省联军司令部顾问和苏皖淮河浚垦筹备处农业技师。同年秋在上海为北伐军购运枪支弹药,被联总司法处逮捕判处死刑,经范源濂、杨之凯等讲情,于临刑前夜改判15年徒刑。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获释,以首席代表出席南京“欢迎出狱同志,追悼死难同志大会”。后被推举为旅京“安徽同乡会”会长。3月中旬,受蒋介石召见,以后又获汪精卫支持,办《三民导报》,任社长兼主笔。曾被选为南京新闻记者协会主席。因反蒋4次遭软禁,报社多次被查封。1937年底携眷回乡,任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县战地服务团长。1938年任第三战区江南第二挺进纵队安抚专员、后方交通警卫司令(少将衔)。1939年7月被开除国民党党籍,8月所部在吴兴遭蒋军包围缴械,长子中流被击毙,大刚于脱逃中为日军俘拘达10个月,后到南京任汪伪政府“全国经委会”委员、安徽省政府委员、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安徽日报社社长。1945年9月任新六军物资侦查处长。1946年4月,以任汪伪职罪判刑10年。1948年底释放。1949年春返里,曾去宁国、绩溪、歙县血吸虫病区调查疫情,报告华东卫生部门。1950年在南京以反革命罪被判刑5年,1956年举家迁沪,1958年全家下放甘肃山丹,1961年病故。
大刚曾在南京开设两家饭店,招县人就业,出资在家乡办“成章初级小学”,儿童免费入学。著有《中国农业国计民生观》等作品。
胡适(1891~1962)幼名嗣糜,行名洪骍,字适之,号冬友,著名学者、教育家,上庄村人。其父铁花是“治朴学、工吟咏”,有很大识力的学者。


胡适3岁随父母去台湾,胡父便开始教识字,一年功夫,竟能识1000多汉字。中日战争发生后,1895年正月,胡适又随同母亲回乡,入蒙馆读书。9岁时,在塾师学好课业之余开始选看家中藏书,14岁已看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30多部古典小说,并读了《资治通鉴》。胡适从小口齿伶俐,十二三岁就给村人讲书上的故事,大家都叫他“糜先生”。他在《四十自述》中说:“《周颂》、《尚书》、《周易》等书,都不能帮助我作通顺的文字的;但小说却给了我绝大的帮助”、“讲书,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
1904年,胡适14岁,跟三哥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次年改入澄衷学堂,毕业后考入中国公学,加入“竞业学会”,在《竞业旬报》用白话文发表章回小说和诗歌,并接手编辑旬报。18岁入中国新公学,并兼教低年级各班的英文。不久,学校因闹学潮解散,失学后,一度过着放荡的生活。
1910年胡适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南尔大学,选读农科,一年半后改习政治、经济,兼治文学、哲学。1914年毕业,得学士学位。在康南尔大学期间开始用新方法研究古书,发表著作、演说,曾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得“卜郎吟征文奖”。
胡适1915年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杜威,专攻哲学。1916年以书函与陈独秀、朱经农等讨论“文学革命”,并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出白话文学的主张。1917年4月通过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即回国,任北大教授,直至1926年。在这9年中,不但热心教育事业,而且致力于提倡文学革命,潜心研究学术史和思想史,成为国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五四时期,他曾参与编辑《新青年》,接办过《每周评论》,主编《努力周刊》,发表了很多文章。最重要的有《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水浒传考证》、《红楼梦考证》和《国文法概论》等,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蔡元培赞他“心灵手敏”。胡适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起过重要作用,经过五四运动,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加速通行全国。
1920年8月,胡适参加北京大学皖籍职员成立的驱除安徽军阀、改进皖省政治的“旅京皖事改进会”,并为该会周刊撰稿。1921年夏,同陶行知等旅外皖籍学者来安庆,参加暑期演讲会。此时,省教育会因改选会长发生纠纷,陷于瘫痪。他与省教育界人士反复讨论,废除教育会长制,实行委员制。并联名发表《根本改造安徽教育会宣言》。1921年6月8日,“旅京皖事改进会”在胡适家中举行紧急会议,声援安庆“六二”学潮,次日发表通电,申明依靠安徽3000万同胞,推翻军阀统治。并在北京发表《死者》一诗,悼念与军阀斗争牺牲的学生。胡适曾向县人提出“兴实业和教育两途”发展家乡经济。1923年,在上庄村创立了毓英小学,任名誉校长,捐赠年俸240元,直至抗战前止。此后,又建议上庄村和县城建立图书馆,将祖传房产作上庄图书馆址,捐献图书3000册给县图书馆。还提议和促成在绩溪建立徽州农林职业学校(全省招生),培养了大批农林技术人才。
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写了《实验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文章,与当时中国思想界传播的马列主义观点相左。1925年,为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参加了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当他看到此会是封建军阀分赃的实质后,即中途退出,以示抗议。
1928年,胡适任上海公学校长期间,因发表《人权与约法》、《知难行亦不易》等文章,引起国民党政府不满,遂于1930年辞职,开始写《四十自述》。
1930年11月,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北大设立十几个讲座,使北大养成学术研究的风气。1938年主编《独立评论》,发表了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文章。
芦沟桥战事发生后,胡适赴南京提议北方三所大学联合南迁,促使后来西南联合大学的产生。
1937年7月,受命赴美作非正式外交工作。次年9月任驻美特命全权大使。1942年9月,胡适认为自己任务已经完成,辞职寓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与讲学。次年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7月回国,辞去国民政府最高政治顾问,任北京大学校长。任期内除出席国民党制宪会议及学术、文化会议外,专心于著述,继续《水经注》的研究;在政治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写了许多重要文章。
胡适平生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对乡人热情有礼,从不拒绝来访。每到沪、宁等地,即去绩溪旅外店家探望乡人,老板学徒一概递烟,亲切攀谈。在同乡馆店吃饭,按价付钱。乡人要求题字,总是欣然应允。其“徽骆驼”、“绩溪牛”的题词,给徽州旅外同乡莫大激励。他对振兴家乡的事业也曾呕心沥血,1945年雇工匠20人,两年修成绩旌杨桃岭山路。1948年绩溪时疫流行,胡适购药品相赠。并多方周旋获得资金、器械设备,建绩溪县公立医院(县人民医院前身)。
1948年底胡适偕夫人江冬秀到南京,次子思杜仍留北平。1949年4月,于上海乘船赴美,侨居纽约,继续著述,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管理员。1957年11月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主持研究院院士会议后,于下午4时在招待院土会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胡适先后获35个荣誉博士学位。一生著作宏富,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等难以枚举。
柯莘麓(1905~1962)名野,又名兴铭,上庄乡瑞川人,幼年随父泽舟课读。1919年入其父创办的耕心学校。1922年入上海亚东医科大学。1924年后任职于武汉大学、上海中国国医大学。在此期间,兼任徽州旅沪同乡组织的徽社上海总社干事会干事,并与其兄柯湘帆参与创办《微音》月刊,被选为编辑出版工作负责人,常撰文发表,1930年返乡开设诊所,信守以医为济世之仁术的传统美德,济贫施药,热情服务。1943年绩溪瘟疫流行,他率先引进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呼吁旅外富商捐资赠药救治贫病者。抗战期间,曾任驻绩九二兵站医院军医,救治伤病员。胡适夫妇捐资修建绩旌杨桃岭山道,莘麓受托主持其事。抗战胜利后,被选为县参议会参议员。解放战争初,县政府决定参议员兼任勘乱委员,莘麓辞职避居上海。后回乡行医,常为游击队治病救伤。1947年底,受中共地下党组织委托去旌德县白地保释被国民党军队逮捕的革命群众数十人。建国后,任乡联合诊所医务主任、县医联会执委。50年代末遭逢政治错案,1983年后平反。


洪范五(1893~1963)幼名有丰,大石门村人,自小随父在休宁县万安镇读书,后入歙县崇一学堂。1910年7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留校任图书馆助理、副馆长、代理馆长。191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深造,后任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中文编目员。1921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东南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从事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建设,募捐并设计建造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于1924年4月建成开放。1922年7月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联合会上提出“中学、师范应添设教学用图书方法课程”的建议。次年在东南大学试办暑期图书馆学校。反对封建式藏书楼作风,主张藏用结合。是年赴安徽省教育厅暑期讲习会,演讲图书馆教育,促成全省各地建立图书馆。并指导省立二师(万安)建成图书馆。1924年6月倡议成立南京图书馆协会。次年倡议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并任董事、执行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主任、出版委员会书记和编纂委员会主席。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即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兼图书馆长,并被选为北平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主任。为扩建清华图书馆,丰富藏书,改革管理制度作出了贡献。1936年7月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教授兼图书馆长。抗战爆发,亲点图书,转运至重庆沙坪坝,抗战胜利后如数运回南京。1948年暑期应台湾大学及省教育厅邀请赴台讲学,并指导台湾全省图书馆业务。南京解放前夕,参加护校和保护图书馆的斗争。
建国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52年调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任业务指导,后任副馆长。受教育部委托主编《全国47所高等学校图书馆西文期刊联合目录》。1956年建议上海高教局开展全市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互借活动。60年代初,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图书馆组成员。1963年1月在上海逝世,葬于南京花神庙公墓。
范五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专家和开拓者,实践与理论并重,著作甚丰,多在抗战中散失。出版有《东南大学图书馆述要》、《图书馆组织与管理》、《图书馆问题之最近趋势》、《国立清华大学丛书子目索引序》等。其主要著作出版署名均冠“绩溪”籍。
许文瑜(1902~1965)北村乡水村人。出身贫苦家庭,父母务农兼开豆腐店。文瑜自小聪明,勤恳。入塾后用功读书,学业出众。13岁到上海四尔楼菜馆当学徒。劳作之余看书学习不辍。3年后当小吃师傅。先后带弟文超、文熊去上海学习烹饪。后各自开设菜馆和百货店,皆有所成。20代后期,文瑜与乡人合资开设西南楼菜馆,任经理。30年代成为西南鸿运楼菜馆、杨树浦大中国酒楼的主要股东。并与村人许元兴、许文路、许文鸿合资在西藏路开设大新酒楼,任经理。数年后转为独资,将楼下店面腾出一间开设大新百货商店。继于虹口设大新百货商店分部,聘石()张善德任经理。1941年后,在南京、芜湖开设万利酒家,自任总经理,聘乡人任各店经理和把桌师傅。同期,又是嘉兴镇的大中国、大中华酒楼的主要股东。文瑜是40年代县人菜馆业的巨头,致富后慷慨支援家乡建设事业。1937年出资和募资将水村永明初级小学建成中心国民学校,任校长,聘老农许士达主事。学校有图书馆、篮足球场和风琴、留声机、铜鼓铜号。并从上海购置校服130套。聘县内名师任教。文瑜40年代被聘为县教育基金会委员,自捐和募款资助中小学教育。解放战争期间,曾资助中共绩溪路东工委游击队药品、棉布和收音机等物资。
建国后,文瑜将沪外的馆店停业或拆股,集中精力和资金经营大新酒楼和大新百货商店,直至1955年公私合营。合营前逝于沪。
周协恭(1989~1966)华阳镇人,出身于富商家庭,1916年毕业上海江淮大学。次年以父淑培资金,在绩溪城内周氏宗祠创办淑培学校,任校长。周氏子弟免费入学,异姓学童收少量学费。民国7年继承家业,与绩人合资在宣城开设煤油公司,并于宣城西门独资开办同仁堂药店和开泰杂货店,兼制糕点食品。民国17年任国民党绩溪县党部委员。后应邀出任芜湖明远电灯公司副董事长,主持更新设备,向上海银行团贷款,购进德国西门子透平发电机2部,扩大电力生产,使公司扭亏为盈,年收入增至38.7万元。抗战前,与绩溪人程裕虚合资开办芜湖光明火柴厂。日军侵占芜宣后回乡,明远电灯公司落于敌伪手中,宣城商店毁于兵火。居家期间,生活勤俭,开垦荒地21亩。曾任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常委、国民党县党部监察委员、县计划委员、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抗战胜利后,与黄梦飞、程士范等接收芜湖明远电灯公司,任副董事长。建国后,明远电灯公司公私合营,任资方经理。
汪国祥(1899~1969)乳名聚德,行名家兴,号时知,南观村人,9岁入私塾,16岁习商。19岁回乡从仁里程秉昌读书3年。数年后父逝,继承父店汪怡泰号,该商号以酱制业为主,兼营碾坊、糕点、杂货、煤油等业,职工40余人,经多年经营,在郎溪置圩田7000余亩,年收租谷数千担,成为郎溪县的最大商户。
1925年与弟家驹出资在南观村创办明诚小学,任校长。学校设施、课程完备,聘请县内外名师和大专毕业生执教,附近村庄儿童慕名入学100余人。1943年汪怡泰酱园(主店)遭日军轰炸和洗劫,无资济学,明诚小学被迫停办。1934年绩溪大旱,秋冬,国祥与家驹出资整修南观水塘40余口,1935年郎溪饥荒,国祥带头施粥,缓解民饥。1938年在杨树坑买荒山300余亩开办林场,种植松、杉、竹和果树、药材。1944年后,林场常掩护新四军游击队领导人唐辉、舒梦熊、王必英等革命活动。1949年郎溪县城解放时,率先向人民解放军捐献稻谷1000余担。1953年商店公私合营,任郎溪县酱制品厂副经理。1956年后当选为郎溪县人民代表大会第2、4、5、6届人民代表。曾多次向郎溪县人民政府提出造林和根治郎川河的建议,至今仍在推行。
程万孚(1904~1968)行名家甲,北村人,幼年随父在歙县崇一学堂念书,后就读于二师和北京今是中学。北京大学肄业后,作安徽省教育厅长江彤侯之子的家庭教师。1930年与胞弟程朱溪在上海创办“人间书店”,出版文学杂志《人间》。1931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攻读市政建设。此时,结识李芾甘(巴金),开始给天津《大公报》、《国文周报》撰写小说、散文。1933年回国,任职福建省建设厅。同年与江彤侯次女江萱结婚。后在豫鄂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任秘书处长(少将衔),替卫立煌处理与外国人来往信件、会见外宾,翻译英、法文报刊消息。1936年底,西安事变中,万孚作为卫的幕僚同时被扣,化装逃回安徽,被免军职,携妻到安徽大学图书馆工作,后任教授。翻译《西藏的故事》、契诃夫的《柴霍甫书信集》。抗战期间,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皖报社社长、皖南粮食管理处副处长、公路养路处长。抗战胜利后,定居南京,任西北民生实业公司业务处长。解放后,在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邵天民(1904~1969)行名盛天,伏岭下村人,12岁去上海四川路“同春园”徽菜馆学徒,22岁管帐。1931年合资于南京东路开菜馆。越2年,在南京市与邵名富合资开“天民商店”,经营海货。1937年租赁“大集成饭店”,改名“南京新苏饭店”。同年秋,率徽厨同乡南下湖南衡阳创设“南京新苏饭店”。设有以各省名命名的餐厅32个,职工150多人。1940年又于桂林、鹿寨、柳州等地开设“新苏饭店”。在柳州除设总店外,还有2爿分店。承办高级筵席,杜聿明、郑洞国等都是常客。1943年后,又将徽馆扩展到宜山、河池、南丹等地。1945年入黔,在独山、都匀建立徽馆。继入贵阳开设“远东餐厅”和清真馆“伊斯兰餐厅”。抗战胜利后各店先后歇业,迁新苏饭店入昆明市。1948年返贵州都匀复开新苏饭店。1955年公私合营,任门市部主任,“文革”中受折磨成病去世。

黄梦飞(1895~1969)原名宗培,字树人,石京山人,因仰慕岳飞精忠报国,改名梦飞。新安中学堂毕业后,考入江淮大学文科,随校转入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法科。1914~1926年间,先后执教于县内小学、省立二师、省立第一农校、省立一中等校。曾任绩溪县教育会长、《安徽通俗教育报》总编辑。1912年加入国民党,发表讨袁文章,后受命组建安徽省党部,当选国民党“二大”代表。1927年7月底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被蒋介石开除党籍,下令通缉。后避居上海参加国民党改组的同志会,赴福建人民政府工作。抗战期间到重庆,任国民政府社会部专员,1946年迁回南京后续任,当选为国大代表,参加皖人反对李品仙的斗争,为徽州6县减轻粮赋。又在歙县设立医院,防治血吸虫病。抗战胜利后,省政府、皖南行署欲将芜湖明远电气公司没收,梦飞四处奔走,筹交亿元巨款,使公司回归原主,被股东推为董事长。1947年当选立法委员。秘密接受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方向明、胡明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1949年初匿居上海,联系沪、宁立委发表与国民党断绝关系归向人民的宣言。


建国后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协第2、3届委员,民建安徽省工委副主任,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委,全国工商联第1、2届执委。1957年被错划“右派”,1980年平反昭雪。
戴吉祥(1921~1972)又名兴浩,尚田乡里下屋村人,小学毕业后当学徒。1939年4月于泾县参加新四军,在二支队三团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俘,2月被解送上饶途经扬溪时脱逃回家。


1943年3月参加中共旌绩县委游击队,8月重新入党,任班长、副排长。1945年7月任旌绩宁工委武工队队长、绩宁昌工委委员。指挥和参加了大坑、王仙庄、岛石坞战斗和九华三十七天大斗争、枫树岭伏击战、智取孙村碉堡、奔袭宁墩和攻击昌化城等战斗。1947年10月任歙南武工队队长,突入歙南与淳安交界地区攻克石潭等五个乡公所,并发展党员,建立5个支部和民兵组织。1948年1月任皖浙边主力第四中队中队长兼指导员,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支队第四连连长兼指导员,转战于歙南和淳安、分水、昌化等地区。1949年4月任皖浙支队第一大队教导员、总支书记。
解放后任绩溪县大队副政委、徽州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皖南军区警备三团政治处副主任、干部管理处副处长。1952年8月调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任干部处副处长、北海舰队快艇一支队政委、北海舰队东北农场师政治部主任。1965年3月转业,任国家黄海水产研究所政治部主任,1972年8月病逝。
葛剑寒(1899~1973)原名剑谈,字寒庐,华阳镇人,幼年家贫,肄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青年时代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小学教员、事务长、国民党绩溪县党部秘书。抗战期间任县抗敌后援会总干事、民众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绩溪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省参议员,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蒋介石独裁反共,成为县内国民党左派爱国人士。建国后,任绩溪县副县长,廉洁奉公,服务桑梓。1959年主编《绩溪新志》成稿。平生好读书,喜收藏文物书画,善书法,擅篆刻。遗嘱将“文革”劫余文物44件,古书画138件献给国家。


曹诚英(1902~1973)女,乳名丽娟,字珮声,旺川村人。祖辈从商于武汉,在三镇设有茶叶、文具店多家。诚英小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力排世俗偏见,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农科。1931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与胡适交谊甚深。1934年自费赴美考入以农科著称的康奈尔大学,攻读棉花育种遗传专业,是县内第一个女留学生。


1937年学成回国,任安徽大学农学院教授。未几,日军侵入皖地,辗转到四川,受聘于四川大学农学院。1942年任复旦大学农学院教授。1952年诚英投书上海《解放日报》,倾吐“祖国爱我,我爱祖国”的肺腑之声。又在文中写道,“我是学农业的,有关农田水利问题我都特别关心,也想在这方面有点贡献。”这年,虽然身体羸弱,仍衔命北上,任沈阳农学院教授。在学习上关心学生,经济上支持学生,常接学生到自己住处集体过节假日。教学之余,专心从事马铃薯细胞遗传的研究和改进育种工作。今东北一带所广植的高产马铃薯,就是应用了诚英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1958年退休,1969年回绩溪定居城内。晚年对家乡建设满腔热情,多次捐款帮助家乡建设。
诚英的著作稿件,于“文革”中散失,只有一批个人日记、书信等资料存于汪静之处。1973年去上海就医,逝世于医院。
曹强(1900~1973)旺川村人,少时在家乡读小学,后赴上海考入大同学院中学部,五四运动中遭军阀逮捕,开除学籍,愤然赴法国入科律尼工业大学勤工俭学8年,专修机械工业。在此期间结识徐特立、李维汉、赵世炎等爱国人士,毕业后放弃在法国工作的机遇,怀抱“工业救国,振兴中华”的志愿归国,历任交通大学教师、陇海铁路机务段长、安徽省建设厅工程师、公路局芜屯路管理处主任、省立职业学校校长、国家度量衡局制造所长、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主任兼制造厂厂长、中央标准局技术室主任。南京解放前夕,支持子女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以居处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活动。断然拒绝中央标准局将度量衡制造厂搬迁广州的命令,并同工人一道护厂。南京解放后,被工人推选为厂长。后历任南京市工业局地方企业筹备组副组长、金陵机械厂工程师、南京精密医疗器械厂工程师、南京电影机械厂工程师兼设计科长,为我国创建电影机械工业竭尽心力,成绩卓著。1956年、1960年国庆应邀赴北京观礼,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
余银顺(1888~1974)徽剧著名演员,大源乡坦头村人。晚年定居尚田村。15岁投师学徽剧,攻须生,学艺6载,拿手戏有《打金枝》、《大红袍》、《渭水河》等,后因大嗓倒去,改用小嗓,学青衣,演文武花旦,以《宝莲灯》、《重台别》名于世。民国3年改攻小生,长于《昭君》、《水斗》、《思凡》、《奇双会》等传统戏目。8年,声带再次损坏,改攻文场。解放前,长期随徽剧“二春班”、“新阳春班”、“柯长春班”演出,曾受聘为尚田、仁里等村业余徽剧团教习。1956年3月应聘芜湖地区参加挖掘徽剧工作。1957年任安徽省徽剧团教师。1958年当选为省人民代表。1965年退休返乡。
纪林庆(1905~1975)和阳乡水浪头村人。14岁跟父亲学习造林技术。1953年4月和纪锦介等21户农民办起徽州专区第一个林业生产合作社——前进林业生产合作社,创造“四季插杉”方法,在芜湖专区全面推广。前进社与光明林业低级社合并为曙光林业生产合作社时,附设水浪头林场,纪任场长,组织造林技术研究小组,向全社98名青年传授“四季造林,月月插杉”技术,扦插杉苗33万余株并栽植大量果树苗,成活率在85%以上。1958年11月后,又进行“月月栽插多种树苗”试验,取得初步成果。其“月月插杉”的经验是:“精选壮苗,采苗辨向,原向雨后栽插;择地营林,见石不栽;夏秋季阳坡取苗阴坡栽,冬季阴坡取条阳坡插。栽插深度,阳春、初夏上七下八,盛夏初秋腊冬上六下九为宜”。1952~1958年多次被评为县、省林业劳动模范,获奖章7枚和省1级奖金100元,省委书记曾希圣个人授予奖金50元。1955年5月,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专程拍摄“纪林庆栽杉造林”纪录片。1956年1月,参加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同年获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
程宗潮(1901~1976)字砚含,仁里村人,1919年毕业于省立二师,曾在校刊发表《绩溪县设施职业补习教育之计划》文章,呼吁对学生和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教育。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育系,留校任助教、讲师。1927年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1931年任南京市教育局科长、主任督学。1938年任湖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兼注册处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市教育局主任督学、市立师范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教授兼注册处主任。建国后任教南京市第六中学,1964年退休回乡。著有待刊稿《世界教育史》(“文革”中自毁)、《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兼论秦汉的封建教育》。
胡练九(1891~1978)坑口村人。青年时期在外经商,抗战时返乡。1941年江苏沦陷时抢救绩溪干茧8000余担。练九集资在村中创办龙川缫丝厂,其时,上海、无锡已被日军占领,缫丝机械无法购运,雇请木工仿照大仁里丝厂机械制成木质缫丝机、扬返机,雇请女工和动员两个女儿进厂做工,接收复兴公司皖南分公司的代缫业务。两年后,因县内蚕桑生产凋蔽,苏茧断路而关闭。1944年与新四军游击队建立联系,提供情报和物资,曾被县自卫队关押。1951年12月,出席全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在重点地区栽培桑苗,逐步普及全县的建议,县人民政府立即部署,很快发展了蚕桑生产。

1954年初,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建厂,恢复缫丝生产,遂由县委书记梁考常、副县长王丙锡和胡练九等组成建厂委员会。1956年2月,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建成投产,练九任副厂长,其木制缫丝机曾在北京参加展览。苏联《真理报》有采访报道。
汪原放(1897~1980)又名家瑾、麟书,笔名白石、士敏、严约、方泉等,城内白石鼓人,是中国老一辈出版家、中国古典文学整理工作者和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者。13岁进叔父汪孟邹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当学徒,特别爱看邹容的《革命军》和《苏报》等书刊。1913年随叔父去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担任亚东图书馆编译。1936年后专门从事译著工作。
原放青年时代,受《新青年》、《向导》、《前锋》、《中国青年》等杂志影响,追求光明,又因“亚东”编印和发行革命书刊,与共产党人接触颇多。1925年由陈乔年、郭伯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亚东图书馆支部书记。1927年春去汉口,任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民国日报》国际版编辑,后任营业部经理。在党内接张太雷任中共中央出版局长,节制长江书店、长江印刷厂,创办了宏源纸行。董必武见其工作繁忙,曾将小汽车给其使用。此时,与周恩来、陈独秀、沈雁冰、蔡和森、张国焘、毛泽民等交谊甚深。是年,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9月回上海仍任亚东图书馆编辑,与党失去联系。1928年6月,陈乔年在上海被捕,原放和叔父汪孟邹曾多方营救。解放后,路过陈乔年烈士就义处,曾吟“血肉欲寻何处是?斑斑点点在红旗”的诗句。


原放率先对中国古典小说采用新式标点进行分段整理,鲁迅称他的惊叹号是一枚炸弹。1920年出版《水浒》标点本。以后陆续标点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老残游记》等10多种古典名著。出版有《诗经今译》第1册,翻译出版有高尔基的《我的旅伴》、《流浪人契尔卡士》,以及《伊所伯的寓言》、《一千零一夜》、《鲁滨逊飘流记》等10部。日军侵占上海后,于1943年4月回绩溪老家居住4年,译成美国司各脱·尼布宁的《中国革命》一书。
建国后,继续在亚东图书馆从事编译工作。1956年1月任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同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上海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后调任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63年退休,将珍藏的小说研究资料《龙图耳录》手抄本赠给上海编辑所。晚年撰写成《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
程本海(1898~1980)仁里村人。出生于小商家庭,小学毕业去上海亚东图书馆当学徒。1923年在上海组织“绩溪学社”,同年还与胡梦华、许士骐联合组织“徽社”,任《微音》月刊主编,出刊20多期。1926年考入中华书局编辑所,任编辑兼图书馆主任。同年参与陶行知筹备乡村师范的计划。1927年辞职到南京晓庄大学部学习,兼在燕子矶小学教书。1928年7月分派到浙江省创办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和平民夜校。并创办《湘湖生活》月刊。一年后回晓庄创设劳山中学,不久被查封。1930年应聘往任大龙县百侯中学校长,创办师资训练班。1935年秉陶行知命回皖,任省教育厅辅导室主任,兼《安徽教育辅导旬刊》主编。着力改进地方教育,建立辅导制度,发动全省普及教育工作,推行“小先生”制,成绩显著。1937年底日军侵占安庆后,调任皖南行署教育科员。1939年后任宣城、泾县、广德县政府秘书、科长、主任秘书。1940年应前晓庄指导员潘一尘之邀,赴任浙江省建设厅视察兼编辑股主任,从事乡村工业实验工作。1943年夏去福建长汀县任国立侨民第一师范学校推广部主任,指导学生开办夜校。次年夏转任江西赣南正气中学辅导处主任。1945年1月任浙江云和县教育科长、简易师范校长。同年秋任温州国立英士大学生活管理组主任,兼授三民主义课。陶行知病逝后,主持生活教育社驻沪办事处工作。1948年暑期应邀赴台湾,任教育厅督学。


本海一生追随陶行知,实践其教育思想,成效颇著。出版著作主要有《在晓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经验谈》、《安徽普及教育写真》、《教育视导之路》、《如何做教师》等,均台湾刊印。
舒梦熊(1919~1981)字正结,化名老袁,板桥头乡凤窝村人,7岁读书,11岁后放牛、做木工。1937年后在绩溪、旌德县自卫队当兵。1942年4月,由父序如(中共地下党员)联络,从旌德县自卫队带步枪2支、子弹1箱回绩溪,参加中共旌绩县委游击队。同年4月入党。1943年3月随王诚信到百罗园开辟旌绩宁边根据地。此后一年多内,将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发展到兵坑、戈溪及宁国龙源坞等地。1945年2月他与戴吉祥率所部武装占领九华乡,建立九华民兵组织,成立九华农民协会,并将游击区扩展到绩、宁、昌三县的12个乡。3月,国民党军队与地方武装进攻九华时,率部转移,9月任中共绩歙昌工委委员,与王必英率武工队开辟绩歙昌边工作。1947年5月任皖浙中心县委主力连连长,参加和指挥齐武、陈村、里金坑、赵家坪等战斗,以少胜多。逐渐把游击区推进到歙南、浙江的淳安、分水、昌化一带。1949年春任皖浙支队第一大队长,转战翚岭南北。梦熊机智勇敢身先士卒,身经数十次战斗。其父4次坐牢,房子2次被焚,10岁儿子被枪杀。1949年4月27日占领绩溪县城,任城防司令。6月调任徽州分区独立营长。1951年后,任皖南军区警备三团参谋长、军区情报科长。1953年后调华东军区和济南军区后勤部工作。历任徐州油库主任、油料部科长、运输部副部长。1973年离休,定居屯溪。曾多次回乡慰问烈士亲属和革命老区群众,为家乡兴建华阳饭店、织绸厂争取项目、筹划资金与建材。


朱佩玉(1908~1981)女,荆州上胡家人,祖籍浙江慈溪市。其父朱雪塘为旅日富侨。19岁毕业于上海爱国女中,由家庭出资3.2万银元创办振华印刷厂,开创女子经营文化事业先河。1932年3月来绩城与胡鍾吾结婚。1938年5月胡鍾吾任宣城县长,佩玉随夫深入日军陷区,组训红枪会,助夫作战,三复宣城。抗战后期,鍾吾任县参议会参议长,凡来会宾客、驻军领导及乡绅耆老,皆亲手主厨招待茶饭,不派地方分文。绩溪盛产茶叶,安徽省于上海筹设茶叶公司,指令绩溪缴股款百万,一时款项无着。佩玉见事关全县茶农生产与生活,即电告在上海的胞弟朱德甫垫付100万元交安徽茶叶公司总经理韩钧衡。抗战胜利初,其弟德甫赠款10万元,为其置房地产,时值江苏金坛县大灾,金坛县长、其族兄胡筱溪登门求贷,佩玉慨然将10万元交族兄赈灾。1949年5月佩玉随夫携子女于上海去广州,6月赴台湾。晚年赴美与儿女孙辈团聚。1981年3月因心脏病逝世,葬于堪萨斯市。
程华基(1921~1982)坑口村人,少年丧父,继承父业,开设中药店。业余钻研中医外科,药医并举,诊治疑难险症。1947年单用中药治愈患对口疽者。1958年被聘为县药校教师。1970年任县“五七”大学教师,教中药学。1974年调瀛洲医院,研制成膏丹丸散和水剂片剂中成药。尤以烫伤药膏、风损药膏、肝炎糖浆,疗效显著。又成功地将中草药用于治疗骨髓炎、毒蛇咬伤、蜂窝组织炎。多次获县、地科技奖,1979年晋升为中药师。
程灶奎(1896~1982)和阳外大岭脚人,1913年去屯溪公和园菜馆当学徒、厨师。1930年后,任春园、万利、得利、富春园菜馆经理。曾任屯溪镇菜面同业公会理事长。1957年任屯溪市工商联执委。是屯溪“徽菜”的烹饪高手。1945年在屯溪民权路独资开设富春园菜馆,业务为屯溪之冠。蒋经国、刘伯承到屯溪,曾由程制作饭菜。其烧、炒、蒸、炖、溜、烤技艺,十分精湛,能烹制200多个徽菜。擅长“玻璃鱿鱼锅巴汤”和“炸子鸡”,风味独特,操作快速,马勺功夫尤长,40盘菜起锅边打边送,锅尽盘满。今屯溪、黄山的宾馆、徽馆厨师都以自己程门徒弟为荣。
胡梦华(1903~1983)名昭佐、字圃荪,上庄乡宅坦人,于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英文科,随校转东南大学,入西洋文学系。192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校长。1929年后,历任国民党安徽省指导委员会训练部秘书,河北省党部监察委员,中央组织部党员训练处长,军委会政治部战地服务团中将主任,河北省政府秘书长,河北省代主席,行政院秘书,国民党重庆、天津市党部执行委员,天津市社会局局长。1948年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石原皋出狱。1948年秋,梦华与中共天津市委(地下组织)联系后决心弃暗投明,以社会局长身份,提供特别通行证和专用小轿车掩护地下工作者活动,全力保护档案,直至天津解放。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被捕。1975年特赦,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员。1979年5月赴美国,与儿孙相聚。197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撤销1975年特赦通知书,定为爱国人士,予以落实政策。1983年梦华回到北京,心脏病猝发去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公墓。梦华擅长写作,遗著多种。


胡茂悌(1922~1983)城内人,1948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50年入伍,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参谋、工程队区队长、副队长、晋升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工程兵国防工程办副主任、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师级),从事国防工程建设30多年,从新疆到内地,从技术工作到担任领导职务,忠于职守,注重实效。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曾立功受奖。1983年8月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公墓。


石原皋(1905~1987)石家村人,出生于中药业世家,中学时代即参加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的爱国运动。1924年入北京大学读预科二年后入生物系本科。1931年入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研究中药的物理药理及北方食物的营养价值。1935年冬被派往德国进修,入柏林大学,获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德留学期间,参加中共领导的旅欧学生抗日联合会德国分会。1938年回国,任南洋药厂技术厂长。1942年,发明高效止血药仙鹤草素,并创办制药厂。1944年携药品到新四军七师参加革命。曾希圣派其到上海办安源公司,为新四军根据地采购军用物资。在此期间,动员医生、技术员、工人、学生数十人去七师工作。1945年7月被捕,经党和友人卢方等营救出狱,去新四军军部任参议员,后仍回上海开展统战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又在上海被捕,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经党组织设法,由其亲戚胡适夫妇及胡梦华营救出狱。后奉命与方向明、范冶农组成“芜湖三人小组”,在芜湖市为大军渡江做准备。动员芜湖县县长谢汝昌起义和国民党一一○师师长廖运升弃暗投明。策动安徽省保五旅和江防郭坚团起义。
建国后任芜湖市高级职业学校校长、芜湖市教育局长兼工业学校校长、皖南科学馆长、省工业厅处长、省科学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秋平反,任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早年在国内外发表药理论文多篇,晚年著有《闲话胡适》等。
程绩咸(1900~1987)华阳镇四门川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任附属医院医师。1927年初去广州,由汪原放安排以悬壶掩护革命,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回上海挂牌行医。1931年因参加广州起义事被人告密,遭逮捕判徒刑2年,经中共党组织及胡适、汪孟邹等营救,数月后保释,任安徽裕繁铁矿医院院长。1937年应乡人邀请,回绩城开设大众医院。1940年应聘屯溪市民医院医生,次年任院长。1946年任绩溪县立医院院长。解放后在徽州地区医院、休宁县医院任医生。


绩咸一生对医学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注重医德,济苦怜贫,是徽州的著名医生。1925年,采用“疫苗防疫”技术,义务给城区群众注射防疫针,对贫寒户,少收或不收诊费,路远病家步行送医上门。西山章正洪患病瘫痪多年,绩咸上门医治两年。1937年秦家巷有小儿章恒谓得重病奄奄一息,家长无望,在料理后事时,绩咸抢救复苏,调理病愈。1963年退休后居休宁城内,经济虽不富裕,仍接济同街的程菊华等两位孤寡老人至终。
沈泰然(1936~1987)出生于马来西亚,17岁归国求学,就读于上海,加入共青团,1957年高中毕业,来旌德县插队落户,1958年夏选拔为教师。任教于旌德、绩溪师范。1961年调扬溪中学。1968年去深山区筹建板桥中学,建成后留校教英语。1977年调回扬溪中学任教师、班主任。他热爱山区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先后任过语文、数学、生物、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在板桥中学任教10年中,每逢假期,主动承担护校,有9个春节,在学校单身度过。调整工资时,主动让给别人。校工徐老六,年迈孑身,为学校喂猪,寒冬猪圈泥泞,泰然给他买了高统胶鞋。一次老徐卧病,他把亲人寄来的别直参送去。自家生活俭朴,由亲友支持,在扬溪村边盖了3间房屋,立志安家扎根山区。县人民政府及寓居广州的母亲和亲友,曾多次提出调整他的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均被谢绝。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1984年评为全国归侨先进工作者。1987年春当选为县人大常委和安徽省侨联委员。逝世后,按他的遗愿,安葬于扬溪锦屏山。校长书赠挽联:“三十春秋,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堪称教坛赤子;一朝永诀,黄泉路隔,高风景仰,痛失挚友良师。”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