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流行历史
县境钉螺形态为肋壳钉螺,系湖北钉螺属。明末清初徽州名医休宁孙一奎(1522~1619)的《新都医案》和程敬通治验医方中有“水蛊胀”病例,描写的特征,酷似血吸虫病人。县境血吸虫病流行始于清咸、同年间战乱(1859~1964)之后。其时,太平军与湘军在县境拉锯激战。清道光年间绩溪有22万余人,战争后剩3万余人。宣统二年(1910)人口增至93037人。解放初期减至8万余人。人口减少原因极其复杂,血吸虫病的危害,是主要因素。咸、同战乱之后,非疫区人口迅速恢复。而扬之水、登源河下游和芦水流域疫情严重。1878至1948年出现寡妇村、无人村。此后虽有大量外籍人口迁入,人口仍然继续减少。绩溪有关血吸虫病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民国25年7月30日的《徽州日报》:“歙东、绩南交界处多腹胀病。全国经委会实验处专员任言永和防治血吸虫工作队祝祖荫等于月前赴县调查腹胀病之源系,检验认定是一种住虫危害人身,此种病虫寄生于钉螺中。”民国32年美籍医师罗克(ROCKEU)在绩溪调查血吸虫病,解剖“大肚病”尸,查到血吸虫卵,是县内病原学诊断为血吸虫的第1例病人。
二、疫区
绩溪是徽州地区吸血虫病流行重点县之一。全县23个乡(镇),186个建制村,曾流行血吸虫病的有15个乡(镇),64个建制村。其中和阳乡境内无钉螺有病人,系农民在宁国县洪门螺区耕种水田所感染。
绩溪县曾流行血吸虫病乡(镇)村

建国后血吸虫病重疫区,有临溪乡、华阳镇和金沙、高迁、瀛洲乡等乡、镇。椐1953年调查重疫区的霞间(花根)、洪川、梧村一带67个村庄,1878至1948年,血吸虫病毁灭村庄34处,濒临毁灭3处。13个村庄和城郊倒塌房屋1614幢,空房430幢,形成“风扫地,月点灯”的惨景。荒芜田地3041亩,占流行区耕地4.56万亩的6.7%。1950至1952年3年中死于“大肚病”的779人。1953年有晚期腹水症病人470名,占重疫区人口总数的5.34%。霞间村1903年有500多人,村东尼姑庵尼姑20多人,全靠村中供养,香火鼎盛。1953年仅剩67户166人。其中患血吸虫病110人,(含腹水病人16人),能参加农田劳动的只有20人。耕牛两条,荒芜田地120亩,房屋倒塌28幢。单人户20户,寡妇43人,其中11人已招赘2至3次。1950至1953年出生7人,死亡31人。1932年从郎溪梅渚买来小孩48名(男23),多数先后死于血吸虫病,至1953年幸存9人(男4)。草坦、汪庄两村相距1里,20年代都是百余人村庄,草坦村于40年代后期毁灭,沦为一片瓦砾。汪庄1953年只存15户,22人,其中患血吸虫病16人,4人已到晚期。金沙乡澄村清咸丰年间号称千灶万丁,1953年只剩5户13人,其中10人是外地迁入,13人都感染血吸虫病。瀛洲乡梧村,清嘉庆年间,是兴旺大村,40年代初沦为寡妇村。1953年有70户160人,男性多外来人,妇女屡招屡寡,男女皆患血吸虫病。旺川乡张家店,清代是铺坊林立的繁荣集镇,40年代末沦为断墙残壁、石板路上长青苔的无人村。民国时期曾流传:“扁担年年刨,担柱年年截,裤带年年接,袜带年年剪”,“霞间洪上塘,没个好姑娘”,“澄村黄土墈,有田无人种”,“汪庄绝,草坦灭,霞间(花根)吓得不敢歇”等民谣。

三、疫情
钉螺分布境内山岭隔绝,水系多源,钉螺分布于四片水丰土沃的膏腴之地:有徽山山脉以北,大源河上游芦、昆、常河谷盆地的旺川、上庄、镇头、浩寨4乡;金沙河流域的金沙乡黄土墈、金沙、三十八号桥一带;戈溪河上游的家朋、胡家乡。徽山山脉以南的扬之河流域和登源河的中下游盆地的华阳镇、高迁、临溪、扬溪乡和瀛洲、大石门乡、大源乡部分村。钉螺成连片分布,沿河溪呈带状。又随地形、水系形成互不相连的条块,每一片都有一个核心,向四周扩散,逐步减轻。钉螺分布的重点区,芦、常、昆水系是旺川的田()汪和张家店一带;翚溪水是高迁乡汪庄、霞间一带;扬之河在扬溪乡东村、王()一带;登源河下游是仁里、七塔村一带;金沙河是澄村、黄土墈一带;戈溪河在家朋乡的梅()。
1953年绩溪县重点螺情表

特殊环境螺情县境钉螺散布的特殊环境是山坞、桑园苗圃、荒滩草地、房基、暗渠、涵洞、灌木丛地。海拔700米的胡家乡梅()山亦有钉螺生存,属全国罕见。
荒山坞临溪乡洪塘村32个山坞,皆有螺。泽目眼坞纵深2公里,面积70余亩;荒芜的塘、沟、田地,草木丛生,竹鞭芦根盘结,坑洼积水,终年潮湿,钉螺密布,最高密度596只/0.11M2,成为钉螺的“源头”,威胁下游。
乱石岗山云岭下的胡家乡松树岭村,漫山遍野的流石滩、沿山梯田,后塝高,“人”字形泉水盘旋山岗。钉螺沿山泉分布,密度以石岗洼()、山溪水沟最高,448只/0.11平方米。
石壁塘瀛洲乡仁里村附近有沟塘108口,犹如长藤结瓜,每塘有石壁,石隙、土缝,杂草丛生,成为钉螺栖息场所,平均密度4.7只/0.11平方米。
路()民国年间修建铁路、公路,两旁遗留()洼无数,皆孳生钉螺。金沙乡黄土墈村7华里旧铁路基两旁有路()100多处,每处面积0.2至15亩,深1至3米,四旁杂草丛生,钉螺最高密度497只/0.11平方米。
水田石塝山区梯田以石块或卵石堆垒石塝,高1米,长数米至数10米,塝脚水沟多草,石塝多洞隙,利于钉螺栖息隐匿,钉螺最高密度每平方尺12只。高迁、旺川、镇头和浩寨乡多此类环境。
废墟房倒或村毁遗址,疫区比比皆是。临溪乡上塘村边四片废墟,沟塘钉螺密布。甚至爬越断墙残壁,威胁居民区。最高密度135只/0.11平方米。
古坟堆山边田间路旁的古坟,墓裂碑倒,冢穴潮湿多草,又曾堆倒螺土,钉螺大量孳生。扬溪乡东村边4亩地内,古坟100多座,均有钉螺,最高密度80只/0.11平方米。
桑园、苗圃桑园水沟,苗圃地边,杂草丛生,钉螺呈点状分布,难以发现。孔灵蚕场桑园,雄路苗圃,钉螺最高密度116只/0.11平方米。
竹园位于河边村旁的竹园,竹鞭杂草盘根错节。与疫区沟渠贯连的竹园,钉螺分布于水流处及低洼地。高迁乡16处竹园有螺,最高密度15只/0.11平方米。
绩溪县历史有螺面积及类型表



人体感染1952至1982年全县查出血吸虫病人累计26726人。其中:临溪乡6416人,占病人总数24.01%;华阳镇4685人,占17.52%;金沙乡2897人,占10.93%;高迁乡2577人,占9.64%;瀛洲乡2261人,占8.45%;扬溪乡1731人,占6.47%;旺川乡1245人,占4.65%;大源乡940人,占3.51%;家朋乡797人,占2.98%;石门乡555人,占2.07%;镇头乡403人,占1.50%;浩寨乡218人,占0.82%;胡家乡151人,占0.56%;和阳乡89人,占0.33%;上庄乡70人,占0.26%;县直单位和非疫区1691人,占6.33%。皆因接触螺区水体而感染,以农民为主,青壮年居多。建国后感染的病人,男女性别相差不明显。
人体感染率,与阳性钉螺分布有关。1953年调查重疫区67个自然村,钉螺阳性率9.86%。全县疫区乡镇居民感染率平均23.33%。临溪、金沙、瀛洲和扬溪乡30%以上;华阳镇和旺川、高迁乡15%以上;其他疫区0.2~10%。1960年感染率6.72%,1962年8.5%,1964年回升到17.23%。后逐年下降,1983年降至0.05%。1978年经省验收,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非疫区病人累计1691人,其中:伏岭、北村、荆州、逍遥、校头、尚田和板桥头乡病人975名,县直单位716人。非疫区血吸虫病患者,曾在疫区生活、劳动,接触野外疫水感染。1970年后,居民感染率下降,无急性感染。1983年后,无新感染。
晚期血吸虫病人,全县历史累计925人,占病人总数3.56%。其中脾肿大型476人;腹水型429人;侏儒型14人。1987年尚有非现症晚期病人388人。
急性血吸虫病人,全县历史累计发现369人。60年代初,浙江省淳安县自流到临溪、华阳、高迁重疫区的移民,缺乏防治知识,接触疫水频繁,1962年急性感染149人,1966年64人。70年代修建皖赣铁路员工住居疫区约万人,时值县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无急性感染发生。
耕牛和野生动物感染耕牛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停留宿主。1954年重疫区粪检耕牛511头,44头感染血吸虫病。1959年开始治疗疫牛。1970年后,全面查治疫区耕牛,粪检3.6万余头次,查出感染病牛2982头,治疗2581头。平均感染率8.26%,1971年最高达26.42%。50年代解剖观察野兔、黄獐、家犬,狗獾、野猪、野鼠共117只,显示阳性野兔2只。1978年后,对家犬和野鼠调查,未发现阳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