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2月县委宣传部建立收音站,直流收音机1台,每天抄收中央记录新闻,刻印小报。1958年6月在今北大街71号建机房20平方米。7月成立县广播站,3人。1962年因经济困难停播。1963年5月1日复播。1967年上半年县站被绩溪中学“红卫兵”占领。1968年恢复,4人。1969年5个公社建广播放大站,共12人。1970年成立农村广播网办公室,与站一套人马。下属放大站增至9个,共18人。1971年放大站内设机线组、编播组。下属放大站增至13个,共22人。1972年放大站18个,44人。1973年放大站21个,41人。1974年放大站22个,实现社社通广播。1975年人员69名。1977年农村广播网办公室撤销,成立广播事业管理局,局站合一,人员66名。1978年局增设政秘组,人员64名。1979年增设广播电视服务部。1981年设政秘、事业、宣传股,共63人。1983年人员65名。1984年改称广播电视局,增设电视转播台。1987年局站人员共71名,建筑面积发展到1400平方米。
绩溪县乡(镇)广播放大站建立年月表

一、有线广播
广播设施1958年置40瓦扩音机和TY250—1000瓦型扩音机,借电话线路传输。1970年上半年,县至各公社广播讯号传输基本实现载波化。1987年建成县至乡镇广播专线157杆公里。扩音机总功率7725瓦。有小喇叭2.2万只,高音喇叭85只。乡通播率100%。村委会通播率90%以上,自然村通播率80%,入户率约60%。农村广播网建设1986年度获徽州地区第1名。
广播宣传初期,全天播音60分钟,直播中央、省台新闻,选播文章、文件,设《本地新闻》、《天气预报》节目。1958年底,全天播音120分钟。1961年增播《纪录新闻》、《绩溪各地》等节目。1969年改为录放。1969至1972年,增男女《广播对话》、《理论学习》、《文艺节目》和专题广播,播音时间延长30分钟。1978年试行稿酬制。1979年自办节目设《新闻》、《学习》、《农林科技》、《报刊选播》、《生活常识》、《文化与生活》、《文艺》专题。全天播音36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60分钟。1980年3月承办广告业务。1981至1984年度连获省、地区优秀节目奖。1985年增设《法律顾问》、《听众信箱》节目,增加带音响报道。
通讯联络1977年10月分片抓通联。1978年举行18期《广播业务讲座》,培训放大站人员和通讯员。1979年再次轮训放大站人员。1983年首次召开骨干通讯员会议,40余人参加,21人评为优秀通讯员。是年,全县105个单位485人投稿3995件,比上年增长56.4%。1984年收稿4841件,比1983年增长20%,用稿率降至80%以上。1985年,通讯员发展到280多人,骨干约80人,优秀通讯员43名。是年创办《绩溪广播电视通讯》,不定期发行,每期120份。全年收稿5864件。同年始设“科技节目奖”和“优秀稿件奖”,有10名通讯员获“科技节目奖”,评出“优秀稿件”12篇。1986年收稿6956件,播出4971件。乡、镇建通讯组,骨干通讯员120人。1987年收稿6500件,录用4700件。评为好稿件有:1986年度13篇(组),1987年12篇(组)。获省台优秀节目奖有:1981年《蚕花姑娘十个要求》等4篇,1982年《桑树和土壤对话》、《泥巴腿成才》,1984《山歌唱进北京城》、《茶姑娘的心里话》等4篇,1987年《胡适故居将归还法定继承人》和《县长上广播》。
二、电视
境内电视始于上海三线厂。1972年初大源东方红厂首建小型差转台。1977年增至9座。县广播站于1972年6月置9寸国产黑白电视机,为县内第1台,在西门岭架天线试收。县文化局于1978年购12寸进口彩电,为县内第1台彩色电视机。1982年城区电视机仅百余台,远不及三线厂台数。1983年9月筹建县电视转播台,购10瓦差转机及配套设备,在楼顶安装铁塔,1984年1月正式播送,接受黄山台节目。是年,城区单位和户家电视机增多,并向乡村发展。1985年5月增转徽州台节目。1987年播送中央、安徽、绩溪等台,发射4个频道。乡镇电视差转台为胡家乡首建,1984年9月开播。镇头乡桐村于1985年户户有电视。至1987年,境内有差转台23个,电视覆盖率70%,全县拥有电视机1万余台。
绩溪县米波电视现状台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