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塾
私塾俗称蒙童馆,古已有之,清时盛极城乡。由塾师自办,收取学金的称学馆。官绅富室延师家中,教授子弟和附读亲友子弟的称家塾。以宗族祠产租息或私人资助,延师教授族内或村里幼童,不收或少收学金,称义塾。私塾多为一师一塾,蒙童少则一二人,多者数十人。百户大村有数塾,10户之村亦设。私塾无固定学习年限和教材,由塾师量力而定。以启蒙、识字为目的的蒙童馆,学期3至4年,教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龙文鞭影》、《昔时贤文》和《幼学琼林》古文选读等书籍。也有家长自编教材,如胡传编《学为人诗》以课胡适。明清直至民初县人外出务工经商者日众,蒙童入塾第3年起增学珠算、尺牍和其他应用文。另一种私塾称经馆,在蒙童馆基础上,学四书五经和时文制艺,专攻举子业。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改良私塾,但无实效。宣统二年(1910)县内私塾达267所,蒙童3529人,较同期新兴的小学堂和学生数分别多10倍和45倍。同年全县学龄儿童8502人,入小学堂和私塾共4161人,入学率为48.9%。民国初省、县政府多次下令废除或改良私塾,所数减少。19年(1930),尚存山区小村私塾33所,蒙童718人。23年回升至141所,2005人。24年省政府命将私塾改为短期小学、简易小学,县政府派员督办,但边远山区仍存私塾,抗日战争期间私塾增多,直至1952年夏私塾才在全境内消失。
附记:
著名塾师选介
汪士铎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代道光间举人,学识渊博。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逃到绩溪岭北宅坦坐馆。对学子因材施教,严加督导,学生胡宝铎中进士,胡宣铎乡试中举。著有《汪梅村先生集》、《南北史补记》等书。
胡介如胡禹臣岭北上庄人,先后任胡适塾师。耿直淡泊,文德兼备。他对幼年胡适严格要求,精心施教,使胡适从小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书院
书院属私人办学、硕儒名贤讲学的场所,多选址于山林胜境之中。县内书院始于宋,盛于明。北宋景德四年(1007)邑人胡忠创办桂枝书院,为安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南宋淳熙元年(1174)岭北冯村有云庄书堂(后称书院),留有科第题名碑两通,上刻宋嘉祐丁酉科(1057)至端平甲午科(1234)、淳祐丙午科(1246)至咸淳癸酉科(1273)科举名录。朱熹曾来此讲学。明代冯培重修书堂,增宁静楼三楹,新立科第题名碑一通,录明宣德丙午科(1426)至成化丁未科(1487)科举名录。书堂课士应科举延续400多年。元代对书院控制极严,县内书院衰落。明代重科举,新建书院9座。另有书屋、草堂、书舍等个人或少数人读书处共48所。东山书舍,位石镜寺之西,邑人冯骝讲学于此。冯骝学识醇博,为儒绅所崇。户部尚书胡富、监察御史汪滢、知府胡光、举人周诚等均出其门。明崇祯辛未科状元、翰林院修撰陈于泰(裕泰、大来)在故里三都蜀马建谦如书院,供附近学子读书。清代对书院控制亦严,新建书院可考者4座。顺治九年(1652)知县郭四维创办嵋公书院于儒学前侧,乾隆二年(1737)知县王锡番易名敬业书院,劝课农桑。同期邑中士绅建二峨书院,以祀峨嵋人知县李之烨和苏辙。
明代县内出现文会,清代渐多,各家族均有,数量甚多,属私人助学饩士组织。亦兼会文,奖掖后生。废科举兴新学后文会多改为小学堂。
附记:
书院选介
桂枝书院胡忠(957~1026)字良臣号桂崖。北宋开宝八年(975)其父延政任绩溪县令,随来就读于龙井村(今上庄乡宅坦),后定居。景德四年(1007)胡忠于村南龙井旁之山阜建桂枝书院,聚县西学子、名贤以个人钻研、相互答问、集体探讨、轮流讲学等方式,研儒学经典和经济之术。书院历经圮毁和复建。清初裔孙道荣在村东葫芦岭宗祠旁按原格局重建,同治间毁于兵火。清末村人在院址筑茅舍数间,创办桂枝初、高级两等小学堂。民国初重建书院。12年(1923)改称资政小学,今为宅坦小学。
东山书院清道光八年(1828)邑人胡培翚、胡秉为集资建于东门外大屏山麓(今绩溪胡开文墨厂处)。书院规模宏敞,斋舍数十间。重金延聘山长主持,名贤课士。远近学子负笈而至,盛极一时。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署改书院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并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堂舍渐圮。
宋至清代绩溪县书院书屋表




三、县学
县学属官学。宋称县学,元称庙学,明、清称儒学。
绩溪县学始于宋,学宫初在县治东。绍兴二十五年(1155)知县滕庙增建斋舍30余间,给官田5顷。淳熙十五年(1188)知县叶楠购书2700余卷赠学宫。罗颂购良田36亩以养士。元至元十三年(1276)毁于兵。教谕胡遂孙等人迁学县治之西。二十七年复火于盗。至大元年(1308)县尹张纲重建。元统二年(1334)县尹刘士毅重修。明代学宫有讲堂、会撰堂、考棚、射圃、教谕署、训民署、文昌阁、尊经阁、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等数百间,经多次修葺,宏伟轩昂。考棚前厅,孔庙大殿及两庑、泮池、浴沂(化龙)池至今尚存。县学培养生员,设礼、乐、射、御、书、数等科。学官主持一县之学,兼课生徒。宋代学官设主学、直学、学长、学宾、斋谕各1人。元称学正,无定额。明设教谕1人,训导2人。清设教谕、训导各1人。入学生员称儒生、诸生,通称童生。宋、元两代绩溪童生无定额。明初定20至35人,学宫供给廪膳,免差役二丁,称廪膳生。明洪武以后以绩溪为多才之地增额3至5人,称增广生,后渐多。宣德元年(1426)增广生额如廪膳生之数。明后期学宫立附学,入学者称附学生。崇祯十年(1637)县学增设武学生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县文学额为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附学生16名,加额8名,武学生额12名。咸丰九年(1859)加额5名。同治元年(1862)续加额10名。稍后,清廷特许绩溪寄籍浙江的盐捐生员名额。
社学为基层官学,办于乡(社),又称乡学。县内社学始于元,规定“凡士庶子弟,8岁以下俱令入社学”。全县社学30所,县尹选荐教授,给予“优免差徭,量给廪饩优膳”。明代沿元例,教学《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增学御制大诰,本期律令和冠、婚、丧、祭诸礼节。清康熙间以社学冒滥查革,雍正间恢复。规定12岁以上20岁以内有志为文者俱令入学。
清康熙至雍正间奉令增设义学于城西,延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
邑人经社学、县学(或私塾)、书院十年寒窗科举入仕者,唐、元两代无考。清嘉庆三年后史料不全。据可考资料,宋、明、清代文武举人222人,进士119人,其中状元1人,武进士22人。
绩溪县历代进士名录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