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解放前的党组织
中共绩溪支部民国19年(1930)冬,在上海入党回休宁万安任小学教员的章洪刚,受休宁党组织负责人游国标指派返回故里北村办学,开展党的宣传、组织工作。20年夏中共芜湖中心县委屯溪巡视区派熊一飞到绩溪指导工作,与章洪刚一起发展小学教员胡健斋、张世芳入党,并在水村沙坝石灰窑开会成立中共绩溪支部,章洪刚任书记,直属芜湖中心县委。党支部在教育、商业界和农民中秘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个别吸收进步知识分子加入“反帝大同盟”。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选拔优秀成员入党。22年春党的活动遍及县境除十都(今临溪乡)外的大部地区和相邻的歙、旌、宁3县边区。群众组织成员1000余人,党员200余人。是年6月在坦头村建立中共绩溪岭北支部。随后在龙丛村建立二三都(校头、尚田)支部和在南门头天然饭店建立县城交通站支部。绩溪支部已起着中心支部作用。
中共仁里轿行特别支部民国21年秋中共皖南特委(驻屯溪)在大仁里村轿行设政治交通站,建立中共仁里轿行特别支部,负责人王老五(湖北人),直属特委领导。23年3月遭国民党破坏。
中共绩溪县委民国23年5月中旬在德锦村汪氏宗祠(德锦小学)成立。书记方仁(又名方志荣)、副书记章洪刚。设宣传、组织、民运和保卫部,隶属歙县中心县委。下属3个区委:第一区委(岭南),书记程荫培;第二区委(岭北),负责人汪介臣、汪立金、汪玉山;第三区委(二三都),负责人周之平、汪明新、胡正锵。27个党支部、两个党小组,党员260余名。县委曾领导学校师生反对蒋介石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当年大旱,又领导农民取得旱田免税和二五减租斗争的胜利。年底,因叛徒熊一飞(休宁县委书记)出卖,章洪刚与宣传部长胡健斋被捕后叛变,党组织全部被破坏。
中共绩溪特别支部民国27年5月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左翼作家联盟”成员程敷信,由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甘天沐介绍从汉口回绩溪,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与中共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取得联系,于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程在仁里村发展“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并在队员中吸收3名积极分子入党。同时在大仁里石洞山成立中共绩溪特别支部,书记程敷信,隶属皖南特委。10月,改属徽州中心县委。28年3月党员外出谋业,特支散失。
中共安徽省立徽州农业职业学校支部民国27年初日军飞机轰炸绩溪,徽州农校(址孔灵)放学。2月歙县学生汪永时在岩寺入党。4月初学校复课,汪永时受中共歙县特支组委郑家琪指派回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物色进步学生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再吸收其中积极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28年3月建徽州农校党支部,党员3人,支部书记汪永时(后为方邦通),隶属中共徽州中心县委。29年1月改属中共绩溪区委领导。支部有4个党小组,党员20余名。8月孔灵丝厂党小组扩建为党支部,后丝厂失火烧毁,党员回乡,支部消失。31年1月,徽农党组织遭校方破坏。
中共绩溪县青年工作团党团民国29年春,中共歙绩休中心县委派妇女部长黄宝豫来绩溪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青年工作团工作,组建青年工作团党团,党员4人,黄宝豫任书记。10月间黄身份暴露,上级决定撤离,党团消失。
中共绩溪区委民国29年1月中共歙绩休中心县委派李式一到绩溪旺川小学以教导主任作掩护,建立中共绩溪区委,统一领导徽农支部、青年工作团党团、孔灵丝厂支部和旺川党小组。10月李身份暴露,撤离绩溪,区委消失。
中共旌德县委所属支部民国29年5月以后中共旌德县委书记胡明派共产党员江福喜、李明、陈跃卿等到西乡旌绩边山区发展党员,先后在绩溪建立戴家坦、百坑、水山下、枫树坞、会川、上金山、余村7个党支部,党员60多名。皖南事变后至31年夏,党支部均遭破坏,有少数党员隐蔽下来。
中共旌绩县委民国30年10月皖南事变前夕,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机关从旌绩边船形山转移绩溪上金山,后建立中共旌绩县委,任命皖南事变中被捕越狱归队的唐辉(湖南人,化名余三、老郭)为书记,坚持船形山地区斗争,并向绩溪开辟新区。31年正月起,县委在绩北四都(今大谷、庙山下、高村一带)发展党员。4月县委机关移驻四都霞潭山上横路。5月,县委始建武装游击队,10人。6月建立上横路中心支部,辖舒家庄、水涯、郑家、庙山下、陈村等7个支部。32年3月县委派王诚信等在旌绩宁边建百罗园游击根据地。夏秋,派王必英等开辟歙东、歙南、绩歙昌边地下工作,建立个别关系,发展党员。10月县委扩改为中共旌绩歙宁宣边县委,隶属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原称泾旌太中心县委),下设中共旌绩宁工委(区级),书记王诚信。年底游击武装队员增至30余人,地方党支部16个,党员200余人。33年10月“五边”县委恢复旌绩县委,泾宁宣边区划出归中心县委直接领导。34年4月,撤销旌绩宁区工委,另立绩宁昌、绩歙昌两区工委,王诚信、王必英分任书记,机关驻芦塘山和杨树坑;路西地区直属旌绩县委领导。是年底,全县党员480名,游击队员110人。35年2月在岭北大会山长坞开会建立中共皖南地委,皖南山地中心县委撤销。次年3月皖南地委会议决定,撤销旌绩县委,建立中共皖浙中心县委。
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民国36年4月皖南地委决定将旌绩县委领导的地区,以芜屯公路为界分别成立路东、路西两个县级工委。王诚信(后王必英)、王保实分任工委书记。隶属皖浙中心县委。是月地委和中心县委决定在路东九华山(今荆州)开展群众性的“分粮斗争”试点,随之将经验推广至路西及皖南地区,促进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夏秋,路西地区以八都宅坦村为典型,然后推广展开“分粮”和“反霸”的群众性斗争。7月皖浙中心县委改为旌绩歙宁昌工委;9月又改称皖浙边工委,继续领导路东、路西工委。10月路东工委在戈溪乡磡头村发动贫苦农民开展“清算反霸”斗争和“三抗二减”(抗夫、抗税、抗捐和减租、减息)斗争,普遍建立农会、妇会、民兵组织和发展游击武装。11月游击区扩大,地委决定撤销路西工委,建立中共歙绩旌工委,吴文瑞任书记,王保实改任军事部长。仍习惯口称路西工委。年底,全县有党支部47个,党员1000余人。中共路东工委延至1949年5月县境解放后撤销。
中共歙绩工委、旌绩工委民国37年4月中共皖南地委会议决定,于5月初撤销歙绩旌工委,以旌绩大道(今旌德至雄路公路)分界,建立歙绩和旌绩两个县级工委,王保实、叶维章分任书记。歙绩工委辖路西的绩溪地区和歙县北乡、五都源、外东乡。旌绩工委主要活动于路东的绩溪境内和旌德东乡、下西乡,均属中共黄东(黄山以东)工委领导。9月黄东工委撤销,直属地委领导。10月许达抱调来歙绩工委任县委书记,工委改称歙绩县委。12月许达抱调离皖南,仍改称歙绩工委。38年3月歙绩和旌绩工委撤销,由1月间重建的中共歙绩旌工委直接领导区、乡等基层党组织。
民国时期绩溪县中共党员统计表

二、中共绩溪县委员会
隶属1949年4月底中共皖浙工委领导的游击队、武工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二军一○六团各一部先后进驻绩溪县城。5月7日南下干部抵绩。13日中共皖南地委通知撤销原跨县党组织,按县建制成立中国共产党绩溪县委员会(初,对外称政治处,1950年2月公开),书记王诚信,机关驻地华阳镇。隶属中共徽州地委。1956年3月随地区合并隶属中共芜湖地委。1961年4月隶属复建的徽州地委。1988年1月划属中共宣城地委。
工作机构县委成立初期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后不断调整增设。1956年6月,有工作机构13个。1965年为12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委及其工作机构瘫痪。1968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内设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办事组。各组内设若干小组。1977年2月起,陆续恢复县委工作机构。1979年有8个。1980年后,增设老干部办公室(1984年改称局)、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办公室(1987年6月撤销),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对台湾工作办公室、保密委员会。1987年底,有工作机构11个。
中共绩溪县委工作机构表

三、县委常委会与党代会
县委常务委员会中共绩溪县委建立后,1955年2月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前,县委委员、副书记、书记由上级组织任命。县委的议事与决策机构是全体委员会议,书记、副书记处理县委日常工作。1955年3月中共绩溪县第一届委员会首次会议选举组成常务委员会。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县委职权,主持县委经常工作。常委出缺由上级任免。1959年4月设立县委书记处。书记处在全委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处理日常工作。书记处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1963年3月县委书记处撤销,书记处第一书记改称为书记,书记处书记改为副书记。此组织体制至今基本未变。
中共绩溪县委员会是领导全县各项事业的核心。解放初期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支援前线,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县委领导各界人民进行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1951年下半年至1952年在国家机关、企业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企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三反”、“五反”运动。1954年县委成立“五人小组”,进行政治审查干部和党政机关内部肃反,纯洁干部队伍。1955至1956年领导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同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1957年春全县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整党整风。秋发动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进攻的运动。1957至1959年在实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结合开展整风、反右倾运动,出现左倾冒进干扰,刮“共产风”、“浮夸风”,使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损害。1961年后县委克服工作中的缺点,纠正错误,在农村推行“责任田”,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64年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中先是学《毛泽东选集》,开展大批判,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贴大字报造当权派的反,后又发展到踢开党委闹革命,揪斗当权派。1967年1月28日“造反派”夺了县委的权。“文化大革命”失去控制,群众组织分裂成两大派,发生武斗。1968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5月县革委会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党的基层组织相继恢复活动。1970年开展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以及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官僚主义的“一打三反”运动。1971年4月恢复建立中共绩溪县委。1970至1974年相继开展“批林(彪)整风”、“批林批孔”运动。同时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掀起“大学大批促大干”高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开展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纠正历次政治运动的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工作着重点转向经济建设。1980年起推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活动和进行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以及全面整党,推进全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历届党代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55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40人,列席代表38人。审议通过《关于五年来工作总结的决议》和《关于一九五五年、一九五六年工作意见的决议》,选举产生14名委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绩溪县第一届委员会。会议认为:5年来,全县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开展爱国增产竞赛以及其它各项社会改革、政治民主改革等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均取得巨大成绩。广大人民群众因而一致反映:“共产党是人民救星”。但是,对土改后的农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斗争日益尖锐与复杂,县委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教育党员与干部提高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缺乏系统深入贯彻;在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中,未很好掌握“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曾发生过盲目冒进和放任自流的两种偏向。会议提出:1955至1956年结合互助合作化运动发展新党员;实现每乡有支部、每社有党员,党委实行分口领导制,加强党内民主与集体领导;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全县要继续加强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在经济生产方面,发动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带动互助组、单干农民的增产运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两年内入社农户争取达到总农户的80%,保证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1955年3月6日,举行县委一次全委会,选举梁考常等5人组成县委常务委员会,后又陆续增补3人。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58年3月4日至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80人。审议通过《关于我县一九五七年工作总结和一九五八年工作任务的报告》和《关于继续深入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整风运动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绩溪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人、候补委员2人。会议的主题是:克服保守思想,继续实行大跃进。自县一次党代会以来,绩溪党组织继续领导全县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解放了生产力,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更加提高。但是工农业生产掀起了过急的大跃进高潮。会议总结的经验是:正确贯彻依靠贫农的阶级路线和“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的方针,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教训在于,各级领导对以参加生产来领导生产的领导方法贯彻不够,由于当时政治大气候的影响,会议对已经出现的“左”倾急进思想不仅没有认识和检讨,反而继续升温,大力推行。会议认为:整风运动是一切工作之纲,也是实现生产大跃进的重要保证,必须继续深入地开展全民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斗争,严肃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右倾保守思想。会议制定了1958年工作任务和1958至1962年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3个保证书,“保证1958年全县亩产达到800斤;保证1958年消灭血吸虫病;保证3年内实现无“四害”(室内无老鼠、无灰尘、无蚊蝇臭虫、无污水)县。并提出快马加鞭发展地方工业,力求5年内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3月7日县委二届一次全委会选举梁考常等8人为第二届县委常务委员会。1959年4月旌德县并入绩溪县后,县委常务委员会增为10人,并设立书记处,5人组成。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60年2月11日至15日在县城召开。这次党代会是旌德县并入后召开的,绩溪县出席代表205人,原旌德县出席代表152人。大会总结了县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通过《一九六○年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的决议》,选举产生19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绩溪县第三届委员会。2月16日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委6人,刘济民等3人组成县委书记处。这次代表大会在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思潮影响下,产生夸大成绩,推行高指标、急躁冒进的错误。认为两年来,全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贸、文教卫生等工作,实现了连续大跃进,成绩十分巨大。会议肯定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等经验,指出了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教训。但对全县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甚至不敢正视实际,认为成绩是九个指头,错误是一个指头,甚至不到一个指头。会议提出,1960年要坚持不断革命精神,反透右倾、鼓足干劲,千方百计实现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大跃进。在1959年基础上,农业总产值要求增长70%,工业总产值翻两番,其中社办工业要求翻3番。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63年8月24日至9月6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39名,列席代表113名。会议贯彻中共安徽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精神,审议通过上届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绩溪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8人,候补委员4人。9月7日,四届一次全委会选举白化昌等8人(后增补2人)组成县委常委会。这次党代会的指导思想是:总结“左”的错误教训,恢复发展经济。会议指出,从1960年2月县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过一段曲折道路,尤其是1960年2月到1961年底的近两年中,县委执行了“左”的错误路线,给事业造成惨重损失,全县人民在极其困难情况下渡过了灾荒。直到1962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后,才走上正确的轨道。大会总结出教训是:任何时候都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路线,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由于当时形势的局限,这次会议并没有完全摆脱“左”的口号和影响,提出要继续高举“三面红旗”。关于今后任务,会议提出要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运动的指示和中央《关于目前农村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继续开展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积极开展生产节约和“五反”运动,集中力量,恢复发展生产。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71年4月18日至4月2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58名。这次党代会是在“文化大革命”大乱未已,许多党员尚未恢复组织生活,一部分领导干部还在“靠边站”、受审查,党内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贯彻党的“九大”的错误路线,审议通过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提交的报告。肯定并继续推行文化大革命前期“斗、批、改”的一套做法,加剧了“极左”思潮在县内泛滥。鉴于党组织和经济工作面临的困难局面,会议提出,加强整党建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规划和统一领导,进一步搞好“抓革命促生产”,大力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会议选举产生中共绩溪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5名。会议作出《关于搞好县委革命化的决议》,提出要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革命团结。4月22日五届县委一次全委会选举王凤德等9人组成县委常务委员会。
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80年12月20日至24日在县城召开,正式代表332名、候补代表47人。会议的指导思想是: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搞好“四化”建设。会议讨论通过了五届县委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我县发展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和长远目标的决议》。会议认为,在“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横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县委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是严重的,挫伤了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给全县党的建设、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造成很大损失。会议肯定县委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方针,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复查、平反“文化大革命”及以前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纠正了劳动管理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工作已初步走上正确轨道。会议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必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会议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群策群力搞好经济建设。会议选举产生中共绩溪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12月25日六届县委一次全委会选举胡挺等9人组成县委常务委员会。
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84年6月25日至2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46名。会议的主题是:“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开创绩溪工作新局面”。会议审议通过了六届县委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认为县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很有成绩。突出特点是继续复查平反历史遗留案件600多件,落实了政策。农业上的各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工商企业、信用社等行业的经济经营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给全县政治、经济带来强大活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左”的影响没有完全肃清,思想不够解放,改革的步子还不大,以致经济发展不快。会议提出的以后三年努力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实现绩溪经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会议按照新时期干部标准,选举25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绩溪县第七届委员会和15名委员组成新的中共绩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新领导班子具有“年青化、知识化”特点,选举许家政、汪士理、洪能模、章观光同志为出席中共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6月29日七届县委一次全委会选举汪士理等9人组成县委常务委员会。
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87年8月19日至2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46名,列席代表76名。会议主题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城乡各项改革,推进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审议通过七届县委工作报告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绩溪县“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规划》。会议指出,过去3年在改革中前进,经济稳步发展,完成全面整党,民主与法制建设明显加强。问题在于对经济中心工作,县委缺乏总揽全局、宏观指导的眼光和见识,创新思变精神不足,经济发展步子小,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走出新路子,赶不上形势,党风与社会风气与“根本好转”的要求有差距。会议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推进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迈向新的高度。会议选出中共绩溪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4人和中共绩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人。8月21日八届县委一次全委会选举汪士理等9人组成八届县委常务委员会。
中共绩溪县委历任领导人名单表


四、基层组织与党员
中共绩溪县委于1949年10月开始进行整顿基层组织,审查登记党员。是年按乡镇建制,设13个党总支部,下属77个党支部1195名党员。1950年2月党组织开始公开。此后,县直面向工人、农村面向土改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全县党的组织和党员身份于1951年底土改结束时正式公开。1952年,全县有区党委7个,党支部98个,党员1080名。1953年至1958年,结合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县党组织连年整顿,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1958年10月全县20个乡镇并为6个人民公社,建立6个公社党委和县直机关党委,下属党总支部30个,党支部252个,党员2253名。
1959年4月旌德县并入绩溪县,全县设立11个人民公社党委和县直机关党委、木竹砍伐运输指挥部党委,总支部45个,党支部284个,党员4066人。1961年4月,恢复旌德县建制,绩溪县设5个区党委,至11月建成22个人民公社党委。
1963年撤区原22个人民公社党委调整为14个公社党委,8个公社党总支部,县木竹指挥部党委撤销。全县共有15个党委,15个总党支部,272个党支部,2888名党员。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次年1月28日县委被造反派夺权,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
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9月开始整党建党。次年5月22日成立中国共产党绩溪县核心小组,随之成立各人民公社党的核心小组。当年经过组织整顿,全县232个党支部,2949名党员,其中有195个支部恢复组织活动,2367名党员恢复组织生活,次年全部恢复。1971年4月召开县第五次党代会,复建县委。同年复建22个人民公社党委和县直机关党委。新建缫丝厂党委。此后几年,重点发展中青年入党,每年入党300余人。1977年4月建立县公安局党委,1979年3月撤销。1978年后发展党员对象重点转向优秀知识分子和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及重点户、专业户等商品生产方面的能人。是年建立化肥厂、链条厂党委。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农村人民公社党委改称乡、镇党委,生产大队党支部改称村党支部。1984年增设大障乡、丝绸厂党委。1987年全县共有党员6899名,文化层次为大学413名,中专604名,高中803名,初中1947名,小学3060名,文盲72名。
绩溪县若干年份党组织、党员统计表

1987年绩溪县党支部、党员分布

绩溪县党员发展情况统计表


五、主要党务活动
党员教育日常教育分支部进行,一般每月学习一二次,每季度上一二次党课,形成制度。县委和基层党委有计划地举办短期培训班,开展系统教育。党员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党章、党的决议文件、领袖文选,以及党在各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势与任务。
党校是轮训党员的主要阵地。1951年11月,成立县委党训班,教员多为兼职。当年办班3期,轮训964人次。至1958年,共办25期,轮训党员4323人次。其中党员干部班10期,学员2377人。教育内容以党的基础知识为主,结合学习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大跃进文件和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8年,根据中央党校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党办党校,全民学理论”方针,党训班改为县委党校,为部级机构,专职教员5名。随后,11个公社党委均建立业余党校。自1959至1965年,两级党校共办党训班28期,轮训党员共3199人次,其中党员干部班10期,学员1395人次。轮训内容主要是: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整风运动文件、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69年,党校瘫痪,党员自学《毛主席语录》。1970年9月至1977年9月,县革委会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批林批孔”学习班、党的十三大文件学习班等共24期,受训党员2504人次。
1977年6月恢复县委党校,至1987年共办党训班28期,轮训3591人次,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学习党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党的十二大文献、邓小平和陈云文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
1981年以后,各乡镇每年冬季办党训班,一般为三五天,最长为十八天。1987年,业余党课教员,每个党委有三五人,每个支部1人。
宣传工作县委宣传部主管。1951年2月始设党支部宣传员,各级党委设报告员,构成宣传网络。1952年初,全县宣传员1350名。县区级报告员41名。“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党的报告员、宣传员活动先停顿后取消。1978年6月重新恢复活动。
主要宣传工具和形式。解放初期,常用黑板报、街头小广播、秧歌队、夜光灯、幻灯。1950年,全县有黑板报780块,城区3天更换1次,乡村每周换1次;52个村有秧歌队等文艺组织,成员1814人。冬校、夜校的时事、政治课占20%。1949年底,全县冬校215所,学员6702人。1958年7月1日,县委机关报——《绩溪报》创刊,4开版,5日刊,每期250份(1959年1月改隔日刊)。1961年10月停办。1961年底,全县民办文化站19个,农村俱乐部168个,业余剧团89个,业余创作组58个,农村图书室49个,宣传队230个,幻灯放映组76个,乡办油印快报18处,黑板报438块,夜光灯(报)483支。1960年较为正常的黑板报776块,夜光灯257支,土广播503只,宣传鼓动牌3675块,标语牌5242块。60年代后,有线广播发展较快,日益成为主要宣传工具。到80年代初,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
宣传内容主要是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解放初期,着重宣传党的阶级政策,发动群众,开展防匪反霸、建军和土地改革。1950年,城区组织宣传队分日上街,区、乡召开群众大会28场,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报名参军。1952年后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配合。1953年3月,开展了《婚姻法》宣传月活动。下半年县、区两级报告员、宣传员千余人组成宣传队,并以展览、墙报、幻灯、广播宣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5至1957年,县区训练办社骨干2050名,抽调156名干部,组织76名报告员深入基层工作,作报告112场,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兴起。1959年建国10年大庆,全县组织459个宣传队,1700人参加宣传。10月1日县城召开万人庆祝会,举办绩溪县10年建设成就展览。1962至1965年,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抓《毛泽东选集》发行、学习。1965年全县“毛选”学习小组800多个。1966至1976年,全县的宣传工作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把持利用,错误的宣传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因而加剧了局势的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传拨乱反正,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宣传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1981年起,开展以“五讲四美”和“三热爱”为中心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起,每年3月定为文明礼貌月。1985年转入经常性活动,结合各部门的实际,突出治理“脏、乱、差”,开展优质服务、便民活动、建设文明乡镇(单位),开展各项评优活动。
整党整风整党整风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1949年执政后,尤为重视、频繁。解放初期,结合土地改革,整顿党组织,重新登记党员,全县有33人被清除出党。1951年11月,县委成立整党委员会继续整党。1954年,结合春耕生产和普选工作,对农村32个党支部,565名党员进行整顿教育,发挥党员在互助合作中的带头作用。1955年,整顿10个三类党支部,党员157名,清除坏分子4名,劝退出党19名。1956至1958年,结合建社整社、整风反“右”运动,分3批整顿农村党组织,57人被清洗出党,在农业社配备支书兼政治主任78名,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1959年农村整党,人民公社实行3级管理,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清洗出党19人,26个3类支部,8个进到1类,15个进到2类。1964年,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4个公社和县直进行整党,有17人被清洗出党。
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给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造成混乱。1984年12月,县委成立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全面整顿党组织和教育党员,1987年1月基本结束。这次整党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核查了“文化大革命”中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对有关人员分别作了核查结论。查清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非正常死亡13名干部的死因。
干部工作党管干部,按职务层次实行分级管理。培养干部的主要方法是培训、轮训、输送学习深造,下基层锻炼和政治运动中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工作实绩。1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培训轮训干部8443名。录用干部,50年代采取先临时雇用后转正,从农村半脱产干部和城市知识分子中吸收干部128名。60年代和70年代采取补贴制和从农村选拔优秀的农村青年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127名。1983年后,乡镇体制改革,招聘补贴制吸收新干部42名。各级领导干部选用,以德才兼备、年富力强为标准。50年代至70年代,以政治、思想、阶级“三从严”原则,考察本人政历、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领导干部要“又红又专”。80年代开始,注重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干部审查与落实干部政策。1956年4月至1960年5月,根据党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分3批审查全县干部,了解政治历史,在结论处理上有“左”的影响。1962年县委成立专门机构,对历次结论的1376名干部复查甄别,其中1047人得到彻底平反和部分平反。1979年2月县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受理复查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的案件。至1987年全县共复查各种历史老案1725件,平反纠正冤、假、错案1180件,恢复党籍53人,恢复公籍和工作184人,作退休退职安排142人,补发工资9万余元。
干部离休、退休、退职后,政治上受到尊重,生活上得到妥善安置。按照资历、职别分别享受规定的政治、经济待遇。1984年成立县委老干部局,管理离休干部的政治与生活。每年春节,党委和有关部门按照离退休干部管理范围开展慰问活动。
统战工作1951年5月设统一战线工作部,由县委宣传部兼管。1956年4月,改为直属县委工作部门。建国初期,着重组织各界爱国人士学习中共建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参加地方建设事业。推动工商界人士联合起来,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及各基层同业组织,积极恢复发展生产。1957年,组织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加整风学习,继而开展“反右”斗争和“向党交心”活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工商界人士开展以技术革新,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红旗竞赛和增产节约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左倾思潮泛滥,各界统战对象受歧视,统战工作遭到破坏。1978年拨乱反正,爱国统战工作受到全党重视。是年4月至1981年底,县委统战部牵头,复查处理有关统战遗留案件,落实统战政策,改正错划右派144人及受到处理的46人。23名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人员发给证明书,25名政协委员、6名民主党派成员、44名台胞台属、20名其他统战人士,按政策规定,作了妥善安置。退还“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实物63件和财物折价补偿金8660元,31户79人收回或转为城镇户口,38人恢复公职安置工作,11人予以生活安置,安排50名台属和党外上层人士的荣誉地位。
1980年12月5日县委成立对台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台工作日益加强。全县在台人员共251人,县内台属210户480人,经过几年沟通,已有102户与台湾亲友通信通汇。
纪律检查建国初,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兼管。1950年4月设立中共绩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次年改为县委建制。1954年县委纪检委设常委会。1955年8月更名为中国共产党绩溪县监察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监委7人。1959年4月县监委复归县委序列。1963年,中共绩溪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县委监委委员13人、常委4人、书记1人。1966年底以后,因“文化大革命”监委工作停顿。1974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设纪律检查小组。1977年2月县革委政工组撤销,县委组织部设纪律检查组,1979年6月重建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组成常委会。
基层党委、总支、支部配专职或兼职纪检委员,人民公社曾设监察委员会。1987年县直局级单位设监察员,基层党委由1名副书记分管纪检工作。
纪律检查工作主要是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对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规党纪情况进行检查监察,受理党员的检举、控告、申诉、信访,查处党的组织、党员违纪案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严肃党纪,端正党风。建国后,在党员和党员干部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反命令主义、反右派等斗争。1950至1960年全县共处理违纪党员503人,其中开除党籍213人。1961至1964年会同县委甄别办公室清理甄别历史案件,尤其是“反右”扩大化问题。共甄别平反中共党员案件46件,其中全部平反33件。1978年后复查“文化大革命”中受党纪处分的冤、假、错案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的党员案件,以及其它重大的历史老案,使140名中共党员的案件得到平反纠正。1982年以来加强党风、党纪、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纠正用公款请客送礼、滥发钱物的不正之风,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重点查处党政干部违纪建房和公务活动中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案件。1982至1987年处理违纪党员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人,留党察看34人,撤销职务8人,其它处分95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