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塘
水塘(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下)在山谷中堆土筑坝蓄水灌溉的称山塘;在田畈中挖土成坑蓄水,提水灌溉的称平塘;在河滩边挖坑,引水灌溉,枯水时提水灌溉的称河滩塘。清乾隆《绩溪县志》载:宋初有塘95处,嘉定(1208~1224)中,“邑令王枬椒开陂塘36处,其大者古塘,在扬山乡,广30余亩,又有古塘、凿石塘,俱在良安乡,各广40余亩。王令兴修诸塘,灌田甚博,县人德之”。清嘉庆《绩溪县志》载主要水塘:元代64处,明代66处。明初,茭塘村(今临溪乡境)叶、毛两姓合建叶毛塘,可灌田400余亩,为县内最大水塘。清代主要水塘43处。民国23年(1934)县志馆资料录水塘103处。32年,县政府饬令各乡水利工程委员会查勘适当地点挖掘水塘,改废田为水田。34年干旱,县政府令每保至少须筑1口水塘,以蓄水480立方米为标准。是年兴修塘7口,受益田50亩。1949年全县有水塘5772口,灌田1.55万亩,平均每口塘灌溉农田2.6亩。
1950年秋收后,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全县贷款修塘17处,群众自修塘32处。50年代至60年代全县整修、扩建旧有水塘和新建的大塘有尚田乡大谷村大坦塘、尚田大根大塘、冯川乡潭村芦山寺塘、瀛洲乡阳春社塘坑大塘等。70年代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开工工程多,技术力量缺乏,一些蓄水工程的容积估算偏大,1977年后清查水库,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下的35处改列为水塘。在此期间部分大塘扩大为水库,小塘并大塘,也有一些水塘废弃或改田。1987年全县有水塘5672处,灌田4.88万余亩。
1987年绩溪县水塘统计表

二、水库
建国后县内始有水库(库容量10万立方米以上)。1957年4月临溪乡徽光社(上游村)上大塘水库建成,是县境内第一座水库。上大塘水库原是山塘,1956年夏垮坝,是年冬徽光农业社修复,1957年4月建成水库,蓄水10.25万立方米。1958年“大跃进”,修建丛山水库、自由坑水库和中型规模的扬溪水库、桐村水库。1962年扬溪、桐村两水库停建。1965年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小型水库纷纷开工,高村公社石门水库和校头公社的西村庵水库7个月建成;11月东风水库开工,是当时徽州地区最大的蓄水工程。1965年底,全县有水库3座,灌田2400亩。1966年“文化大革命”,水利建设停顿。1970年“农业学大寨”,县内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至1976年先后有14座水库施工。
历年水库建设偏重主体工程,忽视灌区配套。1978年后,重点建设水库灌区的灌溉渠道和未建成的水库续建。1979年尚田乡建成回马桥水库。1987年底,全县有水库3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蓄水1000万立方米以下,100万立方米以上)2座,小(二)型水库(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下,10万立方米以上)28座,总库容916.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
东风水库在尚田乡舒家庄,集水面积0.95平方公里,引水2.1平方公里,总库容315万立方米。大坝高28米,坝顶长86米,顶宽6米。大坝上游面为土方填筑,干筑块石护坡;下游面干砌阶梯石坝。坝左设溢洪道,开敞式宽顶堰。库址位于扬之水支流际坑源头,灌区在板桥河上游和徽水河上游支流两岸,于分水岭处开凿长124米的隧洞,设转动圆盘闸门控制的放水涵洞。
白石源水库位于荆州乡荆州河上游支流白石源。集水面积4平方公里,库容量118.4万立方米。土石混合坝高33.2米,长128米,坝顶宽7.5米,防浪墙高1米。大坝上游部分为土方填筑,迎水坡1∶2;下游坡为干砌石坝,外坡20米高以下为1∶1,上部为1∶0.5。放水涵洞2道。下道为排砂放空洞,长89米,坝外控制闸阀直径40厘米;上道为发电灌溉涵,钢筋混凝土结构,长92米,坝后控制闸阀直径50厘米,后接一级发电站。大坝右侧山体鞍部设开敞式溢洪道。
1987年绩溪县水库统计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