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收购网点
民国11年(1922)胡卓琳、胡耕禄等开设上庄经纶茧行,坦头村人开设坦头经裕茧行,收购鲜茧。次年,黄南如独资设庄川茧行。15年旺川村曹美东等集资(每股100银元)在中屯村设集成茧行,房地400平方米。还有大谷茧行、镇头茧行、新屋下(今浩寨乡)茧行、岭坦茧行和县城大同茧行。“一·二八”事变后茧行全部关闭。25年岭北4家茧行恢复营业。38年仅存中屯集成茧行。1950年县政府接管中屯集成茧行改为中屯收茧站。次年增设岭坦收茧站。60年代撤岭坦茧站,增设华阳、浩寨、大谷茧站。70年代增上庄、扬溪、金沙、北村茧站。80年代增雄路、校头、华阳二站、伏岭、板桥茧站。1987年全县有13个茧站,42副茧灶收烘蚕茧。未设茧站的乡由供销社代收购,计1200多担。全县茧站、收购门市部和烘、库房12165平方米,管理人员38人,聘用技术员16人,临时雇员450人。
二、收烘
评茧民国迄60年代,由评茧员按国家等级标准,评定茧质档次。1971年,从浙江引进50公分定粒定量无水恒干壳量评茧议价检验方法,上茧率和解舒率作为补充项目,合理体现好茧高价,劣茧低价政策。蚕农适时采茧,分类分级,不卖统茧,每担上等茧获得增价。春、夏、秋茧增价,分别为5、4、3元。1987年,外省厂商和县内7家茧贩以高出国家牌价60%价格抢购鲜茧,发生“蚕茧收购大战”,外流蚕茧千余担,大批潮茧、劣茧、统茧进厂。是年春茧,县缫丝厂百斤丝耗茧增加7至10%。国务院派员与副省长吴昌期、张润霞等莅县检查收购工作。
烘茧鲜茧经烘焙杀死蛹体,保持茧层适量水份,防止蒸热、出蛆、出蛾、避免霉烂变质,利于贮藏和缫丝。民国8年茧行始设焙茧灶,至60年代采用蟹钳式柴灶,以木柴为燃料,通过百灵台和灶门蟹钳幅射热烘焙,每百斤茧耗柴150至200斤。技术要求定温度,定铺格量、定时间、定加炭(煤)量、定干燥度。每灶装1米见方,高10公分的竹匾4至5格,每格容茧10斤。1979年改为大型煤灶,每灶60格,每百斤耗煤40至50斤。1976年从浙江引进73—1型车子风扇灶,每灶4车122格,每格10斤,容具未变,每百斤茧耗煤30斤。1987年华阳二站引进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试制的热风烘茧机1台,为省内烘茧自动化之始,每小时可烘茧120至140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