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华阳镇
清乾隆《绩溪县志》载,华阳镇“汉置,今邑皆其故也”,自置县至今为县治所在地。它位于县境中南部,扬之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28225人,其中,农业人口5873人,非农业人口22532人。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灵川、洪川、何川、川源、郎家溪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村。北部、东部为低山,西部、南部为丘陵,中为盆地。土壤为紫色、红色砂岩,红壤、冲积土。耕地3268亩,其中水田2384亩、旱园地884亩。境内为绩溪主要工业带,有机械、链条、水泥、化肥、缫丝、织绸、建材、服装、家具、印刷、徽墨等县、镇企业774个。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纵贯并行,县乡公路四面辐射,交通便利。为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县城座落翚溪河、乳溪河注入扬之河之交汇处。宋乾隆五年,即南唐后主李煜六年(967),始建城垣,周5里,初立三门(南新安、北拱极、西眉山)。明初城毁,后复建,增立东作门。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建,建四门及城楼。东门名玉障,西门名望翚,南门名华阳,北门名屏镇。立三小门,东南名宾旸,西南名通济,西北名阜城。东西二水门,即清河门、水关门。城池呈卵形,北枕五龙岭,南俯隆()田,西跨观山、马山,东临扬之河。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地势向东南倾斜,城内东南隅为河流冲积地,今南大街一带,下掘1.8米,中有4层古房建基础,1.8至3.2米为淤泥,3.2至5.5米为泥沙、卵石,5.5以下为紫红色砂岩。清末民初,西北部城墙局部塌圮,城楼严重损坏。民国25年(1936),重建华阳门城楼。
城内街坊,宋代7坊,元代20坊,明代19坊,清代24坊,总称坊市。路道皆条石或卵石铺筑而成。主要街道4条:北街(今北大街),东西向;西街(今西大街),在中段南北向;东街(今东大街),自东北斜向西南,北接北街;南街(今南大街)在中南段、北接东街、西街,出南门。东、西、南三街交点名犁尖角,是商业中心地带。街通巷、路、坊、关、桥、井、坦等50多处,其命名或依建筑物(如中正坊、学背后、社屋坦),或依姓氏(如舒家巷、葛家巷、秦家巷),或按方位(如大东门、东关亭、西山)。1966年有23处被改名为东风、向阳、兴无、反修、永红之类名称,1982年恢复原名。1958年始,改造街道,东街(八角井路口以南)、西街、南街拓宽至10米左右,在犁尖角辟800平方米之广场,铺水泥或油碴路面。又拆除南门外至徽溪桥间的石牌坊、庙宇和南部、东部城墙,筑城墙路和环城东路,并在其交叉路口辟南门广场,建街心花园。80年代初,城区向南扩展到快活林和方家园,向东扩展到河东大屏山麓,向西扩展到潭石头、刘家门前,面积约4平方公里。1986年建成东门大桥,连接芜屯公路和环城东路。城墙,至80年代全部拆除,今仅存水关门一段遗迹。汽车站建于华阳南路。县火车站建于快活林,又在郎家溪设站。
民国年间,县城常住人口约4000余人,男人多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务农;妇女则养蚕、料理家务。南郊隆()田、何家田()和北门外一带,水土肥腴,稻麦高产保收。70年代后,改种蔬菜。
中共绩溪县委会、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驻北大街。镇人民政府驻环城东路。
二、扬溪镇
扬溪镇位于县境中北部,面积71平方公里。辖扬溪、东村、王()、涉村、方村、丛山、塘塍、大塘头8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73个自然村,9705人。镇人民政府驻扬溪,距县城13公里。
扬溪,是县治北部屏障,建村历史悠久。唐末,句容葛晋任绩溪主簿,安家扬溪,致仕后定居。元置都,扬溪为一都首村。地处徽宁驿道。明清年间,为县北商业中心与交通枢纽。民国至今,历为区、乡(公社)、镇治所在地。
境属低山丘陵地带。东有丈尺山、石金山,西有黄花尖、锦屏山、高枧山,中部平坦狭长。皖赣铁路、芜屯公路贯通南北。路西有龙丛源、扬溪源、际坑源等峡谷,峰峦重叠,杂树蓊郁。50年代,三源建立国营扬溪林场,逐步改天然次生林为松、杉、毛竹人工林。
全镇有耕地5675亩,其中水田5034亩,旱地641亩,茶园2809亩,桑园1510亩,山场近6万亩。农业生产,粮、林、茶、桑并举。茶叶、笋、香菇等土特产闻名遐迩。
境内有县办扬溪酒厂、皖南海峰印刷厂和供销合作商业。镇属企业265个,主要有农机厂、塑料彩印厂、木材加工厂和砖瓦、制茶、建筑、饮食、养蜂等行业。80年代,公路建设速度加快,沟通县境南北。
三、高迁乡
高迁乡位于县城西北部,面积50平方公里。辖高迁、朗坑、溪马、翚溪口、乳坑、王家村、王家源7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和1个片村,4654人。1984年由高村乡更名为高迁乡。乡人民政府驻高迁村,距县城3公里。
境内北部为中山,地势向南陡降,间有徽(翚)岭与新(辛)岭驿道。南部为盆地,西南部丘陵。翚溪河、乳溪河和新岭水自北往南流贯全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全乡有耕地4573亩,其中水田2924亩、旱地1649亩。丘陵、盆地种植稻麦、杂粮,兼营蚕桑。山区以林、茶为主。乡属小企业74个,以加工木竹、烧制砖瓦为主。
西部九里坑有祥云洞,为古“华阳十景”之一。南部花根有唐宋瓷窑遗址。
四、大源乡
大源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45平方公里。辖大源、上源、梨川、里洪、外洪、茶源、煤炭山等7个村民委员会,34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4612人。乡人民政府驻大源村,距县城20公里。
境属中低山区,峰峦重叠,溪涧纵横,大源河向南流入临溪乡。南(陵)雄(路)公路蜿蜒过境,北通镇头。
全乡有耕地2403亩,其中水田1903亩、山坡旱地500亩,茶园1529亩。农业以林茶为主,乡属企业63个,以制茶、木竹加工、酿酒为主。大源黄山茶厂,年可加工“屯绿”精制茶500吨,“珍眉”毛峰获国家级银奖。
五、临溪乡
临溪乡位于县境南部,邻歙县,面积82平方公里。辖临溪、湖里、周坑、高车、罗昆、蒲川、上游、洪塘、雄路、孔灵10个村民委员会,70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村,9554人。乡人民政府驻临溪,距县城11公里。
境属低山、丘陵地带,有莲金山、石壁墙、鬼头尖、凤凰山等名山。登源河、大源河、扬之河汇合境内。民国以前,为县内水运码头,商旅云集,市井繁荣。建国后,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县内富裕乡之一。
全乡有耕地9579亩,其中水田7315亩、旱地2264亩。山场约6万亩。主种水稻,兼营蚕桑。乡属小企业135个,主要有农机厂、食品厂、砖瓦厂、煤灰厂、电器控制器厂、砂石站、粮油加工厂等。临溪村南登源河水,明澈如镜,南唐澄心堂纸产于此地。河道黄沙藏量丰富,皖赣铁路通车后,河沙运销上海、无锡、苏州、淮南等地,开发黄沙资源成为农民副业之一。
六、瀛洲乡
瀛洲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83平方公里。辖瀛洲、中巧、外巧、岭里、岭外、百鸟、坑口、浒里、茂井、横川、梧村、周村、仁里、汪村、半茶15个村民委员会,85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村,10673人。乡人民政府驻瀛洲,距县城9公里。
乡境东南与歙县交界,有龙须山、千丈岭、忠周岭等中山,西隔石镜山、石磨岭接华阳镇,北连白虎顶、石金山与扬溪镇相邻。龙须山、石金山、石镜山是绩溪名胜。登源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两岸田园肥沃,村庄密集。大坑口、油坑口(瀛洲)、汪村、大仁里山青水秀,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唐汪华、宋汪溥、汪莹、明尚书胡富、胡宗宪的故乡。大坑口村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今存有明代龙川胡氏宗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奕世尚书坊。
全乡耕地7640亩,其中水田6251亩、旱地1389亩,桑园947亩、茶园1173亩。农业以粮为主,桑、茶、林、果并举。有乡属小企业209个,主要有农机厂、煤灰厂、农副产品加工和建材生产等。上海“小三线”企业3家,已移交县改造利用。交通方便,县乡公路贯通全境,3条支线沟通山村。1985年建成瀛洲桥,5孔,长100米,是建国后登源河第一座新建石拱桥。
七、镇头乡
镇头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39平方公里。辖镇头、杨村、高村、中团、庄川、江川、莲川、五星(黄基坦)、高山、岭脚10个村民委员会,6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村,8044人。乡人民政府驻镇头,距县城27公里。
境内东南部属低山,中部及西北部为丘陵盆谷。西南之水注入大源河,入新安江;北流为徽水河之源,入青弋江。全乡有耕地5646亩,其中水田5048亩、旱地598亩。桑园1058亩、茶园206亩。农作物主种水稻、油菜、小麦、黄豆。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民国年间,曾建庄台上缫丝厂、蚕种场和中屯茧行。乡属小企业79个,主要为砖瓦厂、羊毛衫厂、玻璃纤维厂。江川(缸窑头)生产陶器有400余年历史。境内有岭北供销商业中心、邮电、银行等机构。县属镇头林场,辖11个林点。西部庵顶上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头有红军烈士墓。
镇头,古称长安镇,徽岭驿道与新岭驿道在此交接,设有驿站。濠寨巡检司于明万历元年(1573)移驻于此,历为区、乡(公社)所在地。南雄公路过境,镇(头)上(庄)、镇(头)蜀(水)公路在此相交,为岭北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八、尚田乡
尚田乡位于县境北部,西北与旌德县交界,面积50平方公里。辖尚田、长岭、陈村、大谷、柳村、小谷、东()、水洼、庙山、东风10个村民委员会,63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6471人。乡人民政府驻尚田,距县城28公里。
境属低山丘陵地带,东部溪水北流,西部锦河南流复折北流入徽水河。镇蜀公路贯越境地。
全乡有耕地8908亩,其中水田8035亩、旱地873亩。山场近6万亩。农业以粮为主,是县内主要产粮区。兼营林、桑。建国后,兴建水库6座,东风水库为县内最大水库。乡小型企业69个,主要为粮油、木材加工厂和桑林场。陈村之南,有革命烈士墓和纪念亭。尚田村系汪姓聚居大村,是清代徽墨大家汪近圣的故乡。建国前,农民业余徽剧班久负盛名。
九、浩寨乡
浩寨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与旌德县交界,面积49平方公里。辖浩寨、冯村、仙川、村前、杨滩、新川、章家、水川、模范、梧川、坦头、东山、寺后、横山、前村1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12916人。乡人民政府驻浩寨,距县城32公里。
境内西半部和东部为中、低山山地。中部、南部平旷。徽水河纵贯东部,北流入旌德。芦水流经中部入大源河。全乡有耕地9330亩,其中水田7991亩、旱地1339亩。农业以水稻、蚕桑为主。西部山区兼营林业。乡属企业178个。主要有陶器厂、大理石厂、棕制品厂等。西部模范村委会所属自然村,被金岭阻隔,1972年至1975年,凿通隧道,北水南调灌溉,兼通小型机动车辆和行人。西北部船形山有龙潭瀑布和风、火、水三洞,可供游览。中部的冯村,建于唐代,今尚存明清府第7家,村中水街古桥13座,石牌坊2座,为全省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
1940年12月,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在船形山建立,西部山区成为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有20个自然村省定为革命老区。浩寨,1958年以前写作濠寨,因元迄清代置巡检司,掘有战濠而得名。今有南雄公路过境,乡村公路3条。
十、旺川乡
旺川乡位于县境西部,与旌德县交界,面积29平方公里。辖旺川、鲍家、会川、尚廉、五联、石家6个村民委员会,53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村,5230人。乡人民政府驻旺川,距县城35公里。镇(头)上(庄)公路过境。
境西北部为大会山山地,东南为丘陵盆谷。有耕地4149亩,其中水田3785亩、旱地364亩。以产粮为主,兼营桑茶。乡属小企业80个,主要为电讯线材厂、彩印厂。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内有太平天国壁画7幅,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村西的魁星阁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1983年重修,是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旺川系曹姓聚居大村,向为七都首村,文风昌盛,古民居众多。
十一、上庄乡
上庄乡位于县境西陲,西接黄山市(太平),西北与旌德交界,西南毗邻歙县,面积44平方公里。辖上庄、金坑、金山、余川、瑞川、择里、宅坦7个村民委员会,55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8041人。乡人民政府驻上庄,距县城39公里。
境内北、西、南为中低山,中部常溪两岸地势平坦,阡陌纵横。全乡有耕地4828亩,其中水田4450亩、旱地378亩,茶园2415亩、桑园674亩。山场6万亩。农业以粮、茶为主,兼营蚕桑。名茶“金山时雨”驰名省内外。乡属企业144个,主要有胡开文墨厂、茶叶初制厂、人造金刚石厂、绢花厂等。徽墨厂坊有7家,多为胡开文嫡裔开办,沿用祖传古雕墨模和制法,新创嫦娥奔月、观音渡海和许德珩题“艺苑墨宝”等集锦墨,畅销20多个省市,并销往国外。上庄村系胡姓聚居大村,清代民居建筑甚多。胡适故居是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前,村人在沪经商务工者多,上海话为第二语言,故有“小上海”之称。
十二、板桥头乡
板桥头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24平方公里。辖中村、东坡、玉台、四联、冷水、际坑6个村民委员会,34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3619人。乡人民政府驻下村,距县城21公里。
乡境旧属外二都,群山环绕,中为盆谷。有耕地4015亩,其中水田3613亩、旱地402亩。水土肥沃,为县内主要产粮区,素有“二都米”之誉。东部的冷水和南部的际坑山区,主产木材、茶。乡属小企业87个,主要为粮油加工和竹木加工厂。下村东南,古有木板桥,故名板桥,板桥头亦取此意。镇(头)蜀(水)公路穿过西北部,扬(溪)板(桥头)公路溯扬溪源至下村接线。
十三、校头乡
校头乡位于县境北部,与旌德、宁国交界,面积75平方公里。辖校头、下溪、大溪、蜀水、楼下、西坑、南坑、吴川、蜀马、仿儒、龙丛、上村()12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村,7227人。乡人民政府驻校头,距县城29公里。
境属中低山区,岗峦起伏,盆谷众多。中部龙溪河北流入旌德。南部蜀马水西流至尚田乡、龙丛源水南流至金沙乡。有耕地7955亩,其中水田7281亩、旱地674亩。山场10万多亩。山田与畈田比例为13∶1。农业以粮为主,为县内主要产粮地之一。兼营林、漆、桑、茶。乡属小企业102个,主要为食油加工、竹木加工厂。校头村,俗名凹头,因岗岭回环,村庄坐落山凹,故名。镇蜀公路自南入境至蜀水村。
十四、金沙乡
金沙乡位于县境北部,北连宁国,西北隅接旌德。丛山关下金沙河两岸及大河口以下,原属宁国县,1956年1月划入绩溪。面积103平方公里。辖金沙、黄土墈、38号桥、五丰陂、中坞、兵坑6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88个自然村,8847人。乡人民政府驻金沙,距县城28公里。
金沙河自西南流向东北,至38号桥与戈溪河汇合入宁国县境。两岸田畈,水丰土沃,主种稻麦;西部的社屋坑、乌焦山和东部的中坞、兵坑属中低山区,专营林、茶。耕地4330亩,其中水田3539亩、旱地791亩。茶园3601亩,桑园1254亩。山场约9万亩。乡属小企业320个,主要为煤灰厂、罐头食品厂、农机厂、建材厂、制钉厂、林场、砂石站和建筑队。
皖赣铁路和芜屯公路并行,穿境而过。设金沙、黄土墈火车站,38号桥至和阳公路与芜屯公路接线。前坑坞有梅家洞(未开发),洞前山泉涓涓。洞中蝙蝠甚多,岩表附着钟乳石。
十五、大石门乡
大石门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6平方公里。辖石门、楼坛、酬村、楼基、石京5个村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5462人。乡人民政府驻大石门,距县城19公里。
境属低山丘陵地带,东西狭,南北长。有耕地3674亩,其中水田3240亩、旱地434亩。桑园782亩、茶园742亩。主种水稻、小麦,兼营茶、桑,亦产花生。乡属小企业86个,主要为塑料建材厂、木材和油脂加工厂。大石门村南水口,有狮象两山,夹峙如门,故名。北扬公路过此。
十六、伏岭乡
伏岭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48平方公里。辖伏上、伏下、合庄(鸭子庄)、合村(半坑)、岭前、卓溪(民国18年前写作叉溪)、成功(鱼龙川)、江南(祝三)、岱下、际下、新桥、六亩丘12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村,9476人。乡人民政府驻伏岭下,距县城23公里。
境东部为中山,西、北为低山,中南部地势平坦,是村落、人口和水田的集中地。有耕地5485亩,其中水田5094亩、旱地391亩。茶园1087亩、桑园1219亩。谷地外缘山丘,砂化严重,土地瘠薄。清代中期以后,乡人出外经营面馆业,蔚成风气。民国年间,乡人经营的徽菜馆,遍布沪、宁、汉、渝、昆、穗等城镇。抗战期间,曾远涉东南亚国家。农业主种水稻、小麦,兼营茶、桑。鱼龙川一带,种植青皮甘蔗,历史悠久。半坑产优质烟草。乡属小企业166个,主要为复合肥厂、食品厂、水泥预制厂、机绣服装厂和建筑队。绩胡公路穿越乡境。
东部江南第一关(又名逍遥岩),依山傍水,景色清幽,明迄民初为徽杭主要通道。伏岭下,古名纹川,系邵姓聚居大村,多厨师,为“徽厨之乡”之一。元宵节,举行“舞()”。清末民初,改演徽剧、京剧。至今,童子戏班闻名全县。
十七、北村乡
北村乡位于县境东部,南与歙县交界,面积约25平方公里。辖北村、德锦、石()、新屋下、芷白、水村、石门外、湖村8个村民委员会,67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7379人。乡人民政府驻北村,距县城18公里。
南部边境七姑山耸立,东麓有山岭通歙县。东部、北部为低山。中部平旷,村密人稠,土地瘠薄。建国前,多旅外佣工经商者,主要从事徽馆、百杂货和炉坊。有耕地4164亩,其中水田3771亩、旱地393亩。茶园161亩、桑园680亩。乡属小企业181个,主要为铸管(锅)厂、水泥预制厂、木器厂。石()炉坊有200多年历史,所铸铁锅,谓之“()锅”,素以质薄均匀,经久耐用著称,远销浙赣。绩胡公路过境。还有支线3条,村皆通公路。1931年5月,中共绩溪县第一支部在水村沙坝建立。1934年5月,中共绩溪县委在德锦汪家祠堂建立。
十八、大障乡
大障乡位于县境东部,南与歙县交界,西与北村乡接壤(界未定)。境属中山山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辖半坞、天子墓、黄泥口塔、大岭脚、东上庄、小源6个村民委员会,11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1272人。乡人民政府驻半坞。60年代修板车道,可通板车。步行至北村约10公里。
全境处大障山中,乾隆《绩溪县志》载:“绩溪之山莫尊于大障。”山高谷深,峰峦重叠,为游览避暑胜地。历代文人,题咏甚多。1945年,新四军游击队在境内建立根据地。建国后,省定为革命老区。山场广袤,专营林、茶。盛产优质绿茶和绿笋,为县内主要产茶区之一。耕地只有旱园地75亩。乡属小企业26个。矿藏有钼、银、铅、锌、水晶石。
十九、逍遥乡
逍遥乡位于县境东端,与浙江省临安县交界,南邻歙县。面积53平方公里。辖逍遥、永来(岭脚下)、黄茅培、绿景(班肩坞)4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村,1731人。乡人民政府驻逍遥村,不通公路,步行至伏岭下约12公里。
境地在大障山东北部的低山区,冬季寒冷,夏无炎暑。西部逍遥河,为登源河源。东部的永来河源出清凉峰,入临安县,注天目溪。有山场6万多亩;耕地331亩,其中水田244亩、旱地87亩。以林茶生产为主,兼营牧业,放养黄牛。土产有山核桃、猕猴桃、笋干、香菇、棕榈。乡办小企业13个。80年代,开辟果园260亩,主种梨树。南部的清凉峰,系大障山主峰,海拔1787.4米,是安徽省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22种,珍稀动物10种。
1945年,新四军游击队在逍遥乡建立根据地。解放后,省定为革命老区。
二十、家朋乡
家朋乡位于县境东北部,是许家朋烈士的故乡。面积45平方公里。辖家朋(磡头)、汪家店、竹里、霞光(霞水村)、幸福(东青岭)、富强(石门口)6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39个自然村,7813人。乡人民政府驻磡头,距县城43公里。
境属中低山区,东南高,西北低,戈溪河汇集境内诸水,入金沙河。有耕地3848亩。其中水田3402亩、旱地446亩。多山坡梯田,土壤瘠薄。以产粮为主,兼营林、茶。乡属企业207个,主要为萤石矿、水泥预制厂、煤灰窑。矿藏有金、水晶、石煤。农闲季节,淘金为村民副业。磡头是许姓聚居大村,历为区、乡(公社)治所驻地。村跨涧溪,有石拱桥6座,两岸石板街道多石阶。明清代民居,依山傍水,重楼复阁。有许氏宗祠、听泉楼和石坊3座,风格典雅。村南社屋山有许家朋烈士纪念碑园。是全省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
二十一、胡家乡
胡家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42平方公里。辖胡家、上门、尚村、上西、西川、桐坑6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6537人。乡人民政府驻胡家村,距县城34公里。
乡境东、南面为陡峭中山,有笔架尖、饭甑尖、山云岭、竹岭、社母娘娘尖等著名山岭。西为低山,中部桐源河谷,地势平坦。有耕地3848亩。其中水田3402亩,山坞田占70%。旱地446亩。水田主种水稻、小麦。旱地多栽桑或轮作黄豆、油菜、山芋。境内有萤石、石煤、石棉、石灰石等矿藏。乡属小企业84个,主要为煤灰厂和萤石矿。萤石品位高,畅销国内及日本、美国。胡家村,胡姓聚居,旧名黄甲村。民国元年(1912),村民合议,报请县署,改今名。
二十二、和阳乡
和阳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北界宁国县,东与浙江省临安县接壤,面积35平方公里。辖和阳、水浪头、莲坑、万富山、()坑5个村民委员会,30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4664人。乡人民政府驻和阳坞,距县城50公里。
境属中低山区,丛山叠嶂,少有平地。山场占总面积的90%。耕地1493亩,其中水田1170亩、旱地323亩。以林、茶为主。出产山核桃、棕榈、漆、柿、榧等。淘金为村民传统副业。乡属小企业70个,主要为制茶厂、木材加工厂、林场。矿藏有金、钼、锰、锡、铋、汞、铀、萤石。
30年代中期,红军曾在境内活动。1945年,新四军游击队建立根据地。1947年,曾建立绩(溪)宁(国)昌(化)边区政权。建国后,省定为革命老区。
二十三、荆州乡
荆州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东南与浙江省临安县交界,面积50平方公里。辖上胡家、方家湾、铁坞、下胡家、坞口、三亩丘6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7315人。乡人民政府驻上胡家,距县城75公里。
境地四周中山环绕,荆州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沿河盆地,村庄栉比,田园连陌。冬寒早雪,夏凉宜人。宋咸淳末,绩溪县丞何栖凤调任昌化县丞,“途经荆州,爱其地在崇峦叠巘中。世治,可安耕凿;虽乱,不罹兵燹。”赞为“别有天地”。辞官后,卜居荆州。台湾《重印绩溪县志》附载:荆州古属绩溪,“明末为义民聚居之所,利其交通险阻,辟为世外桃源。清初,防止徽人反抗,强将一部分村落属于浙江之昌化县。”跨省两县分管。民国18年(1929),旅外同乡会推胡鍾吾为代表,发起荆州复界运动,行政院裁定荆州全境归属绩溪。1988年建成荆磡公路,通汽车。
全乡有耕地3412亩,其中水田2733亩、旱地679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茶园2342亩,小九华毛峰列为名茶。山场多山核桃林,年产干果20多万公斤。农家有饲养母猪传统,荆州黑猪为安徽省良种猪。乡属企业36个,主要为煤灰厂、钼矿。矿藏有金、银、锑、钼、锰、汞、铀等。农家子弟多习竹、石手艺。
1945年,新四军游击队在境内建立根据地。1945年至1947年,曾建立乡村革命政权。建国后,省定为革命老区。上胡家,建村于明代中期,是胡氏聚居大村。村头筑坝,拦溪水入村,分两条水圳,夹街流过。上水圳供饮用,下水圳排污水,溪水出村注入水碓,舂米磨面。小九华位于荆州河下游,山峦溪水环绕,风景胜绝一方,建国前,为皖、浙佛教圣地之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