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夏、商朝,县境属扬州。周朝春秋前期属吴;后期(公元前473年以前)属越。战国间(前355~223)属楚。秦二十六年(前221年)属会稽郡。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鄣郡(一说秦末置鄣郡)县境为歙县地,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属丹阳郡,治在宛陵(今宣州市)。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属新都郡,治在始新(今淳安县)。晋大康元年(280)改称新安郡,治仍旧。
梁大同元年(535),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良安,民间有人写作“梁安”。),属新安郡。县治在扬之河东岸大屏山麓后岸村(今后外村)。承圣二年(553),分新安郡黟、歙、海宁、黎阳4县置新宁郡,良安县的归属未见记载。一说,良安置县不久即废。清乾隆《绩溪县志》载,唐武德七年(624)废良安县,仍归歙县。
唐永泰二年(766)(永泰二年(766),平息旌德县王万敌农民起义。刺史长孙全绪奏置绩溪县。《寰宇记》:绩溪“永泰二年(766)置”。《旧唐书》:“永泰二年十一月甲子日改为大历元年,故《元和志》云,大历二年置。疆里至大历二年乃定”。)析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属江南西道歙州。景福元年(892)隶歙州,五代十国时,先属吴国(杨行密),后为南唐地。
北宋开宝八年(975),县境属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属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徽岭、徽溪而名。
元至元十四年(1277),县境属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县境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绩溪县均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绩溪县属中书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徽州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徽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绩溪县属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徽州府。咸丰四年(1854),随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管。同治四年(1865),复归安徽省。
民国元年(1912),裁府,直属安徽省。3年设道,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20年初,设首席县长制,绩溪县归宣城县长节制。同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休宁)。27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23日,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专区,属皖南区。1952年4月13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专区,隶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设徽州专区,绩溪县属之。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仍属之。1988年1月1日,绩溪县划属宣城地区。
附记:
县名来历
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县名绩溪(溪读期qī)至今。
“绩”,有缉麻线的含义。“溪”,为山间流水。县处宣徽之脊,境内山溪,交错萦流。《元和郡县志》:“县北有乳溪,与徽(亦作翚)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今高迁乡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
溪,亦作谿,清嘉庆《绩谿县志》从县印写作谿。民国县印亦作“谿”。16年(1927)改铸县印写作“溪”,沿用至今。
上一篇:第一节 县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