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查伟字文照,本县人。生于陈宣帝太建(569—582)间,登第初任天台宰。后又相继任宣州、池州、南岩刺史。所至有治声。官至工部侍郎。

左匡政(596—644)又名难当。本县龙门里人。身体魁伟,勇冠一时。隋末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匡政在泾被地方推为总管,率众保障乡里。唐朝建立后归唐,曾作《白龟城》诗明志。武德三年(620)以“保举州乡,镇静一隅”功授酋犬州刺史,号为上柱国,封戴国公,持节总管宣、歙二州诸军事。武德六年(623),隋末农民起义领袖辅公重举义旗反唐。兵围茜犬州(故城在今章渡乡大宁村)。匡政固守逾年,后得唐将李大亮兵援击败辅公礻石,任宣州都督。又受命从张亮伐高丽,贞观十八年(664)阵亡。长子绍齐征辽有功,授都督,袭戴国公,次子绍芳武德初随父入朝授官。后以镇压辅公礻石起义军和随征西域有功,升指挥使,镇淮南。
万巨又名钜。本县震山(今陈村镇万村)人,祖籍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东汉槐里侯万修后裔。先世万鹏举于南北朝时来泾定居,改称“扶风世家”。
万巨学识渊博,以道德著名于时,有夫子之称。李白来泾游桃花潭慕名访巨,受热情接待,结谊甚深,称巨为“扶风豪士”,作《赠豪士词三十韵》等诗词多首。《早过漆林渡寄万巨》有“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句。天宝末,万巨至京师长安赢得才名,并与钱起、韩、卢伦相识。钱起以济世才推荐,征辟不就。“安史之乱”中,万巨返里,韩赠诗曰:“夫子前年入朝后,声名籍籍在人口”。卢伦也有诗赠。万巨回到家乡又曾与李白相见,李白有《扶风豪士歌》赠巨,其中有“扶风豪士天下奇,意志相倾山可移”句,结谊甚深。有说万巨曾捐粮讨叛,诏赠司马。后人有“忠义诏赠司马,文章鸣世斗山”、“谪仙自昔称豪士,千载令人仰风逸”等诗句赞其生平。
汪伦又名凤林,本县人,父名仁素,兄凤思,曾为歙县令。子文焕。在泾传十余世,部分后裔迁居常州麻镇。天宝间(742—755)汪伦曾为泾县令。卸任后居泾县桃花潭畔。生平喜与人交游,尤与李白、王维友善。爱饮酒赋诗,议论政事。李白《过汪氏别业》诗云:“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天宝元年(742)至宝应元年(762),李白多次游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潭,汪伦以美酒盛情款待,结下深厚友谊。李白《过汪氏别业》诗详志其谊。临别又作《赠汪伦》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传唱不绝。汪伦好远游访友,大历进士刘复有“春江日未曛,楚客酣送君”诗句相赠。
崔十五(佚名),生平不详。善书法。李白《酬崔十五见招》诗:“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手迹尺素中,为天落云锦”。
左震字翕本,本县人。乾元二年(759)由赞善大夫出任黄州(今湖北黄岗)刺史,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当时正历“安史之乱”,黄州民众处水深火热之中。左震体恤民艰,扶危济困,州境相对稳定。肃宗李亨迷信卜巫,太卜(朝廷卜巫官)以“天下乱、是山川之神作祟”盅惑朝廷。使臣王王与派女巫分行天下,祭祀名山大川。肃宗遣宦官随行监护,女巫与宦官狼狈为奸。所到之处巴结官吏,勒索财物,大施淫威。有一年少女巫带领数十名少年恶棍到达黄州,宿于驿舍。次日晨,左震与随从巡视至驿舍门前,见闭门上锁,听得内有动象,知有隐情,遂破门而入,果见人赃俱在,女巫一伙负隅顽抗,左震即予斩杀。当场清点贵重赃物达数十万件,全部没收造册上报,遣回随行宦官,并疏请以此项赃物代交贫民所欠租税。肃宗厚嘉慰奖,后调任商州(陕西商县地)刺史,官至侍御史,又为金州刺史。
左震在黄州任上,当地人作歌:“我欲逃乡里,我欲去坟墓。左公今既来,难忍弃之去”。左震离任后,又歌:“吾乡有鬼巫,惑人人不知。天子正尊信,左公能杀之”。左震惩巫所在地后名“斩巫驿”。
汪遵本县人,生于会昌年间(841~845)。咸通七年(886)登进士第。青年时为县衙小吏,刻苦自学。家贫无力购书,常借书阅读。学问大进,善文工诗,在晚唐诗坛颇有名气,辛文房说他“拔身卑污,奋誉文苑”。其作品多为咏史,擅长七绝,名篇有,《长城》、《昭君》、《过杨相宅》、《题李太尉平泉庄》等,俱为历代诗人赞赏。著有《咏史诗》一卷,载入《宋史·艺文志》,《全唐诗》辑录其作品61首,编为一卷,列卷六百零二。生平入《唐才子传》。
许棠(822—?)字文化。本县云岭人。久困名场,二十余次应试皆落第。曾与池州张乔同隐匡庐(今庐山)。咸通十二年(871),经旧友李频首荐登进士第,时年已五十,被刘邺辟为淮南馆驿官,又任泾县尉。乾符六年(879)前后任江宁丞,不久归居泾县陵阳别业。(另有退隐九华山一说)。许棠有名于晚唐诗坛。与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又称“芳林十哲”)。与张乔、张虫宾、周繇三人号为“九华四俊”。其诗多为“五律”,皆羁旅、游览、送别、寄赠之作。《过洞庭》一诗为最著名。其“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句,时人常题扇面,故得“许洞庭”之称。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一书中论其诗“高瞻阔步,惜结法稍弱”。著有《文化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录《许棠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录《许棠集》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韦焕京兆(今陕西)人,有文才,官为文林郎摄馆驿巡官。曾任泾县尉,时称慈惠。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作《湖山神庙记》,记载当时泾县建置、人口、民俗等情,遂成地方重要文献。
黄蘖禅师名希运。闽人(福建),幼年至福州黄蘖山出家为僧,后往江西参百文海禅师。相国裴休镇宛陵(宣地),建大禅院请黄蘖禅师说法,将其所说编之成书,名《黄蘖心要八大藏》。其法源于临济,为五宗之一。任宛陵期间,曾来泾县水西寺主持讲法,故有“黄蘖道场”。

吴文举(953—998)一名举。本县人,十岁能文,少年登科。初任江陵尉(今湖北省辖),因能干升任沔阳令,再升循州(今广东惠阳地)司马。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潘美率兵伐南唐时,曹彬遣使赴郡县招降。有人议以城献宋,文举晓以大义,遂杀劝降使者,固守城池,宋军攻城三月,城终失守,文举被俘,宋将见其忠,欲给官,文举不受,家被毁,成为游民,流浪至宛陵(今宣州市),后隐于泾县之奎峰东庄湾(今茂林),为茂林吴氏宗族始祖。南宋时,欧阳修慕其气节,特书其生平入史册。
汪文谅字叔达,本县人。隐居不仕,以年高德重为乡里所尊敬。天禧五年(1021)向朝廷献方物,诏赐白金。文谅兄弟受感动,叹道“吾家治家,未有一士以应上之求者”,即以所赐之金购书建阁课子孙。
包整号南堂居士。崇宁至绍兴(1102~1161)间龙山乡中义社(今包合)人。政和五年(1115),曾与兄包镇、包宁捐资建造水西宝塔。嗜学好义,藏书达万卷之多,称“万卷堂”。
凌策(957—1018)字子奇。本县人,少孤贫,励志好学。雍熙二年(985)进士。初任广安军判官,改为西州节度推官,以强干闻名。淳化三年(992)任光禄寺丞,后任签判、赞善大夫、定州通判。当时李顺其于四川青城起义,朝廷选官入川陕,都恐惧不前。凌策自陈熟知蜀情,受命知蜀州,迁知绵州,历任广西西路转运使、屯田员外郎、户部判官、都官。其时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需用邮卒万人,沿途设铺二百,人力、物力所耗甚大。凌策请陆运至福建南安,转为载舟北上,使役卒减至八百,运费大省。广州知州卢之翰不廉,由凌策代职。其时广英路自吉河运木材至曲江有二百里陆路,盛夏瘴起,行旅者十死八九,凌策请求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缩短行程,大大方便了运输行旅。后转知青州,加都官郎中衔。入判三司三勾院,复出知扬州,又任淮南东路安抚使。时值洪州水灾,知州李元病,凌策又以江南转运使兼理洪州。饶州产金,时官府曾禁以金交易,有非议者,捕押满狱。凌策请求准许百姓贩卖,由市官进行管理,民甚称便。后任右谏议大夫,又以集贤殿学士衔知益州。凌策六出剑阁,所任均有治绩。大中祥符九年(1016)自蜀还朝,先后任给事中、御史中丞、工部侍郎等。兄凌简,国子博士,分司南京。子云鹏,曾任光禄寺丞。
林淳乾道八年(1172),以嘉议郎知泾县。下车伊始,即赴乡村查访农事。县内有陈、雷二古塘年久失修而阻塞,竟被豪强占据,林淳下令修复灌溉。次年出榜告令各乡里修复古塘六百余口。
凌震(1276—1277)凌策孙,曾任都统,收复海州,后其家族散居岭南。
魏杞字南夫,寿春(今寿县)人。绍兴(公元1131—1162年)间,以奉议郎知泾县,有惠政。曾罢征无名科费,为民减轻负担。时太平、繁昌破获盗案,两县宰尉贪功图赏,严刑逼供,致使案犯诬告泾县县民收藏赃物,来文取五十三家受审。魏杞经缜慎审讯知为诬告,全部释回。后被朝臣钱瑞礼以才举荐,经召对升为太府寺主簿。官至左仆射兼枢密使。
汪氵解字仲容。本县人。少时从著名学者胡瑗学《周易》,后从学王安石,受胡瑗教育思想和王安石改革思想影响较深。曾率先传扬王安石学说。氵解出身低微,以布衣入太学。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历任鼎州司理参军、黟县令、太学正、国子祭酒和太司成等。因议论学制不合上意,出为婺州牧,后改任陈州、寿州及应天府。居官三十年,才名与政声俱著,但思想倾向终与旧制度维护者不合。一生著作甚丰,有文集二十卷,《孟子解义》二十卷,《乐章》一卷,《诏诰》三卷。后辞官归里、卒于家。子伯龚,曾任瑞昌县令,精于吏事,又一子伯虎为朝散大夫,知兴化军。
刘谊字宜翁(或作公曼),浙江长兴人。熙宁三年(1070)任泾县尉,在任时因依法惩治豪强恶霸而受到县民拥戴。后因论述并拥护王安石新法而丢官,遂隐居金坛(属江苏省)三茅山。
徐亮字懋宗,本县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授迪功郎,转任大理寺评事,以高风亮节名闻于时。宣和间,宋徽宗赵佶受童贯策动,约金太祖联军攻辽,徐亮权衡利弊,力陈不可,因违背权相意旨而被削职,在“靖康之变”中,徐亮避至宛陵(今宣州市),后徙居泾县水南郭峰山下(今中村乡郭峰村),晚号郭峰老人。
詹友端字伯尹,本县人。政和时(1111—1115)领乡贡第一。建炎初上书朝廷,言当雪失土之耻,主张收复被金占领的中原地区。未久宋朝抗金败将戚方兵围宣城,州守李光主持守御,友端奋勇当先反击围贼,使守城之众士气大振,贼平,补迪功郎,调监池州赡国酒库。后被委兼西安尉。与盗贼力战时中流矢卒。友端工诗,其诗兼二谢之长。
鲍若虚字仲实,本县人。性直志坚,勤奋好学,胸怀赤诚报国之心。初为太学生。北宋末宋、金战争之际,投笔从戎,以军功补官。靖康元年(1126)出使至金,在与金统治者谈判中为保宋朝疆土,义正辞严,寸步不让。后被金囚于归化州(今河北宣化)。被囚期间,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终以理服金得释。回朝后因投降派专权未被起用。建炎初(1129—1130)以吏部尚书、武翼郎致仕。归里后号随缘处士,以诗酒排遣忿心满,作《长相思》二阙追念靖康之耻,语多悲壮,刻意深切。
汪汝则字方叔。工文辞,宣和二年(1120)被荐任芜湖县丞。建炎间(1127—1130)助镇压方腊起义有“功”,宋高宗召见,以陈述时事利弊得到赏识,授绍兴府通判。后历知信州、衢州有惠政,被当时官场评为郡守中杰出人材,高宗赵构云:“使人人如王汝测,何患不治”。不久病归,卒年78,赠大中大夫。子王柔荫,先在鄞县为官,后升池阳通判。
吴伟字彦魁。茂林人。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廷对万余言,对时政得失论述精辟。考官阅其文,欲将其名列第一,终因正值秦桧当权,吴伟之言过于直率,未便列于榜首。但仍置于甲科,授官无为军教授,后为池州教授,以宣义郎致仕。长子郊霈官为通议大夫,次子时显(另有传)。
昌永字禹功,本县童疃人。北宋末年以三舍法入辟雍。靖康(1126)时金兵犯京师,昌永率先与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授为进义校尉。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为特奏第一,任太常寺丞,后出任湖南参议,改淮东参议。所任皆有政绩。以奉议郎致仕。
守讷号英英翁,俗姓郑,曾中进士。在游钱塘净慈寺时诵《园觉经》生出家之念,遂为僧。后由太平(今属黄山市)吉祥院徙泾县之金峰。宣和年间(1119—1125)郡守钱昂聘请住持广教寺,士徒云集。卒前二日作偈示众。著有《宗境节要》二十卷拟寒山诗百首。李弥远为其作碑铭。
梅成和字德修。本县人。绍兴二年(1130)进士,任江夏主簿。徒步到任,受到安抚史刘氵是嘉赏。受命督军储,掌笺表。后又任舒州太湖令,在任赈恤流民和移民,兴办学校,安靖地方,深得民心。
姚鹏飞字九万。本县东乡人。少领乡荐,但不图功名。绍兴年间金兵侵宋,面临民族危机严重之际,鹏飞赴朝廷上书,言词恺切,慷慨激昂,纵论时事透彻。人云可与贾谊、晁错相比,魏杞为泾县令,慕其才名,延至书馆。张孝祥居宣城,齐庆胃宰旌德,均有书简邀见。齐庆胃赠句“扬鞭欲指长安日,题柱犹哦杜士诗”以赞其志。
文榕字南甫,号震峰,本县包合人,淳熙五年(1173)进士。官至御史,因三上抗疏灾异事,矛头直指权相而被罢官。弟文中、士南皆中进士。
施元长本县人,天圣五年(1207)进士。曾任兵部郎中。世代书香,家族中多仕宦人才。长子施镇,知郓州;次子施宰知循州;三子施吉知吉州。孙岩求、福求皆中进士。
吴时显字元明,本县茂林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任江阴县尉。升从政郎、文林郎。监行丰仓时,查处蠹弊不遗余力,一度受到诬陷。后任山阴通判,仍致力改变苛政、弊政。光宗时(1190—1194),先后为朝奉郎、朝请郎。任满,权发安丰郡。至任,首兴学校。绍熙五年(1194)郡地受旱歉收。时显节省用度,拨发仓廪,接济流民。庆元二年(1196)曾向皇帝面奏三事,皆为政要。后转任朝议大夫,除太常博士。继又任广南东路特运判官,人惧瘴气危害,时显受命即赴,一生以廉能著于时,尤以“不喜阿,不苟合,不雷同”而得好评。辞官归里时,所携惟石刻、书籍,别无财物。时显工诗,诗称“风骨遒利”。
王木永字叔永,濡须(今无为县)人。嘉定三年(1210)以宣教郎知泾县。泾县县治原在赏溪之西,淳熙(1174—1189)初,水失故道,直冲县治,每遇大水,屋多倾塌,以致“官无临治之宇,吏缺文移之舍,囚无监狱,输无仓库”,前几任县令拟迁未成。王木永到任,当年冬即将岁征留为县用的二万纟昏钱移作县治迁址之用。定新址于溪东留村,县署之各项应用建筑全部于淳六年(1246)竣工。王木永在泾政事建树颇多,并主修《泾县志》十三卷。离任后民多怀念。

施正大号清泉,本县琴溪人。元至元年间,丞相伯颜进军江南,征举其为泾县尹,与蒙古人达鲁花赤发黑协力治县,“民安其生”。施正大上任时,县城仍位于地势低洼的溪东留村,常遭水患。经筹划便迁县治于东门敬天坊(即今县城原址)。卸任后又与后任朱文魁共同恢复县治署所及学舍。朱文魁亦泾县人,在任有治绩。
曹大三(1264—1342)元初率子迁至泾县小岭,小岭地处狭谷,无可耕作,而林木丛生,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质、水力宜于造纸,地又紧依青弋江畔,水运称便,大三便以“蔡伦术”为业,承袭泾县生产宣纸传统工艺发展宣纸生产。从此小岭曹氏制造宣纸之业大兴,拓展了泾县生产宣纸基地,使由于战乱濒临衰微的泾县宣纸业而逐步得到振兴。
倪水西本县人。曾任江南东路教授,有名于诗坛,著有《倪水西集》,当时著名诗人卢挚为之编次和作序。卢挚赠倪水西诗中有“建安诗骨消磨久,留得风流扇赏溪”句加以评赞。
郭雷焕本县人。字有章。历任池州路与饶州路教授,能诗。尤工骈俪文,人称“郭四六”。著有《饶州集》、《郭四六集》等。其《送赵子昂应召》一诗有“南邦诸老歌麟趾,北阕千官看凤仪”,时称名句。
苏济字汝舟,益都(今山东境内)人。至正(1341—1370)初以承务郎为泾尹。在任三年疏浚河渠,平衡田赋,追究侵田,维修县治、学宫、修复古塔,对诸生给予生活补助。治绩显著,百姓有歌赞道“四民艺业通,县官有苏公”。
洪文广又名省一。本县人。初被荐任高阳县知县。其地久旱,饿莩遍野,文广到任劝富户出粟赈济。历三年,政平讼息,全境安定。不久升任台史。当时桑歌为中书省大臣,恃宠专权,作恶多端,文广举劾无效,反被降职为建康道廉访副使,在任一年多,三次上疏言朝政得失,桑歌怒,矫诏赐死。乡人私谥“忠节”。
王相字吾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由翰林院编修出任泾尹。任内清查土地地籍、权属。禁止豪强兼并,平准赋役负担。江东宪司派有额外征赋,王相为民告免,从而使贫民负担有所减轻。
左继樗字芳远。本县人。年十三能赋诗,以博学明经举为学官,任安庆路教授,读邵雍《伊川击壤集》后叹曰“不见此书则心不通达”。调升浙江钱塘令,固辞未准。赴任几日,即称疾而归。筑精舍取名“隐斋”,终日危坐,手订《大易性理》诸篇。又与友人推究性命之学。生平不好为人师,治学精神受当时学者称道。
马晋字叔昭,由国子生为泾尹五年。居官温厚廉干。在泾兴学校,起用名儒掌教,定农商之律,使各行各业顺遂兴旺,并主持新建县庭,受到县民敬重。

吴彦高号东泉,本县茂林人。少业儒,深明医理。洪武三年(1370)朝廷征召名医,彦高被郡守荐举至京任太医院医官,在宫廷施诊。洪武十七年(1384)以老归里。子随庆,医承家传,经李一鄂推荐,亦去太医院供职。
左维垣本县城关人,精伤寒病理,万历间任太医院医官。
宗泐字季潭。天台阳矾人,住持水西宝胜寺。古称“名衲之冠”。博学、工诗文,洪武初召为右善世,曾奉旨出使西域,明太祖朱元璋称其为“福慧僧”。因精通儒学更受朱元璋赏识,和诗四十五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辞归泾县水西,皇帝赐“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联文。后由水西去江北石佛寺,三日而逝,著有《全室外集》十卷,《西游集》一卷及《水西诗集》等。
左忠字仲恕,本县城关人。医术医法俱善,常施药济贫穷患者。见有卖儿女者,解囊相救。灾年赈济灾民,分家产周恤族人。行医过江宁镇曾拾得黄金百两,侯还失主。著有《痘症方》行世。
查万合号了吾,本县查村人,周慎斋之高弟。医名盛于苏、浙。针术最精,有“半仙”之称”。同时有名陈贞工者素以医术自负,及遇万合,自愧不如,执弟子礼,并问万合已活人多少?万合答道:“吾非能生人,但不杀人耳”。平生忠心授徒,从学者多成名医。
左洋字有澜,本县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贡生授大理寺评事,办事干练,忠于职守。永乐元年(1403)升刑部员外郎,二年春奉命出使八百国,带去朝廷印诰、冠带,请招氏兄弟接受任命。至八百后,以其气度和口才使该部君臣诚服。回朝后迁礼部祠祭司员外郎中。期间明成祖命百官赋诗,左洋所呈之诗受到青睐,送交翰林官编入《诗选》。官终应天府(今南京)丞。
大嵩字好山,西蜀(四川)人。工诗文书法,明末避乱,托迹空门。曾住北京浣花庵,不久南游,在金陵(今南京)会洞觉法师,得承衣钵主教。后被泾人迎来主持水西道场,涅木般(逝世)于水西。
郑澜字用常,永乐二年(1404)会试,名应列第一,因策对有讥讽成祖朱棣靖难之忌,折居第二,选庶吉士,改礼科给事,后为户科都给事,终因忤旨罢官,返归故里。工诗。著有《玩易轩集》。
闵王圭江西建昌(南城)人。宣德五年(1403)为泾县丞,慈爱廉良,不施官威,不加刑具,民自感服。在任修缮县治、坛宇、颇著劳绩。后因父丧离任。
刘伯大字孟辉,本县城关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御史,不畏权贵,巡按江西,激扬有声,不久失官。留有清名。
薛惠北直隶魏县(河北大名县境)人。永乐九年(1411)以监生知泾县,刚毅有为,凡上司令办催督事务,应付自如,减无名科敛,禁迷信陋俗。修文庙,兴教育,颇著政声。
程富字好礼,本县城关人,永乐六年(1403)举人,曾任浙江按察司照磨,湖广按察司检校。有廉干声。正统初被学士杨荣荐为御史,提督北京学政。秩满归。宁国府时有养马之役。程富上书请免。后宣、宁、泾、旌、太五县均得免养马之累。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北京戒严。程富以知兵法被召至京,出为广东按察司佥事,仍督学政,未久致仕。
左景字孟春,本县城关人,左激之子。宣德元年(1426)举人,曾任山西陵川县学训导,后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复改山西道。又任云南曲靖按察使。当时苗乱犯城,左景以平定有功,不久镇白羊关。后得罪大臣,贬为四川按察司佥事,所至皆有政声。
贾启字启之,湖广(今湖北)黄岗人。正德六年(1441)由进士知泾县,多才多艺.为政严明,地方平靖,讼庭常闲。不久升任御史。
赵昌字鸣盛,号朴庵。本县城关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任户都主事、郎中。曾因山西司库金被窃而入狱,后任长沙同知。当时“洞寇窃发”,赵昌讨伐平定。成化初年官复户部郎,时值苏州与松江县旱灾,赵奉使前往查核,奏减秋粮赋额30余万以解民困。居官以清操著名,后迁任山东左布政使。著有《朴庵文集》8卷。
徐旭字启东,号朴轩。本县南容高坦人。天顺六年(1462)举人。任隆庆州学正,内艰归。复补德州学正,迁钱塘训导,为人耿介,不徇私情,新至以法为师表。居儒官20年,对诸士讲论不息,为文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从游者甚众。出仕前曾在本县兰山授徒,名宦董纲、董杰均出其门下。子徐冠 ,字士元,号竹冈,宏治五年(1492)举人。历任清丰教谕、浮梁训导、庆隆州学正、都昌知县、监察御史、山东吉安知府、广东副使等职。在山东任内上疏请减易州夫役、革内臣冗员。治绩卓著。
王弁字士瞻,江西吉水人。成化十年(1474)由进士知泾县,为政勤廉,兴利除害,举废扶衰,治绩颇著。值岁歉,请减免征赋、贷粮救灾未获准,继上疏朝廷,使民解困。王弁生活极俭,举家皆粗衣糙食,三年任满,升监察御史。
左晔字仲辉,号蒙斋。本县人。勤学,好吟咏。天顺八年(1464)进士。任户部主事、员外郎中,后任湖广永州府知府。当时新建藩府,藩王欲辟地,左晔上奏得止。不久又改任彰德府知府,藩府之扰比永州更甚,左晔均以礼法处之。在府境建泉陂二处灌溉农田五千余亩。遇灾年多方赈济,救活众多百姓。年80余卒。著有《蒙斋集》。
王浚字文深。河南商水(开封地区)人,进士。成化十年(1474)由御史降任泾县丞,时县事久弛,王浚不畏艰难,鼎力治理,抑强扶弱,体恤民艰,兴学校,均赋役,通钱法,建修公厕、桥梁、辅舍,身如冰立,以清廉称。吏卒皆敬畏。
张永日字存霁,本县城关人。成化元年(1465)岁贡。八年(1472)任广西荔浦县令,该地农桑、贸易落后,民多贫困,皆习弓弩,以捕捞、狩猎为生。在任九年力兴学校,教民农桑,使民衣食有赖,举业科不乏人,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改善,发展,受到壮民、瑶民崇敬。后升永安知州。
强珍字廷贵,北直隶沧州人。成化四年(1468)以进士任泾县知县,秉公办事,不受私请,屡决疑案,收回屯军侵田,定两里凋耗之税,请减赋额,百姓多感其德。三年后升任御史,历官南京右通政。
沈淮字伯渊,本县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曾知益都县。当时卫官桀骜不训,淮以礼法进行约束。遇大旱,禁止敲枯骨求雨怪俗,并发仓储赈荒。在任七月即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未赴任卒。
包义民广东合浦(今广西合浦)人。宏治四年(1491)由进士知泾县,性沉静,操行端正,吏不敢为奸。民间争讼,以善言调解息讼,不以盛宴媚上官,以正直廉能为人称道。
王达字德孚,本县城关人,与著名学者罗伦(一峰)、庄永日(定山)等友善。成化二年(1466)进士。任南京户部主事、迁郎中。为官廉能练达,不惧权势,期间解决凤阳与河南土地纷争,使之平息。奉使平抑物价,处置果断,恃宠宦官也不敢违。后调武昌知府,时有妖僧作崇,请准诛之。遇灾赈济饥民。在任断疑狱,修学校,立三等九则法以均田赋,治绩颇著,时有太监借进贡之名渔猎人民,王达奏呈朝廷革其弊。湖(洞庭)湘水灾频仍,他上疏请免营建襄府以宽民力。治行为天下知府最。在任九年,后归里,曾作诗寄意,有“莫问龙颜今喜怒,已拼白骨葬江陵”名句。卒年92岁。
董纲字万纪,本县中村人。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以大理寺评事,继转寺副。历任云南按察佥事。居官清廉果敢,长于词章和正、草书法。著有《敬庵集》等。
董杰字万英,号五城。本县中村人董纲弟。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为官之初曾参与汤鼐弹劾宰相王恕的奸贪行为,言词十分激烈,因此知名。但权臣刘吉诬董杰与汤为党人,蒙冤入狱。出狱后历任沔阳知州,四川行都司都事,保定知府,山东右参政,河南左右布政。任保定知府时,半月判明冤狱千余人。并办练兵、储粮等政事。霸州盗起,以有备得以保境安民。正德六年(1511),宁王朱宸豪欲叛朝廷,挟董参与,董杰不从,被朱宸豪投毒致死于江西巡抚任上。董杰居官廉正,死后贫至不能治丧,上司开其箱箧,见银不足一两。著有《五城文集》。
左辅字弼之,本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任江西浮梁知县。当时景德镇瓷窑厂受中使(宦官)滋扰,激起镇民反抗。左辅请撤出中使,以致触怒权贵,调迁瑞州同知。后又因忤逆阉臣刘瑾,降为南城训导。刘瑾伏诛后,重被起用为南宁知州。托病而归,以著述自娱。著有《周易本义附说》、《太极后图》、《南庠日讲》等。
季鸾字天瑞,北直隶固安进士,弘治十年(1497)由御史降为泾县知县。治事、断案清明,邻县有疑难案件亦多来求助,在任建尊经阁、樵楼、桓简公祠,置义冢掩埋尸骨。建造上、下坊渡船,多举便民实事。后迁任和州知州。
王铸城关人,为人善良,喜扶危济困。父性质朴,寿诞期铸孝敬锦衣不受,从此铸亦终身不穿丝罗。正德(1506—1521)间,婺源潘潢赴京应试,途中遇盗,至泾,王铸资助盘川,使之不误考期。王铸官至工、吏、户三部尚书。曾因公经山东馆陶,见十里之乡无井,民苦于渴,王铸实地勘察,帮助在山巅掘井得清泉,被人称“神”,绘像以祀。
萧瑞字吉夫,号赤山,本县章渡萧村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曾任江西靖安知县,当时靖安生产凋蔽,民多外流,萧瑞尽力安抚,使复业者达千余家。后调任卢陵知县,立保甲,清徭役,保持社会稳定,后又升任南京监察御史,曾弹劾兵部尚书王琼奸邪,巡江北,劾举皆当,后任山东佥事,福建右参议,致仕归。
郑气字浩然。北直隶静海(今河北省)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十一年(1516)任泾县知县,性坦荡明敏,吏不敢欺。凡事存大体,不苛求微枝末节,清正之风与前任贾启并称,任内始建县城三门,东名“延和”、西名“通津”、北名“宾阳”。
王廷干(1516—1577)字维桢,号岩潭,本县城关人。七岁能文,见闻广,善吟咏。年十六,获嘉靖十年(1531)乡试第五名,17岁成进士,授行人,任户部员外郎中,后调任九江知府,稍晚退居乡里,闭门著述。县内碑版志铭大都出于其手,曾编纂嘉靖《泾县志》,志改旧例,分为十门。著有《土严居集玉》、《岩潭诗稿》等10卷。弟廷杰,亦工诗。
赵履祥字旋夫,号石泉,本县城关人。宏治三年(1490)进士,任户部员外郎时,清理浙江屯田有实效,出任赣州知府,后任太常侍卿,转鸿胪卿,后又贬守泸州。
萧谧字子靖,本县人。嘉靖十年(1497)举人。遭父丧,初未仕,后任肇庆府通判,洁身爱民,为人称道。奉命征苗、壮,皆能使之感服。早卒。
章嵩字士瞻,本县人。宏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户部主事。在浔阳关主管税务,能严法革弊。善于词章,风度端雅。
沈奎字文瑞,号西奚谷。本县人。幼明敏。工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督储通州、江西,后任陕西道御史,湖广岳州府知府。以父年老请归,家无积储,人称清白吏。年六十三卒。
胡永成字思贞,号巅泉。江西安福(今吉安地区)人,嘉清八年(1529)进士。次年任泾县知县,以身居正,明敏果断,勤廉从政,秉公执法,到任约法十章,以示规范。公余常去学宫讲学,教导士类。又辟养正堂一所,以为养蒙敛才之地,立捕盗法,对盗犯辅以教化,使盗贼日少,声名卓著。邻县有讼事难决者,亦多委以审理。在任奖励英俊,清里籍,革蠹弊。积谷万余石,岁欠赈济饥黎。将泾县原设南陵之水次仓迁至湾氵止,便于军民运粮。禁止民间嫁娶丧葬礼仪奢靡。离任后,民多思念,立“去思碑”以彰其德。
左镒字应衡,号东井,本县城关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善文知史。历任户部主事、兵部武选司、内阁尚宝司等职。曾与翰林院侍读姚氵来等编修《宋史》。校正《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在京师作《景云赋》寓绥猷纳谏意,世宗大加称赏,卒年32,土林悼惜。著有《东井文集》、《风光轩友竹亭稿》。
董王台字子纯,本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初任海盐知县,后升御史。巡视江西,揭露暴敛虐民,正气凛然。终为权贵不容,罢官而归。著有《晴汐集》。
陈守仁号我山,江西德化(今九江)人。嘉靖十四年(1535)由举人为泾县知县。有清操、崇尚风教,书联句于座右:“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以父母丧去职。离任时,他人赠资不受,途中变卖衣物作盘缠返乡。
张炫字文光,号古滨,本县城关人。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为绥宁宰,有惠政,曾捐俸助学宫,勤课士,教化地方,其时苗族阋斗,祸延居民。张炫尽力抚慰、输导而使和解。又奉命清五井、铜鼓屯田,使民田少被侵夺。后迁任长沙府同知,代行知府事,减额外征税达千金,辖下茶陵州税赋失均,张又为之调整。有府库被盗一案,守库吏受诬入狱,张炫缉获真犯,而平冤案,后因忤逆权贵,改任潮州。时倭寇入侵逼近府城,张炫防御有力,保城无恙。豪强张拥众数万,据境称王,形势及山及山可危。张炫单骑入其巢穴,晓以利害,申明大义,终使归顺。辞官归里时葛巾布衣,仅一小童相随。在乡创置义田,奖励后进,时人誉有范仲淹之风。
钟纽号东岑,江西永丰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举人任泾县知县,为政崇尚宽简,书“节爱”二字于退省堂,清节始终如一,曾捐俸砌黄泥岗路10里,又造下坊渡浮桥。调离后为百姓所怀念。
查绛字汝素,号碧山,本县查村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平反冤案多起。后任真定知府,又升浙江按察副使,平倭寇有功,进秩三品。其书法亦著名。
邱时庸号东园,福建漳浦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由举人知泾县,精勤于政,严惩奸盗,维护地方安靖,颇著政声,并主修县志和水西精舍。
郑钦字尧卿,号兰石,本县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任户科给事,有条陈一疏六事,恺切详明。时以汉代贾谊、唐代陆贽相比,曾劾朱衡“经理运道虐民幸功”。历升尚宝太仆,光禄寺卿。官终于应天府尹。
杨孟春山东新泰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岁贡生为泾县主薄。不受例行馈赠,自甘疏食。治狱平允,不枉法媚人。曾针对时弊向上官条陈十二事,被遭忌斥,而民皆敬重其人。
萧良干字以宁,号拙斋,章渡萧村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对北京崇文门、河西等地征税,按例应得羡金(剩余的税款),良干拒受。任绍兴知府时兴修三江闸、筑海塘、修复稽山书院等,治绩显著,并常与当地士大夫在书院研讨学问,后历任贵州副使,河南右参议,陕西左布政使。曾抑制宦官在征收矿税中为非作歹。为官三十年,一身洁廉,退居故里,捐俸置良田二百亩,以赡贫困族人。年七十余卒。著有《拙斋学则》、《拙斋笔记》、《稽山会约》及《天渊阁集》四卷。其子萧思似历官太仓学正、户部员外郎、江西广信知府。师承顾宪成。当时朝野诋毁东林之学,思似无畏,仍讲论不辍。著有《翠环楼和鸣集》三卷。
朱甫字子美,浙江石门人。由歙县训导迁任泾县教谕。为人端严持重,教士先德行后文艺。曾捐俸补助诸生中难以自给者。县人王廷干遵民意以其事迹撰“去思碑”立于学宫。
刘世亨字以进,江西临川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进士知泾县。在任勤于教化,严肃法纪,地方绥宁,省费均徭,民困得以缓解。置学田以养士,择优拔士,培植人才。离任时,县人泣哭送其登途。
赵善政字以德,号有轩,本县城关人,赵王皆子。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任浙江仙居县令,后历任工部主事、刑部郎中、广东副使。著有《宾退录》、《仙东诗稿》、《肖轩集》等。
郑锐字逊卿,号云石,郑钦之弟。本县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任归安令,后升陕西道御史,为张居正门下士。后又历任严州知府、参政,终于湖广副使。著有《自适吟草》。与兄郑钦合著《伯仲谏台奏疏》。
查铎字子警,号毅斋,本县查村人。少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善为文词。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于乡。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德安推官,刑科左、右给事中,山西参议,广西兵备副使。居官清介不苛,曲体民隐。隆庆间(1567—1572),高拱复任大学士,权重而专横,曾对查铎有所提携,查铎不因有恩而投其卵翼,终遭疑忌。在刑科任中多次上疏,提出“劝经筵,敫西边功,定营议,举人才”等建议。任地方官时对弊政陋俗亦有革除之举。归里后修缮水西书院,倡导阳明理学,不干预郡县政事。但对于均田、救荒两政则尽力建议施行。后复被荐官,未就。年74卒。
伍文渭浙江人。万历间为泾县丞。清介爱民,当兴当废之举任劳不辞,不贪功谋利。初至县,适有命案,县尹受委查奸,力白其冤,讼者以金酬谢,正色却受。丞署年久失修,文渭自费修建一新。
张綮字士仪,号本静,本县城关人,嘉靖(1522—1566)时诸生。自幼聪颖异常。五岁口授诸书即能明义,十岁遍治诸经,观书独得大旨。及长,尤专于《易》,著有《易铎》,论辩精微,并究心于时政。欧阳德为南祭酒时,张綮曾往从游。又与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诸名士讲王阳明学说,后回家聚徒讲学,从学者亦多名流。并又在泾城西郊建水西书院,聘名儒主讲。张綮主张以孝悌为本,以名节为重,以万物一体为志愿,以继往开来为准的。年三十八卒。
张尧文号复吾,江西新淦(樟树)人。万历十一年(1538)进士,任泾县知县。为政宽和简易,而揭发奸贪却极神速,使之不易潜伏逃匿。在任时曾恢复水西书院田业,灾年积极发放赈贷,救活许多饥民。
徐淡本县茂林黎竹村人。嘉靖(1522—1566)间任大明府通判。正俸外有“常例”银一万二千,徐淡视为非份之财,拒不受悉,捐出修造永定河芦沟桥。在徐淡倡导下,自此永免此项例银,事经吏部上奏,诏赐奖励。卒于官。
徐浩字养盛,本县人。隆庆(1567—1572)时任浙江永嘉县丞。县官按例每岁可得俸外清军便钱数百金,浩却之不受。曾上书耿定向为胡宗宪鸣冤。著有《山野芜言》。
翟台字思平,号震川,本县翟村人。少时博览群书,学识超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曾任长沙推官、南京车驾主事,在任兴学教化,除暴剔弊,平反冤案,治绩显著。未久还乡,结志同道合之士复兴水西书院,阐发王守仁学说。翟台之学,不专主“良知”之说,主张“以‘六经’为则,以力行为先”,并以“学莫先于辨,志莫大于识,性莫要于致,知莫贵于敏”为教条告知从学者。著有《考溪集》、《水西答问》、《惜阴书院绪言》等。
赵睿字若思,号湛泉,本县城关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初任浙江萧山知县,后升四川道御史,受命巡库,一日、宦官云“圣驾将幸西上门观狮子,请暂避。”赵睿严正斥曰“吾备员执法,职在补过拾遗,主上来,正宜拱持,何避为?”帝闻后,敛辔徐还。后监盐河东,又历任承田知府,山东副使,云南参政。在云南期间缅甸酋长作乱,赵睿统兵进驻蒙化,平乱有功。晋升广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年65卒于家。
萧彦字思学,本县章渡萧村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任杭州推官,万历三年(1575),调任兵科给事中。其时塞外有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对本民族人民加剧压迫和剥削的同时窥视中原,举兵扩张,对明朝廷构成威胁。守边官员拟用招降纳叛办法削弱其统 治,萧彦力陈不可,以为有伤害民族感情,有损于中央和边疆关系,其意见受到朝廷采纳。任工科给事中,视察陕西四镇边防事务,回朝奏陈训兵、储饷等十策,得到认可。改任户科给事中,在延、宁二镇认真执行“丈量法”,使二镇入籍土地增加万余顷。所增入籍土地按规定五年后加赋。萧彦以地多沙碛,流民初聚为由,请延缓加赋得准。当时皇家在金、珠停市时乘机搜括财富,命购金、珠直输内库,萧彦陈述“不当虚外府以实内库”,但未被采纳。未久又对加额征赋,以催科为考核官吏政绩的规定上书进言,认为这会促使官吏只顾催科,有损民力,导致流亡,主张“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部议先行,但不久又复旧例。任贵州巡抚时,地方有乱,土官不能制服,萧彦遣将平定。后有郭子龙部兵变,也赖萧彦平息。同时还改善中缅关系,使朝贡得到恢复。后任兵部右侍郎,总制两广军务。适日本侵略朝鲜,罗提出“联明讨日”主张。萧彦审时度势,认为不可,尚书石星未加采纳,贸然发兵,而罗未能发兵配合。最后召拜户部右侍郎,未几去世。
郑一元字贞起,号友泉,本县人,万历四年(1576)举人。任广西苍梧知县,重兴教,辛卯分考,粤西多得人才。该县有断肠草,性剧毒,愚民竞食,食后毙命。为除毒草,一元令案犯除草赎罪,该杖二十者,交毒草百斤得免杖。将所缴毒草集中公堂焚毁,以断毒源,后苍梧有歌谣:“杖二十,草一件,赖郑公,肠不断”。朝廷闻知,调升刑部主事。著有《袭巾草诗集》、《宾月轩诗集》。
李日文号穆吾,一作默吾,江西金溪人。万历六年(1578)由进士任泾县知县,正直严明,曾捐俸重建明伦堂及后堂、馆廨、察院。将兑军仓移置于芜 ,在郡中(宣城)置公署,克已为民、廉洁奉公。在任五年,著有政声,后升工部主事。
赵健字行吾,本县城关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先后任主事、员外郎。出守湖广辰州府,教民纺织,政简刑宜,颇著政声。又历任陕西按察使、贵州左布政。对苗民宽严相济,抚御有方,后任光禄寺卿,又因功升通进使,辞而未就,获准还乡。平生俭朴,一件长袍数十年。每日集诸儒讲学于水西书院,学识之渊博为江左名流推崇。天启元年(1621)再度起用,任南太仆卿。未久,因违抗魏忠贤被罢官归里,刻其父赵仲全著作行世。
包大智字愚卿,号凤台。本县包村人,万历七年(1579)举人。历任福建闽清、顺昌知县、广西平乐府同知。居官有“政简民和”之评。在平乐府任中,有通判到任半载病故,大智捐俸治丧。当时平乐地区瑶、壮等民族对明朝统治不满,时有动乱,大智恩威兼施,数月尽服。后病归。故里包村建有“包大智坊”。
赵士登字应庸,号中宇,本县城关人,年13补诸生。万历八年(1580)进士。任武昌知县,后调黄岗。当时实行丈量法,赵士登亲临田间巡视,使豪强地主不敢妄为,土地面积计量得以统一。升御史,出按贵州,协助督抚平苗酋之乱。又按江西,逢有涝灾,发粟赈贷。朝廷以河决为由,欲加田赋,士登力持不可,获准免行。转任河南道。朝中考察京官,士登当时受命主管考察京官之事,他坚持秉公而报,不伤廉善,不护权贵劣迹。后升大理寺丞,进为少卿,迁都察院都御史,改任吏部左侍郎,疏策议皆切中时弊。著有《省身至言》10卷行世。
赵士际字维行,号同宇,本县城关人。少年好学,曾以砖块为警枕诵读通宵。万历十年(1582)中举人,任广西名隹容知县。后调宣化知县,创建城池,又升广东罗定知州,州为新置,经其规划安抚,百姓乐于归附。后转山西汾州府同知,兼署郡事。在任赈恤灾民,周济贫困百姓,终官南京右府经历。居官二十年,颇著政声。
萧雍萧彦弟,本县章渡萧村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浙江副使督学政,任满去官,后又被起用,先后任广东副使,按察使,经多次上书辞官,获准归田。时云其宦绩亚于兄,而学识过之。著有《文衡堂集》,《赤山会约》、《赤山会语》等。
叶永盛字子木,号玉城。本县乌溪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初任兰溪知县。后应征为御史,巡视浙江、直隶盐政,时榷税宦官刘成请增收盐税,其数甚巨。盐之生产和经营者皆惊恐不已。永盛则召集安慰,经力争,盐税增额得免。按察江西,首劾不法大吏,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在任时,对于赈灾、筑堤等方面颇有劳绩。阉党欲在京口设榷牟取私利,永盛又上疏抗争,使之未遂。任御史九年,上疏数十次,纠不法阉宦、奸吏多人,刚直之声,朝野皆闻。官终太仆寺卿。著有《玉城奏疏》、《浙卤差纪事》。其子天睿,有“文行并茂”之称,由明经荐任通判。
陈大绶号赤石,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任泾县知县。清正不阿,百姓多安居乐业。善于识拔人才,遇灾年亲自下乡,多方劝赈,灾民免遭饿死。后迁任南京兵部主事,终官于尚宝司少乡。
张一卿字次公。本县城关人。7岁能文。通经史,工书法。万历时(1573—1619)以年少补诸生。提学御史陈文耀视为“宛陵七子之冠”拔为特等,题其卷“才高班、马,字甲钟、王”。后连中副车,入南都国子监为祭酒,佛学造诣颇深。著名思想家李贽曾与其交谈禅理,称之为“大乘菩萨居南郊”。后杜门著书,著作有《五经讲义》、《春秋三传节义》、《读史疑》、《古今表笺选》、《楞严注疏》、《禅那集》等。
李邦华字孟门音,号懋明。江西吉水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以进士任泾县知县,下车伊始即了解民情,洞察奸慝,不施官威。暇时集地方父老询问地方风俗及各人家产厚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万历三十六年(1608)大灾,按籍劝赈,救济灾民六万余人。在任六年,立社仓、修水利、兴学校、捐义田、靖地方、劝止流亡。后升御史。崇祯末,以左都御史死于清兵之手。
张应泰字大来,号东山,本县城关人。年少时,中丞林润以《中秋赏月诗》和《禁中官不得干朝政疏》二题考宣州全郡士子,阅张应泰卷,惊有异才。郡守陈俊礼延请应泰与名儒同修郡志。万历十年(1582)应泰乡试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授江西泰和知县,历任南京工部主事、泉州知府、户部员外郎、吉安知府。一度遭诬陷,后因治水有功受赏。居官二十年,人云:“服无绮绣,仓无瞍”,学识通古达今。著有《史疑》、《孤竹遗抄》、《晚香亭稿》、《艺葵园》、《白门草》等。
赵士发字性宇,本县城关人。少时与兄士登同受业于查铎。万历间贡生,任衡州府通判,有廉明之称。兼管永州,有杜藩宗子不法,皇帝命楚抚查问,廷质时,宗子以铜肘击死巡抚赵可怀,以致兴大狱,株连甚众。赵士发接办此案,既使巡抚命案得到处理,又上疏请释无辜。后因病归里,送行者数千。归后与乡人结耆英社,逍遥自处。年81卒。
吴子扬字居敬,号东园,本县茂林村人。厌科举,注重研修王守仁学说,曾游欧阳德、王龙溪(均王守仁派著名学者)之门。喜吟咏,工图画,有诗集、梅谱各数卷。尤精医术,最擅痘科,时称能立判生死。所著医书生前三次刊行。初为《痘症要诀》,次为《蠢子录》,后订为《痘症撮要》。万历进士福建参政王肯堂为其书作序云:“东园往来于吴楚闽粤间,人称为神。其书专主痘症,而实参《内经》、《伤寒》诸论,贯而通焉。”王肯堂医学名著《证治准绳》和张介宾《景岳全书》多采纳其说。其他痘症专著引用其学说者不下数十。侄曾孙吴有诰继承医学曾重订子扬所著《痘症全书》印行于世。后裔吴启泰汇刻上述各著为《东园痘症全书》七卷,并附有诰《金镜录》一卷。
郑极祥号章峨,本县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任义乌县令,补永平推官,以守御松山功,升兵部主事,调升南刑部员外郎,对冤狱多所平反。历官二十馀年有清节。卒于湖广宝庆知府任上。有诗作传世。
吴尚默(1562—1640)字以时,号元垣,本县茂林村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乡荐第二(亚元),授无锡教谕,曾与东林诸学者讲学。四十四年(1616)成进士,任浙江义乌知县,有惠政,民立生祠祀之。天启元年为浙江同考官,二年被杨琏、左光斗荐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奢崇明父子作乱,尚默会同督抚平定。后按粤东,时海寇猖獗,默出方略,控制沿海二千余里险隘,得保海防无事。崇祯初,累上疏请求惩治魏忠贤、崔呈秀等阉党首恶,荐举多名被陷害之官复职。后以疏救钱龙锡,忤旨,降守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在任练乡兵保境,注重水利,筑堤数十里,灌溉田亩万顷,屯储粮食,使全境获安九载。官至湖广省左布政使。著有《周易阐要》、《获言集》、《西台摘疏》、《一麾吟》、《秋水居遗稿》等。
曹谷字愚公,号石仓。浙江秀水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以进士任泾县知县,善为风范,不怒而威,听断甚明,人多敬服。巡行乡间,所过多题咏,有暇则对诸生讲解文艺。后长御史。
查国宁号丹台,本县查村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武进士,署指挥佥事。以擒海寇之功为阁臣孙承宗赏识,提任山海关副总兵,又任宣府总兵。后被诬免官。崇祯(1628~1644)初昭雪。御史吴尚默举荐边防所需人才,上书称“国宁胆而有略,勇而能廉”,惜未能起用。
吴江龙(1564—1639)字德甫,号见田,本县茂林人。幼丧父母,扶两弟侍奉祖母,有孝名。攻举子业不成,弃文习武,登万历三十五年(1607)武进士,授广东拓林守备,杀海贼百余人,破贼船六十余艘,又在东南海域驱逐荷兰入侵者。以功升贵州都司。时有苗酋作乱,江龙受任大司马,奉命防守和讨伐,除其首恶,其境得安,因功朝廷赏袭本卫百户,固辞不受。又有苗民依据牛角、黄柏诸山武装对抗朝廷,江龙单骑入其境,申明大义,晓以利害。使之甘受约束。后任广西昭平参将,适粤桂边境又有叛乱,广西不安,江龙率兵进入叛区,在桂岭设防,并对叛逆喻以大义,使之归顺。升永宁副总兵,遇安酋作乱,江龙主动用兵,但援黔诸将不能协同作战,遂告归,以诗文自娱。
胡世及字伯承,本县溪头都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曾任国子监丞,博览群书,淡于名利,闭门著述。有书楼八九间,藏书万卷,并收藏法帖名画。诗宗盛唐,不趋时尚,书法尚颜真鲫。晚年栖身于山下河畔,不谈时事。著有《焚余草》、《岳观堂集》、《清航居集》、《惕庵诗集》。年80余卒。
赵硕来字复之,号润叟。本县城关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由高淳教谕长上杭知县,县内多巫,以迷信活动害民杀人,硕来多搜捕归案,从重惩处,焚毁巫书,积患遂除。后改任永定知县,洁已爱民,继升邵武府同知。以母病告归,仅有薄产。年74卒。
赵不逸字新仲,号鼎石。本县城关人,赵士发子。少颖异,博览群书,尤工书法。曾任文华殿中书,加兵部员外。天启(1621—1627)间奸宦魏忠贤见其才,欲重用,不逸借故请归,终不赴任。著有《警心集要》《醒世格言》。
萧耀字阁然。章渡萧村人。崇祯四年(1631)武进士。曾任真定副总兵,两广总兵等职。清军南下攻两广时,萧耀数战皆败。知大势已去,乃作绝命诗曰:“时危存苦节,国变微臣。血战孤城裂,一死报朝恩”拔剑自刎。
陈国昌字当时,本县云岭人。工书画,有辩才,名噪太学。崇祯初,知县催粮甚酷,城中哗然。诬罪陈氏,国昌独赴辕讼冤。抚军欲索贿,国昌不予,遭酷刑致死。
尹民兴字宣子,号洞庭。湖广嘉鱼人。崇祯初进士,由宁国知县调泾任知县。泾县征粮素催总户,不列细户,致使实欠者行贿逃避,实纳者反被拘禁。民兴改制按粮籍裁串,杜绝弊端。当时社会动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盗贼也乘机劫掠,民兴筑城、浚池,多置火器加强防守。县东南考坑(巧峰)、白花、长枫、县北鸡子岭诸地,有吕大助、江楚王、汪天王等掠劫活动。民兴令沿乡设堡,发现掠劫举动,即双槌击鼓,四方声援,颇收防御之效。在任八年,革弊除奸甚多。因著政绩被选为京官。后被陈启新所讦,降为福建按察司检校,又迁职方主事,进为郎中。从周延儒出师抗清,周延儒失职冒功获罪,民兴受累入狱,后获释。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民兴官复原职,遭阮大忌,以病辞官,流寓泾县。清军陷南京,民兴与诸生赵初浣等据守泾城。清军攻城,由于民兴善策,吴汉超善战,赵初浣等坚守抵抗,清军伤亡甚众。城破,民兴奔福建为南明唐五御史。福建陷,民兴归,卒于家。
万应隆字道吉,号三峰。本县万村(今陈村镇)人。崇桢十二年(1639)举人,少时聪敏过人,既长,文墨著名于时,曾与贵池吴应箕、宣城沈寿民、芜湖沈士柱等合组“南社”,以文会友,当张溥等在苏州倡立“复社”时,应隆率本县诸才士前往虎丘加入,县人参加复社的人员,据《复社录》载,共有23人。除见传者外,还有万麟、邹璜、邹锦、邹钅监、邹晃、赵司直、郑汝敏、王云龙、赵如琏、沈澳、文简臣、陈良琛、赵王宣、郑廷佐、郑廷任。一时激扬声气,为朝廷显贵所忌。后来“复社”遭南都马士英、阮大诸权奸打击,成员或散或死,应隆幸免于难。清朝建立后,曾参加会试一次,未至终场便退出。后筑“玉屏园”隐居。故交多达官,屡劝出仕,均为谢绝。乡居三十多年,始终布衣素餐。著有《三峰文集》八卷,《三峰诗集》四卷,又与万麟合著《古谣集》。
万麒字道祥。万应隆弟,幼敏慧,9岁能文,稍长补诸生,曾从施天柱游。明后期,泾县水西书院学术空气很浓,为王守仁学说主要讲坛,王龙溪、钱绪山都曾来此讲学。县中学人皆宗姚江之学,独万麒坚持程朱理学,诋毁姚江,斥龙溪之徒。明亡时绝食而死。
王徽字慎五,本县人。幼有神童之称。年及弱冠博览经史,涉猎诸子,为文深得名士姚希孟赞赏。与豫章、吴门诸名流同倡“复社”,在社中与万应隆齐名。著有《亦世堂文集》、《慎五诗集》等。
文敦元本县震山人(今陈村镇),进士。崇桢时,太仓张溥,张采等合并各地文社组成复社,抨击明末弊政,力主改良政治,敦元曾与万应隆等县人参加该组织。
翟衤右字思顺。本县翟村人(今陈村镇)。庠生。与弟翟视同出湛甘泉之门。所撰《慎独说》,邹谦之、钱绪山阅后叹曰:“吾道之主盟也!”晚年与水西会讲诸学者阐明“良知”之旨,受到贡安国推重。
王爵字希义,本县中村乡人。少时喜为人拟讼状,罹杀身之祸而不悔。年五十至水西从钱绪山游,归后筑室于郭山洞,贫至缺衣乏食,以歌吟自娱,见重于儒林。知府罗汝芳有诗赠。年近80卒,置棺洞中。
钟鼎字凝之,浙江崇德人。崇祯十一年(1638)由进士任泾县知县,为人正直,守廉拒贿,革免额外税赋,严禁小吏催租逼命。后因案牵连赴部受审。泾县民众数千人在两台前求免挽请,未准,县中闭城、罢市、断桥以阻其行,钟鼎泣谢而去,行李萧然。泾县有人自带干粮随至山东和京师。案情大白后,补为宁国府推官。
高承诞字泽外,号寓公。浙江秀水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十六年(1643)因冒犯权贵调泾任知县。性凝重,慎取予,为政廉明,人不敢以私相干。自题其柱“爱国若家,爱民若子,愿百里有乐土长城;敬上无谄,敬身无私,使寸心可青天皎日”。在任,革赋外加税费,拒收下级和民间馈送。泾县历来由四区轮流充任粮长,区田分甲,田数悬殊,有数千亩者,有不及百亩者,南北转运费则按甲平均摊派,并有瞒田、寄田逃避和转嫁负担之弊,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致使部分甲内民无田可耕,而负担尚存,承诞细加厘察,裁溢补缺,使之基本平衡。并制定规例,合理负担徭役,改供养官马之法,勒石存规。山民之间有喜斗好讼之风,承诞晓以情理,使讼者慎思息讼,不法者从严追究。承诞敏于决案,数月无囚,下属不敢贪赃枉法,鱼肉百姓,遇上官过境,以薪蔬供餐,不事安请。承诞重文教,每月朔望大会县中弟子讲课于水西书院。后迁工部虞衡司主事。离泾时人多恋惜,作歌赞道“琴溪泉,清且芬,山日山阜,青入云,谁其比,高使君”。
刘士火昆号石渠,靖江人。崇祯(1628—1644)间以贡生为泾县训导,每与诸生谈及历代忠良辄慷慷激昂。在任修复启圣祠等颓坏建筑多处;在明塘池(今荷花塘)建洗心亭(今存)。后迁湖广(今湖北)嘉鱼知县,武昌府同知。
左棠芳字泰华,本县人。贡生,任云南永昌通判,有清名。旋署路南州,有治绩,荐升贵州独山知州,卒于官。生前,有人劝其为子孙治业,棠芳笑曰:“使我子孙得为清白吏,所遗不已多乎”。闻者愧服。
查大期字望道,本县查村人。明隆庆间以举人任湘潭知县,兴利除弊。治绩颇著。民以其与前任知县方来献嗜酒不勤政相比,时作歌谣云:“壶中有酒方来献,狱底无冤查大期”。
沈容贤字公仲,沈奎孙。明万历岁贡,任雩都知县。博学能文,曾纂《续泾县志》未就,工诗,著有《西溪诗稿》。
王廷相字中铉,本县人。明末监生,任沔阳州判。时播州有乱,军帅乱杀无辜冒功,廷相上书揭发,获救甚众。迁简州同知,灾岁多方赈济.终官崇国左长史。著有《春秋集解》。
朱苞字以九,本县黄田人,少颖悟,诗文俱工,闻名于当时诸文社。明末赠朝议大夫、户部郎中、四川嘉定知府。爱游黄山等名胜。著有《半庵集》和游记等。
朱木台本县黄田人,少应童子试,为六县童生之冠,受推官范某器重。后范调至边疆,写信召请朱 木台,朱木台应召前往,过淮安路,拾得遗金,守候归还失主。到范处多出良策,欲授官职,力辞告归。著有《杏苑诗草》。
郑瑾娥(女)字瑜生,本县城关人。郑汝敏之女,叶汉章之妻。早卒。工诗。著有《女红馀志》,徐凤翔作序,施愚山《矩斋杂记》收其诗作。其诗清新俊逸,誉称谢道韫亚流。
马腾蛟字海门,本县城关人。明末贡生,少能文,试辄冠军,家贫,以教书养家,肆力于经史子集不倦。曾应聘修府志县志,著有《白斋文集》,《悟台遗草》。
萧之龙章渡萧村人,明末曾任光禄寺署正。曾纂《泾县水西志》。
朱仪字象先,本县黄田人。崇祯九年(1636)举人,十三年(1640)特用科进士。任四川嘉定知州。有才干,朝廷调其赴京任职,适张献忠陷城,州人惶恐不安,劝朱仪速离州北上,仪曰:“事变至此,我去,谁为保障”,遂率众固守城池。不久起义军至,城陷,朱仪不屈。全家为明王朝殉节。
洪维翰字叔宗,浙溪举山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行人,曾在吴、浙地区督饷。善为文。入清以后,流寓闽、粤而不仕。后归里,筑室举山下,常解囊周济缓急,为乡里所敬。
吴鸿裁字衡堂,本县人。万历崇祯(1572—1644)间举人。任湖北郧县知县时,李自成部起义军逼近郧县边境,鸿裁甫就任即设防,保住全境。曾任同考官,后请准赴云南办铜矿,途中受瘴气侵害,病故于滇南,时年44岁。
叶令树原名耆,字伊民。本县乌溪人。弱冠补诸生。在复社中与杨维斗、张天如、陈卧子等人友善。广交游,人称可与孔融相比。每逢聚会,议论如流,闻者折服。明亡后以诗酒自慰。名士游泾,常访其家,赋诗畅饮无虚日,著有《环城诗稿》、《蕉雨亭稿》、《梅雪园杂著》、《六六鳞史论》、《亦偶然》等集。年90余卒。
文启元字佑人,与兄敦元同为杨廷枢学生。并受复社先辈文震孟、姚希孟推重。著有《大学辨讹》、《况隐集》、《怪石吟》、《旅吟镌略》等。

赵初浣字雪度,本县城关人。年少时嗜赌,行为怪异,放荡不羁。曾自带酒肉在外供纨绔子弟狂饮,馀羹散给乞丐,被人视为无赖。其父叹道“若固某子乎?乃至此!”初浣听后,顿悔悟。去见里中塾师,请收入学,师认为不可救药,拒不接受,初浣乃跪求三昼夜,师受感动,即从句读起授课,初浣勤学不倦,数年后,其学识名噪江左。崇桢间两中副榜。吴门(苏州)倡立“复社”,泾县名士加入者以万应隆、赵初浣为先导。并与宣城沈寿民等齐名。清顺治二年(1645)明王朝南都陷落,金声于徽州起兵抗清,初浣等在泾起兵响应,据城守土,城破后殉难。
萧思伦字彝子,本县萧村人。曾任县丞。有感于民族危机,著《千秋尚友录》自序云:“由夏商迄崇正戊寅,得四十九人,皆排大难于倾覆,抚宗社于危疑者,以为良友。”又著《李杜诗正声》。
张载达本县城关人,张应泰之孙,邑诸生。清顺治二年(1645)首偕赵玮等起兵守泾城抗清,城破殉难.
沈懋贤字德臣,本县城关人。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进,泾人守城抗清,懋贤出金二橐(小袋),谷五百余石提供军需。亲自督守西北城,城陷,回家题“空饮一腔血,乾坤何处家”于壁,后被捕殉难.
赵大中字黄吉,本县城关人,诸生。博学工文,尤喜钻研经世济民之学,以忠义自许。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明南都陷落。大中遥望金陵连哭三日,并协同赵初浣等在泾抗清,声援徽州金声。泾城将陷时,作书别妻子,并作绝命诗“生亦报国,死亦报国,忠尽靡他,生死两得”,诗藏衣袋中。城破被擒,清军惜其才,欲起用,大中矢志不从,遂被害(一说赴水自尽)。著《有自斋集》,毁于战火。
萧家骏字燕良,本县章渡萧村人。崇祯十六年(1643)武进士。性至孝,视双亲年迈,不愿为官。父云:“忠孝不两立。今国步艰难,汝能出死力以捍卫,即孝”,遂别双亲任南直平望守备。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进,家骏背水一战而死,无嗣。
赵玮字太璞,号韫山。本县城关人,贡生。吏部侍郎赵士登之孙,与弟赵暄同为苏州“复社”成员,曾向明王朝上疏直陈时弊,授官不受而归。清兵南进时,和邑中名士赵初浣、赵纯仁、张载述等与徽州金声相呼应,起兵坚守泾城抗清,并倾家荡产提供军需。城破,单身绕道至福建就任南明兵部郎中。福建陷落时自杀殉节。赵玮工诗文,著有《芝园文集》、《塔影亭诗忏》。
张载述字又彭,张应泰孙,本县人。诸生。清军入关后,南明政权朝不保夕。载述赴南都(即南京)向兵部尚书史可法三次上书,陈足兵足食之计。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打泾县,载述集兵守城抗清。城破,辗转至四川任泸县知县,与该县贡生魏一柱等策划守卫抗清,败清兵于密潭。后转至粤西桂王朝中任给事中。期间与严起恒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被孙部将贺九仪、张胜杀害。著有《怒成草》。
赵善增字公受,本县城关人。明末,任汉阳通判。清初被荐任雷阳推官,督饷犒师,除奸剔弊有劳绩,后调任肇庆推官,改琼州教授。顺治十一年(1654)任广东乡试同考官,生平常济人缓急,解人危困著有《偶庵诗文集》,《两郡理言》。
赵鹤字于九,号巢松,本县城关人。年十六补诸生,练武功,具韬略,慷慨好义,性情刚烈。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泾城时,赵鹤跨马挥刀冲出北城,杀死清兵数十人,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
董文道本县城关人。顺治二年(1645),明降清将领张天禄率清兵攻破泾县城,掠妇女数十,命文道监守,文道私放逃走,清兵怒,举刀欲杀,文道毫无惧色。清军将领见其义勇而释放。
吴汉超本县人。明末清初,休宁金声、歙县江天一等起兵绩溪,展开抗清斗争。清顺治二年(1645),吴汉超与尹民兴、赵初浣等在泾组织义民起兵响应。未久,金声与江南各部抗清义军相继失败,汉超等不减斗志,继续争战。同年九月,清兵又大举进攻泾县,其时尹民兴为之出谋划策,汉超英勇顽强,率部奋战,清军受重创。清政府曾叹:“王师南下,所不易拔者,江阴、泾县、合舟山而三”。但终因孤军作战,寡不敌众,县城陷,与诸多义士罹难牺牲。尹民兴又至福建投入抗清斗争,吴汉超率部分义兵突围,奔赴华阳山。其时,当涂徐淮已聚义众进驻华阳,见汉超至,以礼相迎,联合举兵,先后攻克句容、高淳、溧水、太平等地。汉超复攻宁国,后因所部斗志涣散,多有逃离,汉超战败被掳,坚贞不屈被害。
赵如郊字南中,本县城关人。年少时行为不羁。明末,与弟如祁长途跋涉万里至长城外,行至海上遇南明王朝官员,被授职抗清。康熙初顺应国家统一大势,向清政府投诚,被任为陕西按察副使,分巡宁夏兵粮、屯田、盐法、军务,兼提学佥事。曾上书献招抚海寇之策,未被采纳,后清政府恢复在台湾的统治,证明如郊之策很有见地。为官不久即致仕归里。
万庚字白叔,本县万村人。清顺治二年(1645),邑人范云龙集众于城东抗清,万庚亦以文弱之驱挺身参战,后被清军所俘。当时清军胁迫一蒙师当书记,蒙师屈从,得免于死,有人又指万庚道:“此亦胁留者”,万庚怒斥曰:“彼是也,我非也!我往南京将责洪承畴负先朝建庙旌忠之恩”。因志不可夺,遂被解至江宁,与金声、江天一等同时殉难。
翟士怡一名文怡,字子黎,号志平,本县翟村人。明末诸生。清初,有太平黄吉、青阳徐乌狗、曹獐保、桐城金非锡等率众在石台、青阳、太平、泾县活动、士怡与族弟翟中书、翟之王廷等为保护地方安靖,奉清政府檄招练乡勇,结寨固守五年之久,顺治五年(1648)黄吉等至泾县水东地方骚扰,遭乡勇伏击,死伤甚众。是役,士怡划策应变,之王廷倡助兵粮,率助七十余人。十一年(1654)正月,黄吉残部又进入茂林地区,士怡复邀查村乡勇踏雪进剿告捷,清朝官员李日凡艹、郡司马白宝珩曾赠匾嘉奖。十六年(1659)秋“海氛”一部自闽、浙经饶、歙人泾县境。士怡又联合泾阳、龙门、震山三乡乡勇追击,得兵备道颁赏银牌。清朝官员欲荐为官,士怡力辞不就。著有《赋却寇吟》七十余首,《雅余集四言》十二篇,均为记顺治五年之役。又著《易象图说》行世。
叶兆斗本县乌溪人。少时才华出众,由贡生任学官,未久,改任沁源知县,以清白自守。当时有开垦令下,兆斗认为沁源“残伤未久”,民宜安抚,使其休养生息,不可以开垦干扰。详报获准,民得安宁,后卒于官。
郑琪芬木字伟男。广西全州人。由举人任泾县知县。重文教,修水西书院,增建馆舍,兴废补阙,集优秀诸生会讲,肄业其中。琪木芬察知贫民百姓无力承担里甲繁重徭役,逃走十有八九,首请行条编法,改徭役银由地亩负担,改十年一轮里甲编派为每年编派一次等,使逃亡者逐渐回归复业。
刘鸿皿般号苏岚,韩城(河北固安)人。顺治二年(1645)以解元知泾县,泾城西临大河。每遭洪水冲坏,鸿皿般创筑护堤以捍水势,居民赖以无恙。
朱苞字翔亭,本县黄田人,官为州同。喜造就后学,买书数万卷藏于培风阁,供家塾子弟阅读,又捐田入敬亭、云龙等书院。
胡尚衡字辰玉,号阶平。本县溪头人。顺治九年(1562)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当时京都街道狭窄,官兵车辆较难通行。曾议拆去两街房屋,拓宽道路。尚衡奉命察看后,提议拆除市房前檐数尺,保住街道,以安商民。提议获准,转任员外郎,被派至清江主榷税,以科征有度惠及商民。在山东督理漕河时引泉济漕,使漕运畅通。后升任浙江佥事,提督学政,注重端正士风,规范文体,取士以通今学古为尚。继补湖南参议道,注重裁革陋规,尽力整顿驿传、盐法诸政务。每月朔望亲至岳麓书院讲学。年老返里,著有《云章馆诗略》。
习全史字继迂,号赓青。镶蓝旗汉军籍,陕西向官(西安地区)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任泾县知县。新朝之初,社会秩序很乱,习全史惩猾吏,释冤狱,尽心安民,建考坑关楼,修预备仓、县治仪门、两廊、监狱、关庙等。又捐俸延士编修县志。
洪乘轩字公辂,本县浙溪举山人。少颖悟,文不起草,出则典雅,每试甲于诸生。顺治十一年(1645),江南乡试夺魁,十六年(1659)成进士,任真定推官。因与抚军不协,被裁而归隐林泉,以诗酒自娱,著有《霞城集》。
胡其旦字公待,本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拔贡,为信阳知县。政宽刑简,治声颇著,遇岁饥馑,捐俸赈灾,劝促富户捐助贫困。又建学校,选民间优秀弟子入学培植,请名儒施教。后升永宁知州。
汪化鏊字鱼君,本县人。贡生,初任河间府通判,后迁汉中府同知。在水利、屯粮、茶政等方面有治绩,吴三桂叛清陷汉中,化鏊被执不屈经年。逼任伪职,则自杀而拒。
赵岳生字视公,号琴岩。本县城关人,赵士际孙。顺治十八年(1361)武进士。初任山西阳方口守备,于险要地增设城堡64所,又捐修黄河和运河,加官为都司佥事,升江南督标右营游击,受命在祁门、婺源一带消灭反清势力,后迁潜山营游击,升福建提标中军参将,四年后再升广东春江副总兵,奉命赴粤北征剿,以功升总兵,病归卒。
赵必洗字文振,号石园,本县城关人。清初任黟县教谕,升广西广陵知县,外艰归。后任唐山知县,捐修文庙,建北麓书院,心宽厚而赏罚分明,历三年,牢狱几空。又以内艰归,复补广东龙川知县,赈灾颇力;调任博罗知县,又以生身母病故而归。家本富裕,历四任知县,捐输甚多,致家道日落。
胡子木秉字元驭,本县人。岁贡生。曾任天长训导,安庆教授。两任教职,士风肃整,名宿皆从之。后升河南新安知县,时有命犯为报私仇诬陷数十人入狱。子木秉查明真相,释冤狱,其中受诬者袁某,家极贫穷,以典当亲子付讼费,子木秉 闻之泪下,即典当自家衣物给予赎子。故有“胡青天”之称。子木秉工诗,因慕陶潜之为人,自号陶庵,著有《和陶诗集》。
赵时可字考叔,本县城关人,赵士际孙。康熙六年(1667)进士。先任山西岳阳(今山西古县)知县。县地荒瘠,民多流失,时可宽刑减赋,尽力抚慰,使户口日益充实,调任大同广昌知县,有政绩,升应州知州。州为边境,素称难治,时可加固城防,储实粮仓,革除积弊,改善风气,州境得以安宁。后因病还乡。著有《草堂集》、《仕国吟》、《尊闻编》等。
赵廷辉字羽仲,本县城关人。以明经侯选,学识渊博,好古工诗,喜藏书。曾建“三山园”、“凌习阁”、“凤玉堂”、藏书万卷,诗作恬淡,时评有王维、孟浩然风格。曾以《感坑》(本县宣纸生产的一条坑名)为题,描述宣纸原料加工情景,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至今烩炙人口,著有《凤玉堂集》,又著《五经人物志》未面而逝。
胡岳龄字文申,本县溪头人。康熙十一年(1672)选贡,任崇明、如本白教谕。升山东金乡知县,值岁大饥,请免征粮赋,获准,率先捐俸赈济饥民,奖劝县中屯粮大户捐谷达千万担,逐户核发赈粮,次年复大饥,并流行瘟疫,岳龄特设药局,亲自主持验病发药,救活甚众。康熙四十年(1702)任户部主事,不久又转刑部为官,执法平允,时有数百山民垦荒误犯禁地,有人主张严惩,岳龄以民不知情为由力争,得从宽后官至员外郎,以老归里。
查之恺字维勤,本县查村人。康熙十六年(1677)以行伍从吴兴祚平藩王耿精忠叛乱。次年,台湾郑锦出兵攻陷漳、泉二州属县,围困泉州,查之恺又随巡抚吴兴祚出征,解泉州围,恢复永春等县,后又恢复金门和厦门,为清王朝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查之恺每战皆奋勇上前,抢攻先克,以战功卓著,长广东右翼镇标中军游击,赏食一品俸禄。
翟时泰本县水东翟村人。年少多病,因而多读医书,遂通医术,诊脉处方,出人意外。知府佟赋伟母七月患热症,别人开方投柴芩,时泰独用参耆,人惊,时泰云:“如是可延至冬”。一日患者烦躁食西瓜,顿觉爽快,并食粥,时泰遂辞出官署,言病人不三日将毕命,次日果殁。又有一客,三日不溺,时泰劝速归。言“汝至途中目疾当作”,次日即失明,临症之奇多类此。著有《医易》,金坛王步青有序。
胡岑龄号石亭,本县溪头人。康熙十六年(1677)举人,选任华阴知县,时黄河决堤,毁地数十万亩,民多流离失所,粮赋欠交,岑龄代为捐赔所欠粮赋.并在洛南商河一带招来流民,赈济安家,复垦土地,推广义仓储粮备荒,后商河地区数遇凶岁,得免大难.
胡承谋字诒仲,号琴崖,本县溪头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任阳江知县,县境滨海多盗,承谋练乡勇,勤巡缉,盗贼敛迹。丰乐园有圩田十多万亩,苦于水灾频仍,常无收获,承谋募捐筑堤,得除水患,县人名其堤为“胡公堤”,后升任福州知府,获罪入狱九年。乾隆元年(1736)官复湖州知府,在任修葺安定书院,延请名儒掌教,在城郊筑堤护地,开发淤地种桑麻,以供书院费用,又捐俸重修府志。乞归时行囊空空,人称廉吏。
郑相如字汉林,号愿廷,本县城关人。八岁通诸经,稍长,勤学苦读,知识益博。工诗文。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副榜。曾应聘纂修《江南通志》,定江宁、仪征诸县志。乾隆十七年(1752)独自纂成《泾县志》四十五卷,又辑《泾川文载》,收录诗古文集数百卷。著作有《虹玉堂集》、《四子图书》、《学贯四灵通考》,年77卒。
赵知希字太音,本县城关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考取中书,任山东馆陶知县,该县连年水灾,知希力请借赈停征,使出外逃荒者渐归。县中孝平两堡地近卫河,土地荒芜而赋额如故。县册定每甲正粮外,另立催粮户,因地荒催粮无着,催首赔完,知希请准均摊,民累遂除,旋调贵溪,倾城相送。调江西奉新,在官九年,尽除诸弊,振兴士风,奖励后进,民为立祠。后升晋州知州,以母丧归,在乡倡导学风,工诗文,善草书,著有《环石斋古今诗》八卷,《泾川诗话》三卷。
查崇华字九峰,本县查村人。少孤,康熙时去福建教书,后入福州将军魁伦幕,助治狱、惩贪而有名,捐官任福州通判。嘉庆十四年(1809)以平海盗功受赐花翎,又单身至海舶招降朱渥。十七年(1812)署台湾淡水同知。后任河南汝光道。补陕西风分阝道。时英国殖民者支持张格尔叛乱,清政府派兵镇压,崇华奉调驻嘉峪关办理军需,清军腐败,将吏靡费,多浮报冒领,崇华坚持核实用度,节制供给;后又任三署按察使,有治狱明慎之评。
吴国抡字宾臣,本县茂林村人。庠生。年少,有志于经世致用之学,曾与本县学者查化、萧之耳订定《大学衍义补》。晚年工诗,善草书,尤善大书。书法作品有“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之评。
陈孝字仲则,本县人。工草书,有米襄阳风。书“仙峰”二字镌于琴溪之琴高崖陡壁,长一丈二尺,阔一丈,知县孔延禧有诗纪其事。作《仙峰集》等诗3卷,其中《梅花百首》尤为知名。
包槐本县包村人。工书法,包世臣初学书法,曾请教包槐,包槐嘱世臣先学唐碑,“执拔登之法”以练就基本功;并赠《书法通介》四册,使贫寒苦学之包世臣如鱼得水,奠定书法成就基础。
吴兆龙字乘六,本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考授内阁中书,任汉阴知县,兴学教士,锄奸抑豪,赈饥安民,因廉能,后署兴安州事。卒于任内。
吴蕙字又纫,兆龙弟,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任阴川知县,课农桑有法,百姓奉称“田祖”。后任珙县知县,勤政兴农,一如阴川。归后卒。
胡山日字晓升,本县山日山人。举人,以廉正自制,见义必为。康熙间,岁有灾,捐米千石助赈,琴溪桥圯,捐千金重修,又修澜河、绳武诸桥。任浙江分水知县时,曾免去无名征赋,减收船户缴费。以老乞归,年74卒。
郑青莲康熙时诸生。曾与桐城方苞游京都,早丧。方苞为其作墓志。作有《广臆赋》及多篇诗文传于世。
傅九鼎字禹山,贵州人。康熙时由举人知泾县,下车伊始,见四境凋敝,即以安民为已任。郡守(宁国知府)以泾民积欠赋多,亲临逼交,对无力交纳者施用杖刑,九鼎不忍,哀叹“逋之数年,执之一旦。民不堪命矣!”遂哭泣跪求请缓,不料扰累更甚。九鼎愤怒不已,遂以自杀抗争。死后,全县罢市,民换素服,郡中应试童子数千人焚卷辍考。泾人在外地为官者闻耗日夜兼程奔返,民在县堂设灵,昼夜哭奠,并推首拔童生翟披麻主丧。上司慑于民怨,罢了郡守。郡守复补郡丞,以素食奉佛终身以示忏悔。
赵青藜字然乙,号星阁,本县城关人。聪颖超人,九岁能文,就学于桐城方苞,方苞极赞其操行。雍正十年(1732)举北榜三名。乾隆元年(1736)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散馆编修。三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五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八年,母丧服阕,补山东监察御史。十二年,任湖南乡试正考官。青藜为人耿直无私,关心民间疾苦,针对时弊疏陈政见数十次,主要有清屯田以归运丁;请弛盛京(沈阳)米禁,允许流通;解决山东缺粮以济民食问题;请维护耗羡归公规定,兴修西地区水利等。曾劾总督高斌、侍郎周学健等奏开捐例,认为“此风一开,言利之徒必接踵而起,为害甚大”。十三年,奉命查赈山东,还京后以耳疾辞官回乡。二十五年春乾隆帝至江南,青藜曾去省城迎见。是年夏应聘主讲于县西宝峰崖之“震山书院”。年82卒。
青藜善为文,亦工诗,尤擅书法,乡人多有收藏,读书尤精于史。古文得方苞授法,文风颇为相似,诗宗杜甫,后崇韩愈。著有《漱芳居诗集》三十二卷、《漱芳居文集》十六卷,以及《读古管窥》、《星阁史论》、《星阁正论》、《徐禹和传》等。青藜好游,常往来于黄山、白岳(即休宁齐云山)间,咏吟赋诗,怡然自得。
胡承字彬仲,号璞园,本县溪头人,少孤家贫,力学不倦。雍正元年(1723)进士,任龙门知县,在任曾昭雪一宗蒙冤命案。县遭水灾,抢险救灾颇力,升云南府同知,又升沅江知府,沅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落后,承发给作物种子,劝民耕作;又校准衡器,便民输纳。设义学,振兴文教;修城垣,加固城防,使该府全境安靖。父母逝后,仍往云南以道员用。旋补盐驿副使,署藩司。积劳成疾,年47卒于任内。
叶居仁字有叔,号约斋,本县乌溪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任云梦知县,县常有水患,居仁主持修复三十里堤防,按工程实需派工用工,减民劳役,完工后,泛区尽成肥壤,县民称颂。在任办案及时,治狱宽恕,以致“牢狱为空”。后升武冈知州,该州民族杂居,历称难治。居仁判明是非,秉公处事,苗、瑶等民和谐共处,安居乐业。州境发生饥荒,居仁请准开仓发谷平粜。年37卒于官,民多痛惜。
胡择先字慎于,本县溪头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分发山东,署夏津、蓬莱二县事,不辞劳苦,亲率亻夫役治运河,补武城知县,捐廉俸兴“纟玄歌书院”。调任荷泽知县,县境多盗,练乡勇,悬重赏,尽捕获,清除积弊,牢狱渐空。乾隆二十六年(1761)河决堤,城外田舍尽没,迁灾民于城内安置,并力筑堤,捍御无患,又请开仓发粟赈恤。办江省石工、韩庄纤道、开河浚渠诸大工程,均捐资助役而不扰民。后因病乞归,行李萧然,士民遮道泣送。年72卒。
刘斡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雍正七年(1927)由进士知泾县,有廉明正直声。曾悬赏捕盗,解以正法,捐资修三乐书院,培养人材。后因忤逆上司被罢官。离泾时惟携琴书,别无长物。
赵望龄字秀南,本县城关人。曾任河南邓州知州,在任捐俸修学宫,州有旧规,商贾交易,使用衡器(斗),必须按规例向官交费,酌定后方可通行。望龄革除陈规,州人感德。父母丧归里,复补蕲州(今属湖北)知州,为政清明如昔。
萧学书字麟玉,本县章渡萧村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任陕西肤施知县时政简刑宽,有“佛心老爷”之称,任期未满卒,因清贫无钱治丧,太守捐俸,始得归葬。
阮彩上元(今南京市)人。雍正十一年(1733)以试用巡检署泾县知县,性宽厚,爱人敬士,在任建四城谯楼,修养济院,捐资为院中孤寡加月粮。
胡镇远字定侯,本县溪头人。少精堪舆、奇门遁甲等方术,并擅长针炙等医术。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武举效劳陕西。曾择地筑宁夏新城以驻兵,后被留为督工。嗣后又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选地筑安西镇城,主持宝丰、新渠两县城之建筑及其他各渠道开挖工程。还分理查汉托护工务,建造定远新城,对工程布局、设计规划颇具匠心。这些工程在我国边陲相距皆数千里, 镇远督工十余年,竭尽心力,节省银两数以万计,使大片淤泥成为肥沃耕地。对加强边防,开发边疆卓有贡献,后以功授长沙协都司佥书。时武汉江堤圯,奉命督修加固。竣工后又建议以节余之费贮为岁修之用,在任公余常为人施针术、医药,救济贫病。后因受委查勘远近烽墩,历时四十天,往返八千余里,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胡承殿字廷扬,本县溪头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任山西襄陵知县,有政绩,升山东平度知州,其州濒海,常因飓风海水漫溢成灾,承殿主持开渠蓄排,减轻水患,严行保甲制度,令居民互相监督,使奸宄难以容身。任乡试分校时,值所治州境大雨十余日,遂请假日夜兼程回州救灾。后任崇庆(成都)知州和重庆知府,均有兴利革弊之举,又历署湖南辰州、长沙、岳州三府,绥靖边隅,苗、瑶等族人民敬服。年75退官归里。
胡世科(1721—1789)字希哲,本县溪头人。自幼聪慧,读书一目数行,乾隆四年(1739)进士,任广东始兴知县。值灾年动乱,世科安抚平息。在任三年不阿权贵,为人所忌。有上司向县尉索贿,世科抗争,据实揭发,因此丢官。后在江西澄江、湖北晴川、广济诸书院掌教,培植人才颇多。归里后以文墨自娱,年69卒。
郑景字曦南,本县城关人。乾隆三年(1738)顺天乡试中举,任云南富民知县,时正严缉白莲教,前任知县罗织多人,郑景亲自查明真相上报,得释无辜。又筑堤保田,民多受益,人称“郑公堤”。不久调边陲云南恩安县,力兴文教,始有取士科目。后升任路南知州,见前任捕囚“私铸钱币人犯”数十人,郑景认真复查,发现“案犯”多无作案地点与作案工具,证据不足,均系诬捕,经其致力争辨而得昭雪。后历任山东高唐知州,湖广安陆通判,宁夏知府等,曾有捐俸赈灾恤民之举。致仕归里,囊萧然。时人称道郑景“历官三十载,归田一寒儒”。
郑居中字心初,本县城关人。乾降十五年(1750)举人,授任安徽来安教谕,诲人崇学,力行士风。后升陕西谷县知县,县处边陲,民鲜学说,居中筑学宫,建书院,延师课士,始有相继科举登第。其县向无志乘,居中首创修撰。任中常免额外赋课,减民负担,政声颇著。后署绥德州(今延安地区),州治西城外为数省要道,居中为之开凿山道,拓宽铺平,州民书“郑公衢”三字镌于崖。又署关中永寿县,其地缺水,居中遍察水源,寻得宋代“惠民泉”旧址,经重修清泉济民。县有汉墓三座,居中请立碑保护。后卒于官。乡民建造“德政坊”树“遗爱碑”颂其政绩。著有《鹤山诗文集》。
叶沃若字千里,号樗林,本县人。少聪敏,博通经史,乾隆十六年(1751)参加会试,中式,发榜时竟卒于京,曾精研推步之学(古代天文学)。喜观测天象,自制星天尺考测天象。著有《壶中啸诗文稿》。
王廷栋字隆吉,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以南)人。乾隆十七年(1752)以举人任泾县知县,值兴修县志,王廷栋率先捐俸以资其事,并责成吏员详核文卷送修志局撷取记述,每隔五日至修志局考勤惰与财费支出情况,委公正绅士掌理修志财务使其无私。廷栋性仁慈,平冤狱,在任十一年未尝决一死囚。乾隆二十年(1755)大旱成灾,廷栋跣足顶笠,步行数十里至承流山(今黄村乡九峰村)求雨。是年米价腾贵,饥民买米争价,几成大狱,王廷栋扶恤周施。息事宁人,合邑称颂。后历官贵州府知府。
翟礼字孔问,水东翟村人。乾隆十八年(1753)任广东陆丰知县,县从海丰析置未久,规制未备,百事待举,翟礼在任十年,革弊兴利,建圣庙,修义学,单骑下乡考察民情,劝乡村立社仓储谷,以济贫困和岁。并劝乡民利用空隙地种植作物,以增岁收。又主持挖井防旱,修堤防淹,筑城防寇,整修闽、粤、惠、潮等地经境道路和桥梁。对耗资较大工程捐俸助成,并革除食盐按户派销之弊。离任时当地士民作诗结集,名《集爱录》相赠。
胡筠字筼谷,本县溪头人。乾隆十八年(1753)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任江宁教谕。上官知其才干,委以清查积欠、捕蝗等事,又保举在山东郓城、贵州青溪等县任知县,在任廉洁奉公,政声著称。后宰河南内黄,署卫辉通判。属办治河工程,勤谨称职,当时仪封口溢,民多漂溺,胡筠捐俸拯救。年70,因病归,卒年86。
胡振字鹏九,原名承诏,溪头人。庠贡生,曾任当涂教谕,升京卫武学教授,又充任御制律历渊源缮修官。通律吕象数之学,尤精于“六壬”。著有《六壬指要》一书,得上司器重,升松江府福泉知县,署青浦县事,所至兴利除弊,兴义学,严保甲、置义冢,皆有政绩。年42卒于官。士民感其德,辑诗成集。
赵獬字冠文,本县城关人。博学能文,尤长于史。乾隆十八年(1753)参与编修县志,考证多仗其力,著有《梅轩诗集》。
胡蜃龄字羽中,溪头人,府庠生,工诗文,尤善绘画。乾隆十八年(1753)参与纂修县志,纂述之余,作十二图冠志首,赵青藜为之跋。
胡士程字云九,本县人。乾隆二十年(1765)举人,分发直隶历会知县,办案立结。初任行唐知县,捐俸施粥以赈饥民。在阜城捐俸造车,应付朝廷繁重运输差务。后以病还乡,卒年84岁。
朱梓字维恭,本县黄田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历任彭山、资阳知县,署茂州、天全州杂谷厅,兼摄理藩府同知。所至兴利除弊,断狱明允,为政清廉。父母丧归里渡川江,船轻恐覆,取大石镇船,故有“两袖清风,一船白石”之誉。后补任黄安、汉阳、临利等县知县。在保定卒于官。著有《怀亭诗集》。
王起元字晋三,本县云岭乡丁潭人。历任四川开县、浙江东阳、缙阳知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开县水灾,起元捐俸五百金抚恤灾民,又捐俸百余修理盛山书院。在浙江缙云任官,士民戴德,制绣旗、锦盖送之以志爱。
翟绳祖字昭甫,号补庵,本县水东翟村人。颖敏好学,贯通经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进士,任池州府教授,主讲秀山书院,远近赴学者数百人。数年不受津贴,以此周恤贫乏。倡议改建本县考棚,修城南通济桥。年77卒。著有《强学斋文集》、《四书释略》、《兰陔诗草》等。
陈宝泉字凤石,本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初任淮安训导,继为石台教谕。品行端正,笃志好学,《十三经注疏》以及史传百家,皆手录成帙。嘉庆元年(1796)会试,总裁赏其文,拟置前列,以额满见遗,深为婉惜。后讲授于黄田培风阁。从游者多知名士,进士朱楣、举人朱份等皆其弟子。年61卒。一生著述甚多,有《毛诗述闻》三十卷,《周易广义》三十二卷。《礼书旁通》十二卷,《路史补笺》十二卷,《粹经堂丛书》六十种,二百五十六卷。《孟子时事考徵》四卷。
赵雷生字孟侯,本县城关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拔贡考充正白旗教习,分发贵州。历署青溪、开泰、遵义县事。在遵义断明冤狱百余人,捐俸修理考棚,增置坐位千余号。时称廉能。升知府,不肯就任,移署镇宁州事。后以母老辞官回里。著有《省斋诗钞》。
赵良
字肃徵,号肖岩,本县城关人。赵青藜第四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后九试不第。六十年(1795)获会试第三名,廷试授中书。嘉庆三年(1798)任广东主考官,擢能举贤,多得名士。后被重用,以老引疾乞归,中丞董浩欲留未成,叹道:“赵君乃当今学者,去可惜也!”归后留意经传百家,勤于考据。掌教书院,从学者甚众。著有《读诗》四卷,《读礼记》十二卷,《读春秋》二卷,《肖岩文钞》四卷,《肖岩诗钞》十二卷。卒年74岁。
沈寅字芝珊,本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初任望都县知县。县内读书人少,捐养廉金兴文教,设书院,后调邯郸,亦有政绩。55年(1790)升任蔚州知州,修学校,宽刑政、释疑狱,为人称道,年五十五卒于官。
翟槐字公树,号立斋,本县水东翟村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奉命修《兵典》,书成入内府。五十三年(1788)任云南正主考,多拔名士。升任御史,巡北城,立办积案,经一年盗贼敛迹。后任云南楚雄知府,捐俸修复“凤山书院”,延名师,督课艺,五年间中乡、会榜者十余人,入翰林者二人。所辖有马龙厂,年征铜税额上万金,向被小吏贪污,致使缴不足额,翟槐革弊除奸,使岁供无缺。在任曾奉命筹运军饷,支援平定叛乱。著有《居敬堂集》。
潘成章字达夫,本县茂林潘村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曾任金乡知县,莱州同知,为官清慎。有人夜间携金登门私请办事,成章严词拒绝,知府嘉其廉介。乞归时,地方士民制卧辙图作诗歌相送。归家时囊中萧然,潜心于学。著有《柳堂诗钞》。
吴芳培字霁霏,号云樵,本县茂林村人。幼颖敏,好学能文,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举。四十九年进士,授庶吉士。五十二年散馆授编修。嘉庆四年(1799)迁詹事府赞善,晋翰林院侍读。期间出任四川乡试正考官,行至沔县(今湖北境内),适农民起义军攻城,知县马允仓皇报警,芳培暂留助筹守城之策,并与副考官魏元煜率众登陴,严阵以待,起义军遂罢攻而退。六年督学豫省,九年秩满入京,十年为侍讲学士。十二年转侍读学士,受命稽察觉罗官学。十三年晋詹事府詹事,与三品以上官员同考,获“写作俱佳,可云好学”奖谕。十四年五月,任顺天(北京地区)学政,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六年主会试。十八年再任顺天学政,旋任兵部左侍郎入部视事。二十一年任吏部右侍郎。两年后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二十五年充恩科会试副总裁,又调任兵部左侍郎。在京为官期间,曾率泾籍官绅讼复泾县会馆旧业。道光二年致仕归,两月后卒于家。芳培喜吟咏,善为诗,曾奉诏在重华官茶宴联句。著有《云樵诗笺》四卷。
字禹功,本县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刚正不阿,剔弊除奸,注重振兴文教。邵武地处要道,过往官员甚多,吴不以差役累民,致公费用亏,离任时士民自动出资为之补欠。转任罗源知县,奉命采买仓谷,公允不累民,为人所称道。在松溪、永定任中颇得民心。乾隆五十五年(1790)任同考官,以年老告归。
吴葆孙号竹坪,本县茂林人。乾隆间官福建侯补通判,少丧父母,抚两弟成人,捐资创文会奖励人才,对贫困好学人捐资以助,不收借据,只让其抄书一卷藏之。曾收买太平邵姓一男婴,长大还其卖身契,并给资归葬父母。性爱竹,喜吟,筑“绿竹山房”以课子孙。著有《竹坪诗草》。
朱瑶字贻哲,本县黄田人,乾隆时廪贡生。少丧母,事继母以孝闻。秉性刚直,见有不轨,义斥于色。生活简俭,痛恶乡俗奢侈靡费,主张婚丧仪祭简朴。好救贫济急,尤重师友情谊。某业师年老病狂,给予照顾终身,居乡执教数十年,弟朱理、朱王存,侄朱楣、朱煊以及胡世琦等为官清正和学有成就者皆受其教。著文有明代大家风格,诗无俗韵,惜多失散,朱王存 收其部分作品入《紫阳家塾诗钞》,年67卒。
左晖字鸣九,本县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六十年(1795)分发山东,先后任潍县知县,张秋镇粮捕、水利通判,时夏雨连绵,北城倾塌,率众修固。旋任东阿知县,捐资并集乡绅财力修复洪水冲毁之交通要道,曾捐俸修明伦堂,卒于官。著有《云岩诗钞》。
胡林模字范周,本县人。乾隆时贡生。曾任湖北布政司理问,署宜昌同知。值用兵金川,林模协办军需,得上司器重,任德安通判,再委滇南差事。任嘉鱼知县时断案甚明。岁灾,给赈济民,离任时嘉民生祀之。补长乐县丞,署南漳知县,兴学校,劝农桑。告归时百姓书“玉壶寒冰”制锦字送之。晚号“归樵子”,以诗酒自娱。居乡二十余年,不履城市。著有《环山诗草》。
朱理(?——1844)字燮臣,号静斋,本县黄田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京察一等。嘉庆元年(1796)任浙江衢州知府,曾收审不法土豪下狱。有王某以迷信活动敛财,营弁(府内武官)欲以“教匪”罪名捕拿邀功,朱理则只科本罪。迁任兴、泉、永兵备道,驻守厦门,突有匪艇六艘来袭,驻防汛兵大都远调征剿,朱理急募乡勇守御,发炮击中二船,擒匪六七十人,残匪败逃。调任浙江按察使,将离任,值有水灾,便推迟行期,实地查灾上报,请蠲赈。在两浙地方常有良民被洋盗裹胁获罪,朱理以无罪释放。温州地区发生抗粮事件,朱理亲往处置,合邑安定。后擢山东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刑部左侍郎,贵州巡抚等,所至革弊政、兴文教、兴水利防灾救灾,为民请命,协理少数民族友善相安。朱理工诗文,喜藏书,著有《静斋选稿》等。
朱一谦字西浦,本县黄田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历任广东开建,直隶东安(后改安次),江苏安东(今涟水)、泰兴,江西石城、湖口等县知县,有治声。在石城任内主修县志,后称《朱志》,又筑堤、浚河通航运,人称其堤为“朱公堤”,还捐造育婴堂,置田产供育婴堂常年经费,年80余卒。
吴昌龄字季卿,本县茂林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曾三任东台训导,嘉庆十年、十一年(1805、1806)境内遭水,承办赈务甚力,后易地任知县,民惜别。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改吏部稽勋司主事兼文选司题,旋升文选司员外郎,积劳成疾,卒于官。著有《以鸣编》四卷,《勘寅诗》二卷,《藤花书屋赋存》二卷。
吴希文(1733—1779)字藻修,号朴堂,吴芳培生身父。贡生,乾隆间任山西宁武府同知,捐廉给赈,有治绩。善绘画,指画、笔画俱佳。
吴豹文字蔚南,本县茂林人。乾隆时任云南大理通判,有治绩。氵尔渡地方水灾频仍,豹文主持筑堤设防,使数十万亩土地得以开发利用。在禄丰任内断案甚明,去官还乡时士民难舍。
叶逢时字行可,本县乌溪人。例贡生,曾任黄州府通判 ,署随州,该州虽贫,但为官者规例银岁有数千,逢时为苏民困,遂罢例银。逢时居心仁慈,遇有讼事辄晓之以理,使之息讼。对饥寒囚犯亦有所体恤。为官清廉,俸不足用,以家资接济。任满离去,士民泣别。复任黄州,勤政爱民,以病乞归时,黄州人立德政碑。
吴廷选字与能,本县茂林人。工诗画,清乾隆(1736—1995)间,独资在茂林魁山建塔,名“飞雄塔”。著有《夸色斋遗稿》、《蝉腹草》。
吴文炳字虎臣,号柳门,本县茂林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曾任蒙城训导,后隐居不仕,以读书、吟诗、躬耕、课子孙为乐。嗜论六书,并喜藏书,藏书楼名“香雪山庄”。著有《读书十八观》,《香雪山庄诗集》七卷,通钱币学说, 著有《钱币图说》六卷。辑《茂林吴氏诗存》三十一卷。同村吴崇阝皆,字殿臣,亦致力钱币学(中华书局《古泉学》载殿臣在铜铺购得自唐迄明古泉二千余种)。著有《泉谱》,蒋敬臣为之序,其书至今仍为学术界推崇。
赵绍祖(1752—1833)字琴士,号绳伯,本县城关人。自幼聪颖,九岁能文,朝夕书不释手。性孝,母病躬侍汤药不懈,出入晨昏定省不辍。廪贡生,候选训导,年二十余参与编修《泾县志》,对泾县古地理与洪亮吉等有深入探讨。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府县拟辟孝廉方正,绍祖力辞不受。道光元年(1821)后两署滁州训导,一署广德训导,后应安徽布政使陶延聘纂成《安徽省通志》,又主讲于池州秀山、太平县翠螺两书院,一生好学博古,于学无所不究,研史尤深,著述甚多,据《安徽文献书目》载,有《读书偶记》、《消暑录》、《古墨斋金石跋》、《安徽金石略》、《赵氏渊源录》、《通鉴注商》、《新旧唐书互证》、《金石文钞》。又辑诗友诗为《兴言集》,校刊《泾川丛书》百余卷。
胡粤生字南屏,本县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曾任歙县、怀宁教谕,浙江汤溪、萧山、黄岩知县。在萧山任内整顿治安,严惩盗贼,使民得安。黄岩滨海,兵士曾误将商船当盗船缉封,粤生亲自查明平反。历官数十年,保廉自重,友朋有急,尽力相助,后升云南知州,未赴卒。
朱王存(1769—1850)字玉存,号兰坡,本县黄田村人。3岁时父母双亡,过继叔父为子,叔母汪氏未婚而寡,朱王存待奉如生母。朱王存自幼读书过目成诵,为文立就。未及弱冠为庠生,未久乡试中举,嘉庆七年(1802)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侍读。道光元年(1821)直上书房,获“品学兼优”褒奖,升右春坊赞善。次年,任会试同考官。
朱王存淡于仕禄,以母病告归。先后主讲于江苏钟山、正谊、紫阳书院,历时三十年,有“江南经师之冠”之誉,与大学者姚鼐、李兆洛齐名。主讲席时两江总督孙文定,关中巡抚陶文毅拟举朱王存,朱王存无意再入仕途,只以实学造士。
朱王存学识含大而细,治学极其严谨,每一疑义必反复研究,务求确实甚解而后止,耻于放言阔论。少时研究《说文》,归里后潜心治经,不拘一家之说,无门户之见和意气之私。尤好清人所著之书,尝谓清经学超越前代。他对经学虽未成专书,然所著文集大半多为说经之作,苣以腓字解为最。其时,相国阮芸台退归扬州,朱王存应梁林之召去扬州。阮相国见他说经诸文,极加称赏,认为腓字解最徵实精确,功力极深。
朱王存一生清淡,着力培育后学,教士以通经学古为先,儒林中人称桐城姚姬传、阳湖李申考与朱王存鼎足而三。朱王存重藏书,曾祖朱武勋创建“培风阁”,藏书三万三千余卷。朱 王存继承祖业,将本人所建“小万卷斋”藏书数万卷及兄朱理藏书合集于“培风阁”,藏书总数达十万余卷。藏书之多,集类之丰,时谓堪与唐代薛稷、沈金期、马怀素、武平一、宋代谢泌、杨徽之媲美。
朱王存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辞去讲席,越二年而卒,享年82。一生著述甚丰。所著有《小万卷斋文集》二十四卷,《小万卷斋诗集》三十二卷、续稿十二卷,《经进稿》二卷,《文选集释》三十四卷,《经文广异》二卷,《说文假借义证》二十八卷,又辑《清代古文汇钞初集》一百七十二卷,《二禁》百卷,《清朝经文钞》三十卷,《紫阳书院诗钞》二十四卷。多数传至后世。
翟思氵翼字汉升,本县水东翟村人。以廪贡任砀山县教谕,修学宫,勤督课,对贫寒之士供给求学费用。遵例授南昌府同知,督修丰城圩堤,工程艰巨,思氵翼每月调遣数千人上工,指挥井然有条,并捐俸供给工食,督工三月,工程告竣,人称“翟公堤”。后升知府,以劳致疾卒,士民泣送灵柩归里。在官曾从南昌邮金回家乡,首创平粜。水东村西有两桥,当徽州、宁国、池州要道,思氵翼遗嘱亲属,将在湾的自家市房收入永作维修两桥之用。
翟思晓字景初,本县翟村人。曾任两淮盐运判,驻泗州关,两度治河,三督滇饷,居官清慎,府尹继善曾予嘉勉。理盐政十年,保持清廉,归时琴鹤萧然。性宽厚,施德不与人言,深受乡里推重。
左瑜字广川,本县城关人。嘉庆十一年(1806)任云南江川知县并兼和阳县知县,兴利除弊,治有政声,历三年告归,捐田40余亩、市房二所,创办“西白文会”,资助考生应乡试、会试路费。嘉庆十九年(1814)捐银一千二百两赈恤本族贫户。
朱德懋字子简,本县黄田人。廪贡生,少沉静好学。以刑部福建司郎中任广西南宁知府。任内裁陋规,清积案,禁用银购货折合之弊。境内有一李姓大盗,号“二百五”,捕获解审,认罪后复又翻供。德懋奉委复审,经善言开导,得实供。曾二度护理(代理)左江兵备道。卒于官。
朱格 字寿平,本县黄田人。以户部郎任四川嘉定知府,后调任绥远知府。曾将地方不法强豪张在芳绳之以法,使一郡安宁,在各任所皆振文教,奖掖造士。
胡承珙(1775 —1832 )字景孟,号墨庄,本县溪头人。年少颖悟,诵读倍常人。10 岁能为文成篇,13 岁补博士弟子员。嘉庆十年(1805 )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1801 )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迁任御史,转为给事中,居官体察民情,陈奏甚勤,皆切时弊。
二十四年(1819 )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旋任福建延建邵道。编保甲、立缉捕章程八条,以靖地方。后奉调任台湾兵备道,捕获洋盗张充等,依法处之,并力行清庄弭盗。赴台时因渡海难以携带书笥,仅携《仪礼》一书,每日于公务之余着笔编纂一、二条,著成《仪礼古今文疏义》十七卷。道光四年(1824 )病假回家,专事学术著述,寒暑不辍。承珙早年习骈体文,有六朝初唐风格,其后研究经史,专注考据之学。嘉庆中,休宁戴震治学蔚成皖派,以文字学为体,从训诂、典章制度等方面考释经义,承珙尚戴氏治学,守汉儒家法,精于小学,工于考证。在皖学派中,有以胡承珙,胡匡衷、胡培军羽为“三胡”著名于时。承珙于《毛诗》用力尤深,专宗其义,采集甚丰,对东汉古文家郑玄所著《毛诗笺》中有失大旨者必求诸本经,并从西汉前其他古籍中寻索考据,通贯诗义,证明毛旨,以还其旧,遂著《毛诗后笺》三十卷,几易其稿而后成。乾隆间为清代经学全盛之期,但专治《诗》者却鲜有其人。至嘉道间,胡承珙著《毛诗后笺》首先问世,后有马端辰著《毛诗通释》、陈奂著《诗毛氏传疏》等先后刊行于世,胡承珙与马端辰所著皆有新解方标专条,注释宏博,陈尚谨严,为学者大所推重,陈奂所著则纯为义疏。《毛诗后笺》被收录入《续清经解》。
承珙对《汉书·艺文志》所载《小尔雅》一卷,亦研究精深,原作因无作者名,自唐后被人收入《孔丛子》书中,为其中第十一篇,由于《孔丛子》是伪书,人皆以《小尔雅》不可信。胡承珙细心考证,证之以郦道元之《水经注》、李善之《文选》、陆德明之《经典释之》等所引,认为《小尔雅》是“尔雅之羽翼,六艺之绪余”。著《小尔雅义疏》一书共十三卷。说明“小尔雅”产生于较早古义词典之一,此一灼见为世所重,其书除收入《墨庄遗书》外,并收入《四部备要》刊行于世。所著还有《尔雅古义》二卷,《求是堂文集》六集,《求是堂诗集》二十二卷,《春秋三传文字异同考证》、《公羊古义》、《礼记别义》等。
胡世琦(1775 —?)字玮臣,号玉樵,本县溪头人。年少中举,后累试不第,为史馆誊录。按例得宰(大夫家臣),弃而不就,继续勤读。嘉庆十九年(1814 )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散馆。出任山东费县、曹县知县。道光九年(1829 )以病乞休归里,主攻文字学,其学从音训入手,而后会其通,务实而能断。著成《小尔雅义证考》,扼要录寄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段阅后备加称赞:“真《小尔雅》之功臣也!”并对某些论断提出意见与之商榷。世琦性格亢爽,为文倜傥,亦有诗才,著述除《小尔雅义证考》外,还有《立经堂集》,又辑“三家”诗,汇阐《禹贡地理》未成。有诗文集若干卷,其子翰泽正拟付梓刊行,适太平军入泾,书稿毁于战火。
查敦伦 字敷五,查村人,贡生。历署太湖、颖上训导,定远、建平(今郎溪)教谕。嘉庆十九年(1814 )奉派往定远查灾赈济,民多获实惠,受褒奖,士民有“谈经须令文士服,散赈惟恐饥民伤”诗句相赠,曾协修《泾县志》。著述颇丰,有《周易合讲》、《周官串说》、《四书典注》、《三星垣考》、《天文分野》、《曲阳学署诗钞》。
翟金生(1774 —?)字西园,又名文虎。本县水东翟村人。嘉庆间秀才,以教塾馆为业,好学善诗,手不释卷。酷爱金石,能雕刻治印。家贫无力购书,常借抄阅读。因感费时耗力,并以孤善之本无力再刊而为憾事,读沈括《梦溪笔谈》后,萌生效法毕升日铸活板字印书之念,认为“一次铸字,凡书可印,稗益世人”,于是率四子“调泥埏填,磨制成章”,竭卅年之精力,制成坚硬如骨的五种规格胶泥(粘土)活字十万余个。道光二十四年(1844 ),与子、孙合作排印自著《诗文联语》一册,定名为《泥版试用初篇》,包世臣为之作序。道光二十七年(1847 ),又承印江西宜黄县黄爵滋著《仙屏书室初集诗录》一书。咸丰七年(1857 ),又用胶泥聚珍版印成《水东翟氏宗谱》。所印诸书均可与木版印刷媲美。古稀之年,见所印成书,深感欣慰,遂作诗抒怀“一身筹活版,半世作雕虫;珠玉千箱积,经营卅载功”。其存世泥活字及其印刷品已成为安徽省物馆及历史博物馆藏文物。
包世臣(1775 —1855 )本县包村人。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亦称“包安吴”。生于耕读之家,5 岁时,父包郡学“授句读于膝上”,7 岁学文,8 岁随父读书白门(今南京),18 岁时,父病随归,租地10 亩种菜为生,19 岁在故乡楂塘设馆教书。20 岁时因父去世,辞馆居家。嘉庆元年(1796 )去芜湖就读于中江书院,遇侍郎程世淳,因面试“冰赋”片刻成诵而被赏识,荐至徽宁道宋钅容门下,开始了数十年的幕僚生涯。嘉庆十三年(1808 )中举。64岁时被荐试任江西新喻知县。一年后被劾归隐,卖文自给。包世臣少时躬耕劳作,深知农民疾苦。为幕僚时,出游各地,洞察世事,了解民情。悉知“水陆之险易,物力之丰耗”,尤悉“官场之情伪,穷惨之疾苦”。29 岁时去苏州见嘉定元老钱献之,钱公对包世臣才识品德极加赞赏,称“吾周行天下,识人无如包君者”。又说“包生困至是,率口必及民间疾苦,可谓纯净无疵者矣”。嘉庆十一年,在扬州寄书伊墨卿太守,劝举荒赈,使三万多流离失所灾民得救。两年后游袁浦,与觉罗长文献公、大庾载文端公相晤,互谈间,使他们罢去徐(州)扬(州)六府360 万银两摊征之举。嘉庆十九年(1814 年)江淮大旱,世臣在南京奔走呼号,力倡捐赈,终使太守不再助富室阻赈,而举荒政,力办捐赈,使八万九千饥民得济活命。
鸦片战争前,世臣曾作实地调查,著文阐述鸦片危害,力陈“漏厄之塞,必在厉禁烟土”主张。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林则徐再度去广东督办禁烟,特意取道南昌访问包世臣。世臣建议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壮勇组成水师,抗击英军进犯,并竭力主张加强长江要塞防务,以阻英军侵袭。道光二十二年(1842 )英军又犯南京,包世臣连夜写成《歼夷疏》,提出一举歼夷之策,认为只有坚决抗击,方能振威雪耻。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广东三元里和浙江沈家头人民奋起抗英,包世臣倍感鼓舞,呼吁应当“鼓其气而用之”。力主抓紧修复珠江沿岸炮台,巩固海防,乘胜直取香港,将英国侵略军驱出国境。
包世臣学识渊博,系清著名学者与书法家。一生淡于仕途,而常怀忧国爱民之心。究心于经世之学,对当时农政、漕运、治河、货币、盐务、鸦片以及兵事均有著述,强调“使天下之富在农”,因而把“修法以劝农”看作“使国富而主德尊”的根本前提。论述针对时弊,条分缕析,言之成理。
包世臣对书法论述尤为精辟。先师邓石如,后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提倡北碑,用笔以侧取势,对后来的书风颇具影响。其行草隶书皆为世所珍。其主要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统名为《安吴四种》。《艺舟双楫》下篇是书法理论著作,深得书法学者推崇。
潘锡恩(1785 —1866 )字芸阁,本县茂林潘村人。为人正直、务实、不阿权贵。嘉庆十六年(1811 )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继为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二十二年(1817 )任会试同考官。翌年大考名居第一,升侍读、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提督广西学政,后任国史馆提调官兼总纂。道光五年(1825 )署文渊阁直学士,奉旨稽察觉罗官学。旋任南河副总河。九年(1829 )授光禄寺卿,又历宗人府丞、都察院左都御史、督顺天学政,因触犯宦官,被近侍狄文学讹诈参奏贬为监斩候。后又任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十五年(1835 )任廷考阅卷大臣,武会试大总裁,因上书直言指出正考官的策题错误而受斥责。十九年(1839 )因负责河工逾期,被降六级、赔补帑金留任。翌年为顺天武闱正考官,后历经筵讲官、汉中正漕官,江南河道总督。督河期间,循前成法,倒塘济运,修防颇力,使漕船运行无阻,遇丰工决口,朝中有议让黄河改道,锡恩反复争辩不可,遂止。主持治河工程从实际出发,施工权衡缓急,既无废事,亦无冗费,每年新用钱粮递有节省,经其主持治理,里扬运河得洪湖水荡涤,使黄河之淤日少,河床加深丈余。二十四年(1844 )兼漕运总督,得十年无患,“清淮士民,称颂不衰”。道光帝御书六个“福”字赐赏。四年后退隐山东寓所。咸丰五年(1853 )奉命至太平府办理捐输、团练,配合安徽学政孙恩铭办理宁国、徽州、广德等地“防剿”事务,被原江西巡抚张芾以“劝捐无状”参劾革职。同治三年(1864 ),捐巨额京仓米(折银)才得复官赴庐州府会办劝捐守御事宜。五年(1866 )病逝。生前重藏书,于茂林潘村建“约园”藏书三万余册,其园规模、景观均不逊于江南其它名园。锡恩一生著述丰富,有《汉书地理志补注》、《乾坤正气集》五百七十四卷,《求是斋试帖》、《抱朴子内篇撷要》、《课蒙汇集》等。水利专著有《畿辅水利》、与俞正爕、黎世及等合编《续行水金鉴》,至今行世,又有《史籍考》(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稿)。此外,还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仁宗睿皇帝本纪》。
包世荣 字季怀,本县包村人。幼家贫,不得专意读书,但聪颖好学,文有奇气,及稍长,随堂兄包世臣至扬州,先后从洪梧、凌曙、张琦、沈钦韩诸名师学。生平与传钧、文琪、配中及族侄包慎言等学者友善。道光元年(1821 )乡试中举。一生淡于仕途,专志著述,又擅书法,笔势兼参大令、北海。43 岁探父病回乡,不久病逝。同里翟楚珍助资殡葬,遵其遗嘱将二子托好友抚养教诲。著有《毛诗礼征》八卷,《鸟兽》、《虫鱼》、《典地》各一卷,全集名为《学知识小录》。殁后,刘文洪、传钧、柳兴宗、包慎言为其著作校刊,包世臣作序。
包诚(1800 —1871 )字兴言,本县包村人,包世臣长子。官至州司马(一说在湖北任过知府),为吏颇著政声。曾受学于阳湖张宛陵。读书重深解,精研义理,治学严谨。张氏著有《素问释义》十卷、《本草述录》六卷。包诚得师传医学,尤深得《本草述录》之妙。并以徐之才“十剂”之说著成药学用书《十剂表》上、下两卷。书中以十二经络为经,十剂为纬,按经列药,辑成表格,集药物性味、功用、归经等,列表条陈,读者一目了然,颇富实用价值,他在自序中言:“……庶几求药性者,易予省览;而于处方治病,亦不无小补焉”。道光二十年(1840 )此书刊行于世。建国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发行。
包诚曾对黄元御(字坤载)医药著作进行校勘,对黄氏《伤寒悬解》一书用力至深。研读中深感其书文奥义精,颇难记诵。便又以表列明,著成《伤寒审证表》一卷。书中将伤寒太阳经,分做本病中风、本病伤寒、兼病、阳盛入府、阴盛入脏、坏病、不治病七类。阳明经分做府病连经、府症、虚症、不治病四类。少阳经分做经病,本病,入阳明病,入三阳病,坏病五类。太阴经分做脏病连经,脏病两类。少阴、厥阴,均分做脏病连经、脏病、不治病三类。此书提要钩玄,罗列症候,悉从经、府、脏传变辨症,不踏黄氏窠白,并以自身长期医疗
实践反复揣摩,最后定稿,书成于同治九年(1870 ),问世后医界评价甚高,认为如辨证未到至熟境地,则不可能有如此“由博返约”之功力。其书至今刊行流传,医界仍奉为研究伤寒学之指导要籍。
胡照 号古岩,释名见明。本县城北长春庵寺僧。长于绘画,尤工山水花卉。山水学王元祁,兰竹学石涛,形神俱肖。年未及二十,遍游楚、越。所至,名士争相酬赠,汇刻成《韫玉集》,亦善咏吟,著有《古岩诗钞》。
倪度 字孟刚,本县黄村乡人。绘画长于山水,淡远萧疏,得云林笔意,与同时期画家马继登(工山水)、王教(善兰)、郑文桂(善梅)、郑文钅监(善花卉树石)、肖如龙(善松)以及肖景献、王我逊、僧人西意等嘉庆间名士被称为“画社十子”。
查春如(1776 ~1843 )号泽,又称石门道人,本县查济菥荻人。喜雕刻,擅画。善花卉人物,尤长石松。其《松鹤图》名噪一时。
章介眉(1821 ~1891 )号南溪,又名寿园、氵廉墨、卧云山人,本县南容乡景照人。家道贫寒,聪颖好学。贡生。长于绘事。所作山水、人物笔墨简练,设色淡雅,颇得时誉。子绍眉,亦长丹青。
赵崇济 字作舟,本县城关人。由诸生入太学。精通医术,治愈甚众,概不受酬。康熙四十七年(1708 )岁荒民饥,捐金赈贫,全人妻女十三家,次年仍有饥荒,并流行瘟疫,又捐赈、施药,济贫救人。
朱备 字顺百,本县黄田人。康熙间太学生。家贫,好读书。曾于汉阳得名医姚某教授医术,归里后治病得心应手,为贫穷患者诊治不受酬,并施药济物,数十年全家啜粥以济贫困。善抚琴,著有《听松楼琴操》,赵青藜为之作序。卒年76 岁。
吴廷华(1832 —约1900 )字干臣,本县茂林村人。家贫,少时与弟廷斌以做豆腐谋生,闲时习武。咸丰四年(1854 )太平军首次攻克茂林,廷华因有旅鄂同乡洪汝奎的关系,遂携弟去湖北投湘军。初在李续宾部,九年(1859 )任营官,率湘勇500 名,称“华字营”,因训练有素使曾国藩注目,尤受胡林翼赏识,成为胡林翼麾下抚标,率五营湘军进攻驻舒城之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 )1 月,湘军鄂中主将李希庵回乡探视,廷华以县丞衔助金国琛代领其军,并署县事。出划“主剿不主守,主合不主分”战略,累获战功,擢升补用通判加同知与参将衔。留守霍山县城有功,又受赏副将,以同知留湖北候补。胡林翼死后,廷华所部改属湖广总督官文,驻黄州。同治初,曾国藩调廷华来皖南增援,与太平军转战于繁昌至泾县一带。后调回江西复属官文。五年(1866 )调湖北,历任汉阳、施南、安陆知府,官至湖北兵备道。
吴廷斌(1839 —1914 )字赞臣,本县茂林村人。廷华二弟。咸丰四年(1854 )随兄去湖北投湘军,因功屡有升迁。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帝逃亡西安时护驾有功。后历官山西河东道道员,山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云南布政使。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1903 )代理山西巡抚,三十三年(1907 )七月任山东巡抚。在任曾代表清廷祭祀泰山,并书摩岩石刻记其事(今存)。翌年因病辞官,寓居上海。在芜湖、宣城、南陵等地有工商业投资。辛亥革命后在家闲居,拥护共和,于家乡购田700 亩捐助公堂,以济族中贫困与助学。民国十一年(1922 )茂林创办养正小学,此项捐田作为办学基金。
章洪钧(1840 —1887 )字琴生,本县潘村乡棠叶村人。邑庠生,同治三年(1864 )优贡。六年(1867 )中举,十年(1871 )进士,选入翰林院。光绪三年(1877 )散馆授编修,又任国史馆协修,成为皖籍少壮官员。因才华出众被李鸿章延入幕府委以教子之任。期间家中被盗,损失甚巨,但不露声色,照常办事,李鸿章得知,尤为器重。李之奏章、公文、电信等重要文稿皆出于洪钧之手。由于李鸿章引荐,受到慈禧太后垂意,曾参加慈禧寿庆大典。旋被授道员衔出任直隶宣化知府。其时宣化瘟疫流行,有“小脚会”迷信驱邪活动为害猖獗,洪钧颁令禁止。生前收藏珍版书籍、名人字画和文物古玩甚丰,传之后裔保存。抗日战争期间严重受损,“文革”时毁尽。
王福 字绥之,本县厚岸人。同治间著名墨模雕刻家。自幼爱画,研习勤奋,国画艺术颇有造诣。先受聘在休宁胡开文墨庄作墨模刻师,后应聘至上海曹素功墨庄为墨模艺师,对艺术追求锲而不舍,多有创新。所作棉花图、园明圆图、黄山图、西湖十景、十二生肖等形神俱备,维妙维肖,堪与明、清杰作媲美。其国画艺术亦享名于时,曹素功墨庄曾将其画作为珍品赠送日本、南洋诸国客商,深得称赏。
王廷佐 字少维,本县人。同治、光绪间受聘于景德镇瓷窑厂为绘瓷艺师。善人物写意,尤擅画猴,以浅绛彩绘瓷器著称。所绘酒注等器皿人物图画神态逼真,富有意境,尝为爱好者收藏。
萧廷机(1869 —1901 )本县章渡萧村人。清末秀才,乡试未能中式,以教书为业。好诵读,喜藏书,并重著述。撰有《课偶存初稿》二卷,其中《泾邑水利论》,对抗旱措施颇具见地。戊戌变法”时作《时务论》,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既兴,人才既盛,则将举科同官制,而变之亦无不可。利害得失之机,盖在此焉”,其积极拥护变法思想溢于言表。
李竟成(1841 —1902 )乳名家相,字赞臣,本县南容村人。同治九年(1870 )举人,初为直隶即补道。曾任淮军银钱所总办,开平武备学堂会办,武卫中军核对处总办。为李鸿章所器重,后晋封为资政大夫。
李国照(1880 —1914 )字仲怡,本县人。清末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速成科学习结业。回国后历任知县。曾任天津自治局委员兼洋务局委员。翟增荣 本县水东翟村人。分发江苏以知县用。时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增荣奉檄办营务,后随李围剿捻军有“功”,荐为直隶知州,仍留江苏。李鸿章任直隶总督,调翟坤荣至天津听侯差遣。氵路河堤决,委办河间、文安、大成等处复堤工程。因积劳成疾,卒于工区。
朱莲塘 字霞汀,佚官名,本县黄田人。祖父学灏,父一定,俱太学生。莲塘至孝尚义,喜吟咏,熟于史。嘉庆间家道中落,弃儒从商,远至湘鄂闽粤各地。发展经营贸易,获利致富,莲塘慨然叹道,“傥来之物,勼而不分是守财虏耳!”于是在家乡建义仓、立义学,置义山、义田,修榔桥河、浙溪、涌溪三石桥及龙门、义口两桥,并在湖南长沙出资修官道和修长寿街大路,共数百里。又造船以利广东佛山、福建延平、江西河口的交通。置漏泽园,设育婴堂,所至均有善举。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后,江西饿殍遍道,尸骨枕籍,莲塘从湘、鄂两省购买粮食分路遣送赈饥,救活甚众。先后收葬无主尸骸6 千余具,平时施药散粥无虚日,族人亲友艰于婚丧,悉加周济。
朱鸿度 本县黄田人,嘉道间随先祖去江西经商为业。同治后,鸿度以经营盐商暴发致富,捐官得道员衔,后为浙江牙厘局总办。鸿度于直隶总督李鸿章属下供职,以办事勤能,奉命至沪招商创办机器纺织局,为发展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颇著劳绩。有四子,长(佚名),次砚涛,三幼鸿(名畴)、四蓉初(名镜)。砚涛、幼鸿进学应试,长于诗文。幼鸿后随侍并襄助父业。
朱幼鸿(1870 —1925 )又名畴。朱鸿度子,行三。光绪中叶进学,应试后随父在浙江牙厘局襄事,曾任浙江铜元局总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委其父鸿度于上海招商创办机器纺织局,幼鸿受命参与。光绪二十七年(1901 )捐纳道员,署理杭嘉湖数月。后继于沪上经商。嗣后幼鸿兼并裕源纱厂全部股本,独资经营,颇获效益。先后于上海创办裕通、裕亨纱厂、裕丰面粉厂,在汉口开设裕隆粉厂,在江苏支塘开设裕泰纱厂,在高邮开设裕亨面粉厂,在苏北、山东开盐场。在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设盐号、开当铺三十处。至民国初,所办工业企业发展极盛。资产总额五六千万两白银,成为中国近代颇有实力和颇具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幼鸿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民国10 年黄田创办泾县私立培风学校,他连年出资捐助。民国14 年病逝上海,后裔继承其业,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后,多数破产倒闭。子斗文,曾独资开设大华银行。抗战以前为上海金融界巨擘之一。曾与杜月笙结为换帖兄弟,藉以维护家业。解放后成为守法工商业者。50 年代病逝于上海。
朱智仁(?—1937 )本县黄田李园村人,家贫,少时打柴佣工谋生,后去当涂学徒。年过半百去沪,在同乡朱幼鸿所办裕源纱厂任职,认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不久得亲朋资助,利用纱厂副产品在沪创办“脚花厂”,资本积累增长很快。又向江苏沙头利泰纱厂投资,并让其子静安参与经营。数年后兼并该厂全部股额,成为独资企业。历十年,厂由3 千纱锭发展到3 万纱锭,继又在江苏支塘开办利泰二厂,在上海曹家渡兼并顺余油厂,在南京开设顺余二厂,成为上海颇具声誉民族资本家之一。“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上海沦陷,支塘利泰纱厂被日军炮火摧毁。朱智仁去世,其子朱静安为避免沙头本厂遭受日军劫掠,采取分散资产、保存实力的办法,收缩原厂,另设小型纱厂两处。
朱智仁父子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抗战前捐资李园村创办静安小学,后改静安职业(纺织)中学。抗战后期因经费困难,复改为小学。解放后,朱智仁父子创办的工业企业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吴广霈(?—1919 年)本县茂林人,字剑华,号瀚涛,又号剑华道人,琴溪道士。官至江苏侯补道,曾任驻日公使馆参赞。为人豪爽不羁,喜游名山大川。出访西欧、日本,周游17 国。民国后,协修《清史稿》,收藏碑版图书甚多。藏书印有“剑华吴广霈印”、“剑华鉴赏”、“琴溪之民”、“翰涛吴氏”等。著有《时事策论》、《劫后咏》、《剑华堂救时要策万言书》、《石鼓文考证》等。
翟青松(生卒年不详)号健人,本县水东翟村人。世居芜湖。清光绪间毕业于京师同文馆。后随清廷大员至欧州丹麦、荷兰等多国考察。有说曾在清政府派驻丹麦、荷兰等国外交机构中任外交官员。
潘庆澜(生卒年不详)本县茂林潘村人。光绪(1875 —1908 )间任知府,后在京为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 ),英商凯约翰得安徽巡抚王之春秘密允许,拟投资开办歙县、铜陵、大通、宁国、广德、潜山6 处矿山。次年即签订了勘矿合同,成立“伦华公司”。消息传出,庆澜与在京的另一皖籍官员李灼华(霍邱人)竭力反对,随即得到本省地方士绅、商界人士和外地皖籍官员的响应,迫使凯约翰放弃潜山、歙县、大通、宁国、广德等处开采权。
洪汝奎(1824 —1886 ),字莲舫,号琴西,曾名瀛,别署泾舟老人。浙溪举山人。有平斋、致吾知斋、公善堂,唐石经馆、晦林斋等室名。曾祖由泾迁湖北汉阳侨居,汝奎寄籍汉阳。自幼勤学,道光二十四年(1843 )中举。二十七年(1847 )经考被录用为觉罗官学汉教习,咸丰九年(1859 )补正教习。次年期满以知县用。不久至江苏,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幕僚。光绪六年(1880 )任两淮盐运使。期间整饬积弊、裁减冗费,修城浚河,锐意振新,数月之间,诸务俱兴。次年,因“江宁狱案”事被革职。八年(1882 )发往张北军台效力,年底释回。处忧患之中犹不忘勤学。后被张之洞荐至广东督办善后海防局,任事仅十余日猝及不起,卒于粤。平生以学行经济负海内清望。曾国藩以为畏友。汝奎常以“公善堂”、“晦木斋”号刻书。所刻《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洪氏公善堂丛书》、《洪氏晦木斋丛书》三部大丛书多达四十九种,一千零二十五卷。其中《洪氏唐石经馆丛书》为清末安徽最重要家刻丛书之一。
吴祖培 (生卒不详)字养庵,本县茂林人。清时,祖辈三代任教谕,均重藏书。祖培继遗风,收藏本县学者著述尤多。有陈宝泉《礼书附录》十二卷,赵逵仪《稽古轩经解存稿》八卷,沈宣《李诗直解》六卷,吴柳门《香雪山庄赋钞》,包世臣《三案始末》手稿及胡墨庄《毛诗后笺》初稿本八册。民国35 年(1946 )年金陵文理学院教授吴组缃拟为金陵大学图书馆购其全部藏书,未成。后悉散亻失。潘骏德(生卒不详)字梅园,本县茂林潘村人。潘锡恩第四子。光绪(1875 —1908 )间居官直隶清河道,兼理畿辅水利,擅长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光绪六年(1880 )八月被委办机器局务,因有成效,受赏加二品衔。十五年(1889 )奉命安装西苑电灯事宜,并负责建设2300 多米的西苑铁路均著成绩。清廷为此先后嘉赏珍贵衣料4 次,并赐书“殊恩叠沛”匾额。晚年寓居芜湖。骏德能诗文,善绘画。绘画作品以梅、竹、菊、蟹为多,墨竹、墨梅最佳,名盛于时。
潘骏文(?—1893 )潘锡恩之子。由刑部郎中转任山东知府,咸丰间捻军攻省城,骏文率兵在段家店退捻军。后署青州,平定淄川凤凰山“土匪”,升为道员。同治间得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倚重。从丁宝桢镇压捻军,以功授兖沂曹道。光绪时迁按察使,未久因事降职,留山东治河,颇有治绩。又调河南治河。因西坝合龙延期,被革职留用,工竣,复原官,改任山东按察使,护理巡抚,迁福建布政使,卒于官。
吴焕采(1833 —190 ?)本县茂林人。号兰石,别号兰道人,署宛溪吟客。年少聪慧,好学勤读。咸丰初负笈外出,邑中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鏖战炽烈,茂林举家罹难,折返料理既毕,又复只身出游北京。同治九年(1870 )应试顺天府举人。受命客居淮军吴开壮公(吴长庆)“庆”字营戍幕。光绪元年(1875 )调直隶保定府任志局提调,参与编纂《畿辅通志》(光绪十三年书成。现故宫博物馆有藏本),并编《乾坤正气集选抄》九十二卷三十二册刊行于世。李鸿章作序,称其“为人精勤乐观”。后署直隶正定知府,官至直隶按察使。
焕采自幼喜绘事,无师承,自成一体,尤长画兰,笔势劲遒雅秀,风格独特清丽,备极风晴雨雪之态。求者日众,名盛清末画坛。(《清代画史补录》、《历代画史汇传补编》,《中国美术年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画家大辞典》等均有载录)。晚年集画稿刊《兰石画谱》元亨利贞四册行世(原版本珍藏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馆皆有藏本。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遗墨)。并撰《草堂寄梦》一书述其一生。其人品行端庄,行素孤高,时人以”德以兰肖”、“画如其人”称道。
近现代
吴云舫 本县茂林人,皖系北洋军阀高级军官。曾任北洋政府榷运局长。1920 年直皖战争中,驻正阳关负责后勤(一说任转运监督)时。被刺身亡。翟凤翔(1867 —1933 )字展成,水东翟村人。清光绪间举人,客居芜湖。民国时期从事实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曾任裕中纱厂协理,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理事,率先倡议捐资赞助重印《泾县志》、《泾川丛书》等文献并作跋,又为《宁国府志》作跋。民国20 年(1931 )长江中、下游遭特大水灾,关东地区同时发生大地震。凤翔通过华洋义赈会,从海内外募捐款物,救济大江南北23 县灾民。因积劳成疾,翌年逝世于芜,当地各界人士,在赭山建“展成亭”并立碑,志其事。
赵鼎煌(1868 —1927 )学名纯照,别号卧云山人。本县城关人。工文辞,擅长书法。光绪十一年(1885 )十八岁,江南乡试中举,二十岁去台湾,在刘铭传公馆教书。不久,赴上海道台馆执教。后去辽宁沈阳任陆军衙门文案。辛亥革命后回县闲居,受命为泾县孔庙奉祀官。鼎煌书法独具风格,大字苍劲势壮,小楷清逸秀丽。喜豪饮,每在酒后挥笔疾书,一气十余幅。其书法作品当时为大江南北方家推崇,皖、沪、辽、吉等地官绅学界多爱索求。鼎煌爱好收藏书画,所藏珍品有赵子昂(赵孟兆页)双马绢画,陆润庠书法联、屏等。民国初年,因子、媳、孙、婿等亲人相继病故,孤寂独处,精神大受刺激,以饮酒种花抑郁度日。北伐战争期间,军阀溃兵闯入其家骚扰,在猛受惊吓后盛怒之下突发脑溢血而死。因无嗣,所遗书法手迹、诗文词赋稿十卷,曾由其外甥收藏,后被抄没。各地私家藏有其书法作品,偶有所见。
郑效澜(生卒不详)号乐知,本县黄村乡九义村人。清末秀才,工书法。其作品在上海、南京颇受青睐,长期在沪宁卖字为生。
胡璧城(1870 —?)本县溪头人,清末举人。寓居北京。武昌起义后,安徽各地先后光复,全省六十个州县,共推议员41 人,于民国元 年(1912 )1 月4 日正式组成省临时议会,胡璧城被选任临时议会议长。省议会正式成立后即离任。民国8 年(1919 )“安徽省地方选举委员会”复选侯补,当选为国会议员。胡璧城于书法颇有造诣,甥朱尊一曾从学成名。
左坊(生卒不详)城关镇人。拔贡生,光绪末任江西会昌知县。民国11 年(1922 )春任安徽泗县知事。
胡渊(1901 —1923 )字氵韦平,本县溪头村人。新南社社员。胡朴安长女。上海竞雄女学毕业,后入南方大学肄业。曾从画家黄宾虹、苏州顾鹤逸等名家学画。工山水,作品颇得画界称道,能诗,亦擅书法。遗作有长6 米、宽0 .5 米山水长卷,及花鸟、仕女等条幅存于沪上。杭州名画家汪鸥客先生称誉其画:“用麓台法画山水,若有云烟之气”。
凤迪民(生卒不详)本县凤村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山东潍县等县知事。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回乡,关心地方教育,曾任凤村小学校长,教书授课,为开明士绅,解放后去山东定
胡寿侯(?—1929 )又名世福,本县溪头人。出身于小商家庭,粗通文墨,鸦片战争后,随本县丝商到湖北,不久在云梦县胡金店集镇落户,开设小店谋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 )国内各地抵制洋货,进口商品减少,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办厂。其时,汉口创办有“广利”、“富华”等纺织厂,寿侯利用其与汉口泾县籍商人亲朋关系,扩大经营,开设“胡三泰匹头店”,以长子胡龙泽名义,向清朝廷请领“部谍”,取得合法经营权。匹头店从汉口采购国产机纺棉纱到当地出售,又在当地收购土纺棉布到汉口出售。数年经营,获利甚丰。民国13 年(1924 )又开设“福记”布行、“鸿泰”百货商店、“福寿康”杂货店兼营鱼行、粮行,共拥有8 个独立经营的企业。经营1000 多种商品,雇员工数10 名,固定资产值8 万银圆,流动资金30 余万。并与汉口、江西各大商号建立了长期贸易关系。此外,还从事缫丝、鱼、面、酱菜等多种产品的加工销售。寿候积极扶持同乡发展经商贸易,在该镇建成“泾县街”为该地纱布行业市场发育作出贡献。寿候疏财尚义,每遇灾荒年施粥赈济饥民。并捐资建造铁木结构的“福寿桥”,改善交通,方便行人。寿候购置房屋50 多间,以低额租金给无房贫民居住。因北洋军阀横征暴敛、土匪劫掠,晚年时家业日趋衰落。
马俊(1867 —1934 )字少卿,本县章渡马家村人。清末廪生,曾设馆执教,又自开药铺坐堂行医,医术、医德颇著声誉。辛亥革命后受“工业救国论”影响,于民国7 年(1918 )在湖塘开设茧厂,民国16 年在章渡区村创建丛昌火些盒片有限公司,曾被推举担任都董、团练、乡长等地方公职。
汤禄熙(1915 —?)本县章渡回水潭村人。曾就读暨南大学,毕业后任杭州《东南日报》社驻上海记者。曾在该报发表《论陈公博》一文,揭露和抨击汉奸罪行。又曾任南京联众社社长,民国“宪政时期”,任国民代表大会科长。
查笑山(生卒年不详)本县查村人,寓居宣城。国民35 年11 月,民国政府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因安徽代表泾县人王达不愿参加,查笑山(在宣城选为代表)依次递补出席大会。
洪文德(生卒不详)本县人。民国22 年11 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与反蒋的革命派李济深等在福建省成立“中华共和国革命政府”,洪文德被任命为第十九路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
万澍(生卒不详)号雨生。本县人。民国37 年6 月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第五局专员。
王锐(生卒不详)本县人。别号少如。民国36 年11 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视察。
董长春(生卒不详)中村人。青年时曾在茂林养正小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行政督察专员。民国35 年年5 月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秘书室视察。
吴国骥(生卒不详)本县茂林人。民国初离乡去广德县经商,在该县城南街开设“广泰隆”山货号。经营得法,规模不断扩大,并在浙江泗安、江苏张渚等地设立货栈,经营土纸,行销冀、鲁、豫、苏、浙等省,促进广德发展农村土纸生产,成为广德县颇具影响的商贾。民国5 年前后,他以部分资金发展地方工业,在广德县创办第一家纺织企业“广盛布厂”。民国8 年布厂拥有织布机200 余台,工人300 余人,年产各色花布7 .2 万余尺。后因“洋布”充斥市场,加之工艺技术落后,原料短缺,民国19 年被迫停产。国骥身为巨商,崇尚勤俭,并着力支持农村发展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去世后长子吴廷兰继承父业,经营广泰隆山货号,又在广德小东门开设毛巾厂。广泰隆山货号至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次子吴本忠解放前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系,解放后,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
洪思伯(生卒不详)原名怀孙,改名怀祖。洪汝奎孙,本县浙溪举山村人。家学渊源,长于古文,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谙熟经济理财之学。先任江苏省财政厅秘书,为厅长张寿镛赏识,张任财政部次长,随往继任秘书。民国17 年(1928 )宋子文任财政部长,仍任秘书,后成至友。抗战爆发去重庆继续任职。民国35 年任安徽省货物税局局长,翌年卸职任江苏省银行顾问。
翟桓(生于卒年不详)号毅夫,本县水东翟村人。民国初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江苏金坛县县长。民国34 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民国36 年10 月任安徽省政府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后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
翟志达(生卒年不详)本县水东翟村人。日本帝国大学毕业。抗日战争期间回家乡任翟村小学校长,并创办《快报》宣传抗日,后任国民党军队五十四师日文翻译,继任湖南省常德县参议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兵团第四师一级农业工程师。
查秉钧(生卒年不详)字衡仲,本县查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 )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时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国家民族殆于危亡边缘,秉钧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作《集民团疏》一文,主张团民为兵,以省养兵之费,济兵力之穷。清王朝未能采纳其主张。辛亥革命后寓居芜湖。民国7 年8 月北京召开“安福国会”,选徐世昌为总统,安徽军阀势力为利用社会名流声望,曾选查秉钧为国会议员,怏怏曲从。查秉钧励志书法,草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世所珍。民国20 年,大水为患,芜湖一带及沿江诸县农村灾情惨重,秉钧日以继夜写字义卖,得款悉捐灾民。抗日战争爆发,又在芜湖长街设摊卖字,以所得捐献前线抗日将士。南京失陷后迁至重庆避难,遭日机轰炸身受重伤,忧愤致疾。年79 卒。
吴庆元(1864 ~?)字子健,本县茂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 )举人,民国8 年5 月被委任庐江县代理知事,民国12 年前后任宁国县知事。
吴怡生(生卒年不详)又名政修,本县茂林人。清末为湖北省侯补道员(有云民国初年被北洋军阀任命为芜湖道台),后派往四川任铸钱局长,聚财颇多。卸职后寓居芜湖,关心公益事业,举办赈务、救灾济贫,捐助慷慨。
吴稚久(生卒年不详)本县茂林人。北洋军阀曹锟执政时为国会议员,后曾任江西省税务局长。抗日战争期间安徽部分地区沦陷,吴稚久于民国27 年7 月至29 年9 月任汪伪安徽省政府建设厅长。日本投降后受法律制裁。
陆绍泉(1882 —1947 )湖北钟祥县人。幼孤贫,未及成年便学徒。当时圣公会在其家乡传教,陆绍泉先后被教会送至武昌神学院和南京天道学院学习。毕业后授神职。历任繁昌县三山镇圣公会传教士、南陵县圣公会会长兼乐育中学教师、繁昌县圣公会会长。民国14 年至本县茂林任圣公会会长。不久圣公会小学(后名福群小学)迁至村中大宅,增设班级、课程,添置教学与体育设备,扩大招生,实行男女兼收。为提高教学质量,亲至芜湖聘教员来校授课。其时吴组缃、任重、吴宗芳、宋思徽等饱学之士和教学经验丰富者都曾应聘。抗战期间,陆绍泉任茂林福群小学校长兼芜湖广益中学茂林分校校长。
民国27 年5 月,陈毅军长率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抗日,途经茂林,他率先欢迎,主动介绍当地社会情况及寻淮洲烈士牺牲经过和遗骸所在,热情参加陈毅召开的群众大会并讲话。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夏征农率服务团在茂林开展工作,陆绍泉主动配合。民国29年底,新四军奉命北撤,夏征农告别时书赠“博爱谓仁”锦旗赞其为人。“皖南事变”中,夏征农与三位战友未能及时突围,在殷村涝得群众掩护。夏征农致函陆绍泉,陆收信后,立即与吴葆萼及女婿吴寿祺密商,并以教会福群小学名义,开出通行证,将夏征农化名为刘青山,由葆萼、寿祺二人面交夏征农,后由冯染匠、柳遇春护送夏抵达芜湖,后至沪,辗转到达苏北根据地。此前,军部机要员周临冰(女)已由圣公会教友杜三帮助,先一日被秘密接到陆绍泉家中,经周密安排,周临冰在陆家阁楼密室隐蔽40 余天,后由陆绍泉觅得可靠教友,古董商周璞堂(周为浙江人),以“父女”相称掩护随行,沿途通过层层封锁,安全抵达浙江舅父家中,后继续回到革命队伍。
民国36 年9 月,洪林率泾旌太游击队进行解放茂林的战斗,国民党驻军留小部分龟缩在茂林街头碉堡中负隅顽抗,洪林为减少战斗损失,决定开展政治攻势,召请知名人士向敌喊话。陆绍泉勇当此任,当步至敌碉堡约百米处,不幸被敌弹击中,经抢救无效而献身。洪部随即向敌据点发起猛攻,一举歼灭顽敌。
胡耐安(1899 —1977 )本县西阳乡溪头村人。原名有祉。师为更名有吝鹿者遵父遗言:“惟忍有济,能耐斯安”乃以耐安为字。别署园。六十岁后号叟,七十后署乐翁。耐安出身簪缨世家,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敦品励学。及长,赴日本读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民国12 年秋,回国探亲,休学一年后由湘入粤,任湘军总司令部秘书。一年后仍赴日本续学。民国15 年北伐战争开始,奉召回国服务。越两年复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完成学业。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秘书。后任中央宣传部计划委员,中国农业银行顾问,安徽省政府顾问。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首席参事、湖南省党务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党当局方将大用,而胡耐安不乐仕进,自甘恬退,息影沪上。先后在国立暨南、中山、边疆大学及省立安徽大学任教,育材甚众。1951 年任职台湾“蒙藏委员会委会”,并在台湾政治大学政学系任教。1973 年年届古稀,循例退休,仍兼教授。1977 年9 月因脑血管疾病逝世。终年79 岁。
胡耐安学不厌,教不倦,悟力高,通英、日文,中文造诣尤深。一生著述甚丰。在大陆任教期间,历川、湘、黔、桂、粤、闽、浙诸省考察,亦曾北临戈壁,南履黎岭,均有记述。期间著有《中国民族志》、《中华民族》、《边政通论》、《边疆民族志》诸书,征引翔实,文笔犀利,分析得失,士林推重。此外尚有《先秦诸子学》、《儒道墨三家评介》、《中国文字学检讨》、《民族学发凡》、《说》、《粤北排山住民》、《边疆宗教》、《贤不肖列传》、《新湘军志》、《园杂忆》、《香港三笔》、《六十年来人物识小录》等十数种,约百万言。
耐安育子女9 人,皆学有成就,或在大陆或在台湾各界服务。
吴庆馀(1867 —1928 )字吉孚,本县茂林人。聪颖好学,弱冠之年中秀才,选为优贡生。“戊戌”之后目睹清廷腐败,遂热衷康梁维新变法主张,开始研究新学,学英语,研洋务,探求经国大计,以尽爱国之心。光绪二十九年(1903 )其父强令庆馀参加南京“江南乡试”,科场之中,竟将考卷鬻于别人,以示反对科举,为此遭其父痛责。一气之下,出走武汉,卖字谋生,经人举荐,袁世凯聘其担任文案。袁称帝后,庆馀愤然弃职返乡。随后决心办学,自费外出考察,继又奔走募集经费。民国7 年正式开办茂林育英小学,自任校长,实行新学制,注重读书,尤重育人。有二子,长吴半农,次吴组湘。为教子成才,曾自书联文悬于厅堂,嘱子孙铭记,联文曰:“嗜烟嗜嫖嗜赌,大则倾家,小则伤身,克已便归仁,望尔曹如履如临,未可以尝试其一;立德立功立言,出为伟人,处亦佳士,读书何所学,愿吾儿善继善述,毋忘此不朽之三。”另有一联也悬于堂厅里,文曰:“古今来许多名家无非立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其教子育人训导之严谨,深得乡里称崇。
吴月晖(?—1929 )字步蟾,本县茂林人。家学渊源,学识丰富。青年时曾任南一关关长,后辞职归里,民国7 年任教于茂林育英小学。秉性耿直,思想激进,反对封建,主张共和国体。袁世凯称帝,日晖闻讯,义愤填膺,不顾安危,以个人名义立时通电痛斥,终于遭致通缉搜捕。后潜去沪上。
吴朋三(?~1934 )又名国光,本县茂林人。父吴薰南,光绪间曾为清廷驻朝鲜外交官员。少好学,国学造诣精深,并研西学。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铨叙局主事(一说为局长)。在北平供职期间曾资助家乡青年前往求学深造。后以痛恨当局政治腐败愤然离职还乡,于泾县师资养成所任教,继又回茂林担任养正小学校长之职,改革办学陈规,首创男女兼收,重视课堂教学结合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注重教书育人。民国20 年子筱朋病故,郁抑成疾,民国23 年卒于茂林。
吴之屏(生卒不详)本县茂林人。先辈于晚清徙苏州。昆仲有三,二弟之瀚,三弟作人。民国初,之屏于上海从事职业律师,与章士钊合设屏章律师事务所,承办讼事。其为人正直,具有胆识,深谙法学,又善雄辩,在法学界颇著名声。30 年代初,共产党人陈独秀被指控“危害民国罪”入狱,之屏与章士钊等著名律师同赴南京监狱探视,继而义务出庭江苏省高等法院,为陈独秀辩护。
之屏重情好义,同乡吴筱朋〈又名逢恩〉病逝沪上,之屏与杨杏佛等募集基金,承担遗属生活及教育费用,为之奔走,不遗余力。
吴之瀚(?~1978 )本县茂林人。吴之屏二弟。早年留学德国攻读建筑工程学,学成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
凤熙甫(生卒年不详)本县凤村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国学造诣精深。长期在凤村学园设馆教学,主授国学,也授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一生不尚时趋,不涉政坛,以吟诗自娱。民国36 年国民党反动派在茂林地区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株连无辜,他挺身而出,作保营救,多次碰壁,受挫愤懑不已。解放后,应聘为安徽文史馆馆员。
吴介如(1894 —?)字振铎,本县马头镇人。早年后毕业芜关中学,后去日本早稻田大学附设医科学习。除学本科外,另选修产科、小儿科、四肢外科。两年后以优良成绩取得毕业文凭和选修科合格证书,获学士学位。归国后在马头镇开设泾县第一所西医诊所。因医术精湛,疗效显著,在邻近诸县颇著声誉。民国12 年创建“延寿医院”,收授学徒,培养地方西医人材。抗日期间受国民党第六区行政政督察专察专员邓昊明之荐,任泾县卫生院长。对家乡教育事业亦颇关心,抗战初期,马头小学处于半停状态,自荐兼任校长,历时两年,整顿校务,登门劝学,学校改观。还曾带头捐资襄助南陵西马头创建一所小学。
张继良(生卒年不详)字啸舫,本县厚岸双花园人。民国初在安徽省第一期县长考试及格,被任为山东商河县县长。民国20 年1 月任本省绩溪县长1 年。民国23 年8 月至民国26 年2 月任五河县县长,转任太和县长1 年。在任皆有廉声,后退出政坛,自甘清贫安度晚年。
翟光炽(生卒不详)字佩吾,本县水东翟村人,寓居芜湖。民社党员。民国35 年国民政府开“行宪国大”,光炽选为安徽省国大代表出席这次“国民大会”。
翟舒然 本县水东翟村人。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建国前在南京任“国民代表大会”人事组长、善后救济总署专员等职。
朱礼棠(生卒年不详)字绳先,黄田人。清光绪末开始习医。民国3 年在上海受业于绍兴名医传念慈门下,研读诸家医书,后又受益于师友,医道大精。民国6 年行医于汉口,历时10 年。继在江西、江苏、芜湖行医,所到之处均称其医术高明。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将赤溪谢玉琼所著《麻科活人全书》加注阐发其医理,并附自撰《内科医案》40 例合刊付梓。著名学者胡朴安为之作序。出版后广赠乡里亲友。
翟宗廉(生卒年不详)本县水东翟村人。世居湾 。清末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留学期间拥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加孙中山、黄兴发起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萧虎臣(1887 —1926 )本县章渡瑶庄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 )在章渡大成锅坊学铸锅,钻研技术,改进操作,取得了用80 斤木炭,熔化100 斤铁,浇铸120 张锅的技术进步。使产品具有轻薄传热快,坚固耐用特点,质量超过武汉名产,畅销长江中下游各商埠。后独立经营。民国15 年病逝时,资本达8 万银元,热心赞助办学、修桥筑路等地方公益事业,经常济贫解难,曾获北京政府“三等嘉祥章”。
吴观光(?—1933 )号友三,本县茂林人。民国11 年任当涂县知事,17 年任和县县长,20 年任桐城县长,期间判案误杀一人,导致冤死者有孕妻子自杀身亡,观光内疚万分,跳塘自尽,以自赎罪,获救后弃职。民国22 年得精神病,未几病故。二弟葆光、号益三,北京协和医学院高材生,毕业后任芜湖大中结医院院长,医术高超,颇负盛名。民国27 年病逝。三弟国光,号朋三(有传略)。
吴逢恩(1895 —1931 )又名筱朋,本县茂林人。吴朋三子。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以成绩优异,得公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系,5 年后获硕士学位。期间受国际工人运动影响,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和武汉大学教务长。每到一校不久,均因鼓励支持学生革命运动而被解职。在武汉时与董必武、李汉俊关系密切,曾任国共合作的武汉政府工务局长,并介绍同乡李星午到该局工作。民国16 年李汉俊被桂系军阀杀害,逢恩家庭亦被查抄,形势紧张,便只身返回家乡南容避难。后去上海,由蔡元培、李四光荐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岩芯取样的机械研究,期间与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丁西林等成为至交。37岁病逝于上海。得各界支持筹集一笔恤费,由李四光、丁西林、吴之屏3 人共同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夫人汪筱斋携8 口之家回茂林。因李四光等也已离沪,抚恤费难得提取,只得靠变卖家什艰苦度日。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曾专程探望吴逢恩夫人,尊称师母。逢恩生前有《应用力学》等著作,中国科学院和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其著。
朱侠骨(1874 —1937 )又名瀛洲。本县黄田人。清末廪生,青年时赴上海朱姓公馆任馆师,后经胡朴安介绍至神州女子学校任教,又任《申报》副刊编辑。民国9 年春回乡探亲,见家乡教育落后深感不安,返沪与朱姓同乡公议在黄田创立新学,并辞去在沪公职回乡办校,曾遭地方守旧势力反对,遂去上海、杨州、汉口等地寻求旅外同乡支持,终以赤忱赢得支持。是年冬从苏、浙等地请来教员,向商务印书馆赊购一批教材。民国10 年春,泾县私立培风小学在黄田村正式开学,全村男女学龄儿童均免费入学。侠骨亲自掌教,教学成绩显著,得到各方称道和资助。16 年增设女子职业专科,教习纺纱、织布、染色、刺绣、织袜、缝纫、打字、经济、簿记、烹饪等课程。泾县、旌德与太平、三县均无中学。民国17 年便又筹款购置仪器、图书、聘请教师,增设初中部,招收三县高小毕业生入学,为本县开办初中学校教育之始。他还注重以学校教育推动社会教育,启迪民智,转变民风。民国14 年孙中山逝世,学校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学校每年植树节组织师生垦山植树造林,使之相沿成风,同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又亲率学生赴各村镇进行宣传,开展募捐活动,向社会共募捐1180 元,驰电捐赠,支援上海工人斗争。该校还购置有无线电收音机及无声电影设备,教学之馀对外放映,向乡民进行时事教育与科学知识宣传。发动学生走村串户,宣传破除迷信,帮助学生会成立医学会,为乡民施诊施药。因此,学校多次得到安徽省教育厅和泾县政府褒奖。培风中学校庆十周年之际,旅镇江徽宁同乡寄来祝词,盛赞朱侠骨办学功绩,其词云:“猗与欠培风,造就后进。善哉侠骨,十载辛勤。捐资兴学,桃李盈门。热心热力,国家之英。政府奖励,乡党仪型。山泾水,亘古长存”。侠骨主理校政,身体力行,亲自兼课教学。关怀师生生活,常亲手烹调,以调剂外来教师口味。还关注家乡公益事业。民国23 年泾县大旱,曾奔走数省,募捐赈灾。还捐资整修黄田至县城30 余公里道路,在黄田村建石桥一座方便行人,校董会为表彰其功绩,曾在校园建“侠骨亭”以资纪念。
胡怀琛(1886 —1938 )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字寄尘。本县溪头村人,胡朴安之弟。6 岁入村塾,读“四书”与五、七言诗。7 岁能诗,10 岁应童子试。因不愿作经书试题,即赋诗一首,交卷而出。诗云“如此沦才亦可怜,高头讲章写连篇;才如太白也遭谪,拂袖归来抱膝眠”。大有狂放不羁气势。20 岁又应试,因不避清帝讳,被黜。此后深恶科举,从不作八股文与试帖诗,而随仲兄习拳术、腾跃术,经年便能跃上丈高墙头。后去上海入育才中学(即南洋中学)就读。更名怀琛,改字寄尘,别号秋山。毕业后以卖文自给,终日秉笔,日写千言,勤奋好学,无时或已。宣统二年(1910 )受《神州日报》之聘任编辑。在新思潮影响下毅然剪辫,并以文字竭力鼓吹革命。翌年(1911 )年与仲兄朴安一起加入南社,旋又与柳亚子结成金兰之契。辛亥革命爆发,与柳亚子编撰《警报》鼓吹革命。《神州日报》发表文章诋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怀琛愤然退出该报,到《太平洋报》工作,与柳亚子负责该报文艺版编撰工作二年,后又至《中华民报》编辑文艺。在新闻界颇著名声。民国5 年4 月至10 月去京奉铁路编译局任科员,历半年,辞职南归。民国8 年编写《长江、黄河》、《自由钟》等通俗诗什,自费印售。翌年应沪江大学之聘任教国文系。校长美国人魏馥兰(Franco ·J ·W Hcire )多次劝他加入基督教,均予拒绝。后辞职离校,应王云五邀聘去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与革新初等、中等学校教科书编选工作。同年任该书馆《小说世界》编辑,后又参加编辑《万有文库》古籍部分工作。21 年“一·二八”中日战事发生,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解散,遂受聘上海通志馆任编纂。自民国6 年起至26 年,胡怀琛先后在广益、进步、商务等书局担任编辑,在中国公学、沪江、国民、持志等大学及正风学院担任教授,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此间,选编、撰写、著述,仅据存目就多达152 种,约1500 余万字。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文选、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考据学、地方志、诗歌学、小说学、修辞学、杂记、传记、评论、童话、儿歌、诗歌、小说、应用文等,门类十分广博。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墨子学辨》、《老子学辨》、《托尔斯泰与佛经》、《中国神话》、《文字源流浅说》、《简易学说》、《中国文学史略》、《修词学发微》、《中国诗学通评》、《中国民歌研究》、《中国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戏曲史》、《大江集》、《胡怀琛诗歌丛稿》、《文艺丛谈》、《十年旧梦》、《最短之短篇小说》、《清季野史》、《上海外记》、《苏东坡生活》、《陆放翁生活》等百余种作品,大都由当时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华书局、崇文书局、新中国书局、广益书局、上海通志馆等先后出版。
怀琛一生好学,家境贫窘,无恒产,喜购书籍。初寓上海南市,寓所于民国2 年遭战火烧毁,后迁法租界福履里(今建国西路)居住。两次毁家,藏书殆尽。随又倾囊购入,藏书万余卷。民国26 年,“八·一三”战事中,居所又遭炮火惊扰。至此,他已迁居26 次。家难国仇,愤郁深重,染疾不愈,于民国27 年1 月18 日在寓所“波罗奢馆”逝世,时年53 岁。
胡惠生(1893 —?)原名道吉,别号蕙荪。本县溪头村人。少年读书于黄山下,后去江西。民国6 年回家完婚,因父母年迈未忍远离,遂至县北纪村卫氏小学任教。父母逝世后去上海谋事。参加南社,曾任《民报》主篇,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总社编缉。日军侵占上海后参与创办《文汇报》(民国27 年1 月创刊),任编辑主任,主编国内要闻,宣传抗日。曾组稿报道红军、八路军情况,连载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中国红军行进》文章。因而报社多次遭敌特暗投炸弹,其本人也收到夹有枪弹的恐吓信。民国28 年5 月,该报被日伪当局强迫停刊,民国34 年年8 月复刊,惠生继续编辑工作。民国35 年与报社同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积极支持人民民主爱国运动,直至民国37 年5 月《文汇报》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上海解放后,上海版《文汇报》于1949 年6 月复刊,惠生继续在该报从事新闻工作。
李振会(1870 —1941 )号慕颜,别署半痴、半农、耦园主人等名号,本县南容村人。清末附贡生。以医为业,医名颇著。抗日战争前冯玉祥将军身患偏症,延医多人,疗效不显。民国26 年夏振会应邀去南京为治,经处方投药,服后即愈,冯玉祥亲自书撰联文与国画4幅酬赠。民国30 年振会病逝,冯将军闻讯,特自重庆邮寄挽联悼念,联云:“诗卷长留,山水怡情,仁术纯儒重乡里;髦年将至,孙男绕膝,考经好德作完人”。其人知识广博,有艺术天赋,对诗、书、画、治印、竹刻、养花、灯彩等艺术均有造诣。精于鉴别文物,收藏甚丰,所藏名人字画、铜器、玉器、石雕、木雕、古钱币等达2000 余件。建国后全部由国家文博部门收藏。
潘祖光(生卒年不详)字伯和,本县茂林潘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回国,曾任中学校长,后长期从事工商企业。抗日战争前在芜湖工商界颇具影响,曾任芜湖商会会长。在芜湖明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有巨额投资并曾担任公司董事长。
潘隽生(生卒年不祥)本县茂林潘村人。清末与民国初在上海为职业律师,颇有名气,曾于《神州日报》主持笔政,并参加南社,拥护孙中山革命主张,常著文支持新政。
吴卧云(1903 —1941 )本县茂林人。家境贫寒,7 岁被送至北京在舅父王达家寄养。民国12 年进入大陆银行服务。嗣后在北京、天津从事金融工作,18 年转入芜湖大陆银行供职,结识金融界和企业界人士甚多。19 年泾县私营丛昌火柴盒片厂经营陷入困境,厂主求助吴卧云。为发展家乡经济,支持火柴工业生产,卧云毅然辞去银行职务,得到银行界同乡李星午的信贷支持,返回泾县向该厂投资入股,直接主持厂务,两年扭亏为盈。后因股东间产生矛盾,卧云被迫抽股离厂,民国22 年在茂林集股创立“皖南火柴盒片公司”,设第一制造厂。次年兼并焦石埠民生火柴盒片厂改为第二制造厂。又在太平县枫树岭、浮溪两地设立分厂。在芜湖枣树园设办事处,开展外埠业务。产品质量赢得上海及浙、赣等地火柴制造厂商信赖,继又投资进口一批先进设备,因抗日战争爆发,芜湖沦陷,全部进口设备悉遭日伪军毁于一旦。卧云忧愤辞世。
郎进新(1901 —1941 )本县田坊人,原名兆镜,参加革命后化名“高老头”。其父郎腊根做土纸兼作农活。兄弟3 人,进新居长。幼读私塾2 年。10 岁随父耕作,稍长在本地纸棚踩料,卖工谋食。民国21 年,红军干部伍凤山(本名吴宝群)来泾县田坊住进郎家,以教书看风水掩护开展革命活动,郎进新受其影响,革命觉悟不断提高。民国23 年经伍凤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是年冬叛徒沈启发告密,郎进新被捕,押解途中经村水塘边,进新借饮水为由乘敌不意,挣断手腕绳索,飞起两脚,将两名警察踢入水中,遂逃脱去南陵县农村卖工隐蔽。次年潜回田坊盘坑,因党组织已遭破坏,失去联系,便以烧炭谋生。民国27 年郎与中共泾县县委接上关系,7 月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田坊重建党支部,郎进新任支部书记,后又任总支书记。一次,他带领党员6 人,伪装混入蔡村恶霸李×盘踞的碉堡除了恶霸,缴枪7 支。民国28 年,郎进新任中共孤峰区委书记。此后兄弟3 人全都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二弟兆连民国31 年在无为县抗日前线阵亡;三弟兆恒民国30年在“皖南事变”战斗中牺牲。“事变”中进新被国民党军52 师俘获,当晚与难友一起被押往茂林镇途中趁天黑之际逃脱到濂坑山中隐蔽。后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辗转找到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7 月受中心县委指派去太平县协助中共太平县委书记刘贵生组建游击队。民国30 年10 月,根据情报,谭家桥乡公所有一半乡兵押解壮丁赴县,只剩一半看守,进新与刘贵生决定出击,率5 名游击队员,出敌不意,一举缴获长枪10 支和部分弹药。后辗转去绩溪上庄、上金山、金坑及歙县黄柏山、道溪村、吴家坦等地开辟游击区。郎进新负责金山、金坑、佘叶村、黄会村等地工作,由于工作扎实,组织严密,群众基础与地势优越,中心县委机关也转移到此。民国31 年春,郎进新又与刘奎部配合,在深夜去旌德县下村处决了特务头目谭某。从此在游击队中赢得虎将之称,后又与刘奎配合建立黄山大箬坑、新田、下峰、岗村等根据地。民国32 年郎进新任中共黟、歙边区县委组织部长,与刘奎部联合转战于太平县焦村、田畔里和黟县溪头、十一都等地。民国33 年10 月在社屋一带活动,由于叛徒告密遭敌特偷袭,不幸牺牲,时年44 岁。遗骸葬黄山汤口附近。1953 年,中共歙县黄山区委会为缅怀先烈,追记了郎进新一生为党为人民光辉业迹,勒石立碑于烈士墓前。
赵允葆(1906 —1941 )本县凤村乡石井坑人。家贫寒,务农之外兼作豆腐。民国20 年5 月,经麻岭坑中共支部党员翟延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党员。民国23 年成立石井坑支部,允葆任支部书记。同年,红军方志敏部先遣队北上抗日途经泾县,留李步新同志在泾开展工作,允葆安排李步新隐蔽于自己家中,以家为联络点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不久本地赌棍赵益隆告密,国民党警察来允葆家搜捕,刚入室,即被李、赵发觉,危急中,二人奋力打倒警察1 人,夺门脱险,后至深山密林隐蔽。国民党县党部闻讯,遂联合驻军七十八师某连围剿赵家,一无所获,遂将其父赵德高抓走为人质,经辗转托人,耗尽家资,其父始获保释。当时环境十分恶劣,家中遭此浩劫,李步新转移,允葆继续坚持斗争。民国27 年2 月,允葆秘密去岩寺与中共皖南特委接上关系。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中共泾县委员会成立,赵允葆当选为县委委员,任县农民抗敌协会主任,四处奔波,积极创办夜校,动员群众上学识字读书,发动农民入股创办合作社,动员青年参加抗日部队,拥军支前。“皖南事变”发生,允葆将家中所有粮油盐用来支援被困新四军将士,并冒生命危险带路突围。后不幸被捕,押往南陵烟墩铺国民党军某师部关押,敌人施以种种酷刑逼他供出新四军将士隐蔽地方及党组织情况,允葆坚贞不屈。2 月23 日拂晓被敌人杀害,时年35岁。
章复权(1925 —1942 )本县茂林人,出身雇农家庭。民国27 年5 月加入“少年抗日先锋队”,民国29 年参加新四军,担任通讯员。“皖南事变”战斗中与通讯班战士打退敌人一个排的进攻。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关进江西上饶集中营,敌人酷刑逼他“悔过”,并以活埋相威胁,他始终坚贞不屈。期间给重伤战友送饭送水,被同志们称为“小福音”,并积极参加狱中组织的秘密活动。面对敌人的一次次威胁利诱,章复权都经受了考验。后来敌人将其单独关押,剥光衣服,不给饮食,生命危在旦夕。中共狱中地下党组织巧妙营救,使其得以脱险。民国31 年6 月17 日,章复权参加上饶集中营发动“赤石暴动”,但未逃脱,又被囚禁于“特别班”,后遭受酷刑牺牲。时年仅17 岁。
贺吉祥(1902 —1942 )又名麟,字止庵。本县榔桥李园村人,祖父迁城郊七里店。幼家贫,10 岁启蒙。旋辍学去湾 油坊学徒,因病辞归,重读私塾,17 岁在名师左汝清塾馆读书。后于凉潭卫良恭经馆就读。年将弱冠开始教学生涯。先后在赤滩、秦坑、七里店等地设“明诚教馆”和补习班,除教古汉语外,还设中外史地、数学、英语等课。其人勤奋好学,喜藏书、擅书法,一生执教,学识广博,教学认真,被人誉为名师。抗日战争期间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
王植先(生卒不详)字维墉,本县茂林茅王洲人。历为袁世凯幕僚。光绪八年(1882 )袁世凯任驻朝鲜通商大臣,曾随从前往。光绪二十二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植先在武卫右军部以筹建粮台有功,受袁器重。民国10 年前后曾任北京政府国务院顾问。
王达 (?~1946 )又名兰生、字子襄。王植先子。光绪十五年(1889 )王达以优等生成绩毕业于北京政法学堂。光绪三十年官费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经济,学成归国,以同进士资格任山东宁阳、荷泽等县知事。辛亥革命后任山东高密县知事。当时山东半岛被划属日本势力范围,日本侵略者常至县衙寻衅生事。由于王达熟知日本国情、人事,经周旋雄辩,得免少生事端。民国2 年春夏间高密大水成灾,他昼夜查灾赈济,颇得民心。民国4 年袁委其办京兆事宜,两月后任京兆尹(治所在今北京市)。在任以勤政爱民自勉,办学校、兴实业,颇著实绩。民国6 年京兆洪灾,王达筹款购粮,赈济灾民,并修桥筑路方便商旅。民国13 年冯玉祥攻入北京,王达离任。后由北洋政府委任安徽省官矿督办。民国14 年冬被安徽省省长王普聘为顾问。此间与上海两友合股营建宣城双桥河南湾至水东大汪村一段运煤铁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日本国大使,辞不就任。民国20 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王达当选为“国民代表”,以有耳疾未出席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客寓芜湖,深居简出。芜湖沦陷,日伪当局数度敦促他出任维持会长,均托词拒绝。民国35 年10 月病逝,身后家无余资。
胡朴安(1878 —1947 )原名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民,本县溪头村人(今西阳乡)。出身耕读世家。青年时孜孜于学,涉猎广博。既研读儒学经史,又习中西算学,对“中西之西元,西法之代数,皆能布算,亦略通微积之理”。于奇门遁甲、夙角、星占之书,“皆曾一试”,并练习拳术武功。因“不甘学当时之八股文,试贴诗”,应童子试七次,六次被黜。最后一次院试中,首场例考杂学,朴安报考算术,及入场,得题乃“算论”一篇,因恨主试人之昏,遂敷衍成章,交卷出场。正场考试“经义策论”,又草草成篇,纳卷出场,然竟获取。光绪三十年(1904 )闭馆离乡,去当涂县黄池镇任同乡翟晏如家庭教师,期间从芜湖购《民约论》、《自由原理》、《天演论》等译著和报刊新书,读后颇受启迪,遂摒弃泥古典籍,常读鼓吹革命的文章,旧观念大为转变,思想倾向革命。自誓不再应试,认为空言无补,并与深受其影响的翟晏如等人共商“领垦”计划,欲以垦为备,积粮招兵,蓄积力量,响应革命。次年日俄战争将近结束,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朴安闻悉,“气为之壮”,便去芜湖万春圩开垦,翟晏如负责筹款,朴安主持垦事,亲自去上海购回耕田机两台,自学拆卸安装方法,亲手扶犁耕作。朴安极崇敬革命名士邹容(威丹)、章炳麟(太炎)为人之高尚气节,在沪购买耕器机时,独自前往西牢探望,因不得入,徘徊牢前,几挨“红头阿三”狱卒之棍。两年垦田近万亩,又筹划开垦易太圩,因加入者旌德江某与朴安宗旨相忤,共事三月即破裂。开垦中朴安不辞万般艰辛。躬耕之余不顾劳累,不计简陋,以破箱大者为台,小者为凳,研读政治法律和鼓吹革命书籍及唐宋诗文,并于芜湖结织安徽公学陈独秀(仲甫)、李光炯、刘师培、汪孟邹、江丹候、洪泽丞等进步知识分子,过从甚密。
万春圩垦田事业因连年大水不易维持,朴安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弃田前往上海。其时正值八国联军侵略,国内反清革命思想更加高涨,朴安原想“必大可为”,相机参加革命活动,岂料“几无以立足”,乃至同乡朱姓裕源纱厂任会计,每隔一日,必去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看书,并加入国学保存会,结识陈佩忍、柳亚子等人。宣统二年(1910 )朴安与弟寄尘同时参加南社,继又加入同盟会。翌年辞去会计职务,任《国粹学报》社编辑,同时为《民立报》(于右任创办)担任小品文主要撰稿人。辛亥革命前夕(1911 )进《太平洋报》馆专撰社论,与叶楚伧、柳亚子等同事,同时为《中华民报》撰写社论并兼任评议员。还为《民国新闻》、《民权报》主持笔政,在上海新闻界颇具影响。同年秋受聘为中国公学教授,兼竟雄女子学院文学课。此间仍常为诸报撰稿著文,与南社、同盟会诸名士时有交游。民国4 年春应汪子实邀往福建会见巡按使许世英,许委其办教育,朴安固辞,后留作秘书,供职十余日托辞回沪,复去原校执教。闽方屡函催归,碍于情面,二次赴闽,藉公务之便,遍历二十余县,体察民情尤深。次年3 月复辞职返沪,仍去《中华民报》供职,兼为《民国日报》、《新共和报》撰文。10 月,许世英在北洋政府任交通总长,朴安又受招赴京任交通部秘书。次年5 月辞职回沪,在城东女学任教,兼《民国日报》编撰工作。民国7 年在国民大学任教授,民国12 年与柳亚子、陈望道等发起组织新南社。后辞教席,一度任沪宁铁路编查课课长,后复任教。16 年,又出任《民国日报》报务委员。民国19 年出任考试院专门委员。次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民国21 年染病辞职回沪。病愈任持志大学、国学专修馆等校教授。民国26 年抗战爆发,朴安忧愤填膺,蛰居上海。民国28 年4 月突发脑溢血,半身偏废,遂闭门著述,为文云:“枪炮炸弹,毁坏我的身体,何等可壮,我们虽不能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但须做等于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事”,以顽强意志闭门撰文。民国32 年成《闭门病废记》一书,自序云:“闭门四年又阅五月之所得,直超过我六十岁以前四十五年之所得倍蓰”。病中著书撰文52 .3 万余言,诗词千首。抗战胜利后病愈,出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民报》报务委员会主委等职。因劳累过度致病,民国36 年7 月卒于沪上。
朴安性怪异,幼时喜武勇斗。早年喜豪饮,辄醉卧,脑怀坦荡,好直言。60 岁作《长歌》云:“蛰居海上不能奋,教书原是我本分”。读书好杂博,时人尊为朴学大师。思想激进,追求革命真理,多“慷慨激昂之文章”,正如其自云:“杀人未执三尺戈,笔伐尝书千张纸”。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中华全国风俗志》、《俗语典》等收入《朴学斋丛书》的有:《周易古观》、《周易人生观》、《周易学》、《尚书新义》、《大学·中庸新解》、《古书授读法》、《墨子学说》、《中国习惯法论》、《包慎伯先生年谱》、《宣纸说》、《泾县乡土记》等,凡数十种,数百万言。
吴企云(1896 —?)茂林人。青年时在上海读书,大学肄业(一说在清华大学毕业)。20年代初在芜湖甲种农校任教。民国11 年芜湖甲种农校、甲种商校与职业学校青年师生,各自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不久得到团中央认可,吴企云加入青年团,后赴安庆任教,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柯庆施、王步文同为一个支部。未久官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供职。民国16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吴企云一度返回安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训练部部长。民国19 年8 月至12 月在国民党安徽省党务整理委员会任执行委员。后江苏任吴县首席县长。民国24 年12 月25 日,上海学生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冲破重重阻力乘火车赴南京请愿,经过苏州时,企云则遵照章太炎嘱咐,不顾当局反对,向饥寒交迫请愿学生提供了食品。抗日战争初期一度任东南联大校长,后去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
朱大经(生卒年不详)本县黄田村人。民国9 年春,徽、泾、旌、太四邑旅宣(城)同乡联合会创办宣城公立乙种商业学校,大经任校长。
葛铭勋(1897 —1950 )字功甫,本县城关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民国13 年(1924 )孙中山北上商讨国家统一问题,葛被选为南方学生代表,与北方学生代表王昆仑等一起在上海迎接孙中山,孙亲自批准葛铭勋等学生代表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铭勋去广州,在革命政府农民部(部长林伯渠)任干事。北伐开始在第七军贺耀祖部,任政治部组织科中校科长,受到林森器重。16 年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交通部科长。旋为简任专员。又任中央通讯社记者,因报导宪兵虐待犯人,被谷正伦诬为“通共”而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去重庆在交通部任职,后在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任少将人事处长。一度随友方治(安徽教育厅长)任皖教育厅一科科长。未久离职去桂林,任行营政治部少将秘书,旋回重庆复职。民国34 年国民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侯补中央委员王昆仑公开指责国党当局的投降活动,引起蒋介石愤怒。铭勋建议王昆仑速离重庆,并秘密提供机票,使王安抵香港。日本投降后,葛仍任交通部专员,一度任国民大会秘书,寓南京期间曾担任泾县同乡会会长。解放后病逝故里。
葛砚修(1873 —?)号士杰,本县城关人。民国初年在上海得虞洽卿支持,任崇明县知事,后曾任湖北省财政厅科长兼造币厂厂长、苏北税务局局长等职。
孙玲香(1907 —1948 )女,安吴乡人。8 岁为童养媳。婚后在家耕织,替人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克勤克俭奉养双目失明婆母与年幼子女。民国27 年新四军来安吴村帮助地方成立妇女抗敌协会,孙玲香被选为主任。她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发动妇女做鞋袜支援前线。
“皖南事变”后,妇抗会活动被迫停止。抗战胜利后,中共地下组织以妇抗会骨干为基础秘密建立妇女协会。孙玲香又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解放的斗争,带领妇协会员在章村、全洪、安吴等村秘密开展宣传,传唱《解放皖南》、《妇女解放》等革命歌曲。民国36 年,中共泾旌太县委根据当时形势决定开展“破仓分粮”斗争。孙玲香利用妇协组织,秘密鼓动民众,威慑仓库看守人员。6 月下旬,游击队在当地组织了一支500 多人的破仓分粮队伍,其中孙玲香发动妇女200 多人。一夜之间,把安吴、章村等地祠堂内县政府粮库所储1 万公斤粮食全部分给群众。玲香只顾帮助别人分粮装运,自己则颗粒未得。后又按中共皖南地委指示开展“抗租抗债”运动。9 月,洪林部泾旌太游击队决定袭击驻守茂林镇的国民党自卫队,解放茂林战斗前,孙玲香接受任务,带领几名妇女一连两夜在茂林外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开展政治攻势,使守敌士气锐减。9 月19 日,游击队经激战取得了茂林“小解放”的胜利。
民国37 年,县国民党当局调六十三师到茂林地区“清剿”洪林部游击队。孙玲香察觉形势严峻,曾想随游击队上山,但考虑自己一走将给群众带来更大灾难,便改变主意坚守家中,稳定群众情绪。后由于叛徒告密,孙玲香与本地群众共20 多人被捕。审讯中孙玲香挺身而出保护群众,敌人用尽酷刑,她坚贞不屈。民国37 年农历2 月17 日在安吴村附近南坛庙被敌人杀害。时年41 岁。1954 年,安吴乡广大妇女自动捐资为孙玲香立碑。
徐志凯(1926 —1948 )本县南容高潭人。曾读私塾,务农。民国31 年参加地方民兵。民国35 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泾、旌、太游击队。民国36 年调榔桥地区武工队任指导员兼税务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斗中徐志凯总是身先士卒,深得战士爱戴。民国37 年农历2 月24 日晚,志凯所在武工队将活动区内马渡通往三溪电话线摧毁,使敌通讯中断。翌日榔桥、马渡国民党两乡公所自卫队及县自卫队一部80 余人往马渡修复。这天志凯正带领8 名战士在此理税,被敌人发现后,他指挥战士且战且退。其中6 名战士已随他脱险时,2 名新兵却落在后面,敌人步步紧逼,徐志凯见状,便独自回身吸引敌人火力,2 名战士得以安全撤退,自己不幸中弹牺牲。当日下午,马渡人民用棺木将烈士入殓,军民联合为之举行追悼会。解放后,泾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牺牲地钟鼓村命名为志凯村(后相继更为志凯乡,志凯公社)。
徐兆棠(1890 —1948 )本县铜山乡人,家贫,世务农。父亲徐正有。兆棠排行第三。长兄在太平县大河岭摆渡谋生,兆棠7 岁随兄生活,稍长作渡工。19 岁回家务农。
民国23 年,兆棠被进山“清剿”的国党军队抓亻夫,挑担去江西,一路挨打受饿。到达南昌,寻机脱身,乞讨回家,因此对国民党反动派深恶痛绝。民国27 年,新四军到铜山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经杨明介绍,兆棠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成立铜山农民抗敌协会,并担任主任,带领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组织民众自卫队保护抗日活动。年底,中共铜山党支部成立,兆棠当选支部书记。民国30 年初“皖南事变”发生,战斗结束,铜山地区有许多新四军干部战士失散、隐蔽,兆棠不顾危险,秘密寻找并设法安置。除夕前后先后分4 次护送50 余名新四军干部战士脱险去江北归队。民国31 年秋,中共泾县县委书记洪林率领游击队到铜山,兆棠帮助安排在高山坪隐蔽,并秘密筹集粮款、布疋、药物等物资供给游击队,向游击队提供情报。在此期间徐兆棠6 次被捕,每次都被酷刑摧残的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但他始终不吐党的机密。泾县特务头目肃反专员徐世良(叛徒)对他无可奈何。每次保释之后,兆棠继续秘密为游击队筹措给养。民国33 年,党组织鉴于他处境的险恶,便调他上山参加游击队,同时兼做地方群众工作。民国34 年9 月日军投降,形势稍有缓和,他以铜山、麻岭坑等3 个党支部为基础,建立铜山中心支部。任中心支部书记和联络员,搜集情报,采运军需物资,支持泾、旌太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民国37 年5 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高潮,国民党在皖南加剧“反共”清剿,国民党军十三旅的两个营开到铜山,关押当地群众1000 余人,扬言如不交出徐兆棠,格杀勿论,同时,贴出告示,以1000 大洋悬赏捉拿徐兆棠。徐兆棠闻讯,考虑地方父老兄弟安危,毅然下山,使1000 多群众得到解救,他本人则壮烈牺牲,时年59 岁。
施新民(1928 —1952 )本县爱民乡人。家贫,10 岁入村塾。15 岁插班入潘村营汪氏小学就读。毕业后入本县黄田培风初级中学读书。19 岁父病逝,兄弟分居,新民回村执教。翌年(民国38 年)结婚,与老母一起生活,由于工资难以糊口,弃教从商。1951 年,县人民政府招收失业教师归队,新民被录取,由文教科介绍去芜湖县湾氵止师训班学习半年,对人民教育事业有了崭新的认识。是年秋被分配去离家百里的本县包村中心小学任一年级班主任,他认真教学,对后进学生尤为耐心。一年级学生包仁相数次留级,被认为“非读书料”,施新民以一腔师爱,留餐留宿,灯下补课,终使其变为好学生。每日放学,必亲自沿路护送全班学生,从不懈怠。教学之余主动帮助出黑板报,搞公共卫生,为食堂担水……。学校经费据拮,施新民与本校教师共同承运公粮至水口村,以运费补给学校。
1952 年9 月19 日放学后,施新民护送全班学生回家。由于山洪暴发,包村河上一座木桥不断受到波浪冲击,施新民一再嘱咐学生小心。桥宽不足三尺,无法搀扶,行至桥中,学生刘先邦滑脚落水,同班9 岁的女生张连玉伸手去拉,同时落水。施新民一面稳住其余学生继续过桥,一面纵身入水,尽管不善泅水,仍奋力向落水儿童方向划去,上岸学生叫来村里民兵包士爽下河合力营救。先拉起刘先邦,转身施新民又扑入水中去救张连玉。但这时他已力难支体,时沉时浮,包士爽又连忙入水助救,二人终将张连玉救起。甫将抵岸,施新民终因精疲力竭,一头栽倒,被洪水卷入漩涡,两名落水儿童得救了,施新民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全校师生和家长、村民闻讯悲痛不已。9 月21 日,包合乡人民政府召开追悼会,举行葬礼。11 月19 日安徽人民政府发出通报,追认施新民为“特等模范教师”。1953 年2月24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褒奖令,授予施新民“模范人民教师”光荣称号,通报全国。1955 年,中央内务部追认施新民为烈士。
凤志旺(1909 —1953 )本县凤村乡石井坑人。务农兼作木匠,为人诚实勤劳。“皖南事变”发生后,在东流山战斗负伤的3 纵队5 团2 营正、副营长陈仁洪、马长炎和他们指挥的一个侦察班及伤员、卫生员等战士隐藏在志旺家附近山上。他们早已断粮,只得在深夜到志旺家庄稼地里摘油菜充饥,每次留下买菜钱。这时正是寒冬腊月,国民党军还在四处搜山,志旺为幸存而饥寒交困的新四军担忧。一夜,战士们秘密来到志旺家中,志旺顿时忧虑全消,做饭让大家饱食一顿,并安顿在人迹罕至的炭棚中住下,自己望风。从此,志旺用外出做木工活机会为战士采购粮食和零星生活用品,很快有30 多名失散战士闻讯向这里聚集,所需粮食也逐渐增多,购运频繁终于引起反动派怀疑,将志旺捕至县城严刑审讯。志旺所答无半点漏洞,敌人便别有用心地将他放了。他知敌人用意,回家后连夜将指战员们转移到氵廉坑陈六香家附近隐蔽,托陈六香掩护照料,敌人搜索有所松弛又将他们接回。这些战士在石井坑和倪坑一带安全度过3 个多月,并养愈了伤病。民国30 年4 月底,他们在志旺家集合70 余人(其中营级以上干部有李志高、谢忠良等10 余人,连级有刘奎等10 余人),由志旺引路经章渡转向江北归队。为此,志旺前后4 次被捕受刑,父亲被打掉门牙,含恨死去、志旺获释后被迫迁出石井坑30 余华里处定居。民国36 年初,皖南游击队空前壮大,但缺乏武器弹药。这时,志旺和中共党员倪树贞(铁匠)合作赶制一批檀树炮和火药、铁砂装备了游击队。这些土炮弹药在南容永丰庵、茂林“小解放”战斗中发挥了作用。1953年,志旺因被敌摧残所致内伤不治逝世。解放后马长炎等曾多次寻访。1981 年10 月马长炎来泾,两次至旧地查访,并会见他的后代。
凤秀峰(1893 —1953 )本县凤村人。家贫,幼时读私塾5 年,一生好学不倦。19 岁从外祖父学中医。22 岁行医。在医疗实践中结合学习西医知识,长于外科、皮肤科、骨伤科,尤精于疔疮、骨髓炎、外伤出血、扁桃体炎等症的治疗。为减少穷苦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注意搜集、选用民间土法医疗和验方。对至贫患者往返数十里送医上门,不收诊费,甚至无偿给药。对学徒悉心指导,尤重医德教育。抗日战争前曾为泾、太两县山区培养5 名医生。“皖南事变”中,秀峰目睹革命志士遭残害,深为同情,不顾风险设法保释了7 名被捕新四军战士。事变后秘密支持革命游击队伍,假出诊之名只身进山为游击队治伤治病,筹措粮响,购买物资。民国35 年7 月,中共泾旌太县委委员余双林腰部中弹,生命垂危,秀峰闻讯设法携带药品前往精心医护,直至全愈。民国36 年,国民党军对皖南山区革命武装进行围剿,秀峰在受到严密监视情况下,毅然带着医具、药品和医友汪海洋、外甥焦鹤鸣进山参加游击队。民国37 年,游击战争进入激烈阶段,秀峰常自抬担架从火线抢救伤员,为照顾战士战后休息,时虽年近花甲,却坚持早起晚睡,爬上大树接替战士站岗放哨。在药品断源情况下,秀峰采用中草药自制万金油、十滴水、沃古林、追凤酒等代用品,两年多内,救护根据地军民200 多人。负有重伤的游击队领导洪林、余本菊等人都经他一手治疗起死回生。民国38 年2 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泾县解放,随军继续行医,在县大队任营级军医,后在宣城军分区卫生训练班任医疗教席。1950 年被评为皖南军区“战场救护模范”,出席华东英模代表会议。
汪正根(1893 —1954 )9 岁时随家由桐城迁徒至章渡。15 岁起先后从刘炳敏、陈青山等名师学木雕工艺。出师后,对技艺精益求精,成为行业中高手。其在祠堂、庙宇、佛像、神龛的木雕作品风靡南陵、太平、青阳及本县城乡。在九华山创作宗教题材作品最多。对山水、人物及动植物雕刻皆得心应手,形象生动。晚年视力减退,传艺于子。其子麟祥1981 年应聘至合肥包公祠从事木雕。竣工后,回县受聘从事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桃花潭“踏歌古岸”楼阁的雕刻修复工作。其木雕作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美、英等国,受到海外爱好者青睐。
胡息求(1880 ~1955 )本县西阳乡溪头村人。幼聪颖勤学,年少便考取秀才。废科举后又入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攻读毕业。民国前期任泾县劝学所所长,县视学、泾县高等小学校长、宣城宁属中学教师。北伐后在黄田培风初级中学任教。民国20 年胡朴安出掌江苏省民政厅,曾应邀担任江苏省区长训练所所长数月,后随胡朴安引退返乡,继续在培风中学任教,后任私立龙坦小学校长,泾县民众教育馆长。26 年应吴葆萼之邀去上海建国中学任教(吴为校长)。抗战爆发返乡,先后在培风中学、泾县中学、龙坦中学任教。解放后任泾县中学校长。退休后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胡息求为人豁达乐观,不慕荣利、一生清贫,取名“息求”述其志。为学孜孜不倦,博览古今,不仅研学文史,亦谙数、理、英语,喜作诗文,尤长联文,思路敏捷,咏联立就,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并谙歧黄之术,常为邻里贫病患者诊治,分文不收。
何德义(?—1962 )女,本县云岭乡毛田湾人。出身雇农家庭。民国27 年7 月,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她加入妇女抗敌协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支援前线。“皖南事变”后担负游击队交通员。民国36 年,章渡、云岭驻有国民党“剿共”部队六十三师。游击队为及时了解敌情,把收集情报工作交给年过半百的何德义。她穿上破衣到敌军驻地“乞讨”,摸清敌情及时报告。游击队立即采取行动,取得击毙3 人,缴枪5 支的战果。同年青黄不接之际,中共泾旌太县委决定,破敌军粮仓赈济饥民,何德义受命侦察仓库防守情况。游击队根据她的情报,乘敌之虚,取得破仓夺粮胜利。农历7 月3 日,国民党军“老虎队”进攻左家坑游击队,她翻山越岭到云岭向游击队提供情况,该队立即赴左家坑出击解围。翌年章家渡国民党军准备突袭云岭,她得情报,巧妙地通过国民党军多道岗哨赶到云岭,使扑空而回的敌军遭到游击队伏击。有次她去章渡了解敌情,被敌搜身、扣押,她装疯惑敌,乘敌不意将情报吞入肚中,经受了恶刑查讯,并被敌投入监狱,但始终未吐半点秘密。游击队通过士绅将她保释。不久,云岭地方游击队奉命转移,何德义被叛徒出卖,国民党联防区署对她用刑20 多天,将她摧残至奄奄一息,终未使她屈服,最后只得交保释敌。解放后何德义更加努力工作,深受当地人民尊敬。
卜汉英(1892 —1957 )本县章渡靠山人。幼时读私塾,14 岁到本县水东商店学徒。暇时向塾师董文波求教,颇有长进。21 岁去芜湖方村店铺佣工,工余向上海《申报》、芜湖《工商报》投稿,曾获报社奖励,抗日战争发生回乡教书至解放。
汉英喜吟咏,好字谜之作。著有《全聊斋字谜》一部,《全三字经字谜》一卷,均遭火毁。存《次商吟草》四卷,载诗千余首。安徽省诗词学会徐味3 次来函向其子卜继学索稿,得107 首。
王同庆(1900 —1958 )字颂民,号景羲,本县黄村乡大康王府村人。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幼读私塾,尤专心书法、诗词。16 岁去宣城天升商店学徒,坚持自学。民国13 年经介绍去武汉《新民报》社任职员。两年后考入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总指挥部任上士文书。武汉绅、商、学界渐多慕名求书,时评其书法“得赵体真谛”。一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于酒店中偶见壁挂王同庆所书字屏,极为赞赏。经召见,知其儒学颇见功底,即提升为武汉行辕秘书,后何键调任湖南省主席,同庆随往湖南任省政府秘书。抗战期间,何键在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持抚恤委员会,王同庆任该委员会办公厅少将衔厅副。民国36年在南京退役。后去湖南湘潭定居直至病逝。
董石泉(?—1960 )中村乡人。青年时就读芜湖、安庆等地。北伐时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7 年曾任国民党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翌年去山东济南,在国民党军新编第一旅供职,由王仲新介绍加入中国农工党(该党前身为国民党革命行政委员会,时称第三党)。19年任国民党泾县党部整理委员兼泾县师资养成所教员。后于家乡开办中村小学,任教20余年,民国36 年曾任泾县中学校长,兼教员授课。秉性耿介,生活节俭。解放前,以绅士身份多次保释被国民党县政府关押之无辜群众。解放后以民主人士当选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后任县农业局副局长。1958 年“反右”扩大化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病故狱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
周芷祯(1878 —1960 )字鸿钧,本县古坝人。幼随父周雨庵迁宣城。清末应县试为拔贡生,后毕业于安徽公学。工古诗文与书法。自民初始,先后在宣城省立四师、省立八中、四中、私立皖南中学任国文、历史教师,后参与创办宁属六邑联立中学并任校长。曾代理宣城县女中校长。抗日战争发生携家返乡,在茂林潘村开办宁属中学泾县分校,任分校主任。民国34 年应省立十二中学之聘(在本县晏公镇潘村营)任高中国文教员,抗战胜利后返回宣城,先后又应聘为宣城简师、省立宣中教师。解放后应聘担任小学教师进修班讲授古文。1956 年起,选为宣城县首届二次政协特邀代表,后任县政协委员宣城县第二、第三届人民人表。1960 年病逝,终年82 岁。一生从教,不慕荣利。其弟周少庵,清末举人,民初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曾任省立宣城四师校长。其两子及媳、三女女婿,均继其家风,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有“教师世家”之誉。
吴藻江(1882 —1963 )号杏村,本县茂林人。中医师。中年潜心于温病探讨,对《温病条辨》一书钻研十余年,博采众长,结合临床经验,阐发其奥旨,写成《新括温病条辨歌诀》一书。晚年著有《杏村医案》(被省卫生厅中医处收藏),《杏村治验》、《病理小谈》两著现有保存。
解放后,当选为省、县人大代表。1954 年曾出席安徽省首届中医座谈会。1955 年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学术研究员。
张素珍(1885 —1963 )女,人称“张妈妈”。本县云岭乡人。家贫,务农谋生。民国27年,新四军进驻云岭,目睹部队官兵一致,抗日爱民,年过半百的张素珍由衷敬爱,虽家务繁重,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工作,发动妇女参加识字班,唱歌学文化,做鞋缝袜,慰问新四军抗日将士。未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全家11 人有8 人参加革命工作。有的参加新四军为战士奔赴抗日前线。
民国29 年底,“皖南事变”前夕,云岭形势紧张,张素珍全家除婆母和稚孙去亲戚家中隐蔽外,其余都随新四军转移。事变发生后她担任向导,在突围中冲散,她便装成“乞丐”潜回家中,得知国民党军警正在搜捕,她便又出走“乞讨”,途中被敌抓获关押。由于当地叛徒出卖,身份暴露,敌特严刑审讯,始终不吐党组织秘密。婆母卖尽家中物什委人求情,直至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始获保释。后泾旌太游击队秘密送来药物,才逐渐获治。从此,她便假装疯傻,到处乱跑,而暗中则为游击队担任交通员,四方搜集国民党情报,秘密为游击队传送信件,直至解放。
建国后,年逾花甲的张素珍在土地改革中积极发动群众参加运动;在村里领导群众兴办冬学、民校、小学,并带头捐资助学,外出购办教学用具文体设备。在担任县各界人民代表时,积极参加地方政权与生产建设。1951 年国庆节,张素珍应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去首都参加国庆观礼,在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会见。1963 年病逝,享年78 岁。
吴鸿赐(1880 —1964 )女,人称汪老太,本县茂林村人。中共党员。民国21 年,其子汪仑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应“左联”和“文总”负责人之请去上海随儿同住,以“居民家庭”掩护“左联”机关的革命活动。白色恐怖中,她机智、勇敢地担负着望风、报信等任务。其时阅读进步书刊,认识了丁玲、周扬、冯雪峰等左翼革命作家,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后汪仑赴延安工作,,她回到家乡。民国27 年新四军进驻泾县,鸿赐主动提供自家住屋给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队使用,率先参加妇女抗敌协会担任理事,并帮助中共茂林区委选定“仙姑庙”设立机关。茂林妇抗会主任吴幼莲参加新四军后,鸿赐接任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民众大会上,国民党军联络参谋公开诽谤新四军,鸿赐义正词严给予批驳。“皖南事变”时鸿赐被捕,经丈夫汪席珍设法营救出狱,后又两次入狱,以年过半百的身躯忍受种种酷刑,始终严守革命机密。出狱后,心系皖南事变时新四军寄养在群众家的子女,多次让丈夫暗中探望照料。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皖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病逝于合肥。
杨同发(1887 —1965 )又名四宝,本县茂林人。家贫,自幼学石匠,擅长碑刻。民国24年5 月,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路过茂林,亲自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军团长寻淮州烈士撰写碑文,由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书丹,请杨同发镌刻,同发受命,激动不已,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心情,不辞辛劳,竟夜刻成。墓碑至今保存完好。
徐嫦娥(1883 —1968 )女,人称曹妈妈。铜山麻川人。夫早丧,含辛茹苦抚养四子成人,有三子为革命牺牲。民国24 年7 月,红军干部李步新从石井坑脱险转移到麻川,年过半百的徐嫦娥秘密把他接到家中细心照料,并掩护和帮助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地痞曹大毛生疑而告发,徐嫦娥察觉后抢先行动,嘱其子连夜送李到蔷薇山炭棚隐蔽,使国民党警察搜捕扑空。从此她家受到严密监视。为使李在山上安全生存,她常在夜间做干粮、烧菜,让儿子在天明后佯装上山干活送李食用,国民党一直未能发现珠丝马迹。后张贴布告悬赏缉拿李步新也无所得。李步新在山上患严重痢疾,生命垂危,徐嫦娥叫儿子将卖炭所得买回鸦片给李治病,一连几夜摸黑上山照料,使李步新很快康复,并安全转移。民国26 年底,李步新从江西来信,告知成立新四军进行抗日情况,徐嫦娥立即让儿子曹传忠陪赵允葆赴瑶里与中共皖赣省委联系。回来后母子一起投入抗日救亡工作,发动群众成立抗敌协会。新四军军部驻泾后,他让三子传孝、四子传义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不久两子相继阵亡。长子曹传忠土地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皖南特委交通员、区委书记,工作上一直得到母亲支持。“皖南事变”后,徐嫦娥又支持他去参加武装斗争。民国32 年,传忠在谭家桥战斗牺牲。徐嫦娥强忍悲痛,亲自担负起游击队交通任务。解放后李步新多次来泾探望这位革命母亲,并接至北京家中奉养。她眷恋故土,执意返回,由县人民政府安置在县城渡过晚年。1968 年病故,终年85 岁。
陈六香(1911 —?)女,本县南容氵廉坑人。当地人称“陈嫂”。全家以种茶、烧炭谋生。“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派遣大批便衣特务到泾县西南乡村搜捕隐蔽的新四军战士,陈六香置生死于度外,避开敌人耳目,寻找隐蔽的新四军战士。陈仁洪、马长炎带领的一批同志,就曾由风志旺护送转移到她家,由她丈夫(姓姚)安排到深山隐蔽,并照料他们的生活。这批同志转移后,六香一家受到迫害,房屋被焚毁,解放后她从不提此事。1964 年她被特邀出席安徽省贫下中农代表会,受到马长炎副省长的亲切会见和热情招待。
吴亚雄(1920 —1968 )又名报瑞,本县茂林村人。出生于雇工家庭,从小佣工。民国26 年4 月在湖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 月参加革命。解放前历任组织干事、组织股长、营教导员、团政委、县委书记、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工作人员、支队政委等职。民国31 年在中原解放区团林铺对日作战中右眼重伤致残,左腿胫骨折断,仍指挥狙击,战后被评为战斗英雄,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沈阳市公安局长、公安处长、沈阳铁路局副局长、铁道部秘书长。1955 年至1957 年任我国驻越南铁道顾问组组长。回国后任南昌铁路局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亚雄遭林彪死党程世清和反革命分子孔庆凯一伙迫害,被戴上“走资派”帽子,全家和多数亲友受株连,其子晓飞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惨遭杀害。亚雄于1968 年5 月9 日含愤而死,时年48 岁。1978 年1 月,其冤案平反昭雪。南昌铁路局党、政、工、团召开吴亚雄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大会,并将骨灰安放在南昌市革命烈士陵园。
吴晓飞(1948 —1970 )本县茂林人。吴亚雄长子。自幼好学,读初中时,曾读毛泽东著作,尤酷爱文学。从屈子楚骚到鲁迅杂文以及现代诗歌都有涉猎。勤于思考,有丰富想象力和较好的文字能力。1966 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他对破“四旧”批判“师道尊严”等一系列所谓“革命行动”产生疑问,认真思索,思想升华到忧党忧国高度。他投身群众中,跑了27 个大中城市和无数村镇,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通过耳闻目睹大量社会现象,敏锐地预感到林彪、江青一伙是一个反革命集团。他开始以笔诛伐,用诗歌、杂文等文学形式抒发自己的胸臆和见解。他在《秋夜平话》中写道;“蚊子繁忙的围攻”,人们“总要一把扇子”,“好睡觉舒服”,矛头直指林彪、江青一伙,写了杂文《好军队》、《庆死》、《斗争大观》、诗歌有《街头的试金石》、《兵团政委》、《忠诚的卫士》、《旁观者》等,鲜明地反对武斗,诗歌《鸭绿江》和《鸟(瞰)》,深切表达盼望祖国的安宁与发展。《马路天使》与《儿》两首诗,尽情嘲讽了出卖灵魂的政治投机者。《献给幻觉的苍松》等2 首诗,深情抒发对陈毅元帅的怀念。他的《仿可兰经》一文,无情地批判林彪煽动的个人迷信的狂热。他献给舅父一首题为《一件菲的礼物》的诗,誓言自已“情愿撞死在自已幻想的石碑上,也决不做女神温柔背脖下的驯臣”。
1967 年冬,他已是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他怀着满腔思绪与愤感一气写下20 余万字,定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政论文稿。包括“序、总纲”及其他4 个章节。“序言”开宗明义写道“众所周知,1966 年6 月以后,在中国一—社会主义国家里发生了一件反常的政治事件”,“林彪为什么加劲地大树特树毛主席权威,我以为恐怕是自己为篡权作舆论的准备”。又写道:“任何一种绝对的迷信,都不过是骗人的庸俗勾当”,他还写明“江青实质就是文化大革命中无政府主义泛滥的根据”。文章写了文化大革命4 个阶段,自感意犹未尽,且不免肤浅。1968 年初,经反复构想,拟就14 个章、50 多节之提纲,着笔著文,全面论述刘少奇同志一生功过是非,竟日伏案疾书,写出《刘少奇的民主革命工运思想》、《白区斗争》、《所谓白区派》、《土地革命》、《刘少奇对民主主义的态度》、《农业合作社问题》、《“八大”政治报告》、《经济困难的过渡》、《刘少奇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特点》、《教育思想》、《新闻》、《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修养论》等十几个专题,共20 余万字。引证史实,坚持独立见解,高度评价刘少奇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情揭露和鞭挞了林彪、江青一伙诽谤、攻击刘少奇的可耻行径和罪恶目的。
吴晓飞准备作短暂休整之后,继续写完2 篇论著的未完诸节。不料1968 年5 月6 日,其父吴亚雄在“走资派”罪名下,被“群众专政”,一伙暴徒冲进家门,抄走全部文稿,次日下午吴晓飞被扣上“现行反革命”帽子,遭秘密拘捕,投进牢狱,当夜遭到严刑逼供。次日父亲被迫害致死,全家5 人被捕隔离审查,20 多位亲友、同学受到株连。吴晓飞被关押21 个
月,受尽折磨,坚贞不屈,勇敢地承认文稿出自个人之手,粉碎了林彪死党“挖集团”阴谋,迫使他们释放被株连的亲友、同学。而年仅22 岁的吴晓飞却于1970 年2 月17 日惨遭杀害。
1980 年6 月12 日,中共江西省委作出为吴晓飞同志冤案平反昭雪决定,共青团南昌铁路局团委根据其生前要求和表现,追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7 月12 日南昌铁路局召开平反昭雪大会,并号召全体职工、家属学习吴晓飞同志革命精神。吴作民 建国后改名近我,本县茂林人。生于清光绪年间(1905 )前后。在茂林育英小学读书时就表现出文思敏捷,才华出众,读书立时成诵,数百字作文片刻完稿。后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曾在大学任教,并参与进步活动。因不尚时趋,抗战以前曾失业飘泊在上海,以流动授课方式教外国人学华语,并教中国人学英文和文字翻译以维生计。上海沦陷返回茂林,生活愈趋窘迫。不久偕妻携子赴西南大学执教。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贵州师范大学英语教授,70 年代病逝于贵阳。
王秉王圭 本县黄村乡九峰村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国22 年,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南京安徽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至屯溪,在安徽中学徽州分校任教。民国32 年8 月任全国贸易委员会苏皖分会课长。同年10 月任宣城县中心工厂厂长,主持草纸、土布工艺改革研究。民国34 年2 月回泾县,在安徽省第十二临时中学任教。民国36 年2 月曾任三民主义青年团泾县分团部干事长数月。后重返南京安徽中学任教。1949 年11 月执教于杭州浙大附中。1950 年8 月分配至南京市第六中学执教,任物理教研组长直至逝世。执教期间,还担任国内自然科学期刊《物理学通报》和《化学通报》特约撰稿员,经常发表文章,后又兼任这两种期刊编辑委员。课堂教学善于启发诱导,惯用生动语言表达科学原理,易为学生领悟和理解。南京解放,他拥护中国共产党,鼓励长子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逝世后,所在学校中共组织和南京市民盟组织对他在教育工作中的贡献均给予高度评价。
朱尊一(1891 —1971 )又名贯成。本县黄田人。1908 年在芜湖安徽公学毕业,后投入辛亥革命,在安庆参加北伐队。继在“维持皖省统一机关处”秘书组工作。民国元年(1912 )孙毓筠任安徽都督,委任为机要科员。不久任《安徽船报》社编辑。同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读经济,肄业后在北平、安庆等地以写稿为生,并开始学习书法艺术,曾先后得到舅父胡璧成和黄宾虹、吴昌硕等大师指点。嗣后应聘在上海女子中学、建国中学、私立国民大学任教。并参加新南社。民国25 年秋回到家乡黄田任私立培风中学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泾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兼任泾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泾县中学校长,当选为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至四届常务委员。1952 年调宣城师范工作,当选为宣城县政协委员。朱尊一长于书法,尤精篆刻,擅长篆书隶书。早年上海与家乡文人学者争相收藏其书法作品。
朱似愚(1892 ~1956 )原名朱木日,黄田村人,晚清秀才。民国元年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民国2 年在安庆省立一中任教,兼省图书馆馆长。民国8 年奉调宣城任省立八中校长。民国14 年调安徽省教育厅任先后科长、督学之职。民国17 年回家乡在黄田培风中学任教。民国19 年至民国24 年任泾县教育局局长。积极推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后调至芜湖任安徽省地方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抗日战争期间改任安徽省地方银行物产管理处皖南办事处秘书。民国35 年调任安徽省参议会秘书兼安徽学院副教授。民国37 年回县,在泾县简易师范任教,后又任泾县中学教导主任直至解放。1950 年调任宣城中学任教。退休后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6 年在泾县逝世。朱似愚一生谈泊自甘,安贫持志,知识广博,为人谦逊。孜孜于学,对中西哲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方面均有所研究。并爱好书法、亦擅长金石。建国前曾著有《隶与八分》、《〈艺舟双楫〉订补》。建国后,曾撰写《〈史记六篇〉周末社会发展长编》、《中国树皮造纸史料及其遗产——宣纸》等书稿。
章子觉(1901 —1973 )曾名子嘉。安吴章村人。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民国17 年妻病被游医误治身亡,遂奋读医书7 年,并多次去上海寻求名医指点。抗日战争前在芜湖挂牌开诊,并兼芜湖裕中纱厂等3 家厂医。抗战发生回乡行医,治疗疑难杂症有术,声誉颇著。外地慕名求诊者络绎不绝。解放后去重庆在医科高等院校任教,讲授伤寒、温病等中医课程。1958 年受政治审查返泾,后安排在泾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不久回乡,在安吴公社医院担任治疗和授徒习医。73 岁病逝。
王稼祥(1906 —1974 )又名嘉祥、稼蔷,本县厚岸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卓著。幼年在家乡柳溪小学读书,后入芜湖圣雅阁中学。因在校参加领导爱国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学籍。民国14年9 月,赴沪就读于上海大学附中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 月由组织派往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在校成绩优异,曾担任本班英文和俄文翻译。后与张闻天、沈泽民等几人经严格考试进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在苏期间多次给家乡同学旧友写信,阐述世界形势和中国革命前途。民国19 年3 月回国,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后任《红旗报》、《实话报》总编辑。民国20 年4 月,同任弼时、顾作霖作为中央代表团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任根据地中央局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 月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其时,王稼祥与毛泽东过从甚密,认真研究毛泽东革命思想与军事理论,对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深为钦佩。民国21 年错误决定解除毛泽东军事指挥权时,稼祥是反对者之一,进一步增强与毛泽东的革命友谊。在遵义会议上,为结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正确领导发挥了重大作用。“遵义会议”后,与毛泽东、周恩来同为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军,胜利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民国25年10 月任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12 月,根据中央决定,由贺诚护送去苏联治伤。次年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他向共产国际介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党领导情况,使季米特洛夫对中国党的政治主张和党的领导有了正确看法,明确表示中共应建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核心。民国27 年8 月回延安,仍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分别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上传达共产国际指示,进一步促进党的团结和统一。同时又兼任华北、华中委员会主任,协助毛泽东处理有关党、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重大事务。民国32 年夏抱病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内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1946年5 月再去苏联治病。一年后病愈回国,在哈尔滨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继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1949 年3 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由“七大”当选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递补为中央委员。1949 年10 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1952 年2 月回国,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53 年3 月,兼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同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四两届常务委员。1962 年2 月,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在中联部部务会议上发表党的对外工作意见,同两位副部长联名写信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提出对外工作建议。“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扣上“三和一少”、“三降一灭”修正主义路线帽子。由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身心遭受严重摧残,1974 年1 月25日病逝于北京。1979 年3 月中央予以平反。王稼祥在军队政治工作、党的建设、思想理论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等方面有许多重要论著,其重要文章已收入《王稼祥选集》。
查谦(1896 —1975 )本县查村人。查秉钧子。当代知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无党派民人士。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民国12 年在美国民尼苏达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当年回国任东南大学教授。民国16 年起先后任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 年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和教授,后任院长。同时任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会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曾当选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政协委员。子查全信,现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
吴则虞(1913 —1977 )字 。本县茂林人。资质聪颖,幼受家学,4 岁习字,6 岁习诗。父母逝世后,寄养于叔父家刻苦读书。21 岁去无锡向名师陈石遗、杨秩夫求教,备受赏识。经石遗介绍,去苏州谒见国学大师章太炎,因对答如流,被章收为入室弟子,并加入章氏“国学讲习会”,专攻文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在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上受太炎影响很深,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青年时曾与吴组缃等在茂林养正小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南岳师范学院、重庆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兼图书馆系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史、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版本学、戏曲史等课程。1957 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兼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级党校讲授中国哲学史、文学史、校勘学等课。则虞治学严谨,敏于接受新事物。对考据用力尤勤,认为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和必经之途。在《论数据》一文中云,“考据所要考据的并不是事物的任何一种现象,而必须是在事物整体中有关键性,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是以说明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方面和主要之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坚持以辩证唯物史观实是求是地作出科学结论。在考证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对诸子专书的整理,曾着力于《淮南子集释》一书的撰述,考校了99 种不同版本、稿本、辑本、注本和拟校本,引用210 余种书籍,五易其稿而后成。曾应史学家顾颉刚之邀,参加二十四史《晋书》的标点校注,并以心得撰《晋书证异》八卷,补撰《晋会要》四十卷。并研究乡里学者包世臣,撰著《安吴五种》、《安吴年谱》和《安吴著述考》。在版本目录学著述方面有《继藏书纪事诗》十二卷。一生著述甚丰,校勘整理达260 余卷,收入《静斋丛稿》的30 余种200 余卷。经中华书局出版的有《晏子春秋集释》、《清真集》。此外在报刊亦常发表史论文章。
吴则虞性恬淡,谦和洒脱,好藏书,致使家不容身。居室号为“曼榆馆”,书斋名《慊静斋》,以表冲和悠然与静心治学之勉。伏案著述每至深夜,数十年如一日,终致积劳成疾。1971 年左躯偏废,仍坚持卧榻读书著稿,1977 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吴受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吴半农(1905 —1978 )原名祖光,号曲林,本县茂林人。当代著名作家吴组缃胞兄。幼年在茂林育英小学读书。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民国18 年任北平社会调查所副研究员。后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学位。民国25 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民国29 年12 月改任经济部统计长、资原委员会驻美技术委员会专门委员。民国33 年任太平洋学会美国分会客座研究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第三组(经济)组长和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1949 年脱离国民政府,因回国受阻,被迫侨居日本东京经商。1956 年回国,先后任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组与世界经济组组长、研究员、顾问等。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下放干校劳动。1972 年回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8 年病逝于北京。
半农早年读书时曾参加过民主革命活动。从日本回国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一生翻译、著述甚丰,多为哲学、经济学论著,主要有《工资指数论》、《我国对外贸易分析》、《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势》等。早年留美归来,曾翻译出版《资本论》部分章节和爱德华·艾威林的《学生马克思》,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紫翔(1902 —1979 )原名延瑞,曾化名董志诚。本县南容村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祖父、父亲均为店员。紫翔小学毕业后,父母亡故,因颖悟好学,得族人资助,民国9 年秋考入宣城安徽省第四师范。受“五四”运动影响,投入择师运动,驱走封建专制的举人校长。后该校先后聘请恽代英、萧楚女任教。紫翔与同学吴化之再次带头反对武举人来任校长,因而被捕入狱。在狱中阅读了《中国青年》、《向导》、考茨基《马克思经济学说》等革命书刊。民国11 年春出狱,去安源路矿子弟学校任教,后任校长。同年秋经吴化之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2 年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安源地委工作。民国14 年秋受党组织派遣,与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维汉去北平向党中央请示工作,会见了总书记陈独秀。因安源形势恶化,无法返回,组织派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书记。年底,仍作为安源代表至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民国15 年下半年调北平负责社会主义青年团北方区委工作,参与组织北平几十所大学学生呼应北伐,掀起“打倒军阀”的革命高潮。次年7 月,被捕入北平陆军监狱。民国18 年春保释出狱,又回天津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秘书,转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民国20 年4 月再次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院”,后释放。因反对王明而被派往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做支部工作,祗能起联络员作用。他利用这段时间写成《中国工业之概况》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从研究我国基本工业状况入手,论证我国经济半殖民地性质驳斥托派“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的谬论。民国22 年春,上海党组织遭破坏,紫翔与组织失去联系。此后,发表一系列论文阐述中国经济状况和问题,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其中《中国经济恐慌之观察》一文,收入章乃器主编《中国经济恐慌与经济改造》一书。不久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选为理事。该会出版《中国农村》月刊,发表调研成果,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重要学术团体。当时民族危机加剧,吉鸿昌在天津组织“华北抗日行动委员会”,紫翔前往参加。民国23 年秋吉鸿昌就义,紫翔改名董志诚去泰山,为隐居的冯玉祥将军讲授近百年帝国主义侵华史,1935 年11 月,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邀冯参加,紫翔建议利用会议宣传抗日,并为冯起草抗日演讲稿。冯以此稿在会上宣讲后,影响很大。民国31 年夏,冯被迫宣布脱离一切政治关系,辞退身边工作人员。紫翔离开冯,由吴半农介绍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处专员,主持工矿业统计,主编《中国后方工业经济》。期间写成研究工业经济文章数十篇。民国35 年夏,受聘为重庆《商务日报》总主笔兼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求精商学院教授,后任院长,并继续发表文章,阐述中国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民族独立与民主自由,反对国民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反对发动内战。民国36 年6月,国民党当局大肆逮捕进步师生和新闻工作者,紫翔再度被捕。由于深感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十分艰巨,出狱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及研究室主任、计划局长、劳动部副部长、四川省水利厅厅长等职。1957 年被错划右派。逆境中仍潜心研究经济。1979 年1 月获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当选民革五届中央委员,当月逝世。著述有《拉西曼报告书之农村部分的研讨》、《乡村建设运动之评价》、《中国合作运动之批判》等。
吴葆萼(1900 —1981 )本县茂林村人。民国3 年去芜湖县立五中读书。期间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五四”运动时,芜湖组织学生会,葆萼是学生会职员和“十人团”成员,发动学生游行、演讲,抵制日货,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并与钱杏村、蒋光慈、李宗邺等创办《自由之花》,抨击军阀统治。高中毕业后经高语罕介绍,与蒋光慈一道去上海,向陈独秀、陈望道请教。经陈望道与李汉俊介绍到外国语学校学习,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9 年,经第三国际在沪代表介绍,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韦素园等同去苏联,入远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莫斯科认识了《晨报》记者瞿秋白和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张国焘,得知国内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在苏学习期间,见过列宁,听过斯大林在远东人民代表大会上演讲,并担任这次大会《会报》的收稿、编缉、刻写、印刷等服务工作。民国12 年回国。因直奉战争,无联络地点,便回乡任小学教员。北伐战争开始,去中共芜湖市委工作,民国16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根据市委领导胡书明“分散转移”的意见,到上海私立建国中学任校长。后去浙东学校教书。因介绍学生看进步书籍被校方解聘,辗转到皖南祁门茶厂就事务主任一职,为该厂创办夜校,培养了一批茶叶技术人员。后因支持工人要求增资和反对国民党到厂抓人而被解职回乡。民国27 年,陈毅率部队到茂林,葆萼被召见交谈。民国29 年在茂林广益中学任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协助新四军开展民运工作。“皖南事变”中不顾安危,与宗教界爱国人士陆绍泉及教师吴寿祺一起,设法帮助新四军干部夏征农、方联百等脱离险境,安全归队。因此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受酷刑而坚贞不屈,后经营救释放。民国37 年去芜湖任教,并在方向明领导下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解放初负责开办芜湖师范学校。后在安徽师范学院任外语系主任,同时担任皖南行政公署监察委员会委员。当选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芜湖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离休后回乡定居。1981 年逝于茂林。
吴玉如(1898 —1982 )又名家琭,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茂林村人。当代知名书法家和教育家。生长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朝阳大学,因家贫辍学。早年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作,任公司监事会秘书。曾作为代表团成员随莫德惠、刘泽荣出访苏联。“九·一八”事变发生,携家入关居天津。民国25 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任秘书和该校文学院教席。抗日战争初期天津沦陷,栖身租界,闭门习字。民国27 年应原南开校长张伯苓之聘,只身赴重庆任国民参政会秘书。翌年因母病回津,以教书和鬻字为生。抗战胜利后任天津工商学院及以后的津沽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生热爱书法艺术,建国后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书法初学苏轼、赵孟兆页,旋改师米芾,又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十三引》及颜体大楷、北碑等。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习用细管长锋羊毫,喜薄纸淡墨。书蝇头小楷亦必悬腕,字稍大则悬肘。一生作字,平正规矩,于平淡中见光彩,而徇烂之极又复归于平淡。一生不慕名利,淡泊慎行。主张“士先识器而后文艺”。教人习字,言“写字必先读书”,“学写字先学做人”。与周思来系南开学校同班同学,民国37 年,恩来之弟彤宇被捕,玉如偕校友四处奔走,营救获释,解放后从不与人提及此事。曾长期担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文史馆馆员。有《吴玉如书法选集》印行传世。
吴茂荪(1911 —1984 )本县茂林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民国22 年秋参加王昆仑主持的进步组织“南京读书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战区政治委员会秘书,率领平津学生组织的工作队在歙县川军驻地开展抗日活动,同时参加筹建中苏文化协会。“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支持下,与其他爱国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在中共领导下积极开展国民党民主派运动。民国34 年成立三民主义同盟联合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民国36 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国际关系学,并在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任职。国共和谈破裂后,全力投入反独裁、反卖国的民主运动。民国37 年元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并在纽约成立“民革”驻美州分会,吴茂荪分别当选为该委员会和分会的执行委员,协助冯玉祥开展工作,7 月,代表冯玉祥赴香港参加民革中央工作。12 月随李济深进入东北解放区。民国38 年1 月,与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55 人发表对时局的宣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复电表示欢迎。2 月,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此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法案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又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1955 年,代表我国与日本拥护宪法国民联合署签订中日人民友好联合公报。曾出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多次出访东欧、日本、美国及第三世界部分国家,多次出席国际议会联盟会议。1984 年春,抱病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各国议会联盟大会,当选为联盟理事会理事。在长期的外事活动中,为发展我国与各国议会及民间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吴茂荪还曾当选为“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常委,第五、六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历任民革中央副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为民革成员的团结进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1984 年病重期间,被批准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 月在京逝世。
翟慕颐(1980 —1984 )字毅,又名大来。本县陈村乡翟村人,客居湾 。民国22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继在南京、上海、浙江等地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民国24 年回乡办学。抗日战争初期担任“泾县震山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不久去浙江任《浙江潮》刊物常务编辑。曾任国民党浙江长兴县政府财政科长、中共金华县委书记、金衢特委青年部长。民国30 年受汪光焕冤案株连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曾两次被国民党逮捕。建国后历任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教育局副局长、芜湖市第五中学副校长、市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84 年平反昭雪,恢复中共党籍,不久病逝于芜湖市。翟特生(1899 —1986 )名华栋。本县翟村人。早年在省高校学习法律。“五四运动”时任芜湖青年学生委员会宣传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高语罕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北伐战争后回泾,任国民党泾县县党部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与县长刘中盛共同发动知识青年对土豪劣绅采取暴力行动,破除迷信,捣毁城隍庙神像。民国20 年去苏北,先后在靖江、海门、高邮等县,任县政府主任秘书、代县长、县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任国民党扬州专署秘书长。高邮沦陷,任江苏省流亡政府秘书长。民国28 年离任辗转回乡,协助家乡创办震山中学,担任校长并兼课。建国后曾任省文史馆馆员。
曹怡(1913 —1988 )字关荣,号逸如。本县小岭村人。家庭世业宣纸生产。上海南洋学毕业,青年时在沪从事宣纸销售经营。酷爱艺术,业余习画,尤擅画虎,刻苦钻研中西画法。民国30 年代初,经人介绍从张善子大师习艺。抗战期间又得艺术大师张大千亲传,改画人物,艺术大进。民国35 年于上海举办“曹逸如国画展览”。解放后至苏州吴门书画院专事艺术创作。
韦启德(生卒年不详)本县北贡乡韦家村人,原籍桐城。16 岁去桐城求学,18 岁回家教书。后在北贡经商,薄有积蓄,对特困者常慷慨解囊。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栗阳保长、汀潭乡副乡长,卸任后为地方士绅。民国27 年新四军进驻云岭后,启德见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爱护百姓,英勇杀敌,由衷敬爱,便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以士绅和商人身份参与抗日救亡。“皖南事变”中,韦冒生命危险掩护一批未突围战士通过封锁线转移到江北的指战员有张振友、陈洪、丁陵章、谢忠良等多人。为工作需要,经组织同意韦启德曾于民国28 年加入国民党,并任国民党区党部监察委员委管训组指导员,利用这一特殊身份保护受害革命群众。民国34 年与我游击队领导人朱农(当时名孙兵)取得联系,担任收集情报、购买枪支等工作,并引导新四军遗留下的原新兵营营长钱胜仁到朱农处归队。民国35 年冬,韦启德由游击队领导人王克强派往县城做情报工作。民国37 年在县城又加入民社党。同年,云岭乡公所自卫队随国民党军队进山清剿,在陈塘杀害革命群众谢章才后,又逮捕徐光前、王德胜等10 余人,严刑拷问,启德闻讯赶去严词痛斥,要求释放被捕人员,留下劫夺物品。因此遭云岭乡国民党反动人士怀疑和仇视,十三旅曾下达“发现韦启德就地枪决”的命令,幸汀潭王树三报信,启德及时隐蔽,家中被抄两次,财产损失殆尽。1949 年泾县解放后,陈洪写信叫启德为革命继续工作。1950 年泾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通知启德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因病未能赴会。1958 年被错判,服刑期间病故。后经陈洪、朱农证明,给予平反昭雪,并抚恤其遗属。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