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药
泾县群山重叠,溪涧纵横,地理环境优越,中药资源丰厚,品种繁多。清嘉庆《泾县志.物产》记载有:牡丹、枝子、黄精、半夏、白术、何首乌、天门冬等48种。1984年,县药材经营管理部门对全县中药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普查结果,全县中药材共1081种,分属于242科,其中植物类1020种;动物类46科,58种;矿物类3种。国家规定的360种重点普查药材,泾县有268种,普查表明(1)有开发利用价值药材,为葫芦科的绞股蓝,天南星科的魔竽,葡萄科的蛇葡萄和唇形科的雪见草共4种。(2)名贵药材为:丹皮、桔梗、南沙参、半夏、厚朴、银花、祁蛇、豹骨、灵猫和梅花鹿共11种。(3)外引家种药材有:皖贝母、玄参、川断、酸枣仁、厚朴、枳壳、木瓜、枣皮、大力子、黄柏、黄连和天麻共12种。(4)家野兼生药材有:绿梅花、射干、莘荑花、桔梗、半夏、天花粉、枝子、苡米和百合共9种。(5)大宗地道药材有:明党参、羊乳、天冬、白芍、前胡等共81种。普查中对199种药材鉴定分析,优等为105种。泾县所产药材质量符合《药典》,均可药用。
分布全县各乡因地形地貌差异,分布多寡不均。全县有3个不同分布区域:(1)青弋江河谷平原及北部丘陵地带(面积占全县27.4%)共有145种,其中植物类130种,动物15种。(2)西部低山丘陵区(面积占全县25.5%)共有196种。主要有:杜仲、厚朴、白术、木瓜、玄参、黄柏、桔梗、贝母、丹皮等。(3)东南低山浅丘盆地区(面积占全县38.9%)共有740种,其中植物类700余种,动物类30余种。主要有:桂皮、绞股蓝、金蝉花、祁蛇、豹骨、复盆子、绿梅花、杜仲、半夏、茵陈、厚朴、龟板、夏枯草、桔梗、苏子、丹参等。分布地域性差异明显。木本药材主要分布于东南较高山区。亚灌木本、草本主要分布北部及中部低山丘陵地带。珍贵药用动物主要分布于中高山区。沿河平原地区分布主要有防已、青木香,全县由北向西,由南向东,资源呈逐渐增多趋势。
全县属国家一类的药材有杜仲、厚朴,杜仲栽培面积约200亩3万余株,厚朴面积约65亩1万余株。属国家管理的计划药材县内有10种。丹皮资源广,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多,质量好,被列全国丹皮主产县之一。驰名中外的宣木瓜泾县所产者质优,与宣城本地所产者无异。珍贵药用动物:梅花鹿、苏门羚、祁蛇、云豹等在深山区有少数生存。祁蛇在黄田、苏红等7个乡内较多。蕴藏量最多年产1000担以上名贵药材有杜仲、厚朴、丹皮等,一般药材有前胡,苏子、山楂、茵陈等8种。500担以上有丹参等4种。100担以上有半夏、鳖甲。野生资源,拔葜蕴藏量达10000担,石见穿达7000担,黄精、络石藤、虎杖、地榆等达5000担。
1975年至1984年间,民间曾用一种名称“牡丹三七”的野生植物茎块治疗跌打损伤,疗效显著。县医药公司得知后曾派人采集标本,查阅有关资料,均无著录。后将标本送省有关部门鉴定,未得结论。1984年在普查药材资源时,又将该植物标本送省中医学院经王德群讲师鉴定为小蘖科牡丹草属。后经浙江杭州植物园高级园艺师裘宝林鉴定为新种,定名为“江南牡丹草”。据称:此类植物在我国境内其他地区仅有3种。县内潘村、蔡村、孤峰、苏红等乡境内均有分布。“江南牡丹草”为多年生草木植物,多群聚,高15~300cm,叶基生,具长柄,二回,三复出叶,小叶顶端凹裂,类似牡丹,花瓣片大,二轮排,雄蕊多数,具副花冠,花色黄,蒴果卵园形,花期10天左右,地下块茎药用。喜生于山脚坡地。其块茎挖出后,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碾末作药用。治疗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瘀血等症,疗效显著。1987年王德群对此植物进行理化药理分析,初步判定含有皂甙、小蘖碱等化学成分;其药理试验仍在继续进行。
中药生产一是采掘野生药材,其历史由来已久。从事采掘的有:(1)老药农,选择适当季节采掘出售;(2)乡村“土郎中”,自采自用;(3)一般农民以至妇孺,对普遍生长,常见易认的药材常于农事之余采掘出售。抗日战争前,全县专以采药为生的药农和“士郎中”各地都有,资源丰富的山区人数稍多。抗日战争爆发后,药材市场缩小;加之一些城市中、西医生内迁农村行医,临床应用西药、中成药居多,因而采掘人员日渐减少。解放后,中医中药逐步受到重视,国家对中药材广为收购,从事采掘者相应增多。70年代末全县有百余人,并有外地药农来进行季节性采掘。80年代农村劳动就业门路较宽,采药人员又逐渐减少。
药材种植解放前,县内少数农家在宅前屋后或菜地种植少量牡丹、芍药之类,借以观赏,兼为药用。建国后全县药材种植业逐步发展。1959年3月,县医药公司在茂林公社潘村大队建立国营“泾县药材培植场”,基地300亩,种植木瓜、杜仲、厚朴等80多种药材。1971年,在全国“一根针,一把草”的号召下,县内对动植物药材资源进行初步普查,共查出571种,属133科,并试制各种中草药剂29种。1975年先后在百园林场、包合水井、厚岸老庄、黄田、茂林洲山、昌桥黄道冲、西阳石柜、水东水口、包合合溪、黄村九峰、丁溪茶坑、红星和安吴雷塘等处增建12个药材种植场。至1976年,全县共建立各种药场21个,基地1000余亩,种植50多个品种,专业药农200余人。并选定厚岸老庄药场为野生改家种的试点场。泾县种植各种药材以1977年为高峰,总面积近1300亩。80年代开始下降,1981年仅150亩左右。1983年以后渐趋稳定。其中主产药材丹皮,种植面积升降幅度较大,产量亦大起大落。1965年产量为170担,1969年上升至900担,1975年最高,共6400担,70年代年产量均为5000担左右。国家收购每年约100万元,曾出口东南亚各国。80年代初出现滞销。1981年县内停止收购,种植面积下降至50 亩。此后数年一直处于保苗状态,年产量徘徊于100担左右,1986年以后略有回升,但只及70年代的30%。
此外,县医药公司于1975年在太园乡百岭坑建养鹿场1处,至1977年6月共养鹿24头,乌骨鸡80只,香獐5头,蜂群200箱,共投资3.6万余元。最高年份养獐82头,后因缺乏技术力量,饲养效果差停办。
泾县主要药材种植面积变动统计表


药材加工炮制建国前,有少数较大中药店,手工操作炮制部分药材。所制药材选材严格,技法讲究。除炮制外,还制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建国后,泾县医药公司于60年代初成立“中药加工部”,1969年改称“五·七加工厂”。1985年扩充设备,成立“泾县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1987年初具规模,拥有700平方米厂房1幢,95平方米烘药房一幢,切药机3台,打包机1台,磨刀机1台,2吨货车1辆,三轮车1辆以及药池、炒锅等,基本上改变手工操作状况,在炮制技术上,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安徽省中药炮制规范》要求进行。并制作中药饮片标本80余种。年加工量约120吨。
二、西药
建国前,泾县卫生院及各乡镇私人西医诊疗所,所用西药大多购自宁、芜各地(抗战期间购自屯溪一带),主要用于临床治疗,对外不售。城镇市场中药铺仅兼售眼药水(沃古灵)、牙痛、头痛粉及消治龙药膏之类普通药品,品类不过10余种。销售量很小。
建国后西药销售量和品种不断增加,县医药公司门点及乡镇基层供销社均有西药专柜销售西药,县医院及各乡卫生院(所)常用西药均由县医药公司供应。1975年县医药公司供应西药达600余种。80年代增加到800余种。并供应医疗器械。
70年代中,泾县人民医院开始建立小型西药制剂室,添置西药制剂设备,调配专职制剂技术人员,生产10%葡萄糖盐水、蒸馏水、止咳糖浆、拂柳水等6种。产品全部用于临床,对外不售。
三、药政管理
明清时期本县县署设“医学训科”、“官医局”等机构,兼司药政职能。民国时期,由县政府教育科兼管医药卫生和药材市场。民国33年(1944)本县药业成立“同业公会”,并制定会章,其中含有制约出售伪劣药材及价格协调管理职能。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局和工商行政管理科、局根据有关政策,加强药政管理。1949年,对医药行业实行发证制度。凡城乡药店均须向工商科申请登记,核发营业许可证后始可开业经营。1950年泾县药材经理部成立后对城乡药店实行业务管理,后以县医药公司为中心加强医药市场管理。1985年7月,全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泾县专设医药管理机构,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工商企业管理法》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少数未经批准而非法销售滋补药品的商店进行取缔,对销售的伪劣药材没收销毁,并对江湖游医和卖艺零售药品者都进行审批。
1986年6月,工商、卫生等局和县医药公司联合组成“泾县医药市场管理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备检查员1人,兼职检查员4~8人,强化管理工作。
麻醉药品使用与管理亦由医疗单位自行负责。自1979年起,县卫生局加强麻醉药品管理, 对使用和处方权进一步规定:(1)各医疗单位须凭行署卫生局批准的“购用麻醉药品供应卡”,始得在县医药公司“麻醉药品供应点”购买。采购单位事先向“供应点”填交《麻醉药品使用报告表》,经供应点详细核对各项印章及数量后按需供应。(2)县级医疗单位的霉变损坏麻醉药品,先由保管人员列表报告,经药房负责人初审同意报损后,再报单位领导审批,并派员监督销毁。同时呈报县卫生局备案,抄报“麻醉药品供应点“。其他医疗单位报损,由该单位列表,随同药品一并呈送县卫生局审批后当面销毁,同时抄报“供应点”。(3)县卫生医疗单位使用麻醉药品的处方权须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报县卫生局备案。其他医疗单位处方权由本单位的领导提出意见,报卫生局审查批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