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幼儿体育
1952年,泾县城厢小学附办幼儿 班,开设体育、游戏课。泾县幼儿 园自80年代始配备专职幼儿体育教师,并购置体育活动器材。坚持每日1操(早操),每周2课(两节体育)及体育游戏活动。全县各乡、镇、幼儿园(班)除每周2节体育课外,每天均有体育、游戏活动。每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期间,各园校或全乡(镇)举办规模不等和形式各样的幼儿运动会或单项比赛活动。
1976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体委与县妇联联合举办首届幼儿运动会,有100余名幼儿参加比赛。
1981年,城关镇主办“幼儿穿衣、穿鞋比赛”和儿童自行车赛等,全镇各幼儿班(园)选拔儿童参赛。
1982年“六一”期间城关镇举行儿童拔河比赛,全镇各幼儿班(园)选拔代表队参赛。
1983年,城关镇主办“爸爸、妈妈和我”运动会,全镇各幼儿班(园)选拔幼儿及其父母参加。运动项目有:障碍赛跑、顶沙袋竞走、学动物赛跑等。
1984年为庆祝“六一”,县体委主办全县第二届幼儿运动会,县直单位和城关镇幼儿园(班)派选手参加。比赛项目有儿童自行车、滚球等。
1986年,县妇联主办儿童体操比赛及儿童自行车赛等活动,县直单位暨城关镇幼儿班(园)组队参赛。
二、小学体育
民国初,泾川高等小学堂(后改名泾县高等小学、泾川小学)开始设体操课,初高年级学生,每周2节。
民国10年私立培风小学创办伊始便设有体操课。
民国13年(1924),溪头都(今属西阳乡)胡氏族办改良私塾式的学校——培英学校(民国17年改为“泾县私立龙坦小学”)曾开设体操课。民国30年后,泾县示范小学(校址在城关)配有专职体育教师。各乡(镇)完小一般均配有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排入课表,并每日做早操,每周安排2——3堂体育课外活动,以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为主要项目。少数条件较好的小学辟有简易篮球场。重要节日期间,一些小学自行举办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如跳高、跳远、拔河、赛跑、体操表演、乒乓球赛等。民国31年11月,城关及其附近5个乡(镇)的中心国民学校(完小)曾举行1次“秋季大会操”,是一次较具规模的童子军体育活动。
建国后,全县小学体育课遵照教育部制定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有关规定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除每周两节体育课外,并坚持“两操”(每天“早操”、课间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外活动)制度。
“三年困难时期”,各校体育活动基本停止,体育课也暂行停开。“文革”期间在片面强调“劳动教育”和所谓“开门办学”的影响下,往往以参加生产劳动来取代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和正常的体育活动受到影响。
1978年后,各校体育课和各类体育活动恢复,体育活动场地得到修复和扩展,体育器材相应增加。活动项目根据学生性别差异各有侧重。低中年级以跳绳、踢毽子和短跑为主,高年级以田径、器械和球类为主。泾县城关第一小学配有专职体育教师,校园内辟有较大操场两处、小型活动场所4处、140平方米体操房1处。水泥乒乓球桌20张、篮球架3副,并拥有一般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类体育器材。历年来城关一小侧重开展乒乓球运动,少年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成为该校传统体育项目。1984年省体委批准该校列为全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小学。同年还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泾县城关第二小学和茂林小学配有专职体育教师,其他各中心小学也有兼职体育教师。各校都辟有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也较完善。1983年以来,城关一小和二小在宣城地区少年组的部分体育项目比赛中3次获得乒乓球团体冠军和女兰获第4名。此外,陈村电站小学、县宣纸厂小学、体育活动一直开展较好,有操场、球场、乒乓室等,设备较齐全。1982年电站小学举办了一次小型体育运动会。
1982年起,全县小学开始推行《国家体育锻标准条例》。1986年上半年对城关一小3至5年级共15个班848名学生进行测验,达标者为664人,达标率为78.2%。同年下半年对城关二小3至5年级共8个班417名学生进行测验,达标317人,达标率为76.1%。1987年对全县部分小学抽测,平均达标率为70%。
泾县城关一小、二小参加省、地级体育竞赛获奖一览表

三、中等学校体育
民国17年秋季开始,私立泾县培风初级中学将体育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开体育课2节,校内辟有宽广的运动场地,有乒乓、篮球,跳高、跳远、单扛、双扛、举重等体育设备和器材,基本符合教学要求,可供开展小型田径运动和球类活动。民国20年,庆祝建校10周年,曾举行全校首届运动大会,县长、县教育局长以及城乡部分小学教职员和学生代表应邀前往参观。
抗日战争时期,县内除培风中学外,还有沦陷区内迁的芜湖广益中学茂林分校、宣城宁属联立中学泾县分校、安徽省立第十二临时中学、泾县县立初级中学在当时艰苦环境下对体育均较重视。体育课按教学计划正常进行,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体育活动。其中以篮、排球比赛居多。民国31年为庆祝“五四”青年节,培风中学举办全校运动会。同年,全县部分中学还选拔学生组成代表队去屯溪参加“皖南第一届运动大会”。5月下旬,由国民党驻军第五十二师具体筹备,选定茂林镇效公坦为运动场,举办“皖南前线春季运动大会”,皖南20个县的多数中学选拔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运动员共400余名(同时举行“演讲竞赛”和“歌咏比赛”)。运动会有: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射击、体操4个比赛项目,历时一周,盛况空前。比赛结果,广益中学茂林分校成绩最佳,总分第一,除个别单项外,几乎囊括其余单项的前3名。
民国35年秋,泾县县立初级中学为庆祝建校5周年和抗战胜利1周年,在县城中山公园举行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田径、篮球、乒乓球团体操等。开幕仪式隆重,是解放前本县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运动会。
建国初期,全县5所初级中学(1950年先后停办2所)一般视体育课为“副课”,随后逐步纳入教学计划,正常开展。1952年泾县中学选拔10人组成的体育代表队参加地区第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953年春又举行全校首届田径运动会。
1958年,各中学师生从事体力劳动较多,影响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1962年后始有少数学校单独举办小型运动会
1965年,“芜湖地区中学生篮球赛”在泾县举行。有12个县共24所中学组成男、女代表队参加。泾县代表队荣获男篮冠军和女篮亚军。
“文革”期间,全县中等学校数量猛增。公社、大队普遍建立初级中学或完小附设初中班。在“批判修正主义体育路线”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受到破坏,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1967年7月,泾县中学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周年,举办了一次声势较大的“畅游青弋江游泳比赛”,约500人参加,游程约2公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体育得以正常进行。1982年始,全县各中学,贯彻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开展“达标”活动,经过检测,泾县中学在1984~1985年度达标率为75%;其中良好级占61%,优秀级占31%。1986~1987年度达标率上升至89.7%。泾县第二中学1982~1983年度达标率为52.8%,1983~1984年度上升至66.6%,至1987年继续上升至85.6%。学校并规定各班体育“达标”为评选先进班级条件之一;学生体育“达标”为评选“三好学生”条件之一。农村中学,体育达标率一般低于县城中学。西阳乡初级中学据1987年5月测试,达标率为70%,是全县第一个农村中学体育“达标”学校。
70年代末至1986年,泾县中学和泾县第二中学多次参加地、省级各类体育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其中田径竟赛女子甲组5项全能、女子少年组1500米赛跑3次破宣城地区纪录,少年男子50米小口径卧射破全省纪录。
泾县中学、泾县第二中学参加省级各类体育竞赛获奖一览表


年份名称比赛
地点获奖
学校获奖
学生项 目 和 成 绩备注1978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合肥二中杨绍林少年男子50米小口径卧射第二名成绩破省纪录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合肥二中少年男子团体第六名1979安徽省“四化杯”篮球赛郎溪二中女子组第二名安徽省少年游泳赛绩溪二中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五名〖〗传统项目胡红梅女子甲组100米、400米、800米自由泳第二名张丽女子甲组200米蝶泳第四名吴爱珍女子甲组100米、200米蛙泳第二名1981安徽省少年游泳赛二中翟乐平女子乙组200米、400米自由泳第二名王四红女子乙组100米、200米仰泳第二名徐雯女子乙组100米、200米蛙泳第四名安徽省少年围棋赛合肥二中陈宗红第二名1982安徽省第五届运动会合肥二中章晓娱女子少年组乒乓球赛单打第五名陈宗红女子少年围棋赛第二名柏茹女子成人组1500米第三名安徽省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赛固镇二中男排第五名,女排第六名,少年组第五名1984安徽省第一届青少年排球赛芜湖二中男排第五名安徽省业余体校排球赛含山二中男排第六名1985安徽省业余体校排球赛淮北二中男排第二名安徽省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赛嘉山二中男排第四名,女排第六名1986安徽省六届运动会蚌埠二中
翟乐平少年排球赛男排第二名
女子成人组400米、800米、自由泳第四名
1978年以来,泾县中学和泾县第二中学为中专和大专院校的体育专业输送过一批合格新生。至1987年止,录取宣城师范学校体师班35人,其中泾中9人,二中26人。录取安徽省体育学校5人,其中泾中1人,二中4人。录取大专院校19人,其中泾中9人,二中10人(包括参加县业余体校学习,考取体育院校学生数)。
80年代,全县中学体育师资逐步配备齐全。至1987年,专业对口体育教师近4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人,大专毕业生7人,中专毕业生20余人。各校体育设施也日臻完善。农村中学也基本改变已往“一节课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状况。
1987年4月,选拔中学生15名组成“泾县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在宣城举办的全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有8名学生取得名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