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藏书
私家藏书泾县历代有私家藏书之风,见于地方史志著录的,自宋代起至民国初期止著名藏书者有20余家。其中有10家专建藏书斋室,贮存一定数量之珍本善本图书,未建专室而以藏书见称之学者文人有:明代胡世及,清代赵绍祖、翟金生、包世臣、章翔凤、吴广霈、查秉钧、吴祖培以及民国初期胡朴安、朱似愚、翟大音、贺吉祥等。
泾县古代藏书斋室一览表

官方藏书明、清时期,学宫及各书院均有官方藏书,其中学宫之“尊经阁”(藏书楼名),始建于元代延5年(1318),后多次维修,今无存。清嘉庆《泾县志》著录其藏书目录近40种。
二、图书馆、室
学校图书馆、室民国时期,黄田村私立培风中学设有“培风图书馆”。民国28年扩充馆藏,为纪念村人清代学者,藏书家朱(字兰坡),更名“兰坡图书馆”。经搜集本村各私家藏书斋室之残存图书及新购图书,馆藏达数万卷。并拥有《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及《东方杂志》等,为当时本县最大图书馆。潘村营私立汪氏小学亦拥有较多图书。
建国初期,全县各中、小学均无图书馆(室)。1958年,泾县中学、泾县黄田师范、茂林初级中学等校先后设置图书室,藏书亦逐年增加。“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都毁失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各完全中学均恢复图书馆(室),部分初中和小学辟有阅览室。泾县中学图书馆至1987年藏书约9000册。阅览室陈列报刊约140余种。
公办图书馆民国18年(1929),国民党县党部“清党委员会”设立图书馆,藏书约2000册。民国20年改由国民党“泾县整理委员会”办。民国22年“泾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内设图书阅览室,藏书约4000余册(含国民党“整理委员会”图书馆移交藏书约2000册)。
1950年,泾县文化馆成立后内设图书室。至1954年藏书近1万册,以通俗读物居多。
1959年5月1日,泾县图书馆单独建制成立,馆址设文化馆内。1965年省文化局拨款5千元,与县文教局合资新建二层楼房一幢,划其一楼3间(约80平方米)为图书馆。“文革”期间遭破坏,大部分藏书散失。1977年省文化局又拨款2.5万元在弋江大桥西首南侧兴建300平方米二层楼房一幢为新馆址。至1987年,县图书馆藏书约2万余册,以文艺作品及通俗读物居多。全馆在编人员6名,分工负责采编、外借、管理阅读等方面工作。阅览室有座位79个,陈列期刊126种,报纸31种。平均每年接待读者约3800人次。外借图书年均约3万册次。1982年5月始,增辟“少儿阅览室”,每年接待读者约4千人次。同年,建立“流动图书借阅点”,置办“流动图书箱”18只,轮换巡回于边远山区乡镇,供当地读者借阅。现“流动点”有:南容、茂林、厚岸、汀溪、孤峰、太园、铜山七个。
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于1953年起附设图书室。并设置流动图书箱在各乡镇、厂矿、学校流动借阅。1986年工人文化宫开放后,专辟图书室、阅览室,该室现有藏书约1万余册,期刊、报纸共140余种。
此外,少数党政机关、工矿企业和农村亦设有图书室。泾县宣纸厂、皖南电机厂图书室藏书较多,并配专职人员管理。在农村能长期坚持开办的有中村乡中村图书室、黄田乡双河图书室、汀溪乡大坑图书室、茂林镇山河图书室等。
三、书店
私营书店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县城有“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两家书店,经销图书比较广泛。民国27年(1938)店房均被日机炸塌而停业。此外,“刘步云笔庄”、“东亚印刷社”亦兼销图书。抗日战争期间,“致知文物馆”、“复大书店”相继开业经销图书。民国28年8月,国民党县党部开办“文化服务社”,主要销售政治读物。农村较大集镇马头、茂林、榔桥、赤滩、水东等地也有规模较小的书店。另外,当时茂林还有几家古董店亦为人寄售古旧书籍。
“随军书店”民国28年新四军军部驻云岭后,不久就在中村设立随军的“新知书店”,由朱枫负责,销售图书广泛,“皖南事变”发生前撤离。
新华书店1950年1月,国营新华书店开业,时称“新华书店泾县支店”。业务属“皖南分店”领导,行政属县委宣传部领导,店址在西门口。1951年3月迁南门老街。1953年春县城新建街道,新华书店迁入新十字街。1957年于十字街北首(今云岭路)兴建二层楼房一幢,一楼为门市部。1958年秋,新华书店实行体制改革,县级支店“三权”(人事、业务、财务)划归地方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店名改称“安徽省泾县新华书店”。1951年3月,人员编制8人,开始对当时“致知文物馆”和“复大书店”两家私营书店批发供货,统一订价。并在农村建立销售网点,实行图书流动供应。同时在章渡、茂林、榔桥3处设立常年固定代销点。1956年,“致知文物馆”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为新华书店代销店(复大”此前已不经销图书)。农业合作化期间,全县28个基层供销社均设图书专柜。1957年在章渡、陈村、榔桥各设直属门市部,1959年先后撤消。“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华书店除发行《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照片、画像外,其他销售业务基本停顿。1984年以来,图书发行逐步协调发展,除29个基层供销社继续代销图书外,并于城关、榔桥、陈材、茂林四处各设直属门市部,实行“承包责任制”。
泾县新华书店几个年份图书发行统计表

附:驻泾出版单位
复兴出版社抗日战争期间,驻泾县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县城南街建立“复兴出版社”。以出版宣传抗战读物为主,兼印一般文艺作品和中、小学课本。抗战胜利后随专署迂往芜湖。
《抗敌杂志》出版社为新四军军部驻云岭期间所办。以出版宣传抗战小册子和战士读物,杂志,报刊为主。“皖南事变”发生前印出最后一期《抗敌报》——“告别皖南”号后随军转移。
四、档案馆、室
1958年12月5中共泾县县委档案室和县人民委员会档案室合并,组成县档案馆。1963年10月成立“泾县档案管理科”。科、馆合署办公。“文革”前期撤销科、馆机构。1975年7月成立“县革委会办事组档案小组”。1979年恢复档案馆,档案小组仍为行政管理机构,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2年1月扩充编制,成立泾县档案局。局、馆仍合署办公。自1958年县档案机构建立到1984年,受县委和县政府双重领导。1985年列入政府序列,行政编制3人,事业编制6人。
建馆初期多次迁址。1970年于县委大院内建平房两栋,面积400平方米,内设档案,资料库房各一,以及整理室、调阅室、办公室、打字室各一。
至1987年,全馆保存档案27294卷(册),含35个年度,分49个全宗,110个立档单位。其中:历史档案81卷,文书档案14650卷,土地房产档案960卷,土地农业税分户清册479卷,林业“三定”档案528卷,人口普查档案34卷,科技档案38卷,照片档案1084张,人事档案10430袋(人),会计档案94卷。珍贵档案有:王稼祥青年时期给同乡同学王柳华的亲笔信(后原件上交,保存复印件)。所存档案基本能反映全县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历史面貌。馆藏资料有:报纸17种,按月装订成2100册;刊物50种,8102册,以及其他资料、图书。其中较为珍贵的:《新华日报》18册(1938年1月11日至1947年2月23日);清道光九年(1829)以前各种版本《泾县志》4部共93册;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有关资料、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编印出版的材料、刊物,以及某些领导人的指示等31册。
1959年以后,档案馆提供资料参与编写《中共泾县党史简编》(1928—1949.4)、《中共泾县党史资料选编》(共三辑)、《泾县民兵斗争史迹》(1928—1949)、《泾涟太解放战争史》、《泾县爱民乡革命斗争史》(1930—1949)、《皖南解放战争史》(第一至第四阶段)、《泾县革命斗争史》(1949—1959)、《泾县组织史资料》。为便于档案资料利用,编有案卷目录60本,资料目录17本,照片目录3本,人名卡片46000张。1977年至1987年为7258人提供查阅档案资料18024卷。
此外,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政府及较大厂矿均先后建立文书档案室,并指定专人或由秘书管理。县档案局(馆)在业务上定时予以辅导并开展检查评比。
上一篇:第三节 电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