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象测报
1956年建立泾县气象站,以收录省气象预报为主,结合自身观测作当日和第2天短期预报。1958年增添设备,正式开始地面观测。观测项目有:气温、空气湿度、天气现象、云层、能见度、风向、风速、地表温度、气压、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要素,每天接收省气象台天气形势分析,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预测,实行1~3天短期预报,由县广播站向全县发布。自1979年成立县气象局,除每天发布天气预报外,并开始作每旬天气预报和农事活动天气专项预测,如春播天气、夏季干旱、汛期、三秋天气等,向县党政首脑机关和农、水等业务主管部门直接发送天气预报和灾害性警报。
二、地震测报
群测网点1975年3月,县成立“泾县地震办公室”,开展宣传地震和防震知识,动员群测群防。1976年成立“泾县防震抗震领导组”,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至1977年,全县逐步建立多处微观观测站、点和宏观观测站、哨。最早建立微观站的为泾县中学、茂林中学、潘村中学、章渡中学。各站结合地理教学,课外活动进行观测。1976年3月下旬,茂林中学观测得土地电呈异常现象,认定为破坏性震情的标志,并及时向省地震局作了报告。不久于4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至和林格尔一带发生6.3级地震,验证了其观测有良好的可靠性。7月28日唐山地震后,全县微观观测站、点增多。陈村电站、水电部驻泾第141程局、摇头岭煤矿等单位均相继建立微观站。宏观观测站、哨,则遍及城乡各地。少数公社生产大队甚至生产队均自发建立宏观哨。至1977年初,全县微观观测站、点,发展至20多处,宏观站、哨达149处,形成有510人参加观测工作的群测群防网点。此外,各公社还相继成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1977年后各地微观站、点多数自行停测。1979年全县仅存6个微观站、点和7处宏观哨。1984年4月,对各群测网点的监测手段进行一次清理;凡用土地电、土地应力、土地磁、土地倾斜等“四土”手段观测之站、点,普遍改用水、水位、水温“三水”仪器观测。清理整顿后,全县保留溪里凤、泉水荡、蔡村、陈村电站和溪口大坝等5个微观站。1986年12月,根据国家防震工作方针,成立“泾县地震宏观信息网”,全县36个乡(镇)各聘1名兼职“信息联络员”。
专业观测1975年泾县地震台在县城西郊建立地理座标:东经118°22′40″,北纬30°41′57″。属省地震局直接指导之综合专业台,为全省地震观测台网之一。有测震、地倾斜、地磁、电滋波等多种地震监测仪器,配有专业科技人员,自1976年装置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始,至今一直担负地震监测、数据记录、震情分析等资料处理和上报工作。
1984年,撤销泾县地震办公室,改建“泾县地震测报站”,作为观测地震专业机构,负责观测地震和预报,1年后撤销测报站,业务由县科委负责兼作。
观测手段
微观观测手段1975年5月至1976年底均采用“土仪器”。其中除“四土”外,还有植物电、地声报警器、吊垂、倒瓶、落球、水平摆(万分之一精密天平)、土地温、连通管地倾斜等,均为人工读数据。1978年,植物电等8种观测手段先后停止使用。1984年,停用土地电、土地应力、土地磁、土地倾斜“四土”方法,改用“三水一宏观”,并在泉水荡观测站安装了“水疼仪”投入试测。此后,水温仪、水位仪相继在城关、陈村等地安装使用。
宏观观测手段各地观测站、哨建立后,观测手段主要为人工观察。历年来无多大变化,观察对象是家禽家畜和鱼类等常见动物以及植物上的异常反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